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談及北朝和隋唐歷史,有一個歷史概念不容忽視,這就是“關隴集團

”。這個歷史概念是陳寅恪先生總結提出的一個基礎性的論點。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研究北朝至隋唐政治傳承,任何人都無法略過這一概念,蓋因其闡述精當、內涵豐富、可供發微之處甚多,故而無論知與不知、師承與否,大家都樂於接過陳先生的論調,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雖然岑仲勉、黃永年、呂思勉、錢穆等先生不無質疑辯駁,但經過數十年時間檢驗,關隴論終歸成了最主流的學術論點。

這是關隴集團的一點歷史八卦。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深入到這個論題,再從政治脈絡的角度,回顧一下關隴集團在北朝至隋唐三百餘年的驚人歷史作用。

一、關隴集團與北周的誕生:天生靈活百變的胡族政治集團

說關隴集團必須提到一個人,宇文泰。宇文泰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出自代北六鎮的武川鎮。宇文泰家族與賀拔岳家族、獨孤信家族、李虎家族同出此鎮,關隴集團的雛形,最初就是靠著地域關係紐結起來的。

六鎮起義爆發之後,宇文氏、賀拔氏、獨孤氏、李氏等相繼被義軍裹挾著離開了武川,並相繼掌握了部分武裝。爾朱榮集團崩潰後,賀拔三兄弟的老三賀拔嶽成為武川鎮勢力的帶頭大哥,盤踞了關中、隴右一帶,聚集起關隴集團的初始勢力。後來賀拔嶽被刺殺身亡,原系賀拔嶽心腹兼主要助手的宇文泰,受到武川鎮諸將的擁戴,接掌了賀拔嶽的勢力。北魏孝武帝受高歡逼迫西遷關中依附宇文泰,宇文泰殺孝武帝,操縱元氏建立了西魏。關隴集團具備了國家的形態,看上去發展壯大了,但局面卻十分惡劣。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彼時天下三分,東有東魏,南有梁朝。梁朝還罷,東魏丞相高歡一直對關中虎視眈眈,想盡辦法要吞併之,賀拔嶽被刺殺便是受高歡鼓惑。東魏的實力也極其強大,其統治區域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省大部,以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人口數量、軍隊數量都數倍於關中。高歡的招降、誘騙政策失敗後,立即發動了數次大規模進攻,試圖將新生的西魏生吞活剝。

擺在宇文泰面前的問題十分鮮明:怎麼活下去。

其一,五次戰役帶來的考驗

東魏與西魏爆發了五次大戰,分別是小關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玉壁之戰,其中只有河橋之戰系西魏主動進攻,其餘四次都是東魏進攻。小關、沙苑兩戰宇文泰以寡克眾,將西魏從死亡線拉了回來,其根本重地關中暫時倖免於難。但隨後在河橋之戰中宇文泰敗於東魏大將侯景之手,大軍傷亡六、七萬人,宇文泰的六鎮鮮卑軍隊幾乎為之一空,正是這次慘敗,促成了西魏府兵制的改革,這項改革影響之深遠,連宇文泰本人都沒有想到,具體內容我們放在下段講。河橋戰後,西魏因為接納東魏叛將高慎,兩國再次爆發空前規模的邙山大戰,西魏損兵三萬餘人,僅能維持關中防線不破。然而東魏在洛陽方向也已打的筋疲力盡,執著的高歡不願就此罷手,他調整了進攻方向,從河東南下打關中東北方向。豈料西魏天才將軍王思政預先在河東方向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玉壁城,高歡兩次重兵圍攻不克,最後含恨去世。高歡去世後,其子高澄、高洋忙於篡魏之事,兩國一時再無大的戰事發生。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沙苑之戰

五次大戰無法滅掉西魏,東魏的原因是高歡戰略失誤,沒有將戰役勝利擴大為戰略勝勢。然而主要原因還在於關隴集團的堅韌和頑強,能把握住戰機,該打勝的仗絕不會打輸,已經輸了的仗也會盡力穩住局面,不至於一潰千里。

