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印度有種姓制度,那麼中國人去了那邊的地位相當於哪種種姓的人?

王路飛是個海賊



l湖湘客


去印度呆了差不多一個月,去了幾個大城市,住宿也在普通市民家。接觸的大都是普通人,沒感覺有多強烈的等級差別,因為頂層的沒見到,底層的賤民也沒有直接接觸,但是可以見到,在工地上搬搬抬抬,在路邊乞討做飯,不過不多見,好像有意避開,一種無形的自我隔離,挺可憐。在新德里借住的一家人,家裡有個十幾歲的女傭,一直打掃幹活,一言不發,也不打招呼,有種距離感,挺可悲的。

除此之外的印度普通人主要的還是不同宗教差別,等級差別幾乎感受不到,畢竟人家的社會也在進步。中國人也不要像美國鄉下人似的,以為現在中國人還留辮子。

中國人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普通中產階級吧,比如大部分印度人對中國人都是畢恭畢敬的,有部分是沾了日本人,韓國人的光,因為日韓在印度的投資挺大的,比如汽車摩托車家電。還有中國的小商品,手機對印度也挺震撼,許多人對這個很服氣。就像中國七十年代的人看日韓一樣。農業國對工業國的崇拜。

東亞面孔的人幾乎可以進入所有高端公共場所,這些場所對印度人則會進行篩選,看起來沒什麼錢的人是不讓進的,比如豐田4s店,大商場,都有保安查問。商場裡面大部分自選商店,印度人需要存包的,怕盜竊,而東亞人不需要。還有有些大膽的印度女孩很樂意搭訕你,因為你是富貴的東方面孔。

從受印度人青睞的外國人角度看,中國人排在歐美白人,日本人韓國人之後吧。至於種姓制度,跟我們沒什麼關係,印度社會也在慢慢淡化。


印度老道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很多中國公司去印度建設工廠、開展業務,每年有幾十上百萬的中國人要去印度,那麼在印度的中國人,相對於他們的什麼種姓呢?

首先看一下印度都有什麼種姓?印度種姓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婆羅門,是印度教的僧侶貴族,人數最少;第二種是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官府;第三種是吠舍,就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第四種是首陀羅,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

這四種種姓中,前兩者婆羅門和剎帝利為高種姓,第三層吠舍為平民種姓,只有第四種首陀羅是低種姓,負責供養、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其實印度教中還有一個階層,即“賤民”,它是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的最底層人民,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

現在在印度最多的就是去那邊開工廠、做工程過去的中國人了,這些中國企業在印度屬於外資,地位和財富相對較高,作為管理層的中國人就相當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因為相對應的印度國內的大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印度剎帝利們的產業。

其實在印度還有一種極少數的中國人,就是嫁給印度人的中國女人,她們的丈夫大都是“剎帝利”或“吠舍”種姓的,所以她們也就歸屬於丈夫所在的種姓。


漁樵講史


印度種姓制度是針對印度本地的人而言,中國人屬於外國人。硬要類比,大概介於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之間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適用於印度本地居民。一共分為四大等級加一個最低等級。其中前三等級主要是西方來的雅利安人(征服者),第四種姓是本地的土著居民。最低等級則是賤民,是違反種姓制度遭到懲罰的人。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掌握宗教大權,負責與神溝通。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負責保衛國家和制度。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的市民、商人,沒有政治特權,但基本獨立自主,應該供養婆羅門和剎帝利。

第四等級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包括高級傭人、工匠等。

最低等級是賤民,由不同等級種姓婚配生下的人組成,從事各種下賤行業。目前印度還有一億多人。

這幾個種姓主要用來區分印度本地人,沒有涉及外國人。不過如果中國人去了,肯定不能被尊為婆羅門。由於去那裡的中國人往往比較有錢和有知識,大概能得到介於第二等級剎帝利和第三等級吠舍之間的待遇。


