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韓國造船技術那麼厲害,為什麼不造航母?

yaoyao


兩個原因:1、需求問題;2、國力問題。

首先,我們看下韓國的地理位置:

韓國周邊被中美俄三個大國所包圍,並且被美國駐軍;南有發動2戰的日本,北有擁核、彈道導彈的朝X——可謂悲催莫過於韓國了。在這種形勢下,韓國能夠做的,就是近海防衛——這疙瘩遠地方也沒其他國家。

目前,在韓國東面的獨島方面,韓國跟日本還存在著歸屬爭議,不過也不遠。

韓國防空識別區

基本上,韓國所要守衛的地方,就是那“一小疙瘩”,並不需要遠行。

所以,韓國空軍,也就是陸基航空兵,基本就可以覆蓋其需要制空權的地方。韓國對其的意義,不大。

韓國曾經有過遠洋海軍的“夢想”,或者說,韓國想做“東亞版的以色列”——雖然有些荒謬,但畢竟夢想是誰都可以有的。不過,最終,韓國還是務實的放棄了這個夢想,回到一心近海防禦上來。

韓國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至於建造航母的能力,其實航母也是分等級的,有6-10萬噸的大型航母,有4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也有2-3萬噸級的輕型航母;甚至,還有1萬噸級的輕型航母。韓國“獨島”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約為1.9萬噸,基本是一個輕型航母的體量。

不過,兩棲攻擊艦與真正的航母,在艦載電子系統、艦體結構、建造難度、單價等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的。或者說,航母更完善、更復雜、難度更高。韓國在民用造船能力上是很強,但所謂“術業有專攻”,任何新型裝備,都是需要時間去設計、積累經驗的。

就像日本民用科技也很發達,家庭用汽車發動機也比較先進,但是,其軍用武器方面卻不得不大量購買美國的,航空用、船用發動機方面基本還是美國的技術,或者從美國購買的——這就是研製領域的問題的。

目前,日本正計劃改裝“出雲級”兩棲攻擊艦,使其變成能夠搭載F-35B戰機的輕型航母。這將對韓國造成比較大的刺激,不排除後面韓國改裝獨島級,或者建造新一代輕型航母的可能——正所謂,一切都是被逼的。


晨曦談兵


世界上船舶製造業前三的是:韓國、中國和日本。中國的造船技術世界是可以看得見的,不管是民用船隻還是軍用航母,中國都拿得出讓世界歎為觀止的成績。日本作為二戰時期擁有航母的國家,雖然現在不出太多的成績,可是他的造船技術也是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韓國,他的船舶製造業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船舶出口數量和噸位也是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可是他卻造不出一艘屬於自己的航母,這樣人就感到很好奇了。沐風根據自己的經驗說說這其中的緣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韓國造不出屬於自己的航母,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技術。可能有的同學就要反問了,韓國的製造業在全球是排名第一的,你給我們說他沒技術,是不是在逗我們?各位同學,稍安勿躁。且聽我慢慢道來,韓國不管是製造的還是出口噸位最大的,一般都是民用船隻像油輪、貨輪之類的。這類船隻不需要多麼高深、先進的技術,幾十萬幾百萬噸的油輪,只需要它的船體能夠承受足夠的壓力,就完全可以將這樣的油輪做的噸位更大。甚至它的蒸汽輪機都不需要採用最先進的,輸出不夠,數量來湊。這麼大的船體完全可以容納下更多的蒸汽輪機來提供動力。軍用船隻相較於民用船隻來說,一個好像是精密的儀器,而另一個就像是粗製濫造的工具。兩者所涉及的技術和領域並不相同。

說說航母上的甲板鋼吧,一艘航母上面最堅韌的部分應該當屬它的甲板,而這個世界上有能力製造航母甲板鋼的國家不會超過五個,很遺憾這其中不包括韓國。更不要說航母的配套設施像阻攔索、電磁彈射器、相應的雷達系統等等一系列的設備。另外還有一系列的艦載機啦,戰鬥戰術啦,航母編隊啦,配套設施啦。所以不要認為一個國家船舶製造業發達,就能製造出自己的航母。