其二,實用主義者宇文泰:兩大發明奠定強盛基礎

西魏北周的崛起,不是光靠頑強,而是實用主義。

高歡去世後,高洋篡魏立齊,主要精力投入內政建設上。宇文泰也得以把注意力放到制度的創革上。西魏北周兩項最大的創新,一是政治層面的六官制,二是軍事層面的府兵制。

先簡單說說六官制。宇文泰採納隴西名士蘇綽的建議,搬取《周禮》的模式,對西魏的官制進行改革,設計了天官府、地官府、春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六個中央部門,這六個部門幾乎相當於後世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除了天官稍有不同。部門分工其實與北齊相似,都總結了魏晉以來的政治制度成果。唯一有區別的是名號。

六官是西周時代的名號,關隴集團把西周的制度搬到西魏,並不是玩情懷搞復古,而是有著現實的政治考量。原北魏境內絕大多數文化精英都在北齊,在文化上優勢十分明顯。南方的梁朝自稱繼承東晉正朔,在政治上凌視北方兩國。與兩個敵國相比,西魏幾乎一無所有。長此以往,西魏的民心士氣必將瓦解。這個時候搬出《周禮》,一下子將西魏政治法統接到了最悠久、最正宗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源頭,雖說在敵國看來不過是障眼法,但在西魏國內卻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士人一定程度上找回了政治依歸,也籍此看到宇文泰對儒家思想的認同,關隴集團的凝聚力大大加強。

再說說府兵制。府兵制的制度內涵是寓兵於農,技術細節不多講。其中最難跨越的坎是接納漢人豪強進入鮮卑人的權力範圍。東邊的北齊其實也在面對漢人豪強的難題,不接納漢人,力量難免受損,畢竟漢族士人最會治國理政,一些漢族豪強打仗也不含糊。接納吧,難免要和他們分一杯羹。北齊高氏猶猶豫豫幾十年,害死了漢人頂級名將高昂,殺了一堆楊、崔等漢人名士,到最後都沒解決好胡漢融合的問題。但宇文泰不管這個。與分一杯羹相比,兵員缺乏才是頭等危機,再不把漢人拉進來,整個國家就是死路一條。於是乎,韋孝寬、李遠、田弘等一大批關隴漢人豪強接連進入西魏軍界,並日漸成為支柱力量。當然,府兵制最大的副產品是創造了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這是關隴集團的核心領導層。

整體上看宇文泰對制度創革的態度,是極為靈活務實的。用儒家經典來統治思想也罷,重用漢族豪強力量也罷,從國家角度看自然是好事,但具體到關隴集團頭上,卻有稀釋鮮卑色彩、進而瓦解鮮卑族統治根基的危險。宇文泰和他的鮮卑盟友們並非不知,也在府兵制上附加了賜兵將以鮮卑姓的政策,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要能讓國家存在下去,即使對本族不太妙,也要堅持用下去。這是宇文泰大局觀和歷史觀的體現。

二、關隴集團為什麼讓漢人楊堅當了龍頭

其一、宇文氏對關隴集團的分化。

宇文泰死後,其侄宇文護扶助世子宇文覺,廢西魏建立北周。開國兩任皇帝閔、明二帝皆被權相宇文護廢殺,武帝接掌帝位。

北周武帝在位長達18年,但由於宇文護把持大權,真正執政只有6年。短短6年中武帝幾乎全部處於爆發狀態,他發動兩次大規模戰爭,滅亡北齊統一了北方。

帝國雖然走上了頂峰,但關隴集團內部卻是傷痕累累。宇文泰死後,宇文護著力強化宇文氏在關隴集團的統治地位,對勳貴集團進行血腥的政治清洗,八柱國中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相繼被殺,李虎所部兵權在其死後被收歸中央。十二大將軍中李遠受宮廷政變牽連被殺,達奚武和楊忠被排斥。漢人豪強方面被殺者雖然不多,但許多人的仕途被摁下了暫停鍵,像韋孝寬這樣的帥才長期停滯在州刺史崗位上,無法更進一步。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關隴集團早期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在於其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態度。宇文護的做法,使得關隴集團中鮮卑族與漢族、宇文鮮卑和諸部鮮卑都產生了嚴重的裂痕。這一裂痕在武帝時代沒有得到彌合,反而掩蓋於滅齊勝利的巨大光環下。

武帝還沒來得及對裂痕做出修補,突然在北征突厥的準備中辭世,繼立的周宣帝荒淫暴虐,一年多後暴死。宇文氏失去了核心強權人物,迅速引爆了關隴集團內部的重重矛盾。楊堅憑藉關隴勳貴和外戚的雙重身份鋌而走險,冒險奪取了中樞大權,一躍成為關隴集團新的領導者。

為什麼歷史選中了楊堅?

