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後世如何評價《石門頌》?

我愛亢小丹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後世簡稱為《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隸書書法作品。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1967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就是現在著名的風景保護區石門水庫,石門棧道,曹操寫的"袞雪",也在那片區域發現的。乃將此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線條沉著勁道,結字舒展放縱,體勢瘦勁,飄逸自然,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佔據首位的刻石。

下面分別從歷代名人論石門頌;書法大家筆下的石門頌,;還有當代收藏,拍賣界看石門三個角度,展示後世對《石門頌》的高山仰止。

一 歷代名人論石門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雲:“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這是有關《石門頌》的最早記載。 《石門頌》稱為草隸始於康有為,他在《廣藝舟雙楫》中稱:“楊孟文碑(即《石門頌》)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楊孟文、李孟初,隸中之草也。” 清代郭友源寫成《石門碑考》,此是石門研究第一本專著。 清代以降,學習石門頌卓有成效者不乏其人,出現了阮元,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俞越,楊峴,張祖翼等一批有影響的書壇大家,書法篆刻家趙之謙對石門頌也有研究與臨習,曾刻印《君開褒餘道碑》印。清代大學士西北總督畢沅曾評論是”深得漢法,意宋隸書出者“,到民國時,因石門頌而名重一時的李瑞清則直接在自己的大門上寫到”餘喜學鼎彝,猶漢中石門頌。自號北宗“。可見對石門頌之一往情深。現代大師齊白石則以”石門頌,開通褒斜道“之筆意作書入印,成為今人學石門頌得其簡約,率直風格之前驅,在當代書法界,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 書法大家臨石門頌,

何紹基是清代書法大家,諸體兼精,尤其隸、行、楷為最。若論清人在漢隸上所下的功夫,何紹基可與鄧完白、伊秉綬相比肩,甚至下的功夫更大。他幾乎遍臨漢碑,有的如《張遷碑》《禮器碑》等還臨了上百通之多。此本所臨為著名的摩崖隸書《石門頌》,用筆仍是自家迴腕法造就的獨特面目,含蓄雋永,在體勢上則接近原碑,開闊雄渾,非常值得我們後人揣摩學習。

臺靜農,魯迅的良師益友,曾有句名言“書學石門頌,圖觀山海經”其書法造詣很高,啟功說過”我這薄劣的書藝,如果見到臺靜農,絕不把我的字拿給他看",以下為其寫得石門頌“。

林散之 其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他擅用長鋒羊毫作書,行筆平實勁健,曲中寓直。並以畫法入書法,拖泥帶水的墨象,極盡焦淡枯潤之變,蒼勁淋漓。結體跌宕多姿,欹正相互為用,氣機行雲流水,於似不經意的黑白流佈間臻於化境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為勝,受康有為書法影響極深。其書法作品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宗。她臨石門頌已入經典。 大書法家 龔望的臨書渾厚大氣,錐上畫沙,極具金石感。


章祖安,陸維釗弟子。中國美術學院首屆書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和碩士點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書法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章祖安書法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等。其近年才出版的如下圖《章祖安臨石門頌》,剛出版面世,就已搶購一空,後來又再版,還是搶購一空,書店肯定沒了,孔夫子價格已經翻倍,問題是市場稀缺,好東西還是那句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用你評獎做宣傳自吹自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 當代收藏,拍賣界看石門頌

在近年的大陸藝術品拍賣會上,石門藝術品市場越發火爆,達到了“井噴”行情。以拓片為例,一張清末《石門頌》1994年起拍價為3000元,到了2000年,僅一張民國初年拓本,37.8*26.7剪裁本,在西安拍賣會上達到3萬元,到去年,清拓本起拍價為9--10萬之間。以一句題跋“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著稱於世的清張祖翼,節臨《石門頌》四屛,2000年前後,在上海拍賣會上達到20多萬,何紹基《石門頌》臨摹冊頁(僅數頁非全章)估價達40萬,還有來楚生臨《石門頌》估價也在30萬。而且目前這類品相較好的精拓善拓藝術品,還在不斷攀升。


張勁逸


《石門頌》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後世書家所珍愛。

《石門頌》是我國著名摩崖石刻之一,與陝西略陽《郵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東漢三頌”。《石門頌》為隸書成熟時期縱逸奔放書風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漢隸的典型風格,字形扁方,轉折、波磔較為明顯,反映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由篆而隸的嬗變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符號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裝飾意味及用筆上的抒情與誇張——節奏感、運動感的強化,體現了書刻者書法表現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石門頌》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潔性用筆,以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富於變化.起筆逆鋒,含蓄蘊藉;中間運筆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回鋒,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勢。筆畫圓勁流暢、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毫無矜持做作。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從碑文的佈局來看,《石門頌》與眾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數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縱有行,橫則不一定成列的錯落格局。《石門頌》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隨意發揮的藝術氣質為後人所稱頌。正是由於《石門頌》這種自由的書寫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廣泛使用。

