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黑夜裡的花火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 ,標誌中日之間這場歷時9個月,戰場波及陸地與海洋的戰爭,以大清國徹底的失敗而告終,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史稱甲午戰爭。

戰爭後果很嚴重,一個徹底沒落,一個藉此崛起。

馬關條約當中規定,中國要賠給日本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原來是籤的兩億兩,因為後來三國干涉還遼,日本人又把遼東半島給吐出來了,所以又加了三千萬兩,這兩億三千萬兩什麼概念?第一次鴉片戰爭賠給英國人,那可是包括鴉片的貨款,商人的損失,英國的那些風帆戰艦,繞到非洲好望角跑到中國來,那個遠程的軍費加起來,一共才兩千一百萬兩,只有甲午戰爭賠款的十分之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只賠了一千六百萬兩,英法兩家各八百萬兩。

所以日本人可是獅子大張口,兩億三千萬兩那是什麼概念?中國當時中央政府一年的歲入是八千萬兩,說白了,中國政府整個停擺,一分錢不花紮起褲腰帶,要還日本人還得還三年。當然你不可能政府停擺,所以你這點錢,這點賠款都得從牙縫裡給人摳出米,你現在沒錢怎麼辦?還得借外債,借外債那連本帶利 ,前前後後我們得借上六億兩白銀。如果按照當時的國力計算,大概得還上五十年,換句話講五十年內,你再也沒有可能建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和現代化的國防力量。

我們再來看日本這一頭的賬, 日本當時也是崛起期,拿到兩億三千萬兩,大力發展軍事實力,到1905年就一戰成名,打敗了歐洲列強之一俄國人,日俄戰爭一戰而勝,那這筆戰爭費用怎麼來的?其實就是中國人給補貼的。

假設歷史再給光緒一次選擇,能來一場“持久戰”嗎?

歷史不容假設,但我們假設一下,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之前,再給光緒帝一次機會,大清國如果繼續抵抗,打持久戰,堅決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至少掙得一個像中法戰爭那種雖然遲了虧但表面上是打個平手的結局,能不能的行得通呢?亦或者會出現更嚴峻的局面?

李鴻章,最早的“持久戰”理論提出者

1894年10月,日本軍隊突破由三萬中國重兵把守的鴨綠江,兵鋒直指瀋陽。日軍侵入中國境內的那一刻,李鴻章就已經自這場局部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之戰。他給皇帝上了道長長的奏摺,提出“打持久戰”的戰略主張。他說,形勢很明顯,敵強我弱,日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持久拖延”。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持打一場漫長的戰爭,如果中國能以空間換時間,不爭一城一地之失,把日本拖住,就能把日本人拖垮;相反,如果我們急於爭鋒,那麼就會在陣地戰中迅速消耗自己的力量。

然而光緒皇帝卻根本聽不進李鴻章的建議,甚至連那封奏摺他都沒有讀完。他沒有這個耐心。日軍在中國境內越深入,皇帝就越驚惶。他最擔心的是日本人按近北京,讓他和太后再上演一次倉皇北逃的慘劇。

光緒皇帝的性格決定了,他沒有格局和氣魄領導“持久戰”。

即使光緒想打持久戰,當時的清朝也不具備思想條件

1、 當時的清朝人,是一種前現代化國家的意識,就是人們普遍認同地域、宗族、血緣,而不是認同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國家。所以在日本入侵時,史料中就有記載,很多人自發的歡迎日本人,並且主動給日本人提供清朝軍隊的動向和情報,因為他們覺得不論是誰統治,皇糧國稅總是要交的,交給誰不是交?而且日本人的軍隊看起來好像比滿清的軍隊更要軍容整肅。所以打起“持久戰”,很難會出現後來抗日戰爭中那種既有正面戰場也有敵後根據地的狀態,僅靠正面戰場,持久戰是打不贏的。

2、 此時的清廷不會放任漢族人擼起袖子放手幹。清朝是滿族人統治,但他畢竟是少數名族,而漢族是大多數,所以滿洲皇族對漢人的防範是每個皇帝腦子中拉的最緊的一根弦。比如清朝入關之後,一直就防範江南的知識分子,因為大家都讀孔老夫子的書,不管這些書你刪來改去,這個夷夏之大防的思想一直是在的。一直到雍正皇帝時期,還出現了像曾靜案這樣的明目張膽的反對清朝統治的逆案。

