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11月27日,經紀公司和節目組先後在公開平臺發佈聲明,證實高以翔在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去世,享年35歲。

11月27日凌晨時分,有網友曝出高以翔在錄製浙江衛視綜藝《追我吧》時暈倒送醫,據透露,高以翔被送到醫院是瞳孔已經放大到邊緣。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今日12時左右,經紀公司和節目組先後在公開平臺發佈聲明稱,高以翔在11月27日的凌晨,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突然暈厥,經近三小時的急救後,不幸離世。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據瞭解《追我吧》是浙江衛視推出的夜晚城市實境追跑真人秀節目,一直以來就被指危險係數高,參與難度及強度大,因而被眾多網友質疑“這到底是綜藝節目還是鐵人三項?”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圖源:微博

高以翔,一個娛樂至死的犧牲品

圖源:微博

上一期嘉賓是李小鵬和鄒市明,兩個奧運冠軍,但是,李小鵬後期都一直喊,“不行了”“跑不動了”,鄒市明則一直在詢問“能不能歇會?”,節目裡鄒市明過滾筒時掉落,被埋在海洋球裡,一直在反覆喊著“我的腿已經沒有知覺了”掙扎著出不來……

魔鬼訓練量的奧運冠軍都撐不住的節目環節,更何況是普通藝人,網友之前一直有爆料稱,畢雯珺、範丞丞在錄製過程中多次嘔吐,李振寧錄到去急救車上吸氧……

在網友們對高以翔表示哀悼的同時,一個關鍵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據微博消息,《追我吧》這檔綜藝從8:30開始錄製,直到凌晨還在拍攝。觀眾們在網絡上看到的兩小時不到的綜藝,卻可能是明星們連續錄製幾天才完成的。這當中,當然也不排除導演、編劇、剪輯等工作人員幕後辛苦。

在生活中,疲勞無處不在。

工作過量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憂愁煩惱造成的緊張,喜歡甜食、運動不足導致的提不起勁兒等。但你絕對想不到,這些“小事”和可怕的死亡之間,只有五步距離。

疲勞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最終演變成慢性病,甚至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SD),就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無外力作用、由於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從疲勞到猝死,只差3步

一、工作勞累,加班熬夜;

二、在此基礎上,有其他不良因素刺激;

三、人體生理結構產生崩壞,出現生理疾病。如果通過休息,這種現象能夠得到緩解,我們稱其為可緩解的工作因素,但通過休息仍無法改善,便可能已經成為生理因素了。

如何定義超負荷長時間工作?其實有量的考量。

比如我們持續工作6小時以上,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甚至節假日都在上班,死亡前24小時仍持續工作,或死亡前一週每天工作時間超過了16小時,每週48小時,或者兩週84小時以外的工作時數來計算。在發病前的一到六個月內,每個月加班超過了45個小時,這就是法律上認定的過勞。

近幾年,各行各業發生猝死的事件越來越多,僅在今年上半年,就先後曝出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青年醫師王輝、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教授肖育眾、網絡文學著名作家“格子裡的夜晚”等人猝死,而他們的年齡均不超過40歲,網友紛紛感嘆“年紀輕輕就沒了……”

健康界獨家採訪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主任趙斌,為讀者講解如何面對這一隱形殺手。

揭開猝死的可怕面紗

猝死有三大可怕之處:

不可預料性。20%~30%的猝死事先沒有任何可察覺的徵兆。也就是說,這個人看起來非常健康,沒人認為這個人將要死亡,但死亡偏偏發生了,死亡來的非常意外!

