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二戰中納粹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蘇德戰爭形式會發生根本改變嗎?

觸底心涼123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最終決勝之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擁有優勢的德軍由於錯誤分兵,在冬季被蘇軍反攻併合圍,南線精銳幾乎損失殆盡,直接損失達100萬人。

1942年春,德軍統帥部放棄了奪取莫斯科,希特勒把進攻方向定在南線:奪取伏爾加河畔斯大林格勒,將蘇軍切為南北兩塊;佔領高加索油田,從西南方向包抄莫斯科。

根據4月5日德統帥部41號作戰命令,不斷得到加強的南方集團軍群兵力達到200萬:轄第4裝甲集群;第2、6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

1942年蘇軍還沒有學會打仗,拙劣的指揮和烏拉衝鋒阻擋不住德國人。5月德軍完成了哈爾科夫合圍、攻佔刻赤半島,蘇軍積累的戰略預備隊消耗殆盡。

7月保羅斯第6集團軍打了幾個漂亮仗,突入頓河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聽從經濟學家意見,得出德軍石油已無法繼續戰爭的結論。

希特勒急於獲得高加索油田,迫不及待下令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B集團軍群以第6集團軍為主力攻佔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群以第4裝甲集群為主力南下奪取高加索油田。

假如沒有這次分兵,按照當時的力量對比,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毫無懸念:德軍前出到伏爾加河東岸,將蘇軍切割為南北兩大塊;並從西南方向包抄莫斯科,這對蘇德戰爭會造成什麼影響?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戰略位置最重要的城市,軍事價值大於莫斯科。

1942年春,德中央集團集群在熱勒夫守住了防線,準備進行反攻。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建議繼續進攻莫斯科,遭到希特勒反對:莫斯科在軍事上毫無意義,那裡只適合建一座水庫。

巨大的蘇聯分為五大區域:以烏克蘭為主的東部糧食、礦產區;以列寧格勒、波羅的海三國為主的北方港口、海運區;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區;以斯大林格勒為核心的經濟工業區;以及西伯利亞、遠東組成的東部區。

斯大林格勒是南方最重要的河運、鐵路樞紐以及工業製造中心,其輻射的頓河下游、高加索地區是蘇軍賴以繼續戰爭的糧食、石油、軍工製造基地。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將不得不放棄莫斯科,後退到烏拉爾山脈一帶。那麼在觀望的土耳其、西班牙將會加入軸心國;德軍將越過高加索、進攻北非以及與日本在印度會師。

失去斯大林格勒,蘇聯將失去繼續戰爭的工業基礎、礦產能源和糧食基地。

德國人口少,打不起消耗戰。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勇氣來自於德軍閃電戰和裝甲部隊優勢。裝甲部隊的生命是石油:德軍依靠的是羅馬尼亞油田;蘇軍依靠高加索油田。

德軍一直掐著石油庫存作戰,裝甲部隊數量從未滿足過戰爭需求,特別是質量也不佔優憂慮更大。希特勒曾驚訝蘇軍T34坦克:如果早知道蘇聯擁有它,或許我不會發動戰爭。

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勢必淪陷,德國將獲得裝甲部隊寶貴的石油資源,從而更加無敵;同時蘇聯飛機、坦克將因失去燃料而癱瘓。

這個結局不但蘇德雙方清楚,英國人也非常清楚。斯大林格勒戰爭期間,英國空軍曾四次準備轟炸高加索油田,以免被德國人佔領。

失去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地區,將使得蘇聯失去優質兵源地。

蘇聯是多民族國家,俄羅斯人佔主體,主要分佈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帶,軍官和技術兵由俄羅斯人組成。士兵70%為農民,來自於俄羅斯農村、烏克蘭、中亞地區。

如果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和頓河下游,迫使蘇軍放棄莫斯科,蘇聯將失去優質兵源地:當時優秀軍官和技術兵非常寶貴,一旦蘇軍被合圍,空軍就將軍官和技術兵運走。

