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對於我們的近鄰日本,我們常以“小日本”稱之。這樣的稱呼,除了對於日本的憤恨和蔑視之外,這其實與日本人的身高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二戰時期的侵華日軍,平均身高甚至不足1米6。

侵華日軍

而這個身高,還是日本二三十歲青壯年的身高,也就是說,如果算上日本本土的女人和老人,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甚至更低。因此,將其稱之為小日本,也就不奇怪了。

眾所周知,無論是打架還是打仗,身材更高的一方體力更強,必然佔據相當大的優勢,那麼,身材矮小的日本軍隊,是不是因此不敢跟人高馬大的蘇聯軍隊直接拼刺刀呢?

事實不但不是如此,而且恰恰相反,二戰時期,日軍最願意幹的事兒,就是在戰場上與對手拼刺刀,即使面對身高高他們一頭以上的蘇聯軍隊,也絲毫不示弱。反倒是身材佔據明顯優勢的蘇聯軍隊,並不願意與日本人拼刺刀。為什麼會這樣呢?

日軍士兵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拼刺刀也就是白刃戰中,日軍的優勢更大。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日本早已經成為工業化國家,但是受制於發展時間短、本土資源匱乏等諸多原因,日本在各工業化國家中只能算吊車尾。

因此,相對於歐美國家的軍隊,日軍長期飽受後勤不足、裝備缺乏之苦。而對於規模超數百萬的日本陸軍來說,更是如此,日本薄弱的工業實力並不足以為戰爭中龐大的陸軍供應充足的彈藥。

所以,為了節省彈藥,除了強調射擊精準度,日本軍隊也極其重視白刃戰,也就是拼刺刀技術。每一個日軍士兵進入軍隊之後,都要進行長達一年的訓練,而這些新兵訓練,拼刺刀則成為重中之重。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

甚至,毫無人性的日本為了訓練新兵,使這些新兵第1次上戰場不害怕鮮血和傷亡,在中國戰場上使用被俘的中國人當活靶子。在這種極端嚴酷和殘忍的訓練制度之下,日軍每一個士兵都極為精通拼刺刀技術。

同時,日本對於拼刺刀中的戰術配合也極為精通,再加上日本官兵被武士道和軍國主義洗腦後的狂熱,悍不畏死的日本士兵幾乎都成為拼刺刀高手。而且,日本畢竟是工業化的國家,日本士兵的營養十分科學且充足。

所以,二戰時期,日本士兵雖然普遍個子矮小,但卻身體強壯、體力強悍、拼刺刀技術精湛,且悍不畏死。也因此,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面對日本軍隊,哪怕是人數佔據優勢,在白刃戰中也往往是居於劣勢的一方,經常傷亡慘重。

侵華日軍

蘇聯軍隊也是如此,雖然蘇聯軍隊在訓練之中也有白刃戰的訓練,步槍上也配備了刺刀等短兵相接的武器,但是,蘇聯軍隊對於白刃戰的訓練程度,遠弱於日本軍隊。

因此,在二戰前期,蘇聯與日本的兩次戰鬥,也就是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之中,面對日軍悍不畏死、勢若瘋虎的白刃戰,蘇聯軍隊都吃了不小的虧,傷亡人數更遠遠大於日軍。

人高馬大的蘇聯軍人

而吃了不小虧的蘇聯軍隊,也開始有意減少與日軍的白刃戰,他們利用蘇聯軍隊裝備和人數的優勢,使用龐大的火力生生淹沒日本軍隊。而這樣的戰鬥模式,更被財大氣粗的美國軍隊發揚光大。

因此,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軍隊幾乎都不與日軍短兵相接,日軍悍不畏死的板載衝鋒,面對美軍的槍林彈雨根本毫無用處,反倒成了單方面的屠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