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進士科舉起始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到唐太宗貞觀、高宗永徽年間興盛起來。但錄取名額非常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及至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皇帝沒有權利擅殺士大夫,讀書人地位被極大抬高。無論地位怎樣高的人,不是進士出身,終以為人生憾事。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舉子常被譽稱為白衣公卿。要想參加科舉,是很艱難的。常有些三十多歲的人仍未考中,被稱為老明經。五十歲中了進士,還被稱為少年進士。風流才氣、善於變通,象張儀、蘇秦那樣的口才,荊軻、聶政那樣的膽量、仲由那樣的勇武、張良那樣的智謀、桑弘羊那樣的精於書算、東方朔那樣的詼諧,比較起做進士來,也會黯然失色。所以天下士子,皆以取得功名,金榜題名,為光耀門楣的畢生追求。但也使許多讀書人枉費一生心血,致使鬚髮皆白,所以自古有詩云: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科舉制度真正發揚光大是在明朝,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

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志們還要繼續奮鬥!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請注意,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那舉人怎麼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范進同志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

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衝!

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麼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

這個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在說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面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貢院裡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個經歷過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太宗皇帝真長算,賺得英雄盡白頭-淺談科舉制,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這裡,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當官了吧。

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麼不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裡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276 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他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後面我們還要提到他。

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材料記載明朝只有一個連中三元者,這是不對的,在洪武年間,安徽人黃觀連中三元,永樂靖難時,黃觀為永樂所忌,將其名字從登科錄上劃去,改第一名為韓克忠,所以在大多數歷史記載中,三元並沒有黃觀的名字。在此特為這位忠臣和讀書天才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