03.23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為了拍攝一部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的導演和團隊在醫院蹲守了三年。最開始的八個月,他們沒有帶攝影機,只是駐守醫院,與醫院的工作人員共同頻率上下班。這樣的時間對於正常的拍片來說很奢侈,甚至看起來是浪費的,但攝製組用長時間的相處換來了醫院各種工作者的信任,也換來了自身專業知識和心理素質的準備。

片名《人間世》,原是莊子討論處世之道的書,用在此處,更像是一位觀察者,看到醫患雙方面臨病痛和生死考驗時的感嘆。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此片第一季已於2016年完結,第二季正在東方衛視和騰訊視頻、愛奇藝播出。筆者發現第二季的講述方法稍有不同,視角也更廣闊,重磅催淚彈的效果只增不減。

◆◆以故事主角群體個性決定講述方法

◆◆

第1集的主角是惡性骨腫瘤患者,這是一種癌症,多發在孩子身上。得這種病的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三,相當於連續拋22次硬幣,全部都是正面!可正是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發生在無辜的孩子身上才更讓人哀嘆命運之無情。他們或爆發出“為什麼是我?”的情緒,或表現出“我會很堅強”的隱忍懂事,都讓人心疼。

面對現實的殘酷,本集採用了一種童話般的講述方法。靈感來源於患者杜可萌的一個夢,夢中,她和病友小夥伴們披上鎧甲,掄起大錘,共同擊碎了名為“癌症”的冰磚。這個13歲的小姑娘樂觀開朗,無止境的化療、手術、疼痛之下,她對著鏡頭仍然在開著玩笑說自己住的是“美少女病房”,還給大家表演了一段手指煙花。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11歲的安仔,是個愛玩遊戲的小男孩,他說遊戲裡他有很多條命,而現實裡只有一條;9歲的劉子涵,喜歡和大家分享“好運糖”,她說因為藥物的影響嘴裡都是苦的,“嘴裡含塊糖會好些”。孩子們是簡單而理想化的,相比強迫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嚴肅面對生死命題,童話、漫畫中的角色和夢境中的結局更適合他們。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第6集,劇組拍攝了一個常被人忌憚的地方,精神病院。這一集全篇都非常靜默,不同於其他科室生死一線的緊張感,或是疾病帶來的焦慮,這裡安靜得連旁白都沒有。鏡頭所及之處皆是平常生活的樣子,吃飯、讀書、唱歌、寫信、聊天、跳舞,甚至戀愛。如果不是偶爾發現有人被隔離不能坐在大廳吃飯,因為他會搶別人的東西吃;如果不是偶爾發現一個女孩在爸爸來探視時聊不到兩句便起了爭執,激烈女孩以頭撞牆;如果不是有個老人掃著地說是外星人讓他幹活,一切都再日常不過。

這彷彿在說,即使患有精神疾病,他們在不發病的時間裡也和常人一樣生活。即使患有精神疾病,也會有痊癒的可能,他們隨時可以迴歸到正常生活。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往往毫不掩飾,片中的女孩是名大二的法學生,生病期間學校的老師和領導來探望,勸她父親讓她退學,回老家學個專科找個普通工作餬口,比法學更適合她。然而女孩的主治醫生聽出了端倪:“他們擔心的,無非是女孩不要在學校裡出事”。唯有醫生最瞭解如何對待這些脆弱的病人,也希望社會待之以善意和理解。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以觀察者角度講述另一種意義的真實

◆◆

此片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播出,收穫眾多好評的同時也難逃詬病,有人認為片中過於美化醫院方,刻意迴避了醫療事故、醫患關係、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等等原本存在的問題;也有人認為片中有過多的“導演個人情感投射”,作為紀錄片來說不夠專業。誠然,筆者也看到了剪輯和渲染的側重。