《石門頌》稱為草隸,始於康有為,他認為,漢隸有“篆、楷、行三體,《郙閣》、《夏承》等為隸中之篆;《張遷》、《孔彪》等為隸中之楷;《楊孟文》(即《石門頌》)等為隸中之草。”可見漢隸又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更趨成熟。同時,也可從此碑中看出這時的書法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的時代過度特點。

《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清張祖翼跋此碑雲:“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初版封面上的“辭海”二字就源於漢代石崖摩刻《石門頌》。

內容

《石門頌》總共655字,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原文:(碑額)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註釋:此頌為漢中太守王升為歌頌原司隸校尉犍為楊渙開通褒斜道的功勳所刻。"司隸校尉":官名,漢武帝徵和年間初置。"犍為":郡名。"楊君":指楊渙,字盂文。犍為郡武陽縣人。武陽縣在今四川彭山縣東。曾任尚書中郎、司隸校尉,任職期間,"甚有嘉聲美稱"。因碑文中有"武陽楊君厥字孟文"字樣,《水經注》、歐陽修等稱此碑為"楊厥碑",誤。此處"厥"字為語助詞,非人名也。

正在加載《石門頌》

原文: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餘字)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

註釋:"坤",《說文》:"地也",與"幹"所代表的天相對。"股躬",有人認為應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認為"股"指四肢,"躬"指身軀。"餘谷"即"斜谷",宋歐陽修《集古錄》雲:"以餘為斜,漢人皆爾"。斜谷,指今陝西終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縣北,北口曰斜,在郿縣西南。《括地誌》雲:"斜水源出褒城縣西北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流派。"《漢書·溝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領域。"充":《隸釋》:"以充為衝"充,充足。

譯文:像神靈一樣的乾坤早以將位置排定,這裡是河川和水澤的勝地。澤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溝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澤在南郡變得十個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於整個益州。

原文: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誤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漢氏(原種作"詆")焉(焉字別寫)。後以子午,途(原碑塗加艹上下結構)路澀(原碑為歮)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閡(原碑作垓)隔(別寫)尤艱。

註釋:"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高祖,指漢高祖劉邦。楚漢相爭時,霸王項羽曾"立沛公(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今漢中市)。"〔見《漢書·高帝紀》)可見漢中是其發祥之地。"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漢書王莽傳》:"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師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關,出散關,即可進入秦地。"圍谷""堂光":皆地名。漢中至秦川共有四條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讜駱道和沮縣至陳倉的陳倉道。"圍谷"和"堂光"分別在此二道上。

譯文:昔日漢高祖劉邦接受項羽之封.由漢中起家,經過子午道和出散關進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稱帝的基礎。漢朝的名稱,也由此確定下來,。後來由於子午道路途艱澀,又有經過圍谷、堂光的兩條道路開通,但這四條道路都存在隔閡.通行都極困難。原文: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斜(原碑作餘),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別字)殘,橋樑斷絕,子午復循。上則懸(原碑為縣字)峻,屈曲流(別字)顛;下則入(碑作人字)冥(別字),傾(別字)瀉(原碑為寫字)輸淵。

註釋:"永平":東漢明帝年號,"四年":公元61年。"詔書開斜":永平四年的詔書失載。但《搐君開通褒科道》石刻載:"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可能即指這次詔書。"元二":有人釋為"元元",誤。應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後漢書. 鄧君傳》雲:"永初元年夏.涼郡畔羌,搖盪西州,詔騭將羽林五校士擊之,(二年)冬班師,迎拜為大將軍"。與下面"西夷虐殘"相合。實際這只是開始,動亂持續達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 :昏暗、深沉。

譯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詔,開通褒斜道、鑿通石向。中間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動亂。西夷十分虐殘,橋樑被破壞而斷絕。複用子午舊道。上面懸崖峻峭,屈曲細流淌漾於巔峰;下方則深入冥渺,傾瀉輸注於深淵。

原文:平阿淖(別字,一釋泉字)泥,常蔭鮮晏。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確盤(別字),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輿輕騎(原碑奇為竒),滯(原碑氵為辶)礙(別寫)弗前。惡蟲弊(原碑加草字頭)獸(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蟎(別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別寫)殘。終年不登,匱餒之患。卑者楚惡(別寫),尊看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

