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三個博士創立的這家鋰電池公司,總是領先世界半步

作者|黎光壽、吳瑞馨 本文來源:《尋找中國製造隱形冠軍》上海卷


上海奉賢區城郊,金錢公路上的一片工業區中,幾棟高大的廠房有序地排列在一片方方正正的土地上。工廠的西邊和南邊都有河,河裡時不時會有船經過。如果不是有人指點,從這個廠門前經過多少次,都不會對這個廠有深刻的印象。

這裡是中國動力電池的領先企業——德朗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簡稱“德朗能”)所在地。該公司主要從事電芯製造以及產業鏈中下游系統集成業務,產業涵蓋動力鋰離子電池、電池控制系統、民用電池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是國內知名的綠色新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

2018年是中國電動汽車爆發的一年,特斯拉到上海設廠的消息引爆了輿論和投資界,與新能源汽車有關的行業廣受追捧,一些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車概念股被炒成百元股。但德朗能卻泰然處之,不急不躁,認真做技術研發和難點攻關,將產品送到客戶手中。

德朗能的客戶,主要是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德朗能總經理陳瑤表示,德朗能生產的電池在國內新能源汽車中已擁有較好的口碑;2017年,德朗能營收達到13.5億元,從規模上看,德朗能在國內三元圓柱動力鋰離子電池領域躋身前十,但從技術上看,德朗能在三元圓柱鋰電池領域的技術比別人領先半步。


三位歸國博士的創業項目

德朗能是一家很純粹的高科技企業,其一成立,渾身上下都流淌著科技的基因。原因是這家公司的創業團隊,從一開始就屬於典型的“高知”團隊——三位從海外歸來的博士,因為對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和夢想,從三個不同的國家回到中國,創立了德朗能。

三位博士中,高博士從日本回來,擅長材料的前瞻研究;鄭博士從美國回來,擅長的是技術推廣;陳瑤來自澳大利亞,回國前已經是國際知名的鋰電池專家。三位博士受校友吳江峰之邀,先後回國創業,共同創辦了德朗能。

吳江峰在哈工大學習電化學材料,師從中國二次電池之父王紀三,是國家第二批“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之一。其碩士畢業後,不滿足於做學術、做科研,他更想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成為世界級的電池專家,為全球提供解決綠色能源的解決方案,做一個懂專業、做市場的人。

在成立德朗能之前,陳瑤一直從事動力電池的研究,1997年還代表哈工大與香港上市公司哈爾濱光宇集團合作,共同研發鎳氫電池,在深圳建立了深圳力可興電池有限公司,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鎳氫電池公司。在完成與哈爾濱光宇合作的深圳力可興項目之後,陳瑤選擇遠渡澳大利亞繼續深造,在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中從事鋰電研究。2008年回國時,陳瑤已經是一個國際領先的鋰電池專家,她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國,與高博士、鄭博士和吳江峰一起成立了德朗能,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他們將自己創建的公司起名為“德朗能”,“德”意在向德國製造看齊,同時做有德企業,從誠信為本;“朗”意在創建努力向上、積極陽光、有明朗未來的團隊;“能”兼顧從事的是新能源行業和努力能夠達到之意。四位具有互補的知識結構和遍及全球的人脈網絡,使德朗能的研究開發一開始就始終與世界同步,這也成為了時德朗能發展的核心和動力。

四個人進行了分工,牽頭人吳江峰擔任董事長,高博士負責材料的前瞻研究,鄭博士負責技術研發和推廣,身為創業團隊中唯一女性的陳瑤做起了總經理負責公司全面管理。在此基礎上,德朗能逐漸聘請了擁有電化學、電子學、機電工程、自動控制和計算機的50餘位國內名校精英構成的年輕團隊,在上海奉賢區開始了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生活。


工科男的技術創新之路

最初,德朗能團隊的想法是在一個特色上做到極致,做好一個產品,做好一個領域,做好一個細分市場。2007年,德朗能和美國K2公司合作將自己研發量產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銷往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國內最早實現該產品量產並遠銷歐美的廠商之一。

2009年,德朗能成立專門的動力電池部門,專門從事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和製造。在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元年的2014年,公司在國內率先將18650三元電池做到2600MHA容量的企業,並由此迎來了產業投資。

2016年上海德朗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成立了寧波奉化德朗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一期固定資產產線投資5億人民幣,引進了兩條國際最先進智能化全自動圓柱動力鋰離子電池生產線。設計日產能為50萬隻。

2017年,公司在國內率先實現批量生產的NCA18650-320電池以257.39Wh/kg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特斯拉目前市場上的Model-S的電池水平,該電池通過國家強檢認證,0.5C-1C充放電循環可達1000次,單體能量密度達到257Wh/kg,在國內排名第1位。


三個博士創立的這家鋰電池公司,總是領先世界半步

上表為2017年單體能量密度排名前10的圓柱電池企業及對應車型裝機量情況統計,數據來源:

在中國電池網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部

目前,德朗能擁有了數量眾多的國內外客戶,除新能源汽車行業外,客戶對象還包括電動助力車、家庭儲能、戶外儲能、醫療器械等領域。

德朗能先後於上海、深圳、張家港、寧波、天津設立生產基地和銷售中心。旗下推出“次世代”、“德朗能”、“DLG”、“德朗”、“DLGPower”等品牌,其中“DLG”、“次世代”、“德朗能”在電子消費類行業品牌知名度極高,並在海外多個國家註冊及推廣。

