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我寫過一篇文章,《假如1919年有了網絡,還會有五四運動嗎?》,讀過的舉手?大家都讀過啊,好,請把手放下來。

這篇文章寫得很早,在我1999年跟著陳平原老師剛做完《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之時就已經寫出來了。但大家應該記得,1999年的時候,中國剛剛進入網絡社會沒有多久,但現在網絡已經完全不一樣啦。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之所以重提這篇文章,是因為前不久我們一位讀友,本身是初中語文老師,他把這個文章出成一道期中考試的閱讀題。今天有好多小朋友過來,你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碰到這種題,你該怎麼辦?

讀完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題,一共有10分。《假如1919年有了網絡,還會有五四運動嗎?》第一,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1分。)第二,你認為作者以如此荒誕的假設作為文章論述的引線,是妙筆還是敗筆,談談你的理由。(2分)第三,作者論述令你信服嗎?請結合文章談談令你信服或不可信的原因。(3分)第四,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讀過這篇文章後,如果有機會向作者提一個關於五四的問題,你會問什麼?請將你的問題填在橫線上,並簡要解釋為何要問這個問題。(2分)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其實,除了第一道題需要你總結中心論點以外,後面的題基本是送分題,因為怎麼說都可以,沒有標準答案。但也還是有同學被扣分,這是怎麼回事?

這個卷子已經收上來,並已改出來了。老師也提供給了所有答卷的情況,我簡單跟大家分析一下。

老師一共收到50份考卷,第一題不用說了,當然也有很多人解釋錯誤,比如有人說“1919年有了網絡就不會有五四運動”,扣1分。還有說“如果沒有網絡,五四運動才能繼續下去”,扣1分。“網絡使行為變得更加規範”,扣1分。這種都屬於沒有答對的。

可能比較好的答案就是文章裡面的一句話“假如有了網絡,五四運動一定因此改觀不少”。只是說“改觀不少”,好的改觀還是壞的改觀,不一定。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第二題,是妙筆還是敗筆?43份答卷說是妙筆,7份說是敗筆。

最近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聽說沒有,有一個動畫片的劇組把動畫片剪成兩個版本,兩個版本完全方向不一樣,幾乎可以看成兩部電影,給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各放一遍,然後問小朋友們哪個版本更好?結果兩部電影得到同樣的好評,所有小朋友在填的時候都給好評,問“主人公氣質是什麼?”都會填“勇敢”或者“善良”。電影的創作者感慨說,我們的孩子現在已經被教育得只懂正確,不懂得自己的表達了。所以我覺得,只要孩子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好的。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妙筆43,敗筆7,我比較關注的是敗筆。說敗筆的,有些批判是這樣的:

單單作為娛樂性的文章確實能夠挑起讀者興趣,趣味性的話題和猜想這是年輕讀者想看到的,但是作為一篇正經的教育類文章就不太合適了,改寫歷史事實對不知真相的人會造成一些誤解。

還有說:

是敗筆,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一件很嚴肅且使人震撼,怎能如此輕談,還用笑話來開頭?作者沒有在當時年代體驗,就不能如此簡單地得出答案。


最好玩的是有一位同學,你看卷面就知道,他先寫“妙筆”,然後把“妙”字擦掉了,換成“敗”字,後來把“敗”字去掉又改成“妙筆”,再後來又把“妙”字擦掉,確定是“敗筆”——我覺得他一直在揣摩老師想讓他答什麼(眾笑)。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第三題“作者的論述令你信服嗎?