這個概念在乾隆皇帝時代仍然是清楚的。在歷史上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自己天天作詩,他忙活這個忙活啥呢?說白了,就是跟江南的士人在爭奪誰是文化的制高點。乾隆皇帝一直就想證明我才是你們那些江南的士紳的領袖,你們修什麼藏書樓,都給我運到北京來,老子要編四庫全書。其實很多當時的重大的,今天我們看來己經是一片風花雪月的文化事件,當年都是政治制高點、文化制高點的爭奪戰。

所以慈禧與光緒皇帝是不可能放手發動“群眾”的,骨子裡就不信任。

不過後來也放手給“群眾”幹了,引來了八國聯軍,即“庚子國變”。

所以說當時的“群眾”其實也不靠譜。

3、 戰爭持續下去的另一個重要風險是“軍閥割據”,大清朝雖不亡國,但碎成一地。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朝帶來很多“後遺症”,其中最主要的“後遺症”就是各地勢力尾大不掉。因為清廷為了打贏戰爭,但國力江河日下,而且就在太平天國期間,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所以清廷根本沒有財力支持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又是必須贏的戰爭,所以清廷只好允許各地勢力自定政策,自籌軍餉。

這就造成在太平天國之後,整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央原來放出去的權力就像放出去的魔鬼,再也收不回來了。

比如說曾國藩平滅太平天國,用了軍費大概有三千萬兩,打完仗之後你要不要他報銷呢,就是清廷要不要把這個放出去的財政權再收回來呢,他們發現根本就收不回來。

主要是三個不:“第一不可,第二不能,第三不敢”。

第一,不可,曾國藩在帶兵打仗的時候,往往是就地籌集糧餉,什麼錢都抓,現在是一盤爛賬,你怎麼查。

第二,也不能,人家打仗的時候你只要戰果,現在仗打完了你找人算賬,這個事情在倫理上講不通,這叫不能。

第三,也是關鍵的,還有不敢,別說查曾國藩了,就算是曾國藩手下的一個將軍,他就剋扣了糧餉,你能把他怎麼樣,你查出來,你不是逼他造反嗎?

所以隨後恭親王和慈禧太后一商量,說算了,這筆爛賬就不要查了,整個三千萬兩的軍費免於報銷。這不就是財政權收不回來了嗎?

所以到了晚清的時候,最後演化成了東南的督撫居然可以搞東南互保,根本就不聽中央的,這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藩鎮割據。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

比如清末的四大奇案之首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兩宮皇太后為什麼要插手這件民間的官司,是皇太后聖明、宅心仁厚?主要原因一是為了打擊在太平天國運動和剿捻中崛起的湖湘系官員(說白了就是曾國藩和左宗棠培植的勢力),另一方面就是想借此機會收回下發的死刑複核權。

如果戰爭打成持久戰,那些地方督撫大員很可能就會擇強而投,接受日本、英國、法國、俄國的培植,徹底脫離中央的管轄,這肯定是清廷難以接受的,如果真的滑落到這種狀態,中國人的悲慘命運可能比簽訂馬關條約還要深,碎成一地的中國想要復一同,那就難得多了。

所以說,除了光緒帝個人的性格缺陷外,就算大清國想繼續打下去,也存在諸多顧慮和掣肘。

但是除了帝國內部,外部勢力也不可能坐視不理,插手干預是遲早的事情。

“洋人”已經圈定的勢力範圍,不會容許日本人侵犯

1、 三國干涉還遼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天,俄國首先發難。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對德、法兩國駐俄公使說:“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我們的計劃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與本國間的一切交通。”

同一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將一艘裝甲艦、一艘巡洋艦開赴遠東。同時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同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約(指《馬關條約》)損害了歐洲和德國的利益,儘管後者的範圍尚小,我們不得不抗爭。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

法國駐華公使蒙得培羅通知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法國決定參加俄國的計劃。這樣,三國聯盟正式成立。

1895年5月4日,日本內閣及大本營重臣,在京都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向三國提交以下的覆文:“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的忠告,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明治天皇宣佈詔書,接受三國忠告,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決議:“作為永久放棄遼東半島之補償,對清國要求之贖金,其數量限額為庫平銀1億兩。”後來,此數先減至5000萬兩,再減至3000萬兩。中國將3000萬兩賠款全部交清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日軍實行撤回。

