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本文共計 2347字 |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圖為二戰時期飛虎隊鏡頭下的昆明街頭

點擊上方圓形按鈕即可收聽本節內容

對於這座城市的大多數人,生命中似乎都有幾個被稱作 “老北京”、“老上海”、“老成都”的朋友。從他們或者他們的父輩開始,便生活在這座城市。偶爾,我們還能聽到幾句從他們口中講出的“老家”方言,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和這座城市的其他人都說著同樣的語言,吃著同樣的飯菜,跳著同樣的廣場舞……享受著,作為一個“老昆明”的自在……

從800萬年前的臘瑪古猿到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大量的考古證據向我們展示了,在雲南這片土地上,自遠古開始就有豐富的人類活動,雲南特殊的氣候地理環境,既有利於眾多民族各自獨立繁衍,又便於來自東南西北的族群融合交流。

位於滇中地區的昆明,毗鄰滇池,自古便是連接省內省外的交通要道,千百年來的經濟文化交融,造就了這座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住在這座城裡的居民——“昆明人”,其組成和流變,則是悠長曆史中,華夏民族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戰國至秦漢、三國時期,有幾次較大的人口流入。

戰國末期,莊蹻入滇,帶來上萬的楚國軍民;秦時開五尺道,中原軍民再次遷入;漢武帝時隨郭昌將軍入滇的中原軍民以及三國時隨諸葛亮南征入滇的大批川陝軍民,他們中的大多數留在了這片土地,與當地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

那時滇池地區特別是平壩地區的主體民族是滇,屬氐羌後裔,是白族的先民。

唐代,唐王朝進一步加強對雲南的經營和控制。天寶年間,唐將鮮于仲通、李宓先後領軍20萬南征……天寶戰爭失敗後,多數唐軍留居雲南,部分輾轉流入滇池地區。

另外,當時滇池地區除白族外,由於昆明族遊牧遷徙和南詔實施的強制性遷徙,彝族、納西族人口大量增加。

唐時,曲靖以西,包括滇池至洱海地區主要是“西爨白蠻”(白族先民),但山區和部分平壩地區已有“昆明族”聚居,故稱滇池地區為“昆川”,即當時滇池地區既有白族先民,也有彝族先民。

公元8世紀中葉,南詔以武力強行將滇池地區20萬戶“白蠻”徙居永昌城(今保山城),又將原居滇西的昆明部落遷往拓東城(今雲南省會昆明)。唐貞元十年(794)異牟尋於神川、昆池(今四川鹽源縣)等地,大破吐蕃,將俘獲的萬戶磨些(納西族先民,又記為麼些)等部族遷往昆川(今昆明)等地。①

因此,唐以後,滇池地區彝族、納西族及其他民族的人口大量增加,白族人口雖然比重下降,但一直是當地世居民族。

修碗的匠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元代,隨著忽必烈徵雲南,蒙古族、回族、漢族人口大量進入雲南。元朝為鞏固政權、守衛疆土,在中慶路(今昆明等滇中地區)和其他地區大量實行屯田制度,包括軍屯、民屯,把境外的色目人和西北的蒙古人及川北的西番等部族大量遷入昆明和省內各地,他們也成了現代“老昆明人”和雲南人先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有軍民屯田12處。每處軍民屯戶多達數千戶。如至元二十一年(1284)就調探馬赤軍和蒙古軍2000人入滇鎮守金齒(傣族先民聚居區),當地原有漢族守軍3000人,全省屯田軍民約5萬人②。

明代,明初傅友德、沐英、藍玉等領軍30萬徵雲南。明洪武十九年(1386)在平定雲南後沐英鎮滇,大興屯政,其屯田規模遠超元代,當時從外省移民四五十萬,僅軍屯即移民29萬餘人。並允許軍屯者妻子同往;未婚者在屯地完聚③。

正統六年,王驥三徵麓川④。明代先後十多次用兵於雲南,平定後明朝廷下詔留江西、浙江、湖廣(指湖北、湖南)、河南四都司兵留守,並同時“調北填南”,即將江南一帶大批漢族人民遷徙入滇。