坎坷發展彎路不斷

對於一個沒有過企業運營經驗的團隊,要想做好一個企業,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兒。德朗能的團隊成員儘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發展過程中也是彎路不斷。

德朗能最早走的彎路是選址。作為國內第一家圓柱鋰電池企業,最早的選址就需要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之間選擇,德朗能的團隊預測,新能源汽車將會是未來幾年電池市場發展的重點領域,長三角的汽車工業和重工業眾多並處國內領先地位,同時考慮到大上海的國際品牌效應,最終將廠址選在了上海。

“從融資的角度看,上海是大型企業、外企、央企的天堂,但是卻並不適合中小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陳瑤說,上海並沒有像廣東那樣的多途徑融資渠道,一個企業僅靠自身的發展非常緩慢。“買地建廠已經花掉了手上大部分資金,技術研發卻還要大量投入,更嚴重的是,原本在深圳只需半年就能建好的廠房,在這裡卻用了一年半時間。”

德朗能走的第二條彎路是人才。對於一家高科技公司來說,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部分是人才。德朗能發展之初,對自己的管理不太自信,為了建立人才隊伍,德朗能引進了“職業經理人”。德朗能2010年請來了一位臺灣的上市公司總經理擔任職業經理人。這位職業經理人是瑞典皇家工學院MBA畢業,在高新技術領域很有名,本身的行業也和德朗能相關,又在上海工作多年,德朗能認為他一定能勝任這個工作,但最後這位職業經理人敗走麥城。


“這位職業經理人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但他不屬於我們這個細分行業,我們廠裡都是內地的員工,他管理起來有些水土不服,無法融入到我們團隊,導致矛盾積累,最後大爆發。”在付出了1000多萬元的“學費”之後,德朗能原團隊很快收回了對企業的管理權。

陳瑤告訴記者,在收回管理權之前,覺得管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在收回管理權之後,發現對管理並不像設想中那麼難,“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熟悉鋰電池行業,溝通成本比較低”,團隊算是暫時穩住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團隊還發現公司骨幹團隊人員流動比較大,“我們自己培養的人很難留住,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對主團隊成員釋放股份,讓他們當自己的事業做”,團隊又再次穩定下來。在管理上建立自信之後,德朗能的經營不再搖擺,管理逐漸走上正軌。

技術永遠比人快半步

德朗能在技術控制上,採取的辦法是——永遠比別人快半步——如果領先更過多市場可能還沒到,如果落後了就是紅海。快半步之後,即便技術真被別人複製,還是比德朗能晚半步,“而我們這個領域往往就贏在那半步上”。

從高校走出來的德朗能團隊,對高校擁有先進實驗設備但沒有具體研發方向的境況深有感觸。對於缺少資金的德朗能來說,高校無疑是最佳的產品和技術研發場所。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聯合高校院所,借用其領先的研發能力和測試設備做研發,然後公司進行產業化。

德朗能先後和上海交通大學建立DLG上海交大先進電池聯合實驗室,與澳洲Wollongong大學聯合開發先進電池並獲得澳洲政府的資助,與上海大學、鄭州大學聯合開發新型電池材料。還與美國排名前三的能源公司聯合開發汽車電池BMS系統。

通過美國回來的博士,德朗能成功從美國引進和運用硅碳負極新材料;通過日本歸來的博士,引入MXG研究所研發的陶瓷隔膜,在2014年成功利用特殊的陶瓷隔膜解決鋰電池安全性的問題,實現量產。德朗能的電池在當時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供不應求。


技術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專利保護。在陳瑤看來,德朗能的工作,就是要把科研產品轉化成商品,這首先是要選擇好符合未來市場發展方向的目標產品,隨後是用專利的方法保護起來,最後才進入生產流程。

“我們這樣靠技術生存的企業,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在知識產權上會碰到很大問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通過專利把已經形成的技術保護起來,讓我們生產的時候不被投訴”,陳瑤表示,“專利其實只是一個概念,是要往前搶的,可能永遠也用不上,但一旦擁有了就有制衡後來者的權利”。

陳瑤舉了一個例子:磷酸鐵鋰的兩大核心技術分別掌握在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和美國A123公司的手中,涉及出口北美市場的磷酸鐵鋰要交納大量的專利費,德朗能在與鄭州大學合作研發磷酸鐵鋰粉後,為避免最後被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國A123投訴,便快速註冊了專利。

在專利保護的思路下,德朗能成立近二十年以來,共獲得約五十五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二十二項,實用新型專利三十項,外觀專利三項。這些專利逐漸支撐起了德朗能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技術基礎,讓德朗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


在政府層面,德朗能也獲得了來自國家到地方層面的多層次肯定。公司先後被評為國家最具自主創新能力中小企業、國家創新基金優秀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務院重點華人華僑創業團隊、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上海市品牌企業 、上海市名牌產品、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科技企業等榮譽。

德朗能先後在江蘇張家港、浙江寧波、山東濟寧設立了生產基地。目前,德朗能已經發展成為擁有上海德朗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上海德朗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德朗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德朗能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德朗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山東德朗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的集團公司的一個產業集群。

作者|黎光壽、吳瑞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