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漢末精彩紛呈的三分天下最終都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然而完成這一切大統一的西晉卻也是個短命的王朝。說起西晉的滅亡的原因,人們往往會把關注點放在司馬炎家的傻兒子身上,司馬衷的愚鈍的確是導致晉滅亡的主要原因,但輔政宗親無能、外戚幹朝亂政的禍根卻是司馬炎一手埋下的,

也就是說西晉的建立者同樣也是西晉的滅亡的元兇。從以晉代魏到完成統一,司馬炎為何在晚年將一手好牌打的不倫不類,以至於為西晉滅亡留下隱患,要探究這其中的種種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齊王司馬攸。

由於司馬攸身份的特殊性,使其一直處於魏晉之際的政治漩渦中心,所以我們想要了解魏晉這段歷史時,司馬攸是個必須要重視的角色,那麼史書上的司馬攸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史書中的司馬攸

司馬攸本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懿因景帝無子,命攸為嗣,也就是說司馬攸是司馬師的嗣子,在司馬師去逝(255)之後由於司馬攸尚年幼,於是軍政大權都交到了司馬昭的手中,當時的司馬攸年方十歲。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攸

齊獻王攸…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

這是《晉書·司馬攸傳》開篇為我們描述的司馬攸的形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溫潤的公子德賢的親王。在遍讀全傳後給人的感覺依然如此,他德行高尚禮賢下士頗得軍民之心,且性情謙懷沒有政治野心,甚至還有一絲因被司馬炎猜忌排擠而鬱鬱寡歡的感覺在裡面。

這是史料給我們呈現的司馬攸,也是多數人眼中所認為的司馬攸形象,一個德行高尚的溫潤親王,即便他無心權利鬥爭還依然受到了司馬炎的猜忌排擠,最終在三十六歲時落得個歐血而薨的下場。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人畜無害的司馬攸英年早逝真的只是因為司馬炎的單方面的猜忌才導致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司馬攸溫潤公子形象的背後是有政治野心的,而且他的爭位手段極其高明。筆者注意到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司馬攸是個無作為的人,說他含著金鑰匙出生,卻錯過了每次的權利交接,面對天時地利人和卻不敢放手一搏,大有哀其不幸恨其不爭的感覺在裡面,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要剖析司馬攸的真正面目,我們要從他的命運轉折點開始說起。

司馬攸的轉折點

理論上司馬攸的政治生涯的轉折點是司馬昭立司馬炎為世子時,司馬炎被立為世子本來沒什麼問題,但司馬昭的權柄是從司馬師那裡繼承來的,也就是說如果司馬師能多活幾年,江山本應該是司馬攸的,或者司馬昭如果厚道的話將來應該還權於司馬攸。但問題是司馬昭偏偏就是個不厚道的人,但司馬炎作為司馬昭的嫡長子硬道理上也是說的通的,司馬攸應該也是能夠理解這一點的。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昭

隨著司馬昭的去世,司馬炎以晉代魏成了開國皇帝,但隨後司馬炎的一個舉措讓司馬攸的內心開始了躁動,也讓剛剛創立的西晉出現了不安的因素。

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泰始三年,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

晉朝剛剛創立,司馬炎就匆忙的立下了太子,而此時距離司馬昭去世的三年守喪期還沒過,司馬炎的這一反常舉動顯然是衝著司馬攸去的,早早的明確接班人,以徹底杜絕司馬攸的上位的可能性。

但此舉的效果不僅不徹底,而且還讓司馬攸的內心開始有了別的想法,因為司馬攸知道這個太子的腦袋貌似不太靈光,也就是說司馬炎立太子的舉措已經對他夠不成威脅,只要以此為切入點,自己還是有機會接替司馬炎的,比如後來咸寧二年(276)司馬炎重病不起時就是最為接近的一次。

當然在此之前他要讓人們覺得,即使將來有一天自己接替司馬炎或者一腳將太子踢下臺時大家都會覺得理所應當。

帝嘗疑太子不惠,且朝臣和嶠等多以為言。

司馬攸的爭位舉措

司馬攸最拿手的政治姿態就是彰顯孝道,在這方面司馬攸是勝過司馬炎的,當然你可能認為一個人孝順與否怎麼會影響到他的政治得失呢,那麼我告訴你在西晉,要評價一個人的德行首先就要看其孝道如何。

