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待疫情過後,一起去吃海底撈、西貝、巴奴火鍋......丨沙丘學院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給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未能置身事外。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多大?企業發展會面臨哪些困難?企業如何自救走出困境?

近期,針對這些熱門話題,加華資本董事長、創始合夥人宋向前分享了獨家觀點。

待疫情過後,一起去吃海底撈、西貝、巴奴火鍋......丨沙丘學院

加華資本董事長、創始合夥人 宋向前


01

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新冠疫情和非典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完全不一樣。非典時期,國民經濟GDP的總量才11.7萬億左右,第三產業還不是國民經濟的最大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也只有39%。

今天,我們的經濟總量、結構和規模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GDP已經到達百萬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費服務產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三產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了59.4%,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進出口中,2019年消費對GDP的拉動作用佔到了57.8%左右。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三產業,消費服務業更是重災區。

眾所周知,第三產業,尤其是大消費與現代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為消費者提供了產品和服務,滿足了老百姓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權利。

第二,國民經濟的主要就業部門在第三產業。餐飲行業解決了將近4000萬人的就業,批發零售產業解決了1.14億人就業,酒店和旅遊行業解決了2500萬人的就業。第三產業龐大的就業消納能力,在這次疫情的衝擊面前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第三,疫情對40年改革開放形成的中小產業集群,以及消費服務產業的基礎設施有重大的考驗。如果我們的宏觀對沖政策的出臺不及時,在解決現金流的問題上不解渴,企業自救的行為達不到既定目標,產生不了良好的效果,社會重置成本之高,恐怕會對改革開放40年形成的重大基礎形成挑戰。

那麼,疫情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有多大?我們橫向對比一下。

2019年春節假期七天,中國的餐飲行業創造了將近5000多億的消費總額,旅遊行業也創造了將近5000億的消費總額,批發零售行業的數量就更大,整個社會的人口流動大概在4.17億左右。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發生在春節之前,全國採用了封城等辦法來進行疫情的阻斷和控制,但是不可避免的會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的短期衝擊。估計2020年春節期間,我們的GDP總量應該會有1.5萬億到2萬億左右的損失,對比全年我們100萬億左右的GDP總量,基本上可以判斷,疫情對今年GDP的影響之深,極有可能GDP增速將跌至4%以下。

02

疫情下的企業生存法則

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

首先,中國有大規模體量的市場和人群;第二,由於我們過去基礎設施的建設,整個社會的效率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速公路、高鐵、機場,把整個社會緊密而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整個社會運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對於突發的社會公共危機,控制的難度,投入的社會力量,糾錯的成本比過去要高得多。在這個過程中,全社會開啟了困難模式,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的模式也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第一,外部影響。貿易戰第一階段談判,我們基本達成一致。隨後的談判究竟如何,我們還不能預測。所以,外部環境對我們來說不是特別有利。

第二,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結構轉型調整的重要時期。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一路處於下行,現在GDP增長已經達到6%,預計到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三期因素疊加的影響,好一點的情況在5%,差一點的情況下可能還不及4%。

第三,企業面臨著結構轉型的重大壓力。過去我們是靠生產要素的簡單疊加,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而今天,中國經濟發展忽如一夜就進入到了德魯克管理科學制勝的時代和熊彼得創新理論起效用的時代,所以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和難題,企業要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面對疫情,企業如何進行自救,轉危為機?

所有我們以為忽然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忽然而至。新冠疫情的到來雖然令人猝不及防,對國民經濟、企業經營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但是從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增長方式來講,我們都已經到了需要進行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只不過疫情突然把這一課題加速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緊抓現金流,開源節流。活下來是企業最大的動力和願望,也是企業實現轉型、浴火重生最大的一次機遇。

開源的目標無外乎是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全面擁抱數字經濟,構建現代數字營銷、深度數字分銷體系,強化外賣等線下商業形態,通過數字化的用戶拉新、留存、轉化、復購,耕耘用戶的終身價值,以此實現開源。

