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今天腦洞老師給聊聊一個最不講道義的民族,他們背叛唐朝後,唐朝不計前嫌原諒他們後,他們不但不感恩,最後還給了唐朝致命一擊。

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聊聊這個民族的來歷。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在新疆的沙陀磧,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東南,當地的人屬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據說一位獵人在山崖上的雕窠裡發現了一個男孩,但他肯定沒有想到多年之後這個孩子成為了歷史上的大人物。

男孩吃百家飯長大,雖然沒有父母,但是卻成了整個部落都喜歡的開心果,所以每個部落成員都是他的父母,這個部族稱父親為爺,所以他喊這些衣食父母為爺,他就叫做諸爺。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由於才華和強壯的身體以及人格魅力,這個孩子漸漸音變為朱邪,所以這個落部也因地名被後人稱為沙陀。

沙陀這個民族著名的原因是他們無與倫比的戰鬥力,歷史上記載的信息來看整個胡人部族沙陀可以排在戰力榜的第一。

後來沙陀歸附了唐朝,加入了唐代的軍事部署。從唐軍平定西突厥,到薛仁貴西征鐵勒,到安史之亂,沙陀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沙陀人沒想到自己這麼努力的幫助吐蕃,但吐蕃不報恩反而虧待自己。沙陀想起了大唐,想起了屬於那個巍巍盛唐的驕傲,那種氣度與風範。沙陀人意識到了,那裡才是祖國。所以,這段歷史出現了,千里遷徙回家。

朱邪執宜帶領三萬沙陀人舉家遷徙,揹著鍋碗瓢盆,沿黃河支流姚水而下,直奔唐地。那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此時唐朝已經恢復了一些元氣,所以沙陀只是希望能夠回家,並且好好的生活。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但是,回去何談容易,吐蕃人不會放你走啊。

吐蕃數萬人馬直接就來攔截,不斷髮起進攻,沙陀誓死抵抗也不低頭,老少婦孺死傷無數,但是他們依舊沒有放棄,吐蕃軍力也被大傷。他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它們還是屬於這裡,像大河匯入海洋,雖然死傷三分之二,他們還是回來了。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最為國際化的朝代,長安也是當時國際上最大的城市,因為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這群難民雖然背叛過,但是如今幡然醒悟回來,我們歡迎你們回家。

唐朝為他們分了土地牛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

他們恢復了戰力,又參與到戰爭之中,在這之後他們戰吐蕃,打回紇,守邊境,平內亂。為唐朝後期的平穩安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之後沙陀的第十任首領朱邪赤心在鎮壓龐勳起義後,還受到了唐朝皇帝的接見,為表彰貢獻被皇帝賜姓李,朱耶赤心被賜國姓,更名為李國昌。可誰想得到呢,後面事跟完全出乎唐朝人的意料。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公元895年,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割據山西,進逼長安。

公元895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定都洛陽。

公元936年,沙陀軍將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請契丹為援,滅後唐,建後晉,建定汴梁。

公元948年,沙陀軍將劉知遠稱帝,建後漢。

不講道義的民族,背叛唐朝後被原諒,以怨報德反給唐朝致命一擊


所以說這個沙陀也太不厚道了,唐朝善意的諒解沒有得到他們的忠誠,反而被他們給了致命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