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甲午戰爭為何南北洋對立?左宗棠早有預言:張之洞李鴻章太糊塗

清朝後期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對外戰爭之一,清朝慘敗,原因之一就是南北洋兩大海軍彼此之間心存芥蒂,無法同心協力的作戰,那麼為何當初建設海軍之時沒有設立統一指揮機構而是分成三支海軍呢?其實左宗棠早就看破原委了。

甲午戰爭為何南北洋對立?左宗棠早有預言:張之洞李鴻章太糊塗

建立新式海軍之議,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就開始了,19世紀60年代期間,丁日昌提出的分建三洋海軍說代表了當時的海軍建設思想的最高水平。1875年,第一次海防議結束時,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沂祈等上奏中就提出:"請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候力漸充,就一化三,擇要分佈。"


同日,光緒發佈"著李鴻章沈葆禎分別督辦南北洋海防"。確定了"發展南北兩洋海軍,分洋設防,分段督辦"的海軍建設方略,並每年撥款四百萬兩分拔南北洋用於海軍建設。但在究竟建立幾隻海軍問題上,其實各地督撫卻意見不同。

甲午戰爭為何南北洋對立?左宗棠早有預言:張之洞李鴻章太糊塗

有的主張建立四支海軍,有的主張建三支海軍。主張建立四隻海軍的代表有張之洞、穆圖善、李元度、葉廷春等;主張建立三隻海軍的代表有李鴻章、楊昌潛、秦鍾簡等人。此外,左宗棠和彭玉麟提出了另外一些主張。


四洋海軍說:張之洞認為,中國海岸線長,如果只建一隻海軍,沿海有警,勢必呼應不靈、防不勝防。因此,他建議分洋建立海軍,以四洋為宜:北洋、南洋、粵洋、閩洋。他說:

北洋為神京拱衛,南洋乃南北咽喉,閩有孤懸之臺,敵所窺伺,而粵為諸番入華之首衝,七省洋麵之鎖鑰,水師之設,無一可緩。

甲午戰爭為何南北洋對立?左宗棠早有預言:張之洞李鴻章太糊塗

三洋海軍說:李鴻章的觀點是主張三洋建軍,三洋的劃分與丁日昌的主張一樣,分別是:南洋、北洋、中洋(東洋)。只是李鴻章進一步提出了各支水師的艦船編制問題:"每支鐵甲二號,快船四號,捷報船二號,魚雷艇二十號,運兵輪二號",海軍共需鐵甲船六艘,在數量上同張之洞等相比要保守一些。這個主張當時也得到了閩浙總督楊昌溶的支持。


左宗棠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左宗棠認為,李鴻章張之洞的建議後患無窮,他曾經對幕僚表示,李鴻章張之洞都"糊塗"。大學士、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在清廷下旨後不久,就上奏表示希望設立統一的海軍機構,統一海軍指揮權。

甲午戰爭為何南北洋對立?左宗棠早有預言:張之洞李鴻章太糊塗

左宗棠對海軍中央機構的首腦、職責都作了詳盡的說明。他建議海軍統一指揮機關成立後,下轄十大軍。他說:"設海軍十大軍,每軍鐵甲、快船、魚雷等皆備,設統領一員,幫統一員。以八軍分駐各省海口,其餘兩軍一巡東洋,一巡西洋,每年輪換"。左宗棠認為,現在設立三洋海軍但是不設總指揮,將來必然互相掣肘,各方勾心鬥角,一旦戰事大開恐怕就會各自為戰,所以他建立先設立海軍部再設立三洋海軍,只可惜他的見解沒有得到支持就已經破產,最終甲午戰爭也印證了他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