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平時僅可飾觀,臨陣最易潰亂”:淮軍的西法操練為什麼不靈了?

文|江上葦

袁世凱指出:“按泰西操法,每營分為四隊,每隊分為三大排,每大排分為二小排,均有弁目層層節制,又節節策應,故每戰制勝,即敗亦不潰。向來湘淮以五哨為一營,若照西人操法,分為四隊,遞分大小排,官弁頭目各失其伍,平時僅可飾觀,臨陣最易潰亂。”淮軍雖平時按西法操練,但並未在編制上相應地做出調整,打仗時仍迴歸湘軍營制。練戰脫節,不亂才怪。

所以甲午之敗,首是敗在軍事制度的落後。智者開始認識到,淮軍從湘軍那裡繼承來的軍制有問題,自身執行也有問題,人才梯隊建設和培養體系更是有問題。甲午戰爭中各種看似偶然的敗因,其實皆有其必然性。

一場新的軍事改革勢在必行。

1894年十月初一,正當入朝清軍一潰千里之際,津海道盛宣懷和德籍軍事顧問漢納根,向清廷提出了從德國聘請軍官,另建新軍的建議。

朝廷這一次動作極快。

“平時僅可飾觀,臨陣最易潰亂”:淮軍的西法操練為什麼不靈了?

胡燏棻

盛宣懷上奏當日,軍機處就上報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找漢納根座談,調研建立新軍的可行性報告。十八日,光緒皇帝即上諭同意漢納根的建議,並指定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會同漢納根督辦新軍事宜。

但漢納根雄心太大。他既罔顧晚清的財政困難,又認不清新軍的定位,居然提出要練10萬新軍——盛宣懷主張只練3萬新軍,即規模要控制在既能為淮軍打下手,又不動搖淮軍頂樑柱地位的底線之內(甲午戰爭期間淮軍不到4萬人,加上歸淮軍指揮的各部亦不足10萬人)。而漢納根開口就要練10萬新軍,則將置淮軍和李鴻章於何地?

作為淮系骨幹之一的胡燏棻,當然不會讓漢納根得逞。理由並不難找:這個洋鬼子太抓權,不但抓指揮權,還要抓財政權。再讓他搞下去,朝廷還控制得住麼?另外,這傢伙“此次建言,似欲多購船械為牟利起見”,開口就要4000多萬兩銀子,動機似乎很不純哦!

於是僅一個多月後,不懂天朝政治的漢納根,就被擠出了練兵中樞。他所聘請來的德國軍官,則被南洋大臣張之洞請到兩江去練“自強軍”。

而胡燏棻則就已經招募的十營兵勇,以“定武軍”為名,參照德國軍制編練,繼續在天津小站練兵。1895年十月,胡燏棻調任津蘆鐵路督辦,小站的十營“定武軍”被轉交給袁世凱,改稱“新建陸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