巴山夜雨涮鍋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種姓等級森嚴的國家,其實不光在印度,在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依然存在著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大概分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按照地位高低依次排列,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不可接觸之人”,也叫賤民。這些種姓世襲制、祖祖輩輩相傳下來,不同種姓間不能相互接觸、不能同桌吃飯、不能通婚等等,保持著嚴格的界限。至於外國人在印度到底是哪一種姓,沒有確切的說法,一般外國人都被認為是“高種姓”,具體是不是屬於剎帝利,我不敢確定,但是隻要你穿著言談得體,經常與高種姓的人一起出入,你就會認作是“高種姓”,而如果你經常與“低種姓”或者“賤民”往來,那麼則會被認作是“低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不是自古就有,而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後,為了能穩定統治而設計出的一種社會制度。因為在雅利安人來到印度之前,這片廣袤大地上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就已經進入到農業社會,其文明程度很高。當雅利安人征服次大陸後,懼怕被土著民族同化而失去民族本性,制定了按照膚色將人區分的“瓦爾納”制度。

“瓦爾納”在梵語中意為“顏色”,膚色較黑的達羅毗荼人淪為了社會的最底層,屬於最下等的勞動者階級。到了晚期吠陀時期,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分工,原本為了明確劃分種族和血緣的“瓦爾納”制度,按照職業細分成三分不同的檔次,形成了如今的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大概分四個等級,不同等級在社會地位、權利、職業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神職人員,擔任宗教和精神領袖,對經典有解釋權和傳授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行政貴族和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軍人等;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商人、手工業者、農民、平民等,在政治上沒有特權;

第四等級首陀羅則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只能當僕役、奴隸或者從事下賤的職業。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叫做“不可接觸之人”,也叫賤民,這些人只能從事清掃廁所、收拾屍體、宰殺牲口等最卑賤的工作,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這些種姓是世襲的,也就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決定了一生命運,其社會地位終身難以改變。一般來說,不同種姓間交往嚴格受限,禁止通婚,甚至不能相互接觸、不能同桌吃飯等,這種種姓的分化保證了種姓之間差別被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按理說,這種種姓的隔離,阻止了人們社會地位的改變,種姓制度很難維持長久,但是印度種姓制度卻維持了三千年,不得不說制度的設計相當巧妙。

種姓制度曾經是印度社會最基本的制度,被寫入印度人的創世神話,融入到印度教教規之中,併成為其核心內容。印度教宣揚業報和輪迴轉生學說,也就是說今生的高低貴賤,都是前世行為的結果,今世的行為又會影響來世,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大部分印度教徒安於接受眼前一切。

另外,種姓制度維持了這個擁有多民族、多語言、多人口、多宗教、多次被外族入侵的國家穩定統一。種姓制度有著嚴格細緻的劃分,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同時影響著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社會地位、婚喪嫁娶,甚至吃什麼、穿什麼、與什麼人交往都有所限定,正是種姓制度形成了印度社會的穩定結構。

儘管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已經正式被廢除,但是廢而不止,一直影響著印度教徒的生活。不過,雖然種姓制度極大地約束了印度人,但是印度鼓勵著低種姓甚至賤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成為社會的精英,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出現了茶攤販之子納倫德拉·莫迪成為了印度的第15任總理。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印度因為宗教和歷史等複雜的原因而產生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最開始是從皮膚膚色開始進行區分的,也就是膚色越淺的人地位越高,膚色越深的人地位越低。

後來日積月累,種姓制度慢慢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社會制度,將印度人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從高到低的四個種姓,另外,還有一種人叫做“不可接觸者”,他們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是最低賤的一種人,又被大家叫做“賤民”。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與區隔,通常來說,不同種姓之間的社會交往、婚喪嫁娶都是不能隨意胡來的。

而種姓是一種世襲制度,你所在的種姓,你所在的階層是與生俱來,就算你後天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為種姓制度被寫進了印度人篤信的印度教教義裡,他們相信前世與來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於自己的種姓都不會有什麼抱怨,認為這都是自己修來的果。

因此,種姓制度很好地維護了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社會穩定,但也因為嚴格的社會等級區隔,大大地影響到了印度未來的發展。