死亡速度快。短時間是多短?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分別有人認為從發病至死亡時間在1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48小時之內不等。一般的心臟性猝死通常在1小時內,有時死亡甚至是在瞬間發生的。

高死亡率。猝死發生後,患者會迅速出現胸痛、胸悶、眩暈、呼吸困難、心律失常等症狀,隨後心臟驟停,血壓、脈搏與心音消失,正常意識喪失,瞳孔放大。

心臟猝死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分鐘~6分鐘,隨後腦細胞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害,逐步過渡到生物學死亡。如果能在黃金搶救時間裡得到有效急救,就有機會避免死亡,這種情況下患者僅是發生“心臟驟停”;若未經正確急救,錯失救治時機,患者很快就會死亡,即“猝死”。

這三大特性使猝死成為國內外醫療領域的一大難題。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疾病社區防治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就曾表示,“猝死的可怕之處並非疾病多麼難治,而是以突襲的方式出現,像定時炸彈一樣,讓人措手不及、無可奈何。”

是什麼導致了猝死?根本上還在人們的身體素質。

猝死患者的身體,雖看起來健康,其實大多已潛伏了某些進行性疾病,特別是在心臟、腦、肺等方面的病變,在受外在刺激或不明原因時,突然發作,就會引起猝死。

據趙斌介紹,其中由於心臟方面A隱患引發的猝死,即心臟性猝死,佔到了猝死總數的90%,是目前人類猝死的主要原因。

引發猝死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猝死來說,壓力過大、情緒波動、輕微外傷、過度疲勞等應激情況,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是長期熬夜、過度疲勞。

長時間熬夜或疲勞過度的情況下,人體的血壓和心率調節都會處於超負荷狀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血管收縮及免疫調節功能下降,這不僅會增加短時間心肌缺血的可能,還會增加冠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不穩定的風險,增加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誘發猝死。

猝死前的2個月~6個月內,患者加班時間每月平均超過80小時,即可判斷為過勞引起的猝死。高級知識分子死於工作現場、運動員死在訓練場或比賽中等,都是過勞死的典型表現。

二是壓力過大。

過於強烈、持續的心理壓力,是現代人猝死的最重要誘因之一。過大的精神壓力會改變人體的分泌,導致兒茶酚胺類物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增加,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心跳加速等,當人們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可能引發心律失常、血管痙攣,誘發猝死。

三是大量吸菸、飲酒。

過量飲酒,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讓人心跳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極易發生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梗死。

長期吸菸也對中青年猝死的“貢獻率”頗大。香菸中的尼古丁可損壞動脈內壁,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由此導致的猝死風險是常人的3倍。

四是抑鬱與焦慮。

抑鬱可使猝死風險增加一倍左右,若同時伴有焦慮、煩躁等幾種情緒障礙的患者,猝死的可能性更高。

抑鬱等負面情緒會導致體內應激水平升高,出現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等情況,加速心血管病形成,增加猝死風險。

而且,由於情緒影響,還會讓他們忽視心臟等疾病的治療,使情況不斷惡化。

急救+預防——守護我們的心臟

發生猝死時,早期搶救是關鍵。

趙斌表示,心臟性猝死後,4分鐘內及時對心臟猝停患者進行搶救,就有一半的機會讓他起死回生;如果超過6分鐘進行心肺復甦,成功率降為10%;超過10分鐘則幾乎無法挽救,可謂“時間就是生命”。

這就是說,猝死患者能否存活更依賴醫院外救治,第一目擊者能否及時展開急救,決定了患者的生死。

針對猝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心肺復甦術(CPR),它被譽為全球“第一救命技術”,關鍵步驟是對胸擠壓和口對口通氣。

早期猝死患者的心電圖大多顯示有室顫,進行心肺復甦的同時,如能應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患者點擊,將極大提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大部分人並不瞭解這一急救知識,更難以有效應用到猝死患者身上。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掌握這一急救方式,就能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避免悲劇的發生。

心肺復甦術詳細說明

其實,應對猝死,最好的辦法是預防。

溫馨建議:

一、壓力越大我們越要抽時間休息,睡個好覺,避免自己在忙中出錯;

二、我們也可以聽音樂,通過找朋友傾訴這樣的方式來緩解心理壓力;

三、如果實在完不成工作,也不要做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工作實在完不成的時候,要及時儘早與領導溝通來解決;

四、平時注意鍛鍊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才會應對這一系列不良的二次打擊,工作時的效率也會十分高。

還是那句老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把握好工作與生活的節奏,提高工作效率,休息好了身體好了,才能更好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