與德軍軍事理念不同,德軍戰鬥英雄如飛行員、坦克手會一直在前線作戰,直到戰死。蘇軍做法是把優秀軍官升級為教官或救出來重組部隊。

德軍如佔領斯大林格勒,將獲得各方面的軍事便利。

頓河到烏拉爾山脈之間地勢平坦,多為一望無際大草原。非常適合德軍裝甲部隊馳騁,同時德國空軍可隨意建造簡易機場。並且就近獲得石油和航空燃料的補給。

當然,蘇聯丟失斯大林格勒的後果不會立即顯現,德軍也不會馬上取得勝利。至少要等半年後才會提現在戰爭各方面。

即使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有了進攻莫斯科、高加索、烏拉爾的巨大跳板,只是有了勝利希望,蘇軍絕不會善罷甘休,必定全力反擊、浴血爭奪。

如果德軍能堅持半年,局勢會發生根本變化:失去高加索石油和巴庫航空燃料支持,蘇聯空軍和裝甲部隊將陷入癱瘓。

有人說蘇聯可以從海上依賴英美支援。實際在戰爭前期,蘇聯產出的石油、航空燃料已無法應付巨大的戰爭需求,需要得到英美援助。如果失去產油區蘇軍更捉襟見肘。

同時德軍繼續南下和東進,將徹底控制黑海區域,從而切斷英美援助蘇聯最重要的地中海—黑海路線;蘇聯天敵土耳其極有可能關閉達達尼爾海峽,出兵奪回蘇聯佔領的土地。

戰爭中糧食是最重要的物質,蘇聯有兩大糧倉,烏克蘭在戰爭初期就被德軍佔領,再失去頓河產糧區,蘇聯軍民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如何繼續戰爭呢。

失去斯大林格勒和頓河下游、高加索地區,蘇軍即使能在烏拉爾山脈繼續作戰,再也無法與德軍抗衡。

失去產糧區、兵源區、礦產區、工業區以及高加索石油、巴庫航空燃料,蘇聯巨大的國力優勢將化為烏有。即使還能在烏拉爾以東堅持,也失去了與德國抗衡的綜合實力。

不要忘記,東方還有一個蠢蠢欲動的日本,很可能會在蘇聯處於劣勢的時候出兵遠東,蘇軍完全無法兼顧兩頭。

因此斯大林格勒是無論如何不能丟失的,蘇軍是退無可退。幸好希特勒一再犯下戰略決策失誤,使得勝利天平再次倒向蘇聯。


菸酒閣大學士


會發生翻天覆的變化。


其實當時牌面很簡單,如果蘇共撐不了1942年,整個歐洲大陸將盡歸納粹,騰出手來的納粹登陸英倫三島只是時間問題,一旦英國淪陷,美國本土壓力將徒增,正在太平洋與日本血戰的美國很大概率會和日本敷和,以夏威夷為界,承認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以收縮兵力保衛北美。

不管納粹還是日本,當時都沒有大規模登陸北美的能力,美國抽身,以自保為主。

一旦從太平洋抽身,日本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將大規模加入中國戰場,可以痛心的說,一旦失去美蘇的支持和牽制,中國大陸的大規模抵抗不會撐到1944年,而小規模游擊戰爭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至此,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歐洲的納粹,亞洲的日本,美洲的美國。但這遠遠不是結束,只是開始,因為這個時候世界將沒有任何法理可言,只有弱肉強食。

一旦日本在中國得手,下一步必然是南亞的印度和澳大利亞,而這兩國的爸爸此時已經掛了,兩國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至此,日本兵臨旁遮普,騎跨兩大洋。

而一旦日本出兵印度,納粹必然東出巴爾幹,拿下中東,兵臨伊朗,與日本勢力碰上。

而一旦到此,納粹必然拒絕與日本東西劃分蘇聯的計劃,繼續東進,佔領西伯利亞,以上而下威逼日本本土,兩國至此交惡……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而不管斯拉夫人還是漢民族都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對象,在南亞與納粹角逐的日本還有可能會通過阿富汗至南高加索這條線來支持蘇聯反德力量和民兵,同時在西伯利亞給納粹使絆子。