彼時賀蘭氏、尉遲氏、隴西李氏、武川李氏(李虎後代)等,論家族地位、與宇文氏的親近關係抑或是軍事實力,都不輸於楊堅。那麼楊堅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正是關隴集團的分裂。

宇文氏排抑諸勳貴,在一家獨大的同時,也拉了許多仇恨,導致皇權危亡的關頭,關隴集團諸派系大佬都在觀望成敗。楊堅在長安上下其手,能滅掉他的人很多,但沒有人動手發難。並非楊堅力量有多強大,而是勳貴們不願挑頭冒險,默許了楊堅的出頭鳥行為。

真正支持楊堅的是關隴集團中的漢人力量。楊堅以丞相輔政,相州、益州、鄖州相繼發生叛亂,矛頭直指楊堅。最終率軍平定叛亂者,是韋孝寬、梁睿、王誼等人。

楊堅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輔政、平叛、篡周等一系列大事,締造了大隋帝國。速度之快,令無數史家評價:自古得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者。

值得注意的是,關隴集團雖然發生了分裂,但根本勢力仍在。楊堅顛覆的只是宇文氏政權,而非關隴集團。從本質屬性上說,不論楊堅個人,還是他賴以成事的班子,都是標準的關隴集團。

楊堅手下幾位得力干將,宰相高熲,原出自柱國獨孤信門下,後又轉至北周齊王宇文憲帳下。宰相楊素,是弘農楊氏人物,父親楊敷乃北周刺史,關隴集團漢人勢力。太師李穆,北周十二大將軍李遠之弟,正牌關隴勳貴。大將於義,是八柱國之一於謹的兒子。大將賀若弼是六鎮鮮卑後代,長孫晟是北魏舊臣長孫稚後代。蘇威、牛弘皆是隴右豪強出身。

楊堅起初對關隴集團是十分倚重的,在其執政的前十幾年,上述諸臣都得到了高度信任。文帝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採取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取得平陳戰爭的輝煌勝利,爭得對突厥外交和軍事鬥爭的主動地位,關隴集團發揮作用甚大。

其二,關隴集團在隋朝慘烈的命運

但隨著隋朝政治局勢的逐步穩定,關隴集團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一是武川鮮卑逐漸凋零,宇文氏被隋文帝殺盡,獨孤氏只剩幾個女人(周明帝、楊堅、李昺三人之妻),賀拔氏死絕,趙貴、侯莫陳崇等絕後。二是鮮卑人補入日趨減少,才能逐漸狹窄化(以軍事技能為主),不足以應對和平環境下的國家建設。三是山東漢人逐漸佔據政局主體地位,所謂山東,是指舊北齊統治區域。

畢竟六鎮鮮卑文化底蘊極其淺薄,孕育和製造人才的機制闕如,而像宇文泰這種無師自通萬中無一的天才又不是代代皆有,所以時間一長,鮮卑人特別是武川鎮鮮卑慢慢凋零,存活下來的老邁之人,也被排斥於政治核心之外。

而關隴集團的另一大來源——關中和隴右地區胡漢豪強,隨著山東、江南地區的有效佔領和逐步消化,大量漢人被招納入政府系統,遍佈各個部門,成為國家機器的主力。相應地,佔據壟斷地位的關隴集團勳貴,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局發展的累贅。

關隴集團不甘心被稀釋、被排斥、被邊緣化,在不同領域都採取了反制措施。前有劉昉、鄭譯、梁士彥等人的謀叛行為,後有李氏(李穆後人)家族的蠢蠢欲動,其中最激烈的當屬高熲力保太子楊勇之事。對此,隋文帝父子毫不寬宥,無情地舉起了屠刀。元老李穆雖然早早退出政治舞臺,但其子孫李渾李敏等皆被殺,頂級大臣高熲、楊素因猜忌致死,蘇威屢被貶斥,鮮卑人賀若弼和關隴漢人豪強虞慶則、王世積、史萬歲(皆北周舊臣)被殺……