另外網上有網友留言說,韓國不製造自己的航母,是因為它沒有需求。意思就是說,現在韓國在美國手底下當小弟,而且韓國領海並不寬廣不需要要自己製造航母,有大哥美國給他撐面子就行。雖然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並不敢完全認同。你的靠山再怎麼有力強大他也只是別人家的,人家罩著你只是因為你有利用的價值。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站穩腳跟,自己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所以韓國對於先進的武器裝備肯定會有需求的,如果製造不出來,那麼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他沒有相應的技術。


沐風談兵論道


至於韓國沒有航母需求的說法,盤子不是很贊同,因為韓國的戰略目標很明確:日本有啥,韓國就得有啥

日本有金剛,韓國就得有世宗大王.

日本有蒼龍韓國就得有212

日本有日向,韓國就要有竹島

日本有出雲韓國就得有馬羅島。

日本想要航母,韓國也一樣,然後兩個國家前後腳的掉進了同一個坑裡.......


兩國的出現的問題一樣,甚至於韓國能看做全方位砍一刀的日本

造船技術不俗,年下水噸位穩居世界前三。(前三就是中日韓之間輪流轉)

地狹人稠,人口素質高,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國家有錢。

領土上有美國的駐軍。

渴望著獲得獨立,但是美軍真要撤瞬間跪下。


軍備對外依賴度高。f15,f16,都有無非就是一個是j一個是k。

自身能夠生產一部分子單元,但是整合能力不行。

例如日本的五代機探索心神,韓國的kfx。

都想著造航母,韓國是想著日本要造航母,所以韓國也要造航母。但是國會不給錢,或者說是擔心國際影響,所以非常謹慎,先是建造一級一萬噸-兩萬噸的直升機航母,探索全通甲板艦艇設計,在這方面日本好歹還能挖出來一些二戰時期的文物,韓國連文物都沒得挖。


所以韓國要謹慎一些,保留了塢倉而非建造純粹的四不像的直升機航母。

然後兩國都發現這設計賊愚蠢,改改能不能上av-8b,能,但是海鷂戰鬥機那個慘淡的載彈量,能不能上f35勉強能,但是調度難度極高,也就是帶上三五架整個面子。

得放大一號,日本在這個環節是非常謹慎的觀望國際反應,韓國頭大的是國會死活不給錢。

日本觀望後,發現國際上都是打嘴仗,並無實質性的動作,所以繼續下單。韓國軍方表示,日本要買兩艘 你們看著辦,然後錢也就下來了

動力還是lm2500系列,近防炮外購,直升機繼續買美國的,噸位放大點,增加點冗餘。總之必須形成對等威懾,至於造船業的壓力?美國的船廠加起來都比不上中日韓中間的任何一個,不缺的就是船臺。

問題就是缺技術,一個四萬噸起步的大型艦艇難度很高,就算日韓都沒少造幾十萬噸的巨型船舶也沒意義啊,畢竟四萬噸的航母少說也得五十億美元,民用的,三十萬噸的集裝箱船也就是三五億美元....

而且造大的還有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美國不賣啊,大型航母少說不得是一艘滑躍版的戴高樂?要是造成大號出雲或者大號獨島的,等著天誅國賊吧。

攔阻索找誰買??巨力索具是別指望了,雖然說日韓只要敢買,巨力就敢賣,畢竟軍購可是代表著政治立場的。問題就是日韓不敢,然後挨宰。

動力方面實在不行二拖一,上八個lm2500,大不了艦島多來倆也就能解決問題。

就算是買不到電磁彈射器還能靠著滑躍甲板湊活一下,還是沒艦載機啊,美國的f35b得慢慢排隊....,美國自己的九艘兩棲攻擊艦,英國的兩艘女王,加富爾也到了換艦載機的時間.......