當然納粹也不是傻瓜,他們可能不會支持共產主義,他們會封鎖中東,鎖住印度洋,同樣卡住日本的脖子。

面對佔領地的遊擊鬥爭,日本可能會比納粹首先妥協,向納粹進行適當的讓步,以回收力量,徹底清除佔領地的抵抗。 而納粹也會順坡下驢,先消化佔領地再說。

哦,別忘了意大利。 因為納粹贏了,老墨的命運也就改寫了。

老墨知道歐洲是納粹的,那麼非洲大陸就應該是我的了吧? 好吧,從埃塞俄比亞南下,能搞幾個是幾個……

而西班牙的哥哥,也會放棄偽中立政策,先拿下西非,繼而謀求復活在南美的利益,因為這個時候世界已經沒有法理可言,誰能打下來就是誰的……

南美當然緊張,但是能靠誰呢?首選靠美國,但是美國不會信任與歐洲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南美,也看不上,北美三國此時已經死死抱在一起,一副誰來惹我就弄死誰的姿態,北美東西海岸成了嚴密的堡壘……

南美亂成一鍋粥,意西葡後裔分分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德國也大量滲透南美,就算不出兵實際佔領,至少也要謀求政治佔領。

至此,三加二的格局世界格局慢慢定型……

我們總打來打去不好吧,不如搞個聯合國? 五常:日德美西意

如果世界力量失衡,失敗就是失敗,絕對沒有翻盤的可能。老毛子確實很厲害,但別忘了納粹殺了多少人,納粹很有可能對斯拉夫進行種族屠殺,殺的讓你失去血性,失去希望,同樣日本也會那麼做……那將會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最大的災難,如果漢語人口銳減,不僅失去了復國的希望,更失去了同化日本的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亡國滅種……

所以,如果假設歷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珍惜當下,愛好和平,早日統一!


夏大哥的往事


二戰東線,德軍就算佔領了斯大林格勒,蘇德戰場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戰爭雙方拼的是資源,人力,工業生產能力和全國動員能力。蘇聯國土遼闊、 人口眾多、工業基礎雄厚完善, 掉失了一、兩個格勒,打輸了一、兩場戰役,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最多是戰爭進程會緩幾個月到一兩年。蘇聯軍隊就算在戰場上損失了一百萬軍隊,立即會變出二百萬,戰場上損失了一千輛坦克,後方很快會造出二千輛。 反之,德國的資源和人口都相對較少,加上蘇聯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德國在東線也無法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但如果是德軍在戰場輸掉了一兩場戰役,卻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北極熊跟豹子搏鬥撕殺,北極熊是皮堅肉厚,體積龐大, 讓豹子劃了幾道痕,咬了幾口,也不會致命;如果是豹子,隨便一個地方讓熊咬上一兩口都有可能只剩半條命。

德軍在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間是在基輔戰役和莫斯科戰役之後,德國當時就因先打基輔還是先打莫斯科這件事, 小鬍子和陸軍總部發生了嚴重的戰略分歧。小鬍子是主將是先打基輔然後是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佔領蘇聯的糧食基地和油田;陸軍總部的絕大部分參謀人員和元帥將軍的主將是先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小鬍子為此狂呼: 我的將軍們,你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戰爭經濟學。

德軍在1941年下半年的關於先打基輔還是先攻佔莫斯科戰後一直有非常大的爭議, 辜且不論那個正確與否, 我覺得小鬍子發明的這個戰爭經濟學在曠日持久的戰爭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戰爭也確是很有道理。這個戰爭經濟學如果繼續運用在1942年冬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國的取勝也有非常重要作用。

德國要想在斯大林格勒取得勝利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不過一定要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在發動這場戰役的前期要實行全國總動員,要有大量的兵源和軍事物質的補充。 以重兵集團佔領高加索地區, 不斷向高加索地區增兵,使蘇聯失去高加索地區的油田、糧食和鐵礦。 如果蘇聯失去這一地區的石油和糧食, 很有可能蘇聯龐大的軍隊和坦克就會癱瘓。 在斯大林格勒地區以消滅蘇軍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佔領為重;在高加索地區以重兵佔領為重,輔以殲滅蘇軍有生力量。因為高加索地區是蘇軍必爭之地,所以要在整個歐洲佔領區和整個德國動員起來,不斷向高加索和烏克蘭地區增兵,在高加索地區與蘇聯展開長時間的決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期間,美英還沒有對蘇聯實行大量的軍事物資援助,還是持觀望態度。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 美英看到蘇聯有取勝的可能才開始對蘇聯大量援助。

