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有人通過詩文來寄託鄉愁,有人通過鏡頭來抒發思念,有人通過畫筆來記錄家鄉……達城市民張遠達,近些年來用手中的畫筆,創作了200多幅油畫,再現了達州幾十年前的老街巷、老建築以及人文風情。

一生與畫結緣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創作中的張遠達


張遠達是土生土長的達州人,從小就熱愛繪畫。臨摹、畫幻燈片是張遠達自學繪畫的方式,由於當時物資匱乏,沒有錢買畫紙,張遠達就去撿別人不要的牆報,然後裁剪下來,把背面拿去畫畫。書上、本子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有他的“傑作”。到初中時,張遠達的繪畫天賦被家人發現,便讓他拜師學畫,這時張遠達才開始系統學習繪畫。正規學習一年多後,他的作品就參加了達縣地區舉辦的美術展。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那年那月》


1976年,17歲的張遠達下鄉當知青,除了幹農活外,他仍然堅持畫畫,有時會被抽去為生產隊畫板報、給田間地頭的村民寫生。1978年,張遠達到海南當兵,在當兵期間,他業餘時間就到當地培訓老師那裡學習畫畫。海南天氣炎熱,張遠達總是趁著別人中午休息的時間,在附近的郊區練習寫生,並自費到海南大學藝術系學習了一年的美術。多年的努力和不斷的學習,為他今後取得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戶外寫生練就真本領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歲月留痕》


“戶外寫生才能真正接觸到最真實的生活、景象,繪畫與寫生是分不開的。”張遠達不論嚴寒酷暑,會定期到戶外寫生。在寒冬臘月,他邊跳邊畫,讓身體一直保持熱度;在炎熱酷暑,他就在樹蔭下繪畫。突下大雨、大雪,遇到惡劣的天氣也是常有的。在戶外,為了畫畫還會遭遇沒有地方吃飯的窘境。

但是辛苦的背後,也練就了他的繪畫技藝,他的畫在反映本真的同時,還能夠引起觀看者的共鳴。張遠達的事蹟曾被《解放軍生活雜誌》《人民海軍報》《海南日報》及《達州日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名字被收入中國文化出版社編輯的2010年版《中國油畫大家》;作品多次參加北京、廣州、珠海、寧波、海口、成都等地的美術展覽並獲獎。

200多幅油畫再現老達城記憶

1997年,由於妻子身體不適,無法適應海南炎熱的天氣,在外漂泊19年的張遠達回到達州。遊子歸鄉,難免會觸景生情,走一走童年時代的青石路、過一過少年時期石拱橋。但是離開故土將近20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事物已經發生了改變。“有很多老街老巷、老建築都被拆除了,感覺很可惜。”為了留住這份鄉愁,張遠達決定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記錄下達州的老城。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童年記憶》


“你看這是箭亭子老巷、這是涼水井老街、這是廊橋下修船的地方……這些地方很早就被拆了,變了模樣。”在張遠達的介紹下,記者彷彿坐上時光穿梭機,回達城幾年、十幾年前:一條小巷、一位揹著揹簍晚歸的老人、一艘小船、一片低矮的民房……

“我是土生土長的達州人,十分熱愛故鄉,老建築被拆,在外的遊子就很難再找到童年記憶。”有時,會有人問張遠達,這些景物為什麼不直接用相機記錄下來呢?張遠達常常這樣回答:“繪畫不同於攝影,攝影是一瞬間的事物,繪畫是融入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對一種場景的理解,是用詩一般的語言,將作者的人文思想融入進去,既是歷史定格,又具有長度和深度。”張遠達運用現實主義手法,以灰色調主打懷舊,將達州老街、老巷、老景物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到目前已創作200多幅。

達城市民張遠達用畫筆記錄“鄉愁”  再現達州老街巷、老建築、人文風情

《晨霧》


“一座城市的發展不是僅僅靠高樓大廈支撐,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原生態、生活味濃的地方來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和風土人情,這些景象還是一代代達州人的根。”張遠達說,城市的建設應該回歸自然、迴歸本質。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他要加快手中的畫筆,將達州的人文景象記錄下來。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羅天琪 編輯 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