1895年11月8日下午4時,《遼南條約》在北京簽訂。其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的奉天省南部地區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永遠交還中國;

二、中國支付3000萬兩酬報費,於1895年11月16日交清;

三、酬款交清後,三個月以內,日本軍隊從該交還地一律撤回。

1895年11月30日,根據《遼南條約》,中國收回海城、鳳凰城、岫巖,12月10日收回復州,12月21日收回旅順,12月24、25日收回金州、大連灣。至此,日軍侵佔的遼南諸城全部收回。

2、 清朝後期的中國已經被列強瓜分了勢力範圍。

雖然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列強沒有藉口直接參戰,但是讓他們做視日本做大,佔領中國,列強肯定是要干預的。上述的三國干涉還遼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再比如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其實蘇聯、美國都派兵參與了支援中國的抗戰,如飛虎隊等,但那時只能叫志願兵,不敢叫正規軍。後來日本人再將戰火燒到東南亞,美國人就立即撕破臉,對日本全面禁運,那是一兩棉花、一個螺絲釘也不賣給日本,逼迫日本退回七七事變之前的狀態,最終是逼著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

所以說,列強不會坐視日本繼續擴大化對清朝的戰爭,“熱戰”底下的“政治戰”必定同樣精彩。

結語: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也是掏空了家底在打。舉個例子,1887年的時候,當時中國從德國買了兩艘超級鐵甲艦,就是定遠和鎮遠,中國人有錢嘛。日本天皇說這玩意兒我也想要,但沒錢,天皇只有縮減飯量,每天只吃一頓飯,把宮裡的所有的用度的錢全部捐出來。皇后說那我也不戴首飾了,把頭上的那些亂七八糟都摘下來捐給國家。那民間一看天皇夫婦都這樣,我們也捐吧,瞬間就籌集了一百萬日元。當時有一些傳說,一些少女說,怎麼能給國家多捐一點錢呢?怎麼著吧,到妓院把自己第一次給賣了吧。

所以說,如果光緒帝真的咬牙堅持的話,說不定真能拖出一個相對較好的結局,天曉得呢。

但歷史不容假設,沒有那麼多如果。

所以說,人啊,比的不僅是膽識、謀略,有時候更要比的是眼光、格局,比誰能看清大勢所趨,誰站在進步的潮流上,誰就能領先於其他人。


爬到井口看天下


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此時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啥意思呢?此時的清朝看似統一完整,實際上一部分主權已經喪失,作為搖搖欲墜的大清朝掌權人,慈禧太后女人當家,一生奢侈無度,對清朝統治屬於“四處救火”“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已經積重難返了。

以殘軀戰豺狼

千瘡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強的半個殖民地,列強們秉承著“你給我錢,我就不打你”的標準,在大清朝的地盤上作威作福。這樣的情況,讓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亞洲強國日本看在眼裡,隨著日本資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點暴露出來之後,日本決定“搏一搏,單車變摩托”。日本來了一場豪賭,賭上日本的國運,搏擊一次“天朝上國”的清政府,成則前途似錦,敗則一蹶不振。

面對日本的搏命拼殺,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彈丸”之地的小國威脅,他們此時才意識到,這個多年臣服於自己的“倭國”,原來如今也都這麼猛了,不過,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強不足以敵,這日本還不能打嗎?於是清政府這一次決定與入侵的日本軍隊一決雌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中國有句俗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也是為什麼列強們只敢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儘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發展的不錯,但是和清朝來比,還是太嫩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的國力和當時的大清朝比起來,並不佔優勢,而且遠遠的落後於清朝,如果單純對比國民產值的話,懸殊更大。當時的清政府年國民總收入高達30多億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日本根本無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總收入大約在5000多萬兩,而清政府每年總收入在7000多萬兩,這個數字看起來,日本確實很強,只是清政府還有其他收入3億多兩。

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裡呢?為何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沒有用到戰爭中去呢?這才是中日甲午海戰迅速落敗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財政大權歸中央,隨著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四處軍需變得入不敷出,怎麼辦呢?財政大權下放,讓地方想辦法募集兵勇,自己想辦法徵集錢糧。這一幕似曾相識,沒錯,正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之後的一幕。