因此,蘇德戰爭德國取勝的關鍵不是佔領斯大林格勒,而是在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實行全國總動員,要有大量的兵源補充和軍事物資的補充,像獵豹一樣強有力地緊緊咬住北極熊的咽喉之處,只要緊緊咬住這個咽喉之處,不但斯大林格勒的蘇軍戰鬥力和預備隊大減,其它各處的蘇軍會因坦克缺少燃油失去反攻能力,而北極熊的咽喉之處就是高加索地區。

德軍在1942年同時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都因兵力不足完全潰敗下來,到1943年德國才發動全國總動員已經是遲了,因為蘇聯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之後, 美英開始對蘇大量的戰略物資援助計劃,自此之後北極熊已經沒有咽喉的命門之處了,蘇聯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生活360x


這要看德軍什麼時間佔領斯大林格勒。

如果在1942年8月23日,德軍渡過頓河後一鼓作氣佔領斯大林格勒,德軍還有強大的突擊力量,可以趁勢渡過伏爾加河,向東北包抄莫斯科。

那時蘇軍戰場還是一片混亂,德軍可以強力掃蕩蘇聯後方,也是希特勒希望的那樣。蘇德戰場有可能朝著有利於德國方向發展。

如果德國在1942年10月期間佔領斯大林格勒,德軍還可能渡過伏爾加河,掃蕩河東地區。

這時蘇聯的後備部隊還沒有準備好,德軍的進攻可破壞蘇軍的反攻誰備,延遲蘇軍的進攻,使德軍避免日後的大合圍,必要時還可及時撤退主力部隊。

如果1942年11月佔領斯大林格勒,對於整個蘇德戰場己經於事無補。

因為蘇軍已完全做好了戰役準備,主力部隊躍躍欲試,準備衝擊。這時德軍還是早日撒退為妙,再佔領斯大林格勒,只能是羊入虎口,徒增損失而己。事實上,德國第六集團軍也是在斯大林格勒市區被殲滅的。


陽城導航


納粹的衰敗,不能僅僅從一時一地的一個戰役看,應該把眼光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從更加根本的歷史發展大勢和人性來看待這個問題。

僅僅從一時一地具體戰役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納粹從興盛走向衰亡的轉折點。二戰史經典名著《第三帝國的興亡》裡提到,很多軍事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的決定讓蘇德戰爭推遲了四周,致使蘇聯的冬季到來之前德國沒有戰勝蘇聯。據德國很多將軍推算,德軍佔領蘇聯全境就差四周。因此,很多德國將領和歷史學家說,如果希特勒不頭腦發熱對南斯拉夫發動戰爭就好了。言下之意,如果沒有這個失誤,納粹德國就能征服全歐洲甚至全世界。

但換一個更開闊的視角看,就不是這樣了。《第三帝國的興亡》裡寫道,德國在發動二戰之前,還不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德國的野心之所以一步步得逞,是因為納粹政權很狡猾,總是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野心。英國,法國,蘇聯,美國心存僥倖,以為德國只會那樣對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為戰火不會燒到自己頭上。

德國佔領法國,侵略蘇聯後,英國,美國,蘇聯認識但了納粹的野心,也見識到了納粹的殘忍,於是丟掉了幻想,開始反抗。

從根本上說,導致納粹衰亡的是同盟國鬥爭的決心和意志,而不是一時一地一役。從同盟國下定決心戰鬥到底的那一刻起,納粹衰敗的命運就註定了,沒有斯大林格勒之役,也會有其他格勒之役。


世界知識出版社讀書會


斯大林格勒對於蘇聯南翼戰場而言極具戰略意義,因為連接高加索和蘇聯內陸的鐵路線和航運線都必須要經過斯大林格勒,佔領這裡就意味著蘇軍無法向高加索和烏克蘭東部大量的輸送兵力和物資,也意味著高加索的石油無法迅速的運往蘇聯的後方。但是僅僅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不能決定東線的命運,德軍還需要做到在守住頓河-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河一線的防線的同時,派出強大的兵力去佔領高加索油田,只有佔領那些油田才能對戰局產生重大影響,斯大林格勒只不是整個行動的一個階段目標。



其實在一開始的進攻計劃中並沒有說要必須奪下斯大林格勒,德軍的計劃是先以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殲滅在頓河和頓涅茨河的南翼蘇軍主力,合圍點在斯大林格勒的西面,顯然德軍也是儘量避開殘酷的巷戰的,待殲滅了蘇軍南翼主力後,斯大林格勒自然也就輕而易舉的拿下了;這時德軍將沿頓河和伏爾加河構建一條堅固的防線,作為進攻高加索的側翼掩護,主力向高加索進發。佔領斯大林格勒可以將頓河和伏爾加河的防線連為一體,更加有利於德軍的防守。