但並非冷眼看世界的真實才叫真實,“飲冰十年,難涼熱血”也是一種人性的真實。

講述醫患關係緊張,《人間世》第二季花了一整集的篇幅,沒有避諱病人和家屬的情緒,沒有避諱醫生的顧慮,更沒有避諱醫患雙方的衝突,而是出於解決衝突的態度,普及基礎醫療衛生知識,解決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等。醫生常常強調,醫學是一個概率問題,每個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都不同,醫生只能把可能的後果描述清楚。而患者往往只想要一個結果,病能不能好?幾天能好?這無疑加深了醫患之間的矛盾。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在本集中可以看到X醫生在醫治一名腸梗阻患者無效之後深深的自責,他的第一人稱處境中,除了來自患者家屬的質疑,還有自我懷疑,有升職壓力,甚至一度在重壓下病倒;而患者家屬的質疑也屬正常,手術成功,卻在7天之內復發再次手術,最終醫治無效,是哪裡出了問題?這就很需要雙方的信任和理解。片中把這一幕處理得很委婉,最終的呈現是剋制而溫暖的。

溝通最好的方式,是先相互闡述己方的觀點,不急於否定對方的觀點,而是在觀點交換中找到共同立場。攝製組並非單純地記錄雙方的困境,而是呈現出有溫度的悲憫,醫患雙方的目標一致,只是現實太過霸道,讓人來不及反應。

◆◆關注真實是呈現各種觀點,不下判斷

◆◆

難以直視的現實,出現在第2集的危重孕產婦中。產婦林琴已經育有兩個女兒,可是仍然想生個兒子。不幸第三胎是兇險性前置胎盤,在生產手術中大出血,為了挽救孕婦的生命,醫生們為她輸了10000毫升血,仍然止不住血的情況下切除子宮。儘管最觸目驚心的鏡頭已經打上馬賽克,術後地上碼放的紗布仍然慘痛,像是某種儀式結束後的肅穆。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恢復之後她接受採訪說起想要兒子的原因,是“我們那邊有個重男輕女的意識”。為了生個兒子失去子宮,甚至差點失去生命,這樣值不值得?片中並沒有給價值評判。

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吳螢,認為有個孩子人生才圓滿。冒險懷孕生子的她,沒有足夠的幸運挺過九死一生這一關。通過生孩子讓自己人生圓滿,生下孩子卻失去性命,這樣還算圓滿嗎?片中沒有給出答案。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片中的醫生說,孩子剛出生就沒有媽媽太可憐,媽媽如此年輕太可惜,可是婦女有生育權,雖然無奈也必須尊重個人選擇;片中有家屬說孩子是一個慾望的載體;片中有孕婦說,如果不生這個孩子不知道老公會不會和她離婚……生而為人,會被多少種觀念所裹挾,無論聽從哪一種,都要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鏡頭拍下的一張張面孔,留給觀眾回味與思考的空間。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引出關於生死問題的終極思考

◆◆

在第5集講述癌症患者的故事中,旁白說“認識到癌症的複雜性才能更好地與之共存,然後將生命的尊嚴與質量放在更高的位置”,這不僅適用於癌症患者,對於所有人而言死亡都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題。第7集講述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一介於生與死之間“未知領域”的特殊群體,更讓人思考在難以生活自理緩慢滑向死亡的過程中,尊嚴還能放在哪裡。

如果生命以痛吻你,你是否仍會報之以歌?直面死亡,是一種深刻的教育。


《人間世》,你我不過是宇宙間一粒微塵


對於身邊親近的人,每個人都是磁場龐大的宇宙。據說人有兩次死亡,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一次是被世人忘記的時候。在電影《尋夢環遊記》中,去到亡靈國度的魂魄可以在亡靈節這天返回人世與親人朋友團聚,通行證是需要一張生前的照片。

電影的設定雖是一種想象,但這張照片,在《人間世》中可以是很多段留下的影像,或者是文字,甚至是捐出的器官在他人身上實現生命的延續。人與人之間的牽絆,才是每個人存在於世的證明。學會告別,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對於整個宇宙的時間和空間來說,你我不過是一粒微塵。面對冰冷的現實,不僅患者、患者家屬,醫生也常常感受到無力。正如片中一位從轉換身份為患者的醫生所說,“醫學永遠只是一個比例,而不是承諾”,醫學的能力有限,疾病爆發的可能性卻無限。但在病魔面前,全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眾多渺小的個體,共同為了活下去這一個目標而盡力,構成繁盛的生之希望。

鋒頭

鋒頭:做有態度的文娛評論平臺

文娛評說 | 收視輿情 | 影視圈論 | 藝考編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