連年戰亂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員各自為政,再收繳稅收的時候,地方開始隱匿一些名目不報,積累自己的實力和小金庫。這些隱匿下來的財富,正是從清政府全國國民總收入中獲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員的小金庫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即便知道也無力征討。

即便如此,7000萬對5000萬,清政府與日本的戰鬥還是佔據優勢。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令人意外的情況。北洋水師備戰的時候,向戶部申請的2、3百萬兩白銀,最終只批了150萬兩,就這一百五十萬兩還遲遲送不到前線,直到戰爭打起來還沒有全部到位,只有開戰時給的18萬兩白銀。這個數字是一個可笑的數字,當年年羹堯打一個遊牧民族也遠遠不止這個數字的軍費。

戰爭打的是國力,且不說北洋水師與日本的軍事配備,單單是這個數字的軍費,就讓這場戰爭成為了一個笑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戰卻反其道行之,戰爭馬上開打了,第二天的飯還沒有著落,這樣的戰爭誰願意去打呢?好在有鄧世昌這樣的愛國人士,硬生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這也給了日本有力一擊,讓日本有點慌了神,他們沒想到列強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頑強,早知道如此,他們斷不敢拼上全國之力發動這場戰爭。

清政府的個人“腐敗”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戰遠超出預期,這樣下去,一旦戰敗,他們的統治地位就將不保,此時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趕緊籌集資金,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在整場戰爭中也僅僅支持了3000萬兩白銀而已。日本則消耗了8000萬兩之多,而日本的終極預算是驚人的1億6千萬兩,原本這個數字對於清朝也沒什麼,可惜腐敗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終戰敗投降。

日本獲得了一場出乎意料的慘勝,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動萬分,在等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日本人長長出了一口氣,慈禧也長長出了一口氣。日本人的嘆息是鬆了一口氣,他們這一次豪賭總算是有驚無險的贏了,獲得了鉅額賠償之後,這波侵略戰爭就不虧了;慈禧嘆氣也是鬆了一口氣,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錢不算什麼,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毀滅了她的大清統治政權就行,多拿點錢沒什麼,隨後再壓榨百姓就有了。

為什麼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並不是無端的猜忌,在《馬關條約》中有2.3億兩賠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萬兩白銀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內付清才行。也就是說,清政府賠款有錢,但是支援戰爭前線卻在如此之久的時間內只拿出了3000萬兩,讓人氣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會怎樣?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戰爭界的“馬拉松”,這是一場拼耐力的戰爭,也是一場拼國力的戰爭。

如果寧死不降,結果也不會太好,日本的預算軍費還有很多,而此時的清政府卻腐敗的拿不出一文錢支持國戰。如果繼續下去,日本會登陸,慈禧就會和八國聯軍入紫禁城時一樣,選擇逃跑,或者會選擇遷都,總之她會落荒而逃,置百姓於不顧。

日本登陸,他們的目的就是搶錢,搶很多很多的錢,這一點從八國聯軍入北京時就能看得出來,日本是搶錢最多的國家,因為日本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資源,缺錢。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間力量,化整為零,說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戰爭繼續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戰爭”提前到來,而此時的世界局勢與“二戰”不同,日本想以戰養戰的策略恐怕不會如“二戰”時期一樣順當,畢竟在中國的利益牽扯多國列強,他們自然不會袖手旁觀,讓日本一家獨大,這一點從“三國逼日還遼”就能看出來。

如果在登陸戰之後,日本不能搶奪大量的白銀和資源運回國內,此時的日本恐怕就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畢竟此時的日本國內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戰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日本最終恐怕會在列強的鉗制下,退出中國,從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質

大清軟弱無能?不,大清這麼多年的統治,加上大清朝開疆擴土,說大清朝軟弱無能,說慈禧一無是處就太過“一葉障目”了。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慈禧太后並非一個愚蠢女人,執政40多年就足見其高明之處,她之所以選擇投降,並非看不到日本國內情況,也並非看不到最後會戰勝日本的事實,只是慈禧太自私,為了一己私利,選擇了放棄民族大義。

清政府殊死搏鬥戰勝日本,會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個大敵,如此一來,慈禧當為英雄也不為過。只是這樣一來,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將會失去如今的地位,也會在亂局中失去對中國的統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將戰爭延續後會發生什麼,而是太過清楚延續戰爭後自己會失去什麼。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來,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於未來中華民族如何,她一個死人自然不必去管,這個爛攤子就留給子孫後人吧。