但是實際情況是在頓河和頓涅茨河之間的鉗形攻勢沒能合圍殲滅蘇軍主力,蘇軍首次主動進行了戰略撤退,大量的部隊撤入了斯大林格勒,加上德軍提前開始了向高加索的進攻,使得通過奇襲佔領斯大林格勒的企圖也變為不可能,正面的強攻將不可避免,這需要大量的德軍兵力來完成,由此造成兩翼的掩護任務不得不交給四個戰鬥力不足的聯軍集團軍來執行,這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即使德軍第6集團軍成功的佔領斯大林格勒又能如何呢?致命的弱點仍舊沒能消除,僅靠兩個已經在進攻中嚴重削弱的德軍步兵集團軍無法加強四個聯軍集團軍的數百公里上的防線,蘇軍還是會在這些薄弱點上達成突破,而希特勒對於辛苦得來的斯大林格勒必然是捨不得放棄,仍舊會讓第6集團軍死守,被合圍的命運還是難以避免。唯一的選擇就是執行斯大林格勒作戰的B集團軍群再增加一個新銳步兵集團軍,才能徹底改善其防線情況。

所以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僅僅是一個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蘇軍的大規模反攻已經迫在眉睫,德軍能否在進攻來臨前全面加強其頓河、伏爾加河防線阻止住蘇軍的突破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當然了這只是決定南翼戰場勝負的關鍵。


戰略論


二戰中納粹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蘇德戰爭形式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理由如下: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前,蘇軍已經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哈爾科夫採用行動,這個行動是在莫斯科戰役結束後,納粹德軍被擊退後,蘇德雙方處於僵持狀態,蘇聯方面釆取的進攻性行動,蘇聯動用大量兵力奪回了哈爾科夫這個烏克蘭的曾經首府,奪回了這個實力雄厚的工業城市,這個城市人口接近一百萬,比斯大林格勒人口多百分之五十。反應迅速的德軍動用了戰略預備隊,仍然採用坦克、裝甲車為突力力量的方式反而殲滅蘇軍二十多萬人。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在上述背景下,又在蘇軍戰揮官學習了中國長沙戰役的陣地戰戰法後,蘇聯統帥部有針對性採用了戰略戰術後開打的,斯大林格勒會戰演化為巷戰這種不利於德軍的戰法第一是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第二是為後方調集兵力展開反包圍爭取時間,第三是利用自己有冬季戰爭的適應性的同時去儘量暴露德軍的後勤保障不足的短板,即使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全城,蘇軍的有生力量仍然會發生巨大的作用,打敗冒險進攻的納粹德軍。


大偉140797056


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需要糾正軍史愛好者們一個錯誤的認知,即納粹德軍必須要攻佔斯大林格勒全城才算是勝利,才會因此影響到二戰走勢,在軍事上這是非常不專業的。

注意:“進攻斯大林格勒只是達到目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圍繞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軍事評論員都沒能認真詮釋這一點。



(剛剛到任的保盧斯)


通俗點說,當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進抵斯大林格勒這個城市的南北兩側郊區、從西岸切斷伏爾加河水路交通時,德軍總參謀部所計劃的戰役目標已經達成,它同時可以掩護著向高加索突擊的德軍側翼,從而獲得德國人夢寐以求的石油,卻完全沒有必要把精銳的德國陸軍投入到殘酷而愚蠢的巷戰中去。對此,保盧斯為了迎合希特的變態心理,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在1942年10月25日致電最高統帥部:“估計至遲可於11月10日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這個保證讓希特勒大為興奮。

東線戰場上德軍雖然質量高於蘇聯紅軍,但數量卻大大少於對手,這就要求德國軍隊必須保持機動和集團作戰,如果將有限的力量再分兵出擊,或者進行絞肉機一般的巷戰,必將是德軍災難。不幸的是,狂妄的希特勒不顧總參謀長哈爾德和南線李斯特元帥的勸阻,下達了同時奪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戰役目標的命令,這是一場不切實際的賭博,超出了1942年度南線德軍夏季攻勢的實力範圍。