除了開源,節流也很重要,控制成本是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加快資金回籠,把能夠收上的預收賬款都收回來,同時通過動員供應鏈力量,給予更長的賬期,幫助企業共克時艱。通過這種方法,其實我們也能換來資金的補償和流動性的解決。

我在中國資本市場耕耘了25年,每年大概要去近百家企業進行深入的走訪和調研。我過去觀察出來的結果,除了宏觀經濟層面上,以簡單粗放的生產要素投入謀求增長的方式之外,在行業的中觀層面和企業的微觀層面,很多企業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很多企業家願意做離錢和市場比較近的事。通俗來講就是願意做一些品牌、渠道、市場相關的事情,而疏於內部的管理。

中國新的商業倫理和新的商業文明的淬鍊,有賴於我們新的企業家階層和企業家精神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不能把重點放在企業的內部價值經營和外部價值創造維度上來思考,把企業管理得顆粒度更細、可見度更高、能見度更強、科學性更好,這是未來對中國企業家階層一個重大挑戰。

新冠疫情把這個挑戰提了出來,企業家應該認真地反省人生的發展戰略,對照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競爭對手的發展態勢,來檢討和反省企業自身的發展策略。深度學習和思考是一個企業家應該具備的技能,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出發點正確了,結果才有可能完美。所以,企業家一定要重視戰略學習。

在重視戰略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對內部價值創造的所有環節都應該予以詳細的梳理。內部價值經營的環節有哪些地方有優勢,哪些地方有劣勢?我們的人力資源、財務管理、財務思維、內部控制體系、內部運營、產品思維、研發、企業文化建設、戰略等等不一而足。包括我們外部的價值經營的能力、品牌、渠道建設、市場營銷、現代傳媒矩陣的運用和現代深度分銷理論的應用,以及現代傳播學的理解和我們對消費者的心理研究,對社會的人口結構變遷、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的研究,究竟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數?在疫情時期,每一個企業家都應該好好思考。

當然,我們也呼籲政府要託底經濟,刺激消費,要提出振興經濟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企業自救和政府的託底經濟行為結合在一起,才能讓共抗疫情工作更快取得勝利。

企業如何對長遠問題進行深度思考?

中國經濟自2010年就開啟了長達10年的下行之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經濟下行的底部位置。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在長遠問題上進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第一,要加速線上、線下的融合,重視數字經濟對傳統行業和企業的改造。數字運營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傳統行業的提質增效,幫助非常大。當然,我們未來的新產業、新動能、新技術,也會迭代出新的商業文明。

5G時代到來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營銷、深度分銷等等,這些新技術帶來了新的商業範式,新的商業範式一定會催生新的商業文明和商業組織。而這個商業組織一定是基於讓人生活得更美好。傳統行業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更多的要思考如何利用數字營銷、數字經濟來改造傳統行業,使我們的智慧化商業生態進一步的升級。

第二,希望各位企業家能夠對三條商業軍規進行深度的思考。一是高毛利下總成本的控制能力;二是系統化運營能力的全面優化和勝出;三是組織刷新和進化能力,品牌迭代、產品迭代和運營迭代能力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

1)高毛利下總成本的控制能力。

中國餐飲行業從過去的夫妻老婆店模式發展成了工業化模式,未來一定會成為商業化和品牌化的模式,也就是IP化的模式。海底撈是率先完成工業化的一個好品牌、好企業,正是因為海底撈實現了在高毛利下總成本的領先。海底撈不挑地方,它強勢的品牌和強大的管理輸出能力,使它的總房租成本比同行低很多。餐飲行業的房租成本平均在12%~18%,而海底撈平均在5%左右。

2)系統管理能力的全面優化和勝出。

中國餐飲行業第一個展開產業鏈競爭的公司就是海底撈。海底撈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數字運營的管理、食材管理等等都已經實現子公司化,而且不僅僅為本公司服務,而且為全行業服務。1994年到2004年的第一個十年裡,海底撈只開了8家店;2004年到2014年的第二個十年,海底撈開了104家店。門店在後期增長斜率之陡峭,讓我們看到不斷迭代的活系統,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消費社會里高效運轉。一旦系統化運營能力得到了整體的提升,管理難度被突破之後,複製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企業運營的效率就被體現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杜邦分析指數開始起作用,就是熊彼得創新理論開始起作用。