註釋:"阿"。丘陵、曲隅。"晏":"溫也,陽也"磨":磨礪。"確";堅固。"盤":厚重的巨石。"槍碭":抵碰、摔跌。一說為"槍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齧咬)人兇。""惡蟲葬獸":"蟲":《說文》"一名蝮"。是一種毒蛇。惡蟲當指此類。"弊"一說即"憋"。《廣雅* 釋制》:"憋,惡也。"可見弊獸亦即惡獸。"蛭"俗稱馬蟥,喜食人血。"蟎",一說通萬,"萬",《說文》:蟲也。亦即毒蛇之類。蟎,現在一般指螟鈴蟲。與此處所說"惡蟲"不符,前人已有辨說。"匱":乏也;竭也"餒":飢也。"楚":"辛楚,痛也。

譯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於泥淖。常年陰暗,鮮見陽光。殘破的木架與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椏和巨大、堅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對這樣的險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驚膽戰。即便是空車單騎,也被阻滯,不能前進。這裡有惡蟲兇獸橫行,有劇毒的蛇蠍之類出沒。來到秋季,已降霜雪,莊稼很早就已夭亡,終年不得收穫。貧困、飢餓的災患,使平民們十分痛苦,尊貴之人也深感不安。其愁苦之狀,真是難以說得周全。

原文:於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隸校尉犍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儀駁(別字)君遂執爭,百僚(別字)鹹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和,烝烝艾寧。

註釋:"司隸校對楗為楊君,厥字孟文"等情況見篇首所注。"伉":強也.健也。"有司":指主持會議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經":謂褒斜道再度可以經行。"晏":安也。

譯文:於是我明智的同鄉、原司隸校尉、犍為武陽的楊君孟文,以深厚、執著的忠誠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議重修褒斜石門)。主持會議的官員提出反駁意見,楊君則據理力爭,百官司僚都被說服,皇帝也聽從了他的建議。從此子午道才被廢止,(褒斜道)再度開始通行。其功這是如此重大而顯要:使此道(由敗壞凋敝到)寬敞明亮、安全平坦。清涼調和之氣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榮之勢喜人。

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太守、犍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原碑作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勳。其辭曰:

註釋:"建和"為東漢桓帝年號、"二年仲冬上旬"。相當公元148年12月中旬。"王升"為楊孟之同鄉,時任漢中太守。

譯文:到了漢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當公元148年12月中旬),時任漢中太守的犍為武陽人王升字稚紀,跋涉山道(視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嘆楊君的明智和仁賢之舉,刻石歌頌其德行,昭明其功勳。其詞如下:

原文:君德明明,炳(別寫)煥彌光。刺(別寫)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御(碑作衙)強(碑作作強)。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原碑牙似楷書耳為篆書隸變,非耳)以方。寧靜蒸庶,政與幹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

正在加載《石門頌》局部

註釋:"八荒":八方荒遠之地。見賈誼《過秦論》。"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記·天官書》崇隱雲:"鬥,第一天之樞。第二旋,第主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長七為杓。合而為鬥。"綏",《說文》:車中把也。"億":安也。"綏億御強":意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強暴,使世事安康。"蒸庶":眾人。"幹";天也,見《易卦傳》。

譯文:楊君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樣。他指刺過失、拾缺補遺。治理好八方荒遠之

地。他上順天意,合於北斗的旨趣;下制強暴,使世人平靜安康。他宣喻聖恩,像春天一樣和煦,貶斥醜惡,如秋霜一樣嚴厲。他公正不偏,心胸坦蕩。貞潔文雅,行為端莊。使庶眾寧靜、為政磊落,通於天干。輔佐主人,匡正君王。遵循禮儀,持之有常。

原文:鹹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懨(別寫)弘大節.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釋(別字)艱即安,有勳有榮。

註釋:"匪石":《詩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揆":推測、籌劃。"卓":明也,高也。"釋";解也。

譯文:他通曉地理,懂得倫理綱常。言必稱忠義,人心非石,豈可隨意轉移。其恢弘的大節,通過其正直的讜論而更加鮮明。他借古明今,與朝廷之情不謀而合,解決了難題,就會得到安寧。真可謂有功勳又有榮光。

原文:禹鑿龍門,君其繼蹤。上順鬥(似升字)極,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士說雍、商人鹹西嘻,農(別寫)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別字)億載,世世嘆誦。