由於司馬氏以篡權曹氏而得以以晉代魏,在得國不正的前提下,有些東西就不能放到檯面上說,所以忠義仁信這些東西都被西晉巧妙的迴避,他們選擇的是“以孝治國”,列如晉初位列“三公”的何曾與王祥皆是以孝而聞名於天下。

在司馬昭去世時司馬攸的表現令人相當感嘆,悲痛欲絕的他“幾至滅性”難過到水米不進。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昭

居文帝喪,哀毀過禮,杖而後起。左右以稻米乾飯雜理中丸進之,攸泣而不受。

司馬攸作為一個出繼之子,能有如此表現的確叫人刮目相看,另外筆者認為“哀毀過禮”這其中應該是包含了司馬攸守孝超出了三年之喪的期限,至於這其中是否有刻意超過司馬炎守喪的期限的政治意味就見仁見智,筆者不做妄斷。

除司馬昭去世之外,在司馬攸生母王太后大病痊癒一事中也能看見司馬攸至孝的一面,王太后大病初癒,兄弟二人同去看望,見面後“攸以太后前疾危篤,因歔欷流涕,帝有愧焉。”司馬攸見面後想到母后曾病重就痛哭不止,弄得一旁擠不出眼淚的司馬炎很是尷尬。

不僅如此,在司馬炎患病期間司馬攸依舊錶現的讓人稱道,“攸嘗侍帝疾,恆有憂戚之容,時人以此稱歎之”。

可以說司馬攸在親情孝道這方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個完美的人,特別是他以至孝之名來增加個人聲望這點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在以孝治國的晉朝。

除了孝道,司馬攸在民眾口碑上也有一定的拉攏民心的舉措。

晉朝初建諸王封國,司馬攸雖然一直未曾前往所屬封國,但對於國內民生打理的可謂井井有條。國內民眾若有疾病喪葬的,他都會出資相助,或有水旱之災時都會以資賑災,同時開發賒貸同時減少稅負,等到豐收之年還貸,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後國內民眾對他都十分信賴。

攸在國仁化洽於萬物,德意結於民心。——《晉書》王隱

除了封國內的民生口碑,司馬攸同樣也在乎自己的賢德親王形象如何區別於司馬家其它諸多親王。

時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絕之。前後十餘上,帝又不許。

皇家承擔親王宗室的開銷本是慣例,但司馬攸非要靠封國的租賦自給自足,司馬炎的拒絕顯然是不想給司馬攸“出風頭”的機會,不過對於司馬攸來說,拒絕與否都不影響這件事在他賢德的光環上多增加一抹光彩。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攸

在親、孝、賢、德這些正面形象塑造完成之後,司馬攸此時已經收穫了足夠名望和口碑,名譽滿足之後實質上的舉措也是必不可少的。

司馬攸在遷驃騎將軍後獲得了開府辟召的權利,擁有辟召的權利對招攬人才壯大勢力有著很大的便利,司馬懿曾經就利用辟召的權利為自己招攬了大量的人才,這其中就包括鄧艾、荀顗這樣後來的名臣,司馬師在擔任中護軍時也曾慧眼識人舉用當時被司馬懿不曾看好的石苞。

(攸)妙闢名士,降身虛己。——《晉書》王隱

司馬攸具體為自己徵辟了多少人員由於史料不祥已不得而知,但徵辟納才在魏晉之際較為常見,司馬攸也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這一招才納賢的權利,個人推測以司馬攸當時的名望以及個人姿態收錄人才應該不在少數,畢竟這也符合他個人的政治目的。

時驃騎當罷營兵,兵士數千人戀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還攸兵。

驃騎營兵按例當被罷免,兵士卻不願離司馬攸而去,司馬炎沒辦法只得順從。司馬攸在這裡憑藉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手段就征服數千死心塌地士卒,不得不說這其中確實有其高明之處。

驃騎將軍本自領兵營,從“帝乃還攸兵”可推測出罷免驃騎營兵之舉應該是司馬炎針對司馬攸的打壓舉措之一,只是效果並不明顯。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炎

司馬炎的無奈順從可以看做是司馬攸自身經營的成功之處,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他的失敗之處,當然這種失敗並不是由他導致的。上面所說司馬攸的眾多舉措多是人畜無害的平和之舉,一般不會觸及到司馬炎的神經,但此次罷營事件情況就比較嚴重,數千士兵不聽安排不說,最後以司馬炎妥協才算收尾,作為一國之君出現了軍隊不受掌控的情況對於他意味著什麼自然不言而喻。

司馬炎不是傻子,有些事情他能無視有些事情他是絕對不能忍的,那麼在面對司馬攸這個名義上的叔伯兄弟血源上的親兄弟所做的一切,司馬炎是如何回擊的呢?