綜上,中日甲午海戰如果繼續下去,日本很可能會在列強的鉗制下,在中國陷入戰爭泥潭不能自拔,最終國內矛盾爆發,從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則會在混亂的局勢中失去對中國的統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會因此提前滅亡。



野史日記


不投降?那時候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我看不是穿個洞那麼簡單而已,怕是要千孔百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清政府為了自救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雖然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變革,它不像日本那樣變革制度。雖然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但也只有這單單一方面而已,清政府的政治還是十分的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瀰漫著爾虞我詐,清政府也只是一個外強中乾而已。


自從清政府被鴉片戰爭打開大門之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已經註定了他的下場。被打開大門之後,掌權者們還不懂得變革,繼續以冷兵器對抗熱武器。慈禧還繼續過著她的奢侈生活,清政府的國庫早就空缺緊張了,而慈禧又特別害怕西方列強。在第一、二次的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簽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已經失去了許多主權,已經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腐敗無能的慈禧



隨著前線兩軍陷入緊張局面戰爭隨時爆發,而前線軍餉緊缺連購買武器的錢都拿不出來。但慈禧為了籌辦她豪華奢侈的六十大壽,她把本該送往北洋水師的軍餉給扣押了下來,而為了她的壽宴不被戰爭干擾,她主求和日和談,但和降卻被日本拒絕,戰爭爆發。

北洋水師的滅亡



在北洋水師成立時,清政府為這支水軍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雖然當時還未尚未成軍但卻得到了許多好評,什麼“船堅炮利”、“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各種美稱,反觀日本只是懶懶散散的合成水軍。

這場戰爭本不管怎麼看都是北洋水師勝利才對,但北洋水師卻輸了個徹底,無一人生還。當時剛好碰上了慈禧的六十大壽,慈禧為了給自己過生日停播了北洋水師的軍費,甚至還從其他軍隊中扣除出來,她為了籌辦這個大壽已經準備了幾年了,而北洋水師也有幾年沒有過軍費,戰艦都是年久失修、設備陳舊、各種作戰技巧都沒有改變過。

而威海衛城被攻陷之後,清政府不做任何反應,使得北洋水師落入日軍的水陸夾擊之中,完完全全成了活把子。苦苦支撐從日軍的總攻下活了下來,但卻沒有任何的援軍去救他們,他們都放棄了,他們已經看到了結果,鄧世昌陣亡,丁汝昌服鴉片自殺,10來艘北洋水師軍艦投降,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慈禧還是在想著她的六十大壽。

虎視眈眈的列強



當時的西方列強都虎視眈眈的看著清政府這塊肥肉,在西方列強眼裡,怎麼可能眼看著日本攻佔這麼大一塊肥肉。北上的俄國、西方的英美法,他們都眼饞著這一塊肉,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怕清政府竭盡全力反咬一口,所以才沒選擇硬攻。

而日本的進攻卻給了他們一個機會,等兩方陷入水深火熱的戰爭中時,他們就可以獅子大開口的強佔,而當時慈禧害怕西方列強來個趁火打劫,又怕影響到自己六十大壽,所以選擇了割地賠款。

如果當時慈禧選擇不割地不賠款繼續打的話,清政府可能會落得一個被推翻的下場。在慈禧掌權的幾十年當中,清政府根本就沒有資金在支持戰爭了,再者當時清政府用的還是冷兵器,又怎麼和用著熱武器的日軍對抗?


在考慮多因素下,慈禧只好選擇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結束這場悲劇,不過當時的日本也沒有心思打下去了,雖然日本強,但他資源少短缺,他本國的資源根本不支持他打完整個清政府的戰爭,何況還有幾個大國在看著。


客者


實際上,甲午戰爭打到李鴻章在馬關和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不論是清朝也好,是日本也罷,雙方都已經不敢再打了。

清朝不敢打,是怕。

日本不敢打,不是因為怕清朝,而是因為他們耗不起了。

所以,如果慈禧沒有認慫,說什麼也不肯投降,說什麼也不肯割地賠款,讓清朝繼續和日本打下去的話,清朝會取勝,但是也會勝得很慘烈,慘烈到可能會讓清朝提前垮臺。

清朝之所以會怕,一則是怕日本和列強,二則是怕國內的革命團體。

清朝怕日本,是因為日本所展現出來的船堅利炮讓他們怕,他們沒想到這才過了二三十年時間,日本就已經將他們甩在後面了。

同時,清朝也不知道日本的底細,他們不知道日本究竟還能耗多久,這時候的日本在清朝眼裡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正因為日本的底細的不可知才讓清朝害怕,讓清朝不敢打。

在清朝看來,如果繼續打下去也還是一個“輸”字的話,幹嘛不用錢和地買一個“和”字?