真覺得狗鏈是那麼好掙脫的?更何況還沒有論述關於雷達系統,通信系統等方面的問題,因為造個能跑三十節的四萬噸的殼子,日韓努把力還是可以的,但是上面這幾個無論如何逃不過。

但是綜合考慮一下,覺得下面這個設計非常適合日韓

船塢沒問題,船殼沒問題,動力湊活,雷達就那樣吧,自己的改改也能裝,滑躍起飛,垂直降落(沒人賣攔阻索)/攔阻降落(有人賣攔阻索)買到了還能把電磁彈射器加上去。

對於不差錢的兩國來說簡直完美。

嗯,至於工作量?別擔心這個問題,反正這類型艦艇就是造一艘美國就死頂著不敢徹底鬆手了,在松下去,萬一這仨達成共識,美國就得血虧了


嘯鷹評


韓國造船技術再厲害,有中國厲害嗎?我們幾十萬噸的油輪隨便造,但建造國產航母仍需要一步步摸索著前行,由此可見造現代航母難度之大。

(圖:韓國獨島號“準航母”)

第一,韓國眼下的國防戰略對於航母的需求並不是那麼迫切

隨著朝鮮半島北南關係的緩和,韓國緊繃了半個多世紀的防衛神經總算鬆弛下來。至於韓日獨島爭端,韓軍陸基戰鬥機飛行半徑足以覆蓋,壓根用不上航母助陣。

航母是海上遠距離空中打擊平臺,韓國尷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海上擴張方面難有作為——向西有中俄,向南有日本這個老冤家,向東則是日本二戰時期的“絕對國防圈”,再往東可就是美國老大的海上勢力範圍了。

所以即使韓國擁有了真正的航母,具備遠洋軍力輸送和空中打擊能力,夾在幾個海軍強國縫隙裡,一展身手的空間受到限制,也很難有多大的作為。

戰略方面的需求不大,韓國造了航母也只能充充門面。

第二,以韓國目前的工業及配套水平,造航母有技術瓶頸

航母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發展水平的集成,所涉及到的門類、技術、人才簡直在考驗人們的想象力。我看過一份資料,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當初在烏克蘭建造船殼時,大約有獨聯體三萬家企業參與其事。

(圖:我國遼寧號航空母艦)

韓國在獨島號“準航母”的基礎上建造真正意義的現代化航空母艦,至少需要解決動力、甲板特種鋼、飛機彈射、落艦攔阻及大型升降、雷達及電子設備等等技術難題,而這其中每一項都關係到工業體系中分工協作。

韓國製造業配套並不齊全。事實上就連二戰時期的蘇聯、日本,產業配套也僅僅具備了雛形。由於航母關鍵技術各國都嚴格保密,所以只能依靠自造突破技術瓶頸。

韓國現有工業體系,難以擔當如此重任。

第三,航母是一隻吞金獸,韓國那點國防預算,真的不夠看

航空母艦是一隻不折不扣的吞金獸,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造價約為90億美元;美國更誇張,一艘尼米茲級別航母艦隊的全壽期所需費用,竟然高達600億美元。


(圖:韓國防部新聞發言人)

韓國國防部新近提交的軍費預算在過去的基礎上大幅攀升8.2%,高達46.7萬億韓元,相當於人民幣2854億元,或419億美元。注意,這個創下韓國國防開支近11年來最高紀錄的數字,包括韓國全年全部軍費!按照美國航母艦隊造價,韓國軍人們一年內不吃不喝,也不夠一支艦隊的總耗資。

第四,研發建造航母週期漫長,所需時間成本大得嚇人

再拿中國航母舉例,我國第一艘航母訓練艦遼寧號2002年進港,2012年改裝完畢正式服役,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假如韓國開建航母,因沒有船殼耗費的週期將更加漫長。

而實際上航母從設計研發到正式開工建造,需要的時間週期長得能讓人發狂!