3)組織刷新和進化能力。

2015年之後,海底撈由於強大的組織運營和管理能力,由於它的組織刷新和進化能力,品牌迭代、組織迭代、運營迭代、管理迭代、供應鏈迭代做得非常優秀,所以進入了快速的迭代和發展時期,組織的效率、發展的效率,生命體的效率被呈現了出來。2015年之後,海底撈的開店速度非常快,;截止2019年底,海底撈的門店數量已接近400家,未來計劃每年開設新店超過200家,資本市場也給了它80倍PE的估值,市值達到1500億元。

這是一個消費者崛起的時代,也是一個消費平權的時代。你有多麼尊重消費者,你就有多大的機遇和市場,所以重視消費心理研究非常非常重要。踏踏實實的經營企業,為消費者創造更加優質的產品,才是我們每一個企業家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公平的,非常好的企業一定會贏得市場的尊重,市場也會自然給它非常好的估值。

企業帶頭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速度

一個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帶頭人,企業帶頭人的學習能力有多強,也決定了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究竟有多快,企業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所以,企業家應該終身學習,而且學習方式也非常重要。

企業家要全面地設立企業經營管理、品牌、市場渠道、信貸、供應鏈管理、消費的心理研究、行業研究和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等深度的思考和學習。很多企業家不重視宏觀,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一件事,這一次系統性的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其實是對全社會進行了一次非常好的公民教育。

企業家要深度地思考和學習,也應該進行一個更加全面、全頻譜的學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學習一些所謂的市場營銷的理論、組織動員的理論和廣告營銷的理論,這些東西是花錢的事,是企業進行初步競爭的時候應該學會的事,而且是離錢和市場比較近的事,這是挺令人激動的工作,所有人都願意做。但是,這不是企業的全部,這只是企業發展過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側面。

硬幣總有兩面,一面是面向外部世界的,一面是面向內部的,心在事上磨,企業家需要認真坐下來打磨心性,雕琢自己企業的內部價值管理和經營,提升自己的內部運營水平、內控水平、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的深度和水平、戰略思考的能力和方法,培養我們自己的體系能力。我認為在這一點上,企業家做的還不夠,其實這也是個很複雜、很枯燥的管理科學。

德魯克的管理科學不是那麼容易,它能夠充分激發人的善意和潛能。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阿里的馬雲校長做得非常好,所以阿里能夠把一個前臺變成一個人力資源總監。所有的行業其實都面臨著一個激發管理的善意和潛能的工作,都面臨一個調動社會資源、調動組織能力、調動體系內的所有資源,進行深度思考和能力釋放,提升勞動生產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間,中國經濟忽如一夜進入了下半場,進入了精細管理科學的時代,進入了德魯克管理科學的時代。

所以,企業家在學國學的時期,在學營銷學、廣告學定位理論的同時,更多的花點時間學學宏觀經濟,學學財政貨幣理論、金融理論,學一學我們的行業知識、產業週期理論,學一學我們現代企業運營的制度,學一學德魯克的管理科學,學一學我們現在企業的內控體系和方法,也學一學消費心理學,建立我們在人性洞察基礎上的產品洞察體系,從而形成我們的人文價值關懷體系。只有這樣,我們從拉新、留存、轉化、復購,到耕耘用戶終身價值,這個商業模式才能夠真正地被建立起來。

企業的組織進步、組織刷新、運營提升,要注重三條規律

從傳統商業時代的客戶,到電商時代的用戶,再到現在的數字經濟時代、產業互聯網時代,我們把客戶、用戶統一命名為我們最重要的數據資產,這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已經被智慧生態、智慧商業、數據觀察多維度地標籤好。

未來,一方面消費者在崛起,我們快速進入了一個消費平權的時代。另一方面,因為數字社會、數字經濟的形成和發育,因為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育,因為電子支付系統以及未來的Libra,全人類從來沒有這麼緊密地被連接在一起,系統從來沒有這麼複雜地被偶合在一起,其實系統的容錯風險並不是非常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國家治理能力,應對危機的能力,企業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應該而且必須得到快速的提升,要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在企業的組織進步、組織刷新、運營提升中,企業的三條軍規非常重要,三個規律也非常重要。

