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本文共计 2347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图为二战时期飞虎队镜头下的昆明街头

点击上方圆形按钮即可收听本节内容

对于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生命中似乎都有几个被称作 “老北京”、“老上海”、“老成都”的朋友。从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开始,便生活在这座城市。偶尔,我们还能听到几句从他们口中讲出的“老家”方言,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和这座城市的其他人都说着同样的语言,吃着同样的饭菜,跳着同样的广场舞……享受着,作为一个“老昆明”的自在……

从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大量的考古证据向我们展示了,在云南这片土地上,自远古开始就有丰富的人类活动,云南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既有利于众多民族各自独立繁衍,又便于来自东南西北的族群融合交流。

位于滇中地区的昆明,毗邻滇池,自古便是连接省内省外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的经济文化交融,造就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住在这座城里的居民——“昆明人”,其组成和流变,则是悠长历史中,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有几次较大的人口流入。

战国末期,庄蹻入滇,带来上万的楚国军民;秦时开五尺道,中原军民再次迁入;汉武帝时随郭昌将军入滇的中原军民以及三国时随诸葛亮南征入滇的大批川陕军民,他们中的大多数留在了这片土地,与当地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

那时滇池地区特别是平坝地区的主体民族是滇,属氐羌后裔,是白族的先民。

唐代,唐王朝进一步加强对云南的经营和控制。天宝年间,唐将鲜于仲通、李宓先后领军20万南征……天宝战争失败后,多数唐军留居云南,部分辗转流入滇池地区。

另外,当时滇池地区除白族外,由于昆明族游牧迁徙和南诏实施的强制性迁徙,彝族、纳西族人口大量增加。

唐时,曲靖以西,包括滇池至洱海地区主要是“西爨白蛮”(白族先民),但山区和部分平坝地区已有“昆明族”聚居,故称滇池地区为“昆川”,即当时滇池地区既有白族先民,也有彝族先民。

公元8世纪中叶,南诏以武力强行将滇池地区20万户“白蛮”徙居永昌城(今保山城),又将原居滇西的昆明部落迁往拓东城(今云南省会昆明)。唐贞元十年(794)异牟寻于神川、昆池(今四川盐源县)等地,大破吐蕃,将俘获的万户磨些(纳西族先民,又记为么些)等部族迁往昆川(今昆明)等地。①

因此,唐以后,滇池地区彝族、纳西族及其他民族的人口大量增加,白族人口虽然比重下降,但一直是当地世居民族。

修碗的匠人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元代,随着忽必烈征云南,蒙古族、回族、汉族人口大量进入云南。元朝为巩固政权、守卫疆土,在中庆路(今昆明等滇中地区)和其他地区大量实行屯田制度,包括军屯、民屯,把境外的色目人和西北的蒙古人及川北的西番等部族大量迁入昆明和省内各地,他们也成了现代“老昆明人”和云南人先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有军民屯田12处。每处军民屯户多达数千户。如至元二十一年(1284)就调探马赤军和蒙古军2000人入滇镇守金齿(傣族先民聚居区),当地原有汉族守军3000人,全省屯田军民约5万人②。

明代,明初傅友德、沐英、蓝玉等领军30万征云南。明洪武十九年(1386)在平定云南后沐英镇滇,大兴屯政,其屯田规模远超元代,当时从外省移民四五十万,仅军屯即移民29万余人。并允许军屯者妻子同往;未婚者在屯地完聚③。

正统六年,王骥三征麓川④。明代先后十多次用兵于云南,平定后明朝廷下诏留江西、浙江、湖广(指湖北、湖南)、河南四都司兵留守,并同时“调北填南”,即将江南一带大批汉族人民迁徙入滇。

明末,又有不少军民随永历帝朱由榔入滇。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遛鸟的老人

清代,清初吴三桂领军数万入滇,当时北八省、南七省的人,昆明都有。

至清代中叶以后,各省赴滇经商的人逐渐增多。

清代继续屯田移民。清顺治十八年(1661)准许云贵投诚兵丁愿归农者,给无主荒田,开垦为业。

至于自迁、逃难或充军入滇的外地民族,自汉代以来,这种迁徙活动从未中断。此类情况也反应在昆明城中很多地名上。

如昆明市区北部冶金工业学校南面的苏家塘,就是因清光绪七年(1881)苏刘两姓先后由南京迁此安家,因此地有一水塘得名的。

又如石林县雨中堂村,此村原名叫锣锅矣(彝语名),据说南京柳树湾一李姓人家发配到此,后增居徐、许二姓,三姓共同取名‘矣中堂’,后演名为雨中堂。” ⑤

清代,随着玉米、马铃薯、蕃薯等作物传入云南,加之荒地的开发,外地民族和汉族大批入滇。⑥

清临安知府(治今建水县)在《条陈稽查所属夷地事宜》中说:“历年内地人民贸易往来,纷如织梭,而楚、粵、蜀、黔之携眷世居其地、租垦营生者,几十之三四。”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初期南下干部和解放军入滇。有7000余人。

1959—1960年支边垦荒时期。湖南人多地少的醴陵、祁东、祁阳三县农民36695人(青壮年22037人,家属 14658人),迁入思茅、红河、德宏、临沧等地州数十个农场安置。

1966—1976的十年期间省外“知青”大批来滇。这部分共有33.3万人(安置到农村21.3万人,安置到国营农场12万人)。虽大部分返回,但也留下了一部分,融入云南人、昆明人之中。

这种迁移活动,还在不断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大流动。 “昆明人”也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

卖鸡蛋的妇女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彩蛋:“昆明”之名的由来

“昆明”是古代少数民族“西南夷”中的一个民族(昆明族)的族名,其音译又记为“昆弥” “昆㳽”,西汉时他们还处于“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阶段,属古羌人后裔中的一支。

昆明族的流变与彝族及彝语支民族哈尼、拉祜、阿昌、纳西、傈僳、基诺等族有关。今昆明市、云南省及邻近省份彝族中的多数,均与古代昆明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另外,如宜良县名来自“易娘”部落之名,师宗、弥勒县名来自部落头领师宗、弥勒之名一样,“昆明”即是以民族语作为族称,后演变为地名。这个族称,当与部落之名或部落酋长之名有关,这类情况在云南地名中为数甚多⑦,亦如安宁市名来源于彝族男子“阿宁”之名一样,在今昆明市所属县、区范围内,就有官渡区的阿拉乡、宜良县的阿拉格村,其名字均来自彝族人名。

注释

①.此即樊绰《云南志·云南城镇第六·拓东城》所载:“贞元十年,南诏破西戎,迁施、顺(施、顺为傈僳族先民)、磨些诸种数万户以实其地。又从永昌以望苴子、望外喻等千余户分隶城旁,以静道路。”

②.《新纂云南通志》有记载。

③.即《明史·兵志》所说:“军士应起解者皆佥妻。”

④.“麓川”是汉文对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的译写。

⑤.《路南县地名志·雨中堂》。

⑥.道光《威远厅志·卷三·云南府督稽查流民奏》:“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箐未经开发之区,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往搭寮栅居住,砍树烧山,艺种苞谷之类。此类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

⑦.参见《云南地名探源》。

前续文章

1.《昆明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

2.《昆明那些“正常”地名的由来》

昆明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本文主体内容摘自 吴光范

《昆明古今地名考释》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内容整理:李爽 益珲

声音呈现:高照

背景音乐:《微光角落》林海 作品

排版:益珲

老昆明的“老昆明人”

昆明古今地名考释

售价:40.00元 32.00元

长按二维码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