註釋:"禹鑿龍門":《淮南子·修務訓》:"禹沐浴霪雨,櫛扶風,決江流河,鑿龍門,闢伊闕。""斗極""坤皇"見前注。"雍":和也。"記":同喜,悅也。

譯文:傳說大禹治水,曾鑿開了龍門。今天楊君(重開石門),是繼承了禹的行蹤。此事上可順應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謝地皇坤神的安排。這樣就可以從南到北,四海通行無阻。君子們得以安居樂業,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興。商人欣喜,農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對天氣多記其異常的變化,今天對楊君,應把其卓越的功勳。此功應流傳萬載、世世傳誦。

原文:序曰:明哉仁智(原碑知字),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

註釋:"序曰":此為全篇總結之語。"休":吉慶、美善、喜樂。

譯文:總而言之,楊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難易,他早已預知。測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繫。他以勤懇和竭誠,才終於得到此美善和榮譽。

原文:五官椽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碑為別字)漢強字產伯,書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別寫)字文寶,主。

註釋:"椽":佐助,引申為屬官的通稱。"屬":託付。"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漢制州郡及諸曹皆有書佐。"主":調主其事.即負責這項工作。

譯文:五官的屬官南鄭人起邵,字季南,委託褒中人晁漢強,字產伯和書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寶

者.主辦此事。

原文:王府君閔和穀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韓(別寫)朗(碑作別字)。字顯公、都督椽,南鄭魏(別寫)整字伯玉(碑作王)。後遣趙誦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積(碑作別字),萬世之基。或解高閣(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別寫)。

註釋:"王府君":指漢中太守王升。"石積":即石倉,用以盛來、薪。"閣":即棧道之閣樓。

譯文:漢中太守王升,因憐憫穀道的危險和困難,分別設置了六個道路橋樑。特派遣行丞事西城

人韓朗字顯公,和都督椽屬南鄭人名整字伯玉,從事其事。後來又派遣趙誦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製作了可盛糧食和柴草的石倉,這是萬世可用的基礎建設。又解決了高處閣樓的問題,使它們在向下行走時變得容易、行路者看到這些變化,無不感到欣慰。

原文:伯玉(碑為王字)即日徒(碑作從)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註釋:"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鄭魏整,他當時要遷官。此事與修路無關,屬順便提及。"署":署理。"行";官銜兼攝。大官兼小銜.稱行。"守":官吏試職,稱守。又,官階低而暫任高官職,時亦稱守。"丞":副職。

譯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試職擔任安陽縣令。

背景資料

關於石門

漢朝時,中原與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線是褒斜道,褒斜道陡險崎嶇,時斷時通。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門洞,這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據《石門頌》記載,石門開鑿於公元1世紀,之後時通時塞,歷次修復。漢永平四年(61年),明帝曾下詔修褒斜道,鑿通北褒谷中的石門。安帝時(107-125年),橋樑斷絕。順帝時,身為司隸校尉的楊渙,奏請重開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並將舊道進一步開拓擴大。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武陽人王升(王升是楊孟之同鄉)於石門石壁上刻文,推序本原,頌揚楊渙開鑿石門之功。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石門洞淹在水庫中。石門石刻被鑿遷至漢中,保存於漢中市博物館。

關於楊渙

楊渙,字孟文,東漢犍為郡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生卒年月不詳,以清秀博雅著稱,先後任過臺郎(尚書檯的尚書郎)、相(相當於縣令的候國的相)、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中郎(皇帝的近待官)、司隸校尉(掌察舉百官並負責監察京師附近各郡的監察官)。《華陽國志》贊他“孟文傑出,政績卓著。”

考證經歷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雲:“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這是有關《石門頌》的最早記載。

酈道元精於古歷史地理之研究,為世所公認,但疏漏失察之處,也在所難免。以上記載中就有兩處失實:一是頌文中因有“楊君厥字孟文”一語,酈氏便誤以為這位楊君名厥字孟文。後世不少學者沿襲酈說,不加深究,遂致以訛傳訛。如宋歐陽修《集古錄》即從酈說,趙明誠《金石錄》更將《石門頌》徑稱為《楊厥碑》了。經過宋代洪适《隸釋》一書的考證,才弄清此處的“厥”字,實際是語助詞,也可解釋為“其”或“他的”的意思,並不是這位楊先生的名字。洪氏引《華陽國志》所載,楊君實名渙,字孟文。二是酈道元及其以後的許多人,以為古石門是楊孟文開鑿的,這也與史實不符。

開鑿石門之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代就開始了,只是沒有完成。據石門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明確記載,東漢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漢中太守鄐君最後完成了開通褒斜、石門的任務。後因安帝初年屢遭戰亂毀壞,石門阻塞不通。順帝初年,經楊孟文再三奏請,才重新修復。因此,楊孟文與石門之首次開通,沒有直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