第一條規律是科斯交易成本定規律。它與“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也是一脈相承,社會資源通過這個看不見的手被最高效的進行了分配。科斯定律告訴我們,內部的交易成本一定要大於外部的交易成本,這樣內部的價值經營和創造才會有動力。

第二條規律就是德魯克的社會職能。每一次重大的社會危機,其實就是一次社會職能的重大躍升和變遷。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行業,如果把握好了這樣的社會危機、社會變遷和社會職能轉變的歷史進程,我們就能站在時代的船頭,創造出新的商業範式,引領新的商業文明。

第三是熊比特的創新理論。當我們面臨著重大的社會職能轉變,重大的結構轉型、結構升級,只有創新才能顛覆過去,開創更好的未來。創新是企業升級迭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的動力。

03

短期託底政策與長期深化改革相結合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政府的託底也非常重要。非常之期應該有非常之措,留下好企業,就不怕沒稅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幾點建議:

第一,注重時效性。政府託底經濟、振興經濟很重要的一個側面是要強調時效性。因為消費服務產業、中小微企業面臨巨大的疫情衝擊,他們並沒有那麼多的現金流來對抗停業停市、企業停擺、社會空轉。所以,政府需要快速出臺一系列的振興政策。

第二,精準施策。我覺得針對現金流的補貼非常重要。一是針對企業的稅負進行減稅讓利,實現真正的藏富於民。增值稅能否實現一季度、二季度甚至全年的免除或者大幅度減免?對於所得稅,過去很多企業其實已經交納了所得稅,交稅越多的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我覺得交過稅的企業,在面臨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和經濟下行的巨大風險面前,國家應採用反稅的方式,針對繳納不同稅收的企業,分級分類施策,這樣一是杜絕風險,第二也不容易產生腐敗事件,精準施策,誰交的稅補貼給誰、返還給誰。

第三,所得稅實現普惠減免。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所得稅延遲交納的情況下,我們進行減免。在全年我們是否能夠對所得稅降低到21%,像美國一樣,使我們的所得稅稅率具有巨大的競爭力?所得稅的稅制和稅率的設置,我覺得是一個長痛和短痛的關係,放水養魚很重要,留下好企業,不怕沒稅收。

現在所有的振興政策和託底政策都集中在延緩繳納社保,社保可以降低,然後給予房租補貼、給予培訓補貼這些方面,我覺得應該在稅制上面進行更多的深入改革,包括探索增值稅,進行增值稅到消費稅的改革。當然我們也看到,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用,對中小企業免徵2~6月的養老、失業、工商保險單位繳費。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精準解渴的政策出臺,穩就業、穩經濟、穩民生、穩人心。

當然在這過程中,短期的經濟託底和長期的深化改革要結合在一起,我也呼籲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稅制改革,補貼房租,減免延緩交納社保,降低社保的繳納標準,返還失業保險之外,也可以給老百姓發放消費券,待疫情可防可控直到完全平息後,老百姓最終還要走出家門,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這種消費券的發放其實在世界其他國家早有先例,這樣會極大的促進和復甦第三產業,消費服務業,也會帶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

網上有人留言,我看了之後也非常感動,說海底撈、西貝、老鄉雞、巴奴火鍋、喜家德你們都給我挺住了,待疫情過後,我們會報復性的把你吃出來。這是中國老百姓樸素的意願,也代表了中國老百姓對中國經濟的滿腔熱愛。

我們相信政府也會如同老百姓一樣愛民如子,其實扶資企業就是扶持自己,留下好企業,不怕沒稅收。我們要把扶資企業的短期託底政策和長期深化改革結合在一起,以二次入世的決心,藉助新冠疫情這樣一種系統性的公共危機,推動我們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大踏步前進和深化改革。這樣,全社會所付出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代價,那就值得,熬過冬天的種子,一定會得到春天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