司馬炎的反擊

司馬炎對司馬攸的打壓,很多人認為是在太康三年(282)司馬炎下令使其之國(前往封地),司馬攸在請拒不得的情況下憤怨發疾,歐血而薨,於三十六歲英年早逝。

司馬攸在封國之後之所以沒有上任一直待在洛陽,為的就是靠近整個西晉的政治中心,因為一旦遠離洛陽後想再有所作為基本就難同登天了。

面對聲望極高的司馬攸,司馬炎在執政的晚年可謂痛下狠招以圖徹底杜絕後患,為此與當時眾多支持司馬攸的一派宗室、外戚、大臣上演了一出激烈的政治風波。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炎

其實除此之外,司馬炎對司馬攸的防範與反擊其實自打他登基之時就已開始,只是他動作做的比司馬攸更為隱蔽更加不易讓人察覺,

正所謂高手對決不露聲色司馬攸如此司馬炎更是如此。

開篇說過司馬昭一支的權柄是從司馬師手中接過的,所以司馬炎在上位之初就急匆匆的把太子定了下來,為的就是斷絕以司馬攸為代表的司馬師一支重新掌權的可能性。

不過事後看來司馬炎此舉只能說想法是好的,辦法是對的,只可惜太子是傻的。

銘饗名單

除了火速確定繼承人外,筆者認為在咸寧元年(275)司馬攸被配列於饗食名單一事也屬於司馬炎的針對舉措之一。

咸寧元年,八月壬寅…以故太傅鄭衝、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及太保何曾、司空賈充…齊王攸等皆列於銘饗。

所謂銘饗即名列於太廟享受香火祭祀,能入駐太廟的非功勳巨臣而不能。

咸寧元年的銘饗名單中除了已故的荀顗、石苞、裴秀這些功勳重臣之外,陳騫、荀勖、羊祜這些無一不是有著豐富的執政經驗和功勳的臣子,唯獨司馬攸這個對於魏晉沒有任何實際功勳建樹的名字出現在其中顯得最為突兀。

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古能入銘饗名單隻有臣子,也不存在進入名單的臣子還能上位為帝的先列,所以司馬炎此舉表面上是在抬高司馬攸,實際上是對司馬攸身為臣子身份的一種的禁錮,或許側面也有警醒之意在其中。

宗師司馬亮

鹹年三年,今以衛將軍、扶風王亮為宗師,所當施行,皆諮之於宗師也。

司馬炎在咸寧三年任命司馬亮宗師之職,筆者認為此舉應也是針對司馬攸而來。

宗師一職始於西漢,是皇帝用來加強各地宗室管理的一種手段,宗師對於宗室成員有著“使訓導觀察,有不遵禮法,小者正以義方,大者隨事聞奏”的權利,說白了就是加強宗室尊卑長幼秩序,明確君臣等級制度,不能以幼脅長,以下犯上。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司馬亮

但司馬炎這一任職舉動的時間選擇比較奇怪,按常理來說最需要宗師管理的時間應該在泰始年間,也就是西晉剛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候司馬炎的地位未穩且宗室勢力混亂,而咸寧三年距離距離西晉成立已經過了十來年,國內宗室勢力已經實現平穩,此時再設了宗師一職是否顯得多餘?