(圖:航母建造流程時間表)

從上表可以推算出:一艘航母出爐大概的時間週期約為20年,這其中所需巨大的時間成本,韓國人肯定算得清楚。

總而言之,韓國缺少建造航母的工業配套體系與資金,就算馬上動手開始造航母,等到克服重重困難航母下水,再適航搭配艦載機形成戰鬥力,差不多要等到2050年前後了。

因此,與其耗時費錢造一艘實用意義不是很大的航母,韓國還不如用這筆錢多投資拍幾部催淚韓劇。


回馬一腔


韓國造船水平確實不錯,但是韓國要是造航母,基本就和蒙古國海軍一樣,屬於笑話級別的。航母這種東西呢,不是韓國這類別的國家應該有的,同時,他也用不上,航母給他沒意義。武器這東西,不是厲害就行的,關鍵是要看他需求以及需求量如何,而韓國就是典型的對航母沒有需求的國家。

很多時候,人們拿著蒙古國海軍來開玩笑,你蒙古國連大海都沒有,你要海軍有啥意義呢?這就是最典型的,他對海軍沒有需求。而韓國屬於對航母沒有需求。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得看航母是幹嘛的。航母雖說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海上實力,他是一個進攻武器,而且,這個進攻武器不是在自己家門口進攻別人用的,而是跑到千里之外,跨過大海去進攻別人用的。航母是開到大洋深處,和對方海軍決戰,然後壓到對方海岸線上去對敵方進行打擊,他是用於遠洋打擊的進攻武器。有航母了,不是多了一條船那麼簡單,而是代表著這個國家對於海外有了野心了,想擴大自己的海外勢力了。

我們再看韓國這個國家,他雖說有出海口,是個沿海國家,但是他這個國家其實很不安全,旁邊有個兄弟虎視眈眈。對於韓國來說,對他的威脅最直接的是來自於內陸,他重點要發展的是他的陸軍和空軍,而不是海軍。海軍不能放,但是也不能不切實際的發展。他要對付他兄弟,根本用不上航母,飛機完全可以從陸地上起飛。而且,他要對付日本,也用不上航母,距離就在那擺著呢。

對於韓國來說,直接威脅到自己的是他的鄰居,而對付他的鄰居,他用不上航母。而且,對於他來說,韓國自身的處境不太妙,他自身況且還需要美國去保護,他有這個心思去考慮遠洋的問題麼?他還想跨過大海去打別人麼?

韓國的議員們有時候會提一下這個韓國航母的問題,但是終歸都是沒了下文,也就是說說。誰都知道,航母對於他們來說沒啥意義,他們有能打1500公里的巡航導彈,要航母幹啥?費錢。這就是需求問題,你看美國二戰的時候,他各類航母造了一百多艘,那是因為需求量在那擺著呢,就是要那麼多航母。而二戰結束,到現在,美國不也就十一艘航母麼。福特級航母那麼厲害,他也沒一下子全造出來啊。

韓國如果發展航母,他的航母頂多在家裡停著,他不可能去打別人。如果他和鄰居打起來了,他航母不就是靶子麼?他也不大可能去將航母擺放到遠處去攻擊,直接陸基起飛不就可以了麼。


軍武文齋


韓國建造的LNG船,是世界上建造難度最高的民用船舶,今年韓國還獲得了36艘LNG船的訂單,估計總利潤會在10~12億美元以上!這也體現了韓國在民用船舶製造業方面的能力。

但是,韓國民用船舶建造的好並不代表可以製造航母,他們在航母建造方面的遇到的問題和日本差不多(甚至更弱一些),也就是可以製造航母的艦體,至於說航母上面的各種子系統和艦載機韓國的自主能力很低,技術儲備不足以提供成品。


很早以前的照片,是正在建造的“福特號航母”,軍品的建造標準要比民品高了幾個等級!說的更清楚些,就是:軍用艦船與民用船舶完全是兩個概念。

航空母艦本身分成了:艦體建造、動力系統、機械設備(比如:各種升降機)航行時需要的各種電器控制設備、艦載雷達、各種距離的通訊設備、電子對抗設備...等等,就韓國目前而言,只是在艦體建造這個方面沒有太多的技術瓶頸,其它方面則是力所不及!

