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祟禎沒錢為什麼不抄那些王爺的家?

沈靜軒


抄家是對重大犯罪的懲治手段之一,比如謀反、重大經濟犯罪等等,崇禎期間的各位王爺都對皇帝服服帖帖,沒有被抄家的理由。

一、明末各位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無人謀反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孫們做了很好的安排,封給他們王侯的爵位,大量的封地,優厚的俸祿,子孫一出生就有封號,就有俸祿。

所以,朱元璋就像養豬一樣,給子孫們創造了最好的物質基礎,這些子孫們個個以納寵生育為樂,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份收入。

他們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不會有謀反的心思,沒有這個大罪,崇禎皇帝無緣無故的不會抄家的。

至於欺壓良善,兼併土地,欺男霸女等等,都是從建國開始就這樣的,這些對朱家子孫來說,都不叫罪過,所以只要不謀反,就不會被抄家。

二、崇禎皇帝顧惜名聲,手段用盡

崇禎是大明的亡國皇帝,但是他本人是勵精圖治,希望能中興大明,做一代英主的。他為了挽救大明,用盡各種手段,好言好語的勸說皇親國戚,出錢捐錢,幫助大明政府鎮壓起義軍,對抗滿清,無奈這些皇親國戚,個個愛錢如命,就連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家財萬貫,也捨不得多出錢,天天哭窮。最後都便宜了劉宗敏,都被他蒐羅一空。

崇禎皇帝一心想當明君,有道之君,所以自己的皇親國戚,只要不造反,沒有任何理由抄他們的家。


陳健4396


很多人覺得一個皇帝想從大臣手中拿到錢不是很容易嗎?隨便抄抄家就是一筆鉅款啊,不過崇禎皇帝早年,他也確實抄沒過獲罪大臣和外戚的家產。但是,當他通過抄家弄了幾百萬兩銀子後,他發現此路不通。於是最後也就放棄了這條弄銀子的“歪門邪道”。

當然也有人說崇禎實在是太仁慈了,他寧願哀求大臣和親戚,也沒有抄他們的家。以至於最終落得個上吊自殺的悲劇。其實崇禎當初強迫大臣拿錢,誰知道這些大臣早已羽翼豐滿,結果沒多久崇禎一個兒子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被眾大臣聯合嚇死的,甚至他們還放言威脅要殺光皇子。於是崇禎只好收手。這就是崇禎為什麼借錢打仗卻不直接抄家的原因!

崇禎帝自己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經時日不多了。既然如此,再用殘酷手段逼迫這些大臣有什麼用呢?崇禎帝很清楚,一點意義也沒有。

  打仗並非全靠物資,並不是國庫充盈軍隊就能夠打勝仗。要想挺過危機,最重要的就是人心緊繫,與國共患難。

  但這一點,崇禎帝絲毫看不到,所以他自己也放棄了拯救大明,最終決定為大明陪葬,這是他最後能為大明做的一件事。



滿山紅遍


崇禎是個孤家寡人,雖然勤奮,然而卻是平庸之君,治理一般的時代能力有餘,治理亂世氣魄不足。他手下的大臣他根本調度不了,陽奉陰違,要不然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不至於屢次三番造反。用人不聰明,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他不抄大臣的家,根本原因還是他需要這些大臣的支持,抄了他們的家就人心就更散了。總之,他缺乏個人魅力,不懂用人,忠奸不分,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嫡系人馬,不能給他有利支持,抄了大臣家的後果可能就是大臣們先造他的反。




國家網文化


首先回答不能。


1,官員不是一兩個官員,而是一個個因為利益、姻親、世交、同年、門生、地緣組成的大大小小的集團。

2,這些集團可能會有鬥爭,但是他們實際上都從屬於一個更加龐大的集團——文官集團。

3,除開一部分官員,大部分的官員都是鄉紳階級的利益代言人,這個階級是文官集團的根基,他們要維護的首要利益不是國家利益,而是本階級利益。

4,這項法令在朝堂之上沒辦法通過,阻力太大,只會引起人人自危。

5,即使皇帝和內閣強行推動,結果也不會很好,參考萬曆蘇州抗稅,結果只會比它更可怕。動搖的將會是整個帝國……

6封建集團的利益一致性,迫使崇禎皇帝沒有去抄那些王爺的家


國服君


答:不是崇禎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前段時間,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明朝愛好者的一廂情願,忠賢不死大明不滅?》,講的就是崇禎的無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頁看一下。

好,我們迴歸問題。

我感覺這個問題應該改成為什麼不抄官員的家?