正是在兩邊下注的情況下,希特勒對霍特將軍第4裝甲軍團的運用,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最致命的錯誤決定之一。本來7月底第4裝甲軍團可以配合保盧斯集團軍“兵不血刃”輕取斯大林格勒,因為此時城市防禦還未得到加強,但希特勒卻把它抽出來增援給向高加索推進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軍團,而此時剛剛發起進攻的克萊斯特並不需要它。

其後由於斯大林格勒守軍的不斷加強和保盧斯進攻的吃力,希特勒又把第4裝甲軍團調回來協助第6集團軍攻城,而此時該軍團距離格羅茲尼油田只有幾十英里了!其結果是裝甲部隊被拽回來開展並不擅長的城市攻堅戰,遭遇蘇軍頑強阻擊的克萊斯特又迫切需要援兵了,到頭來是顧此失彼,兩邊落空。克萊斯特在戰後回憶中抱怨道:“如果我的部隊沒有被調走,去配合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話,我們早已經拿下目標(油田)了”。



(1942年的南線德軍)

為什麼希特勒對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如此執著呢?第一,是這座城市名字的本身,刺激著希特勒敏感的神經;第二,在與總參謀部軍官團的不斷爭論中,能否拿下斯大林格勒,已經成為關係到希特勒個人威信的問題,戰爭的專業性不得不讓位於政治了。時針撥回到1942年7月23日,南線德軍進展順利,力不能支的蘇軍一路退守斯大林格了,一路退向伏爾加河下游,德國人必須當機立斷,選擇一個打擊目標:

如果按照總參謀長哈爾德等專業軍官的意見,德軍需要暫時放棄對高加索油田的覬覦,傾全力第一時間佔領斯大林格勒,這個目標在1942年7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之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主力沿伏爾加河北進包抄,與中央集團軍群配合形成一個巨大的半月形包圍圈(注意地圖上斯大林格勒的位置),一舉拿下俄羅斯中部和莫斯科。這樣,德軍將繼續保持在蘇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即便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蘇聯紅軍的日子將非常難過,因為他們喪失了伏爾加河流域的糧食產區和水運交通線。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所謂“經濟戰略”,德軍在掐斷伏爾加河水路交通後,就不要盲目的投入巷戰,而應建立牢固的防線掩護克萊斯特的側翼,集中兩個裝甲軍團用於高加索方向,迅速奪得格羅茲尼油田,使德國東線的陸軍和空軍油料充足進而提高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再圖北上;以第6集團軍的實力,在野戰中擊退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反攻根本不成問題。那這個時候,如開篇所述,便不需要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城區。

希特勒的錯誤與1941年的基輔戰役驚人的相似,到底是要掠奪物資還是要戰略優勢,他總是迷惘和試圖魚與熊掌兼得,從而兩次放棄了對莫斯科的突擊,而事實上,拿下莫斯科遠比什麼糧食和石油重要得多。如果1942年他著眼於只攻取斯大林格勒,隨後揮師北上,蘇德戰爭的局面會複雜許多,不排除發生根本變化的可能。



(保盧斯是個不錯的參謀軍官)


然而,希特勒再次用所謂的戰場直覺進行了賭博,低估了蘇軍的軍事實力,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克萊斯特沒有實力及時突擊到格羅茲尼油田,而保盧斯樂觀的估計,誘使希特勒將一批又一批的新師投入到斯大林格勒的人間地獄當中,一個精銳師三天就足以被碾為肉末。當朱可夫集中百萬大軍反攻時,第6集團軍已經非常虛弱無力阻擋,而一旦第6集團軍崩潰,深入到高加索地區的德軍面臨後路被切斷的危險,無論是否取得戰場優勢,都必須立即撤出,否則必然被合圍殲滅。

於是,德軍沒有實現任何一個戰役目的,反而喪失了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在複雜的調動、攻堅和解圍戰鬥中,損失總兵力接近150萬人,按照蘇德兩軍的戰力對比,這將意味著蘇聯紅軍可以騰出200萬以上的部隊用於機動,德軍由此徹底喪失了東線主動權,從此只能轉為戰略守勢,這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核心所在。

(朱可夫)