“瓦良格號航母”所使用的鍋爐,№106就是它的貨號。

現代航母有三種動力系統:蒸汽輪機、核反應堆、燃氣輪機,就是最古老的蒸汽輪機動力系統目前也只有三個國家能製造!分成了:美系和俄系,軍用蒸汽輪機與民用發電廠所使用的蒸汽輪機是不一樣的,要求設計非常緊湊,因為航母的動力艙室地方不大,八臺鍋爐再加上4臺蒸汽輪機,設計不緊湊根本裝不進去!而且還要求“小身材大力氣”,需要給6萬噸等級的大型航母提供20萬馬力的動力、8萬噸的要28萬馬力才行。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鍋爐室
像垃圾堆,但是裡面各種複雜的管路佈置一清二楚。

航母蒸汽輪機系統的管路是非常複雜的:輸油、供水(航母是水管鍋爐)、廢氣排放(煙囪)、蒸汽收集,加壓、蒸汽輪機的驅動...等等方面顯得非常繁雜,設計時需要靜心的考慮管道的走向和閥門的安裝...這些沒有長時間研製和使用蒸汽輪機的經驗,是很難玩的轉!而韓國海軍成立之時就是使用由美軍提供各型淘汰了的艦船,對於戰艦的設計也根本沒有多少積累,要想研製蒸汽輪機也就無從談起了。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MT–30艦用燃氣輪機,
目前應用在了兩艘“女王級航母”上了,MT–30燃氣輪機是由波音777所使用的“特倫特800”航空發動機衍生而來...由於二戰後英國大力發展燃氣輪機而放棄了蒸汽輪機,所以英國在建造“女王級”航母時採用燃氣輪機為動力,燃氣輪機體積小、輸出功率大、噪音低...等特點成為現在大型戰艦的主動力系統,但是燃氣輪機在研製方面並不是韓國這種工業能力中等水平的國家可以做到的!韓國現役戰艦上的燃氣輪機都是美國的LM2500系列,自己根本不能製造。


韓國“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它所使用的燃氣輪機就是美國貨,除此其它的雷達、近程防空導彈...也都是西方國家研製的。

既然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韓國不能研製,航母所用的核反應堆更是韓國可望而不可及的動力系統...沒有動力系統的艦殼就不能稱為戰艦!僅這一項就將韓國自行研製航母的可能擋在了門外,並且其它的系統和艦載機就更是韓國不能企及的事情。

總之,韓國通過所謂的“漢江奇蹟”確實有了一的工業基礎,但是這點積累不足以自己去單獨完成航母的設計與建造!


皇家橡樹1972


韓國的造船業確實很厲害,當今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為什麼不造航母呢?因為航母是個系統工程,光造船厲害不行,你光造個船殼有什麼用。

航母做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大量先進技術和工業科技的結晶,技術門檻相當高,考驗一個國家機械、電子、化工、材料等工業能力,同時將各種子系統整合到一艘航母上,對一個國家的工業整合能力也構成巨大挑戰。就拿航母甲板來說,航母甲板鋼的韌度要求遠超民用船隻,還要承受艦載機高達數千度的尾焰,還要適應海上的高溫、高溼、高鹽環境,能生產這種鋼材的國家不超過十個。


韓國雖然也造出了號稱亞洲第一艦的世宗大王級萬噸驅逐艦,但它的核心動力系統,雷達宙斯盾系統,艦載武器好多都是美國幫助完成的。離開美國它自己根本造不出宙斯盾驅逐艦,更別說要求更高的航母了。韓國還沒有研發艦載機的實力,艦載機是航母的核心戰鬥力,沒有先進艦載機航母什麼都不是。同時保障艦載機的戰鬥力,更是需要一整套複雜得令人髮指的系統。

還有一個需求問題,作為美國亞洲最重要的盟友,有美國的庇護,其最主要的威脅來自朝鮮,朝鮮的海軍不值一提,以韓國現在的海空軍力量能把朝海軍按在地上摩擦。航母作為遠程進攻武器,韓國沒有進攻其他國家的需求,所以也就沒有研發動力。