王爺是皇室宗親,國家養著他們,除了沒兵權(朱棣削藩後)。人家又沒謀反又沒犯錯,抄人家家幹什麼? 就算有經濟問題,都是一家人也不應該太為難。官員一樣有錢,抄官員豈不是更好?

要知道,就算是天子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抄家不是隨便抄的,你得有證據才能抄家,比如貪汙受賄之類的。

崇禎朝的官員有錢是眾所周知的,北京城破之後,官員們紛紛向李自成投降。

這些對崇禎一毛不拔的官員們,被大順抄家後,一箱一箱的黃金往外拉。

那麼崇禎要拿官員開刀,他是要有“爪牙”替他辦事的,可惜的是他沒有。

他反覆無常、過河拆橋的性格使人不願意替他辦事,東廠西廠錦衣衛在那時候都不強勢。

不是說他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魏忠賢的時候,那些官員的家不是說抄就抄嗎?

說到底,還是崇禎這個人沒能力、沒手段,只有一腔熱血。


陸一說歷史


崇禎帝時期,明朝面臨的局面大致如下:

首先是北方大旱。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旱情尤為嚴重,連續近5年的大旱導致嚴重饑荒,老百姓流離失所,把樹葉樹皮都吃光了,最後只能吃觀音土了,農民起義因此爆發。

其次是嚴重的土地兼併。全國範圍內,皇帝和藩王早已從朱棣之後的仁宗宣宗開始,帶頭搶佔土地。萬曆時期的皇莊田共佔地76000頃(佔全國耕地的1.1%),藩王莊田僅河南一省即佔地77000頃(佔河南省耕地的10%)。其他宗室的世襲將軍之類的還有不少,加上其他權貴地主,這些極少數人佔了全國40%以上的耕地。這也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軍隊缺餉嚴重。自從明清(包括後金)戰爭開始之後,大明軍隊的餉銀需求逐年水漲船高。但是朝廷可支用的錢卻大幅很少,戶部入不敷出,軍餉無法保證按時足額髮放。這樣的軍隊當然沒有戰鬥力。

缺錢的崇禎帝,如果動這些藩王權貴的話,能不能找到錢?

題主的想法很好,如果崇禎抄這些王爺的家,那麼崇禎瞬間就變成大富翁。

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先看一個例子:崇禎的岳父周奎。周奎當上國丈之後僅僅10幾年的時間,就聚斂了300萬兩白銀(另外一說是70萬兩),最後這些錢被李自成搜刮出來了。

以此類推,那些藩王們必定是更有錢。因為藩王地盤比周奎大、積累的時間也比周奎長多了。

我們僅僅進行一個合理推測,僅僅在河南一地的藩王身上,崇禎帝就能找出近3000萬兩銀子。

假設每個藩王家有300萬兩白銀計算,那麼,僅僅河南一地就有九位藩王,他們分別是潞王(衛輝)、福王(洛陽,這是大頭),以及早先封的周王(開封)、趙王(彰德)、唐王(南陽)、伊王(河南)、鄭王(懷慶)、崇王(汝寧)、徽王(鈞州);那麼,崇禎帝輕鬆就能得到2700萬兩白銀。再加上其他皇族世襲降級的將軍之類的,找出3000萬兩很容易。