後來煬帝多起用江南人士,如虞世基等,又屠殺制裁了一批山東人士,如薛道衡、李德林等,但總體上利益受損最大、被打擊範圍最廣的,仍然是關隴集團。也就是說,來源更加複雜、剛剛適應大一統國家政治生態的關隴集團,第二次與皇帝產生了裂痕。

與北周宇文氏打擊排抑關隴勳貴相比,那次分裂還只是內部排排座分果果,大不了是誰家多佔誰家少佔的問題,不管胡人漢人都有條活路。隋朝這次分裂,則是大刀加頸式的強逼,要麼你放棄政治地位要麼拿命來。

關隴集團的興亡:三代帝王、卿相無數,一個代北集團如何登峰造極

隋文帝

可以想見,關隴集團人士對隋朝的態度如何。隋朝末年發生統治危機時,率先起來反對隋煬帝的,正是關隴集團中最核心、最老牌的貴族後代。大業十三年楊玄感之亂,主謀者楊玄感(楊素之子)是關隴漢人豪強,協從者李密是西魏八柱國李弼的曾孫,楊玄感圍攻東都洛陽時,一大批關隴貴官子弟紛紛投降亂軍,公開與煬帝決裂。而最終挾驍果軍作亂、砍掉隋煬帝大好頭顱的,正是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祖父是宇文泰的帳內武士,正牌關隴勳貴出身。一報還一報,隋煬帝最終毀在自己的政策手裡。

三、李唐王朝的政治底色:兼容幷蓄的胡漢集團

隋滅唐興,唐高祖李淵的家族與關隴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繫。李淵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外祖父獨孤信亦是八柱國。李淵之妻竇氏,其父竇毅是宇文泰的女婿。李世民正妻長孫皇后,父親長孫晟是隋朝重臣、鮮卑人。

李淵毫無疑問是關隴集團人物,但唐朝創業功臣集團,到底是不是關隴集團,自陳寅恪先生提出關隴集團這個概念後,史家歷來爭議紛紛。

李淵起家於河東太原,這一地區是傳統上的北齊舊地,李淵依賴的多是山東人士。黃永年先生曾對唐初創業功臣集團朝廷進行過統計。統計對象分為三批,第一批是李淵太原起兵功臣,第二批是太宗朝實封(食邑)功臣,第三批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第一批功臣名單中共列十七人,其中僅三人是關隴集團人物。第二批功臣,四十三人中八人是關隴集團人物。第三批中二十四功臣五人是關隴集團人物。可見為數甚少,比隋朝時大為不如。

許多史家認為關隴集團在隋末其實已經消亡,雖說不無道理,但畢竟誰也抹煞不了李淵的關隴集團身份,唐初創業功臣確實也有一批關隴集團人物發揮重要作用。李淵建立唐朝後,曾在中樞任職宰相(或相當於宰相的)的十二人,有七人帶有關隴集團的屬性,這說明關隴集團仍然在延續,只不過數量越來越少,隋朝以來式微的趨勢沒有變。

關隴集團之所以能在隋末唐初稍稍振作,併為李唐皇室建國作出貢獻,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尚武屬性。唐初功臣中的關隴人物,如李孝恭、竇抗、侯君集、屈突通等,主要功能是作戰。裴寂、劉文靜等輩,則是文武合一型的傳統貴臣,魏周隋三朝的關隴集團人物,大多數是文武合一。李淵信任和借重關隴人物,原因在於開國戰爭中,軍事、政治往往交錯摻雜不分彼此,各類軍務政務多是以粗糙激烈的形式和手段推進。這種形勢下,山東和江南人士那種精密細緻的政治風格並不實用,文武合一、粗通大體的關隴人物相較更為合適。這是唐初關隴集團敗而復振的重要原因。

而隨著唐朝各項制度逐漸成熟,糾纏了四百年的胡漢民族矛盾退出歷史舞臺,鮮卑族的光彩逐漸褪去,關隴集團產生的根源不復存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政治團體終於自然地消亡於歷史洪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