名小明


先幫你捋順一個概念,就是造船發達是造航母的必然條件,但反過來就不是必然了,懂?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韓國的造船業確實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2017年以前韓國的造船實力一直是世界第一。一家現代重工,另一家大宇重工,基本上承包了那些年全世界40%的造船業務。剩下的才輪到中國的中船重工和日本的三菱重工。

如果按照這麼說,美國的造船能力是“遠遠不及”韓國的,但美國佬的海軍卻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不誇張的說,世界其他國家所有海軍加起來都不夠美國海軍打。

船和飛機一樣,都有很多子系統。可惜的是,韓國的造船,基本上只能造船殼子,含金量最低。

航母是現代造船工業的巔峰之作,從設計到施工到下水,海試,服役,一般都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航母的甲板不比其他船種,要滿足平整,不易形變,耐高溫,而且還不能太厚,厚了影響重量。另外,阻攔索也不是一般的材料,要把一架幾十噸的飛機從大概每小時200km在幾秒內攔停,應力之大可想而知。最後就是,航母終究是作戰艦艇,抗沉性必須要考量,因此艙室的佈局跟商用大船完全不同。

總而言之,韓國現在的造船能力強只是個花架子,是規模大而沒多少核心技術。而且,別忘了航母上還要搭載艦載機呢,他們能搞出來自己的艦載機嗎?


超賽神超賽


民用造船能力世界前三位是中日韓,能力非常強。但造船能力和造航母能力,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只是必要條件,韓國就是這樣。

第一,要看需求。韓國不需要航母,航空母艦的陣地在大洋和敵方疆域上。韓國的主要敵人是北方,他的兄弟之邦朝鮮。即使其商船在在大洋上遇到風險,有他的宗主國,美國在大洋上巡邏,韓國不用擔心。

第二,要能不能建造。航空母艦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個大系統,包括航母,護航的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補給船,最重要的是艦載各種飛機,韓國一大部分沒有,尤其是航母,沒有製造能力,最起碼鋼板不行。不過韓國可以從美國進口整個系統,但為了保密,美國應該不賣。

第三,資金支持。航空母艦是吞金的怪獸,一般國家是養不起的。即使是法國和英國這種大國,法國只建了一艘,英國之間的兩艘,而他們是有需求的。所以,昔日的海洋大國,現在依然是大國,他們覺得養航母太費錢了,他們甚至不知道敵人在哪裡。

再有一點,民用造船和軍用造船不是一回事,世界軍用造船能力最厲害的是美國,所以韓國不造航母。


大志遠思想空間


航母作為一個大國的標配,是所有海洋國家夢寐以求的軍事武器裝備,但是奈何許航母的設計建造難度和建造運行成本讓很多想要發展航母的國家退避三舍。韓國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一直以來在我們大家心裡就是娛樂和整容、三星手機、現代汽車了。但是說起目前世界上排行前列的民用高端造船廠,比如能夠建造大型LNG船、集裝箱船、浮式儲卸油這類高附加值船舶的造船廠,恐怕不少人會沒想到是韓國吧,的確從民用造船廠實力來說,韓國的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更是基本上壟斷了世界高端民用船舶的建造訂單,特別是大宇更是在某些高端產業製造上屬於壟斷地位。其次韓國雖然海軍規模不大,只有50萬人左右,但是韓國曆任的軍用戰艦卻基本上是由大宇造船和現代重工把持的,那可能很多人就要問了韓國的造船業這麼發達,能造航母嗎?