我總結了一下,答“信服”的是35.5%,“不信服”的是14.5%。也就是說有些人認為即使是妙筆,仍然不信服這個結論。當然不信服結論的理由有很多,比如:

“我認為文章把五四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他是用現代眼光去看的,而不是以前的眼光。”(說得多準啊)“1919年並沒有網絡,這是歷史事實。其次,即使有網絡,美國也不可能做出什麼舉動,一定會在旁邊靜靜地看著。”(難道不是乘機打一場毛衣戰?)“不信服,就算當時有網絡,但學生還是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愛國,即暴力,而網絡是現在法治社會唯一可以做出表達愛國的方法。”(這眼光不是一般的準,同學你有興趣加入我們公號嗎?)“不信服,因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期間如果好事者發出假消息,也可以挑撥學生去毆打大使,或者事態更加不可控。“(這位同學就不用來寫公號了,輿情研究中心瞭解一下?)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第四題,“向作者提問一個五四問題,而且要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麼問”。這道題也特別好玩,我挑一些問題跟大家分享。

01

為什麼五四運動,學生不火燒使館區,而火燒趙家樓?

因為五四運動凡爾賽條約中國的願望被歐洲多國所否認,何不讓外國人體驗一下中國青年的威力?

02

五四運動到現在還會發生嗎?

為什麼網絡可以讓同學們更有組織的運動,可以阻止暴力事件的發生?因為我認為網絡的傳播反而會激起很多人所謂愛國之情。

03

為什麼清華的學生不知道這場規模浩大的五四運動?

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清華離天安門也不是很遠。(這屬於不太瞭解歷史的狀況,可以理解。

04

如果當時真的有了網絡,會不會沒有五四運動?

如果當時有了網絡,人的智商和情商也會提高,一切問題是不是能夠商量解決?(老師在“人的智商和情商也會提高”上面打了問號。

05

如果1919年有了網絡,學生為何不用手機發表自己觀點,還要上街遊行呢?

如果1919年有了網絡,五四會不會更加強烈(如果美方和中國政府一直對學生畫餅充飢,可能會使他們更瘋狂)。

06

當時參加抗議的學生有沒有故意選在星期天?選在外國人不在的日子?

他們有沒有借這個機會強烈抒發自己的悲憤之情,並且引導群眾參加這個運動呢?

還有:“假如1919年有網絡,老師會怎樣使用它?老師也是一個矛盾角色,既要安撫學生,又要把最新消息傳給讀者,老師會怎樣合理利用網絡達到目的?”

還有:“如果當今的社會一直沒有出現網絡,會不會頻頻爆發五四運動?如果沒有網絡,難道學生們的抗議不能有紀律嗎?

還有人問:“為什麼清華有秩序、有精神,清華比北大好嗎?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07

如果2019年突然沒有網絡,卻發生像五四運動這類事件,中國人還會像北大學生一樣去做嗎?

因為現今的人只會在網絡上罵,當所謂的鍵盤俠,到了真正事件上,不知道紛紛躲在網絡後面的人會是怎樣一種作為呢?

08

如果在十九到二十世紀有網絡,中國還會閉關鎖國落後,然後出現五四運動嗎?

因為清朝閉關鎖國,斷絕對外國的溝通,如果有網絡的話,清朝會不會對外開放,外交頻繁,從而不會出現五四運動?

還有人直接問我:“如果當時有網絡,如果作者在當時,是會上街還是當鍵盤俠?”諸如此類,有50個問題,特別好玩兒。他們的老師總結了九個問題來問我,我也回答了一些,五四當天早茶夜讀會發這個問答作為特輯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這樣講,只是讓大家體會一下現在的00後們,是怎麼理解、看待五四的。好多東西跟我們之前對五四的理解大不一樣。所以歷史研究,也是在與時俱進的。我們每年重看五四,不要說十年為單位,即使每一年重看五四,可能都會得出一些不一樣的結論。隔得近、隔得遠,可能也會不一樣。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比如去年閱讀鄰居“

重走五四路”,剛才我說的這位老師,也給他的學生出作業,讓他們也去走一下,然後來寫寫你們的感受。起點是天安門,終點是趙家樓。結果有學生回來交作業說,我從天安門出發,我坐上了一號線地鐵,從天安門東坐到建國門,然後走到終點。這就是一種後現代的走法。還有我的90後同事,從紅樓走到了中國美術館,也是重走五四路,因為那條路叫“五四大街”!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00後的拷問:五四運動有網絡又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