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適)

1962年2月24日一代文學大師胡適先生在臺北病逝,身處中國大陸的周作人先生得知消息後,在他的《北大感舊錄》中寫了一篇紀念胡適先生的文章。周作人先生回憶了他與胡適先生的交往,雖是點滴瑣事,卻言猶未盡,讀來令人感慨唏噓。

(一)絕情的“苦雨庵”主人周作人

周作人是魯迅先生的弟弟,兄弟二人早年都曾留學日本。學成歸國後,他們共同參與了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等人發起的“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7年,周作人到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擔任編輯,1918年又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講授希臘羅馬文學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學等課程。這期間,周作人與同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的胡適先生相識,併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作人)

我們知道,在近代文壇,魯迅先生和胡適先生是兩大對立文學陣營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政權的批判者,一個是政權的擁護者。道不同不相與謀,兩人的個人關係也因此變得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在文學主張上,處於魯迅、胡適兩人爭鬥之間的周作人屬於逍遙派,他醉心文字小品,更關注於文學藝術的本身。

然而,周作人與兄長魯迅先生的決裂比胡適先生還要來得徹底、來得乾脆。1922年,魯迅先生被周作人趕出了北京八道灣11號居所,從此兄弟二人形同陌路,甚於仇敵。

至於究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反目成仇,卻成為了困擾近代文壇的千古之謎。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樹人)

北京八道灣11號住宅本是魯迅先生花錢購置的,“鳩佔鵲巢”的周作人與兄長恩斷義絕後,就成為了八道灣內唯一的中國人。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一提起魯迅就是咬牙切齒。周作人滿心悽苦,面對這“可憐的人間”,他也無可奈何。

周作人把自己的住宅、書房命名為“苦茶庵”“苦住庵”“苦雨庵”,閒暇時,他品茶觀雨,儼然已經化身為苦行僧,兩耳不聞窗外事了。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適)

(二)來自知心朋友的問候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京大學撤離北平,周作人並未隨校南下。7月29日,日軍終於攻佔了北平城。遠在英國倫敦的胡適先生擔心周作人的安危,寄信問候,並附了一首白話詩,其詞雲:

藏暉先生昨夜作一夢,

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鍾出門去,

飄蕭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里豈不大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夢醒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作人)

“藏暉先生”是胡適自指,取李白詩歌“至人貴藏暉”的寓意,胡適早年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藏暉”。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說的就是周作人了。胡適夢見周作人已經南下,脫離了日軍的欺凌、監視。胡適勸誡好友要“識得重與輕”,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相思情”。

對胡適的關心用意,周作人心知肚明,他很快就作了答覆。收到來信的第二天,周作人就仿照胡適的“藏暉體”,也作了一首白話詩給予回應。他感謝好友的情意,說自己留在北京是因為受家庭拖累,迫不得已。請好友放心,“老僧始終是個老僧,希望將來見得居士的面”。周作人對胡適承諾,自己會守住底線,不當漢奸,將來必然有坦然相見的一天。

然而事與願違,周作人最終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誓言。1939年元旦,一個自稱是周作人學生的人求見,進門後,他就開槍射擊。所幸的是,子彈打在了周作人衣服的銅紐扣上,他只受了輕傷。日本憲兵隊氣勢洶洶,藉機生事,以保護他為由進駐周府。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作人)

周作人一直認為這場刺殺是日本人安排的,他有如驚弓之鳥,被嚇破了膽。他在恐懼之中,接受了汪偽政府的聘書。周作人先是擔任了北京大學的圖書館館長,後來又擔任了教育總署的督辦,還兼任了東亞文化協會會長、中日文化協會理事等偽職。

於是,周作人徹底地淪為了中國人民的罪人,成為了揹負千古罵名的漢奸。

(三)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以漢奸罪名逮捕了周作人,並押解到南京受審,隨後將周作人監禁於南京老虎橋監獄。他的朋友和學生紛紛為他求情開脫,說他有“保全北大的圖書和設備之功”,俞平伯先生還給在美國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胡適寫了封長信,請求胡適出面為周作人說情。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適的影視現象)

1946年11月,周作人被高等法院判處十四年有期徒刑,他不服判決,提出上訴。之後,最高法院改判為十年有期徒刑。1949年1月,李宗仁接任中華民國總統,下令特赦政治犯,周作人被准予釋放。

滿打滿算,他實際上只坐了三年另五十一天的牢。

1月26日,周作人被放出監獄,他坐火車到上海,在學生尤炳圻的家裡暫住,直到解放後才回到北京。據說,因為周作人主動認罪,受到新中國政府的特別寬恕、關照,才沒有被清算。

值得留意的是,周作人在《北大感舊錄》中,記敘自己在1949年初逗留上海之時,胡適恰好也在上海。周作人曾經託好友王古魯代為致意,規勸胡適留在國內,參與新中國建設。胡適雖未採納建議,但“我卻是一片誠意,聊以報其昔日寄詩之情”云云。

這段話,仔細玩味,很有意思。真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當日的周作人在日軍的鐵騎之下,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今日的周作人卻看見胡適等人倉皇逃遁,亡命天涯。他也想再來一首“藏暉體”,規勸知己胡適“識得重與輕”,只可惜好朋友已經天各一方,再也無法見面了。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周作人與胡適的相交相知:未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胡適)

【作者簡介】劉永,四川綿陽人,現為公務員,愛好文史寫作,時有詩文發表於報刊,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