明末,又有不少軍民隨永曆帝朱由榔入滇。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遛鳥的老人

清代,清初吳三桂領軍數萬入滇,當時北八省、南七省的人,昆明都有。

至清代中葉以後,各省赴滇經商的人逐漸增多。

清代繼續屯田移民。清順治十八年(1661)准許雲貴投誠兵丁願歸農者,給無主荒田,開墾為業。

至於自遷、逃難或充軍入滇的外地民族,自漢代以來,這種遷徙活動從未中斷。此類情況也反應在昆明城中很多地名上。

如昆明市區北部冶金工業學校南面的蘇家塘,就是因清光緒七年(1881)蘇劉兩姓先後由南京遷此安家,因此地有一水塘得名的。

又如石林縣雨中堂村,此村原名叫鑼鍋矣(彝語名),據說南京柳樹灣一李姓人家發配到此,後增居徐、許二姓,三姓共同取名‘矣中堂’,後演名為雨中堂。” ⑤

清代,隨著玉米、馬鈴薯、蕃薯等作物傳入雲南,加之荒地的開發,外地民族和漢族大批入滇。⑥

清臨安知府(治今建水縣)在《條陳稽查所屬夷地事宜》中說:“歷年內地人民貿易往來,紛如織梭,而楚、粵、蜀、黔之攜眷世居其地、租墾營生者,幾十之三四。”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初期南下幹部和解放軍入滇。有7000餘人。

1959—1960年支邊墾荒時期。湖南人多地少的醴陵、祁東、祁陽三縣農民36695人(青壯年22037人,家屬 14658人),遷入思茅、紅河、德宏、臨滄等地州數十個農場安置。

1966—1976的十年期間省外“知青”大批來滇。這部分共有33.3萬人(安置到農村21.3萬人,安置到國營農場12萬人)。雖大部分返回,但也留下了一部分,融入雲南人、昆明人之中。

這種遷移活動,還在不斷進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遷移、大流動。 “昆明人”也正在被賦予新的內涵。

賣雞蛋的婦女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彩蛋:“昆明”之名的由來

“昆明”是古代少數民族“西南夷”中的一個民族(昆明族)的族名,其音譯又記為“昆彌” “昆瀰”,西漢時他們還處於“隨畜遷徙”的遊牧生活階段,屬古羌人後裔中的一支。

昆明族的流變與彝族及彝語支民族哈尼、拉祜、阿昌、納西、傈僳、基諾等族有關。今昆明市、雲南省及鄰近省份彝族中的多數,均與古代昆明族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另外,如宜良縣名來自“易娘”部落之名,師宗、彌勒縣名來自部落頭領師宗、彌勒之名一樣,“昆明”即是以民族語作為族稱,後演變為地名。這個族稱,當與部落之名或部落酋長之名有關,這類情況在雲南地名中為數甚多⑦,亦如安寧市名來源於彝族男子“阿寧”之名一樣,在今昆明市所屬縣、區範圍內,就有官渡區的阿拉鄉、宜良縣的阿拉格村,其名字均來自彝族人名。

註釋

①.此即樊綽《雲南志·雲南城鎮第六·拓東城》所載:“貞元十年,南詔破西戎,遷施、順(施、順為傈僳族先民)、磨些諸種數萬戶以實其地。又從永昌以望苴子、望外喻等千餘戶分隸城旁,以靜道路。”

②.《新纂雲南通志》有記載。

③.即《明史·兵志》所說:“軍士應起解者皆僉妻。”

④.“麓川”是漢文對傣族聯盟國家“勐卯龍”的譯寫。

⑤.《路南縣地名志·雨中堂》。

⑥.道光《威遠廳志·卷三·雲南府督稽查流民奏》:“雲南地方遼闊,深山密箐未經開發之區,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窮民往搭寮柵居住,砍樹燒山,藝種苞谷之類。此類流民,於開化、廣南、普洱三府為最多。”

⑦.參見《雲南地名探源》。

前續文章

1.《昆明那些“奇葩”地名的由來》

2.《昆明那些“正常”地名的由來》

昆明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本文主體內容摘自 吳光範

《昆明古今地名考釋》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內容整理:李爽 益琿

聲音呈現:高照

背景音樂:《微光角落》林海 作品

排版:益琿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昆明古今地名考釋

售價:40.00元 32.00元

長按二維碼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