雖然我們現在看韓國軍隊的規模和實力覺得不是很先進,但是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在武器裝備體系上還是很有野心的,特別是對於一些主力作戰武器的自主設計製造能力,更是在以臥薪嚐膽式來學習並付諸實踐。且不說韓國陸軍目前裝備的K2黑豹主戰坦克、K9自行火炮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武器裝備的學習能力了,因為這兩款武器裝備也基本算得上是萬國軍,比如K2主戰坦克這類主力作戰武器,底盤和炮塔設計來自美國的GD,也就是為美軍建造M1坦克的通用動力公司,火炮是德國萊茵金屬的原裝RH120L44炮,全套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早期都是德國貨,後來想要國產坦克使用的大功率柴油機,奈何技術不過關一直沒有正式裝機使用,防護裝甲來自英國,電子設備來自以色列和法國、美國,所以算下來韓國本土製造的也有隻有美國輔助設計的底盤結構,剩下的高端技術全部是國外的技術,後期的K9也一樣,技術基本都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但是這並阻礙K9出口到印度、芬蘭等國。


這還是陸軍的學習、模仿、借鑑能力,海軍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就是花錢買的全套,比如前幾年一直稱讚自己是亞洲最強軍艦的“世宗大王”級導彈驅逐艦,整艘軍艦除了反艦導彈和魚雷使用的是韓國自己研製的,其他的包括動力系統、宙斯盾系統、艦體結構設計等剩餘的電子、武器裝備都是美國貨,動力系統的燃氣輪機是三星授權制造的,不過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和宙斯盾雷達都是美國洛馬原裝的,整艦隻不過由韓國本土造船廠現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建造,美曰其名“韓國製造”罷了。當然韓國擁有民用領域這麼強的設計製造能力,怎麼可能只滿足於建造導彈驅逐艦這種剛剛過萬噸級的軍艦呢?


我們知道在韓國海軍裝備體系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這就是韓國在本世紀初裝備服役的“獨島”級兩棲攻擊艦,不過十幾年過去了,二號艦馬羅島號去年下半年才下水,什麼時候服役還早著呢?可能有人會問首艦下水服役都10年過去了,二號艦怎麼才下水?是沒錢嗎?其實並不是,不知有多少人去深圳或者天津參觀過基輔級航母,這型建造於前蘇聯時期的技術驗證型航母一共建造了4艘,前2艘進入我國成為了航母主題公園,最後一艘經過俄羅斯改裝成為了印度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而三號艦在蘇聯剛解體那年和二號艦一起賣給了韓國的大宇,本來是打算拆掉的,但是大宇造船以技術難度太大遲遲不拆,後來3號艦雖然拆了,2號艦也被賣掉成為了深圳航母主題公園,但是韓國藉著美國的幫助在拆解3號艦前就已經對艦體結構設計摸了個底,所以這也是韓國為什麼能夠獨立建造獨島號兩棲攻擊艦這種大型軍艦,又為什麼2號艦遲遲不能下水的原因所在。






因為基輔級航母雖然叫航母,但是從其艦體結構設計來說,其本質上還是蘇聯在建造常規甲板航母前建造的一種載機巡洋艦,和兩棲攻擊艦這種全通甲板只不過上層結構不同罷了,在艦體結構上還是有很多相似點的,所以這則是韓國為什麼能夠在十幾年前獨立建造這種大型全通甲板的兩棲攻擊艦的原因,就是有參考例子存在,所以在設計和建造上的技術難關就不是那麼的天花板。同時因為首艦參考基輔級的原因,因為基輔級畢竟是前蘇聯在發展航母前的試驗品,所以在設計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所以韓國要想繼續建造兩棲攻擊艦,就要花時間去改進這些缺點,這也是2號艦為什麼時隔10年之久才下水的原因。

所以韓國在擁有先進的民用造船技術的同時,對於大型軍用船舶的設計建造能力也一直沒有忘掉。但是航母畢竟不是普通的民用高端船舶,在技術上的突破有經驗可尋。而且航母被稱為人類迄今為止設計建造過的技術最難、建造最複雜的一種集人類工業發展中的各個行業實力的綜合性船舶,名頭也不是白來的,只是對於韓國來說,雖然擁有世界上高端的民用船舶建造技術,但是民用和軍用畢竟是同行業下的不同類型,所以在設計和建造上的本質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這些對於韓國來說都是技術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