清朝對列強的怕,是因為自從英國人用一場鴉片戰爭轟開了清朝的國門之後,清朝就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自己玩自己的”了,國際因素已經成為了影響清朝政治局勢的一個不可忽略又不可控的政治因素了。

當時列強恐怕也很樂於看到清朝和日本打個兩敗俱傷,然後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清朝真和日本兩敗俱傷了的話,還有力量抵抗列強的進一步瓜分嗎?顯然沒有。

所以,清朝當然更樂意用錢和地去買日本的讓步。

清政府除了怕日本和列強之外,自然還怕中國國內的革命團體。

試想一想,清朝和日本打到最後,雖然拿到了慘勝,但是清政府的統治結構必然也會因此變得脆弱不堪,國內的革命團體會錯失如此良機嗎?獲得慘勝之後的清朝,恐怕革命黨人輕輕一戳,就能戳倒清王朝。

清政府的統治者不傻,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所以想讓他們繼續打下去,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

甲午戰爭越往下打,怕的不僅僅是清朝,日本同樣也在害怕,它想繼續打,但是卻又不敢繼續打,為什麼呢?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實際上也只過了二十幾年,也就是說,他們用於發展國力的時間也只有二十幾年,他們的綜合國力確實趕上來了,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敗清朝。

論人口,日本耗不過清朝。

論資源,日本也耗不過清朝。

論財力,日本還是耗不過清朝。

所以,真要打下去的話,日本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經濟格局可能就會因此崩盤,經濟崩盤了首先亂的就是日本國內,沒錢了還怎麼打戰?清朝認輸後還能拿出2.3億兩白銀,難道還能拿不出錢來買武器裝備繼續和日本打?清朝只是被打怕了而已,只是不知道日本底細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也一樣害怕列強會在清、日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攪局,到時候被瓜分的可能就不止中國了。

日本人在談判後期之所以加快了進度,一個是因為國內形勢變得越來越嚴重,經濟和資源耗不起了;另一個則是擔心列強會看出日本的底細,然後出來攪局。所以,日本才會顯示出一副“狼吞虎嚥”的模樣。

果不其然,日本剛拿下了遼東半島,俄國就坐不住了,叫上法國和德國一起出來鬧了一出“三國干涉還遼”,這才又讓日本吐出了遼東。

所以,日本不是不想一口氣吃下清朝,只是它自己當時的體量吃不下而已,不然它自己也會被“撐死”。

不論是清朝的統治者也好,是日本執政當局也罷,他們的政治嗅覺和對形勢的判斷力都不會差,他們都知道繼續打下去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雙方繼續打下去的話,日本也許會因為在人口、經濟和資源上耗不過清朝而被打敗,可是清朝的勝利卻也會配上自己的國祚。

不論怎麼看,雙方繼續打下去都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清朝和日本都不想看到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也不會允許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


寧糊塗


晚清腐敗,打不過馬上投降,上層統治階級繼續鶯歌燕舞,如果繼續打下去,會兩敗俱傷,利益集團不想看見自己的利益受損,大不了割地賠款。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毛主席是無產階級人民領袖,不怕家裡的罈罈罐罐被打爛,打爛了,重建就是了,所以毛主席一生的對外戰爭中,保持全勝,中國現在的地位,就是毛主席帶給中國人民的。


用戶640609182964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歷史已無法改變,勿忘國恥,砥礪前行,振興中華!