以10%土地佔有比例類推一下其他藩王,他們佔有42.3萬頃土地,大約是河南藩王佔地7.7萬頃的5.5倍,因此崇禎帝還能再弄出來1.65億兩白銀。

這一下,崇禎帝就能成為手握2億兩白銀的皇帝。

這樣一來,崇禎帝一下子手握兩大重要資源:白銀和土地。

  • 白銀可以支付軍餉,對付清朝、對付起義軍;

  • 土地則可以分配給起義的農民。50萬頃地就是5000萬畝,流民有百萬人的話,每人能分50畝,那麼立馬安生了,再也不當亡命徒了。

內部搞定了,又有錢,則可以全心全意對付清朝......大明中興、至少續命百年。

抄藩王的家是第一步,後面根據情況再抄其他權貴地主的家,明朝不愁錢了。

但是,以崇禎的性格來看,他卻做不出這些。

抄藩王家的事情,崇禎帝如果願意做的話,是沒有阻礙的。

明朝藩王們沒有西晉那些王的特權,既有爵位又主掌地方實權,明朝藩王們只負責享受、從朝廷拿俸祿錢糧,不能幹政,沒有實權。實際上,明朝皇族是明朝機體上的寄生物。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帝連軍隊都不用動,錦衣衛就能搞定抄家的事。

但是,從史實中崇禎帝的表現來看,他卻做不出這種既驚世駭俗有力挽狂瀾的事情。

崇禎帝儘管夙興夜寐、甚至算得上兢兢業業了,但他的能力和性格實在不適合當最高領導。

他自己缺乏治國方略,但又喜歡剛愎自用,好虛榮好面子;他在用人方面問題更多,刻薄、多疑。崇禎用人的一貫套路是:一開始聽大臣的謀劃很好,就非常信任,讓大臣去辦;而一旦辦事的大臣犯了一點錯,那對不起,立刻翻臉無情,當廷怒斥都是輕的,即使下獄也還好,最狠的就是直接不給改錯的機會,砍頭、凌遲,殘忍和冷酷程度令眾臣膽寒啊!

比如他派陳新甲與皇太極秘密和談,當秘密不小心被曝光後,崇禎竟然把自己與這事摘得一乾二淨,把陳新甲做替罪羊,殺了。

這麼搞幾次,哪個大臣還敢說話?哪個還能與他一條心。

在面對亂局、需要立馬拍板做決定的時候,他卻又做不到乾綱獨斷,猶猶豫豫中錯失機會。比如李自成一步步靠近北京時,有人建議逃出北京。但因為大臣們達不成一致意見,崇禎竟然就這麼拖著,需要他殺伐決斷的關鍵時刻,他又慫了。

總之,崇禎帝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思維比較僵化,眼界比較狹窄,因此,像抄藩王家找錢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

結束語:

崇禎帝受性格所限,他無法突破常規來做事。

他要是能做出這個抄藩王家找錢的舉動,大明就不會在他手裡亡了。

(這是我寫的文章:“窮死的明朝!崇禎為何不抄藩王的家?做了則立刻盤活全局挽救大明” 目前閱讀量4.4萬,其中詳細分析了明朝土地的各種數據,以及其他一些想法,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如果抄王爺的家,是他嫌死的還不夠快。