《晉書·司馬亮傳》對此的解釋是:“時宗室殷盛,無相統攝”,但咸寧三年的宗室勢力並未殷盛反而程衰弱之勢,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此舉只是針對當時風頭正勁的齊王司馬攸。

因為咸寧二年司馬炎意外病危,此時司馬攸經過數年的經營其聲望和人脈已經達到巔峰,於是朝間包括宗室、外戚、朝臣等希望司馬攸接替王位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情況下司馬炎此舉的意圖就顯而易見了。

嗣子之禮

咸寧四年弘訓太后去世並與司馬師合葬,弘訓太后羊徽瑜是司馬師的妻子,也就是司馬攸過繼之後的母親,本來按宗法司馬攸應該行孝子之禮守三年喪的,但作為武帝一派的河南尹王恂與“有司”皆認為“弘訓太后入廟,合食於景皇帝,齊王攸不得行其子禮。”因為司馬師此時已經被追諡為帝,司馬攸若行子禮,則代表其為天子之子的地位正統性,這絕對是司馬炎所不能容忍的。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羊太后

但由於司馬師兄弟間的存在政權交接的特別關係,而司馬昭也一直持“此景王之天下也”的政治態度,故而司馬炎雖然一心想否定打壓司馬攸的正統性,但只要牽扯到上輩的人物關係時司馬炎還是不敢放肆的,所以在羊太后去世的問題上司馬炎是承認其“後亦母晉”的政治地位的,司馬炎內心雖然認同王恂之言,但礙於情理又難以實行,最後以賈充提議“對外”行諸侯之禮,“在內”行嗣子之禮這一折中的辦法才算作罷。

《禮記》:“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

賈充的提議雖然看起來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其實更對司馬炎更為有利,因為在公開場合祭祀時司馬攸向外界展示的是他諸侯身份,而非帝王之子的身份,這是對司馬攸比較失利的,也是司馬炎樂意看到的,至於對內司馬攸的身份如何又幾人知道呢?

兩敗俱傷的結局

縱觀司馬炎這一系列的“溫柔”舉措其實和司馬攸一樣,都是暗中發力以柔克剛,但伴隨著司馬攸的政治影響了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司馬炎坐不住了,他決定正面硬剛司馬攸,即便司馬攸有天大的影響力,為了司馬昭一脈能繼續延續下去,他最終使出自己最有力的武器——皇權!

太康三年在楊珧、荀勖的建議下,司馬炎下令使齊王司馬攸前往其所屬封國,此舉意圖直接將司馬攸排擠出西晉的政治中樞,但司馬炎的這一舉動立即招至司馬攸支持者的強烈反對,其動盪程度之大牽扯人數之多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這其中尤以禁軍將領羊琇聯合北軍中侯成粲意圖司機刺殺楊珧而將事件推向高潮,要知道羊琇可是司馬炎的少年玩伴,且羊氏與司馬家一直有著姻親關係,由此可見司馬攸的人格魅力之大或者說政治手段之高明。

探究司馬攸賢德形象的背後,與司馬炎暗中角逐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羊琇

不過司馬炎的決心已定,最後通過皇權的強勢鎮壓並伴隨著太康四年司馬攸的去世,這一出鬧劇最終宣告結束。

細讀史料我們發現,如果不是因為皇權的介入,以當時雙方的支持人數看來,司馬炎是絕對沒有勝算的,伴隨著司馬攸的去世司馬炎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不過筆者認為他並沒有勝利,這場兄弟之爭沒有贏家,司馬攸失去了他的生命,而司馬炎卻葬送了他的江山。

張華、鄭默、曹志、司馬駿、羊琇等等司馬攸一派或被外放或被罷免或者直接憂憤而死,這些可謂都是當時西晉的棟樑重臣,司馬炎又順帶在立場問題上又懲治了一大幫朝臣,在司馬攸事件結束後,朝堂空了大半,整個西晉可謂傷筋動骨,此後司馬炎開始重用大量外戚,其中尤以楊駿為代表的外戚,並將才能平庸的的司馬亮作為輔政之臣,司馬亮作為司馬氏宗室的代表才能平庸不說,最為致命的是他不能制衡以楊駿為代表性外戚,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外戚坐大宗室淪亂,這也是形成了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

結語:

細讀史料,或許我們還能發現更多司馬攸與司馬炎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本文意圖從司馬攸溫潤形象的背後試圖挖掘出其頗具政治野心的一面,使得司馬攸這個歷史人物不在是史料上表面呈現的那樣浮華空洞。

而司馬炎的一系列隱秘的動作也更加體現了其作為帝王的政治手段,有時候粗略讀史只能看到文字的表面,如果能探究出文字背後表達的意義才算真正讀懂歷史,也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瞭解歷史而不僅僅是限於文字表面。

那麼讀完本文後,你是否對司馬攸與司馬炎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