我個人認為,如果當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不割地,無非就兩種結局:要麼日本撐不住,先行崩潰,或是迫於國家社會的壓力自動撤兵;要麼是清政府支持不住,最終還是敗的一塌糊塗,從而賠更多的錢,割更多的地,甚至有可能消滅清廷,成為殖民地。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日本陷入戰爭無法脫身,戰爭進入對峙狀態,八年抗戰提前到來。

在當時,日本國內的矛盾已經相當嚴重,如果被拖入長時間的戰爭之中的話,日本國內的矛盾就會激化,從而使得日本陷入內部鬥爭之中,為了解決日本國內矛盾,自然會主動撤兵。即使日本國內矛盾沒有激化,當要支撐長時間的戰爭,日本沒有像我國這樣如此充足的後備資源,勢必會被拖垮。如果日本沒有被拖垮,反而強勢進攻,勢必也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干涉,當年“三國干涉還遼”和“日俄戰爭”不正體現了這點嗎,因為日本的侵略擴張同時也損害了沙俄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從客觀條件上來說,甲午海戰是一場本不應該失敗的海戰。當時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如此強大,但是慈禧太后為了操辦個人壽宴,而不顧民族大義,並且抵抗日本的意志簡直令人難以啟齒。如此軟弱的清政府誰不想欺負一下,如此膽小怕事的清政府,怎麼可能會打贏已經經過明治維新20多年的日本呢?況且北洋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清政府也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心理上也受到了巨大打擊,根本無力抵抗,繼續堅持也只不過是垂死掙扎而已,會敗得更慘。

當然,在國際形勢下對清廷有利,但對日卻不利。如果清政府能夠承受長期戰爭,如果以慈禧為首的統治者能夠放棄自己那點小利益,能夠有與日本決一死戰的決心,那麼,本土華作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佔,日本極有可能想盡快結束戰爭但卻不得抽身,從而陷入持久戰的境地,八年抗戰可能也會提前來到。


大史官


這題目嚴重錯誤,還有千多人趕科場,賣弄文章搏出名進行應答,甲午戰爭雖然清朝戰敗了,但從沒投降!只是賠款,割地求和。

向日本投降是國家滅亡的大事,莫說清朝帝皇,大臣們不敢答應,就算是世界列強們為了自己利益,也不會答應清朝亡於日本。

請出題者,答題者對待歷史問題要嚴謹,不要胡來,混充史學者。


風雨夜歸人Huang


表裡山河忠烈氣,盡付九曲梁父吟,六出七入效臥龍,未展大才負堅貞,高堂廟謨食者鄙,義動蹈海不帝秦,三山碧落瑤池水,汩羅忠魂賦天問!


被動專家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不該失敗而慘敗的戰爭。

歷史本來不可以假設,很多歷史就算假設,由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就算將如果改成如果,還是那樣一個結果。就以這個假設為例,假如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這個假設的結果是中國必勝無疑。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擁有將近1200餘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中國的軍事雖然很弱,但是當時的中國卻擁有排名世界第三的近代化海軍艦隊。當時的中國雖然很窮,但仍有數千萬兩白銀可以供軍隊使用。而日本呢?他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明治維新變法,但正如慈禧太后所說,日本只不過是一個一蕞爾小國,軍事基礎還十分薄弱。然而,就這樣一個軍事基礎十分薄弱的蕞爾小國竟敢像一個泱泱大國主動挑起戰爭,它是不是不想活了?



為了籌備中日甲午戰爭,整個日本幾乎傾盡了全力把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所積累的全部老底都拿了出來,就連日本明治天皇每天都少吃一頓飯,來支持這場龐大而毫無勝利希望的戰爭!但是整個日本舉國上下都知道,只要清政府堅持,這場戰爭他們必敗無疑,當時的英國,美國,法國,俄國等西方列強也一直認為日本必敗無疑。


然而歷史中喜歡給人開玩笑,這場戰爭日本不僅勝利了,而且是完勝,中國不僅失敗了,而且是慘敗!

假如慈禧太后能少過一回生日,假如李鴻章再大膽一些,假如北洋艦隊的炮彈是真槍實彈,假如鄧世昌真的撞成了吉野號,也許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戰局都會改變,也許整個中國近代史乃至整個世界近代史都會為之改變。

但歷史的假設就是假設,永遠不可能是真的。慈禧太后,為了過自己的生日,根本不希望在進行戰爭,哪怕在堅持一天,她都不會!其實歷史的假設告訴我們,她只要再堅持一個月,日本的整個戰線都會全盤崩潰,日本的國內將會因為無法支撐龐大的戰爭而一片譁然,可惜當時的慈禧太后已經老了,已經崩潰了!



她不明白:堅持就是勝利!


舊事舊人歷史說


毛主席是人民與國家的偉大創造者,只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任何敵人都會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