經過魏忠賢等奸宦作亂,國家也滿目瘡痍,內有闖王李自成的造反、流寇四起,外有努爾哈赤虎視眈眈。

崇禎此時已經不起更多折騰,此時隨時有人可以跳出來質疑他的治國能力,將他趕下臺。只有爭取到更多支持,才能將皇位繼續維持。

若他此時抄王爺的家,無疑會自掘墳墓。狗急還會跳牆,何況是身份貴胄、甚至擁兵自重的親王。

削藩一直是一件危險係數很高的政治運動,可以參見漢景帝時削蕃的七王之亂,還有他們自己家的建文帝削蕃最後落得皇位被竄。

和平時期削蕃風險都這麼高,何況在戰亂時期動手抄親王的家。

不止是抄親王的家不可行,現在他如果敢抄富商的家,沒有合理的理由,也會被質疑統治權,把這些人逼到闖王或滿清勢力範圍。



任性命之情


毅宗當然抄沒過獲罪大臣和外戚的家產,然而也沒有亂抄家的道理。

明代皇帝必然和大臣、勳貴、外戚、宦官、武將等等組成的統治集團一起治國,其中享有世襲爵位的勳貴和外戚更是皇室倚重的“自己人”。除了天順和正德時期有邊將石亨、江彬等人入掌兵權外,明中後期的京營、侍衛將軍等部隊都是由勳臣和外戚擔任將領的,這恐怕也是保證皇權穩固的一大因素。

毅宗其人更是重視勳戚的作用。且看崇禎十七年的軍政佈局,北京方面以襄城伯李國禎為京營總督,並命表兄弟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鞏永固召集勳戚家丁(《天問閣文集》、《崇禎遺錄》等);漕運重鎮淮安以撫寧侯朱國弼鎮守;南京方面以忻城伯趙之龍守備,並將慣例由文武提督分統的南京操江水師交由誠意伯劉孔昭一人統管。這又超出了前代的先例,可見毅宗對勳戚中比較幹練的一些人是十分信任的。這樣一來,毅宗當然就不可能無緣無故去沒收勳戚的財產,只能對有罪之人下手,否則的話,豈不是要把自己的親信都逼走?派去執行命令的官員想到這種莫名其妙的命令也可能降臨到自己頭上,豈不是人心離散?

與此對應的是,毅宗做過勸捐的努力。早在崇禎九年,他就要武清侯李家、神宗的三位駙馬及兩大宦官拿錢借給兵、工二部。

《國榷》卷95崇禎九年九月丁巳條:

諭兵部曰:今年飽颺,計來年復逞。練兵買馬,制器修邊,刻不容緩。連年多故,帑匱民窮。令兵部司官借武清侯李誠銘四十萬金,發關寧治備;借駙馬都尉王昺、萬煒、冉興讓各十萬金,發大同、西寧;令工部借太監田詔金十萬治甲冑,借魏學顏金五萬治營鋪。俟事平帑裕償之。如尚義樂助,從優獎敘。

這件事後來引發了皇五子悼靈王朱慈煥離奇死亡的事件,很有名氣,不過跟薛國觀的關係倒不像《明史》所述那樣戲劇化,詳情以後有機會再敘。

等到了崇禎十七年二月,由於各地解送的錢糧已經斷絕(趙士錦《甲申紀事》引倪元璐語),毅宗又要求勳戚、大宦官、官員等普遍捐餉。其成果按楊士聰的說法,籌集了二十萬兩銀子。(楊士聰《甲申核真略》)毅宗還派原任兵部尚書張國維到江南去勸捐,並在江南各府各立在鄉官員一人為勸輸官。(《甲申紀事》)不過就像甲申年明廷的許多其它政策一樣,由於時間已來不及,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方寸天地上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勤政,節儉想勵精圖治,創造一代盛世,結果江山仍敗在了他的手上,也許跟他的多疑,少才以及骨子裡的軟弱有莫大的關係。

崇禎後期,因為連年戰爭,不斷的自然災害已經讓國庫非常空虛,不得已加重農民稅收,導致官逼民反。那麼,為什麼不抄官員王爺的家呢?因為崇禎依靠的就是他們,而且崇禎軟弱,沒有擔當,那些王爺和文官抱成團,欺下瞞上,崇禎也拿他們沒辦法。而當李自成拿下北京的時候,這些人都是爭先恐後地獻財獻物……說到底,還是崇禎能力不夠,威望不足。

皇帝權利無限,風光無限,但要有足夠的能力來掌控,否則,對自己和天下百姓,便是一種災難!


歸宿129305691


一,崇禎雖然是皇帝,但是真正的軍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貿然抄家,會引起朝廷震動,所有官員反對。說不定自己死的還快。

二,他能力不足。

三,他優柔寡斷

四,當時的主要矛盾是農民起義。沒有心思去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