雖然印度在1947年從英國手中獨立之後,就從法律上廢止了種姓制度,但是這種意識形態早就深入了印度人的骨髓裡,一時間也無法根除,印度人依然沿襲著古老的社會制度在生活,樂此不疲。

而說到中國人如果去了印度相當於他們的什麼種姓,以印度最傳統最古老的種姓區分方法,中國人的皮膚在印度來說算是比較白的,肯定屬於比較高的種姓。

另外,在很多印度人的觀念裡,有機會能出國旅遊的肯定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他們也就從內心裡會對你產生出一種敬佩和崇拜來。

如果去過印度旅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印度人見到中國遊客是非常熱情的,他們經常會一大波一大波地湧上來主動要求跟你合影,好像把你當成了電影明星的感覺,可見中國人在印度人的心目中地位之“高”。

就算你在中國是個屌絲,去了印度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被人瞧不起了。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印度的種姓制度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由初的職業劃分發展成為種族歧視政策,高種姓的人種都是白色人種,與歐美人十分接近。而種姓越低,膚色越深。

現在的印度政府雖然宣佈廢除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仍影響印度的方方面面。高種姓人群仍享各種特權,掌握著社會的大部分資源。他們開豪車,住別墅,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低種姓人類只能住在貧民嚳,從事低下的職業。

中國人作為客人,去印度旅行和投資的話,會得到各階層人民的歡迎和尊重。這源於我們國家實力的增長。但如果加入印度國籍的話,這也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人。這可能也會歸到第三種姓吠舍。


鋒楓2016


曾看到一個故事,說是印度一對新婚小夫妻,結婚那天妻子不讓丈夫碰她,之後的日子也是冷戰,妻子常常大哭大鬧,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因。原來他們的婚姻是父母安排的,而女方有一個深愛的男友,因為種姓制度被迫離開,所以女方十分傷心!迫於父母的安排,於是匆匆結婚了,結婚之前雙方並沒有真實的感情作為基礎,所以就出現了故事開頭的大哭大鬧。



你以為這只是個例?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上面這個女性只是種姓制度下無辜的一個縮影,不光因為種姓制度,宗教愚昧也讓許多無辜的女性遭殃!比如印度聖女,聽起來很純潔無比,其實特悲慘!聖女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從小被送往寺廟,這樣父母可以換得一筆錢。說是嫁給寺院,真實的情況卻令人髮指!你以為聖女是去寺廟打掃衛生的啊?其實是服侍那些僧侶的,給他們當性 奴隸!而這也是印度的一項古老傳統!啥破玩意兒!打著宗教的幌子害人!



印度的貧富差距特別大,而窮人似乎又逆來順受,不絕望也不反抗,顯得很平和。就拿新德里來說吧,如果你拿個無人機從新德里上空航拍,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拍垃圾堆呢,到處都是破舊的房子,大街上大都是二三層的房子,流浪漢躺的到處是。中國人的地位在印度感覺還不錯,他們聽羨慕我們的,特別是我們的手機,在印度人那裡很受歡迎!


徒步全球


去印度出差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印度的火車是不查票的,但是火車有分一等車廂。我們買了普通車票,倒不是貪便宜,一等車也不貴。主要是想著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結果悲劇了。普通車廂根本擠不上去,而且那味道。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我們想著去一等車廂坐,如果有人查票就補票。上了車,發現一等車很空。雖然沒有人查票,普通車廂的人也不會過來。當時還在想,印度的素質還不錯。要是國內,沒人查票,一等車肯定擠滿人。後來想明白了,是種姓制度,低種姓的根本不敢去一等車廂。


Harry152917298


我看過一個視頻,講述的是移民到印度的華人的地位,他們的種姓地位是第三等級,第一等是印度的僧侶,第二等是貴族。另外我弟弟因公去印度考察,說印度人極沒有時間觀念,說好8點上班,九點才到,工作到10點多又要去廟裡燒香磕頭,中午吃飯前還要禱告,下午沒到下班時間,人就沒影了,都跑到廟裡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