更不幸的是,失敗後的希特勒遷怒於普魯士軍官團,德軍高級將領又被清洗一番,東線局勢雪上加霜不可逆轉的走向下坡路,博克和李斯特元帥被解職,保盧斯被俘,總參謀長哈爾德下課,希特勒的原話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熱情,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在你這樣的舊式軍官身上,我是得不到這種熱情的”,被解職後的哈爾德憤怒的回憶道:

“這種話簡直不像是一個負責的統帥說的,而像一個政治狂人說的”。


度度狼gg


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格勒身處大後方,一直遠離硝煙戰火,人們按班就部日夜緊張地為前線的蘇軍生產坦克飛機火炮及戰爭急需物資。斯大林格勒軍事部署約兩個集團軍16萬餘人,2千餘門火炮,400多輛坦克,454架戰機。全城軍民不掉以輕心,按戰時方案在廣闊的城域外設置溝壕,加強對空中的監視,以防不測。

1942年7月17日,德軍開始了對斯大林格勒的瘋狂進攻,先後有6個集團軍,約27萬人,三千門火炮,500多輛坦克,還有1千2百架戰機參與了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蘇聯軍隊在頓河草原與德軍的機械化師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遭遇,戰鬥打響後,德國憑藉龐大數量眾多的集群坦克包圍了蘇軍,而蘇軍利用有利地形及增援部隊反包圍了德軍,德軍的戰機及時趕到,膠著的雙方又開始了撕殺,隨著德軍後續部隊的強力支援,蘇軍抵擋不住德軍的碾壓進攻,退入城內,與德軍展開了長達180多天的巷街拉鋸爭奪戰。

本來初戰的態勢對德國十分有利,被勝利衝昏腦袋的阿道夫,忘了基輔和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教訓,本該命令德軍乘勝全線進攻,一舉攻克斯大林格勒,阿道夫認為駐守斯大林格勒的軍隊沒有戰鬥力,在強大的德國空軍坦克機械化部隊面前簡至不堪一擊,毫無抵抗力,斯大林格勒如囊中之物早晚被德軍佔領,用不上這麼多的兵力和輜重,不顧眾多將軍的讕言,只保留了保盧斯的第62集團軍,執意將其餘的兵力用來攻打高加索地區。

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的高產油田產區,是蘇軍軍備輜重和戰機的石油產出加工地,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也是蘇聯工業的各種油品供應地。德軍如果佔領了高加索油田,從戰略意義上講己經掐斷了蘇聯的血管,也就是切斷了蘇聯的戰爭資源供應,德軍如虎添翼,佔領了油田及煉油廠無疑將振奮德國的民族情緒,反之對蘇聯的打擊太大,不能為前線的蘇軍提供油品供應,失去戰略資源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只能被動挨打當亡國奴。

保盧斯的62集團軍,面對著眾志成城的斯大林格勒,展開了瘋狂的進攻,頭上戰機呼嘯向城中扔下炸彈,坦克轟降隆開向城中,到處是硝煙火海,到處是瓦礫廢虛,激烈的巷戰,限制了德軍坦克的威力,蘇聯軍民利用高層建築民居與德軍對峙,雙方日夜交戰成膠著狀態。

斯大林格勒的存亡直接關係著蘇聯的國家利益,保住斯大林格勒就是保住了高加索,就是保證了油田不落入德國之手,也等於斬斷了德國與意大利,土耳其等國的聯手打擊蘇聯的可能性,使德軍不能從出海口進軍中東,眾所周知,中東的沙漠下蘊藏著世界上最多的石油資源。

從蘇聯的角度來說,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和列寧格勒是蘇聯的象徵,如果喪失了斯大林格勒,無疑極大地打擊了蘇軍的士氣,從而德國更加猖狂,國內民族情緒將會爆棚,將對以後蘇聯收復失地產生惡劣局面,也無法扭轉蘇聯的戰爭禿勢。所以,斯大林不願看到這一切發生,給了朱可夫一張紙條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上任,糾集散落的各軍種組成建制與保盧斯的德軍作最後的撕殺。

歷經180多天的撕殺,蘇德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飛機坦克大炮,最終在蘇聯及軍民的頑強抵抗,徹底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一兵一卒戰死到最後的命令,選擇了投降。斯大村格勒戰役從而扭轉了整個蘇德戰局,也成為蘇德戰場上的轉折點,也極大地振奮了全蘇軍民的士氣。



硯田劍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