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趙構故意促成"靖康之恥",從而"借刀殺人"順利"竊國"

趙構故意促成"靖康之恥",從而"借刀殺人"順利"竊國"


趙構故意促成

宋高宗趙構

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趙氏皇族、朝臣、公主、妃嬪等3000多人北返,以及金銀法品、圖書典籍等寶物不計其數,還有工匠、教坊、百姓十萬多人,東京城為之一空,北宋滅亡。這就是中華歷史上最恥辱的"靖康之恥",沒有之一。

靖康之恥中,唯一沒有被擄的皇子就是趙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當時他是河北兵馬大元帥,徽欽二帝被擄後,他在應天府稱帝,史稱宋高宗,南宋開始。

趙構故意促成

公元1127年發生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綜合分析趙構在靖康之難前後的表現,疑點叢叢,筆者認為,"靖康之恥"是趙構故意促成的,成功地讓自己的父皇和兄皇以及其它所有有皇位繼承權的人都當了俘虜,從而實現"借刀殺人"的目的,自己則順利"竊國"。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趙構從"意氣閒暇"到"畏金如虎",狀態反差巨大必然有因

宋高宗趙構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軟骨頭",只會逃跑、議和,全無一點中華男兒的錚錚鐵骨。其實你看《宋史》會發現,趙構一開始並不是"軟骨頭",而是相當有氣節風範的。趙構性格表現在靖康之恥前後反差較大,內中定有原因:

1、趙構在金營做人質的表現非常出彩

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的異母弟弟。母親是韋氏,1107年6月12日生於東京汴梁。

趙構非常聰明,博覽群書,日誦千言,身體素質比較好,力氣比較大,挽弓達一石五斗。良好的身體素質使他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帝王之一,達81歲。

趙構先後被授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蜀國公、廣平郡王。宣和三年封康王,宣和四年行成人禮,搬出大內,進駐自己的康王府第。

公元1125年,金兵南侵,宋徽宗趙佶禪位給太子趙桓,就是宋欽宗。公元1126年春,靖康元年,金兵東路軍完顏宗望打到開封城下,要求宋廷派宰臣、親王去金軍營中議和。

宋欽宗打算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給金國,派出宰輔去交割土地,派親王去禮送金兵過黃河。親王主要就是宋欽宗的幾位皇弟,宋欽宗說明意願後,康王趙構慷慨請求出使金營,宋欽宗很高興,選擇了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陪同康王趙構出使金營,派出同知樞密院事李梲使金商議具體割讓太原等三鎮事宜。

趙構來到金營,被金帥完顏宗望(斡離不)扣留作為人質,趙構"意氣閒暇",不卑不亢,沒有一點奴顏卑膝,完顏宗望很奇怪,與他心目中的宋人形象大不一樣。

二月,京瓷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領40萬大軍夜襲金軍大營,因為走漏風聲失敗,金人怪罪下來,張邦昌嚇破了膽,眼淚鼻涕都嚇出來了,但是趙構無動於衷,沒有一點膽怯的樣子。完顏宗望很奇怪,懷疑趙構不是親王,要求重新派親王來當人質。

趙構故意促成

趙構首次使金表現非常出彩

宋欽宗趙桓於是又派四弟肅王趙樞出使金營,於二月初七日到達金營,答應割讓三鎮土地,並進封張邦昌為太宰,留在軍中做人質,趙構才得以回到汴梁。

《宋史.本紀.卷二十四》: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欽宗召帝諭指,帝慷慨請行。遂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帝俱。 金帥斡離不留之軍中旬日,帝意氣閒暇。二月,會京畿宣撫司都統制姚平仲夜襲金人砦不克,金人見責,邦昌恐懼涕泣,帝不為動,斡離不異之,更請肅王。癸卯, 肅王至軍中,許割三鎮地。進邦昌為太宰,留質軍中,帝始得還。

應該說,趙構首次出使金營的表現非常出彩,既勇氣可嘉,又不失禮數,更是保持了使臣的氣質和王爺的風範,這個時期的趙構和後來一味求和的趙構完全判若兩人。

2、趙構瞭解金國的實力水平

趙構出使金營,被扣作人質達十多天,這十多天裡,趙構對金營的情況應該有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金國雖然來勢洶洶,但是也有缺點:

  • 其一,金國滅遼後不久南下攻宋,後方不穩。金滅遼是在1125年,隨後立即南下攻宋,遼人新歸附,民心並不穩,金國攤子鋪得太大,一下子沒有那個管理能力,照應不過來。
  • 其二,金兵當中女真兵比例不高。1114年時,金兵只有2500人;1114年11月,阿骨打取得出河店大捷後,收編遼兵,軍隊數量才達到一萬人。此後,隨著滅遼,收編大量遼兵,軍隊數量雖然龐大,但是其中真正的金兵——女真兵數量並不大,比例較低。遼兵比例高,戰爭中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就難免發生,所以金兵的戰鬥力並不是太強。金兵伐宋之所以一路勢如破竹,一來是因為將領不行,未戰先逃;二來宋兵戰鬥力弱於遼兵,童貫伐遼大敗,遼兵對宋兵有心理優勢。
  • 其三,金國經濟轉型剛起步,後勤不足。女真本來都是遊牧民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國家是奴隸制國家。滅遼及攻伐北宋後,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遊牧向農耕轉變。同時,由於戰爭,大量人口死亡,金統區的土地耕種不足,後勤保障有限,不支持金兵長期作戰。
  • 其四,大宋地域廣大,民心不附金。短時間金國沒有能力滅宋,即使打下來也不能有效鞏固。金兵第一次伐宋時,西路軍就被太原所阻,一直到完顏宗望退軍都沒攻下太原。

趙構在金營,對金的不足應該有所瞭解,以他的判斷,金國攻下宋國,無非還是遊牧民族的特點:以擄掠為主,並且金國要的土地也不多,只是太原、河間、中山三鎮。以趙構的睿智不難判斷出來,大宋暫時不會滅亡。

3、趙構瞭解了金軍高層對滅宋的分歧

金軍高層主要是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合稱二帥。金國攻打大宋,主要是這兩路元帥統兵,但二帥對待大宋的態度完全不同。

完顏宗翰,也就是粘罕,主張"滅宋",另選代理人比如張邦昌、劉豫這樣的人組織偽政權,必然導致宋朝內亂,宋亂有利於金國慢慢圖之。

而完顏宗望的意見是"存宋",保留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的帝位,讓他們向金國稱臣,用他們父子來統治大宋比較有利。因為宗望和宗弼都崇尚漢文化,對漢文化中忠君思想比較認同,認為偽政權生存基礎差。只要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向金國稱臣,那麼整個大宋都是金的附屬國。

趙構故意促成

金軍統帥之一完顏宗望

這個分歧意見在第二次伐宋打到東京時爆發出來,金人李天民的《南征錄匯》記載了爭論的情節:

《南征錄匯》:皇子送少主入齋宮,密語廢立事。……皇子至國相寨雲:"明詔雖允廢立,密詔自許便宜行事,況已表請立藩,豈容中變?"國相不允。皇子謂:"太祖止我伐宋,言猶在耳,皇帝仰體此意,故令我懣自便。"國相雲:"皇子何私於宋,不顧大害?宋兵尚多,民心未去,如今放手,後患無窮。更立異姓,國勢易動,徐圖混一,豈非善計?"蒲蘆虎雲:"都元帥斜也意同。"皇子怒雲:"南伐我實首謀,我當為政,廢主親屬不能如契丹虐待。"蒲蘆虎兩解之,皇子悻悻而去。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皇子)完顏宗望與(國相)完顏宗翰,在對徽欽二帝的廢立上意見尖銳對立。完顏宗望的意見是把徽欽二帝降為藩王,大宋變成金的屬國。完顏宗翰也就是粘罕的意見是廢了徽欽二帝,另立他人,這樣"國勢異動,徐圖混一",蒲蘆虎搬出都元帥"斜也"來壓完顏宗望,完顏宗望大怒,悻悻而去。

金軍二帥對待徽欽二帝的分歧態度在第一次伐宋時應該也有所體現,趙構在完顏宗望的大營也應該有所耳聞。這個對他以後的決策應該會有影響。

4、趙構從金軍二帥的分歧中看到了機遇

金軍二帥對待徽欽二帝的態度,讓趙構看到了機遇。

趙構本來只是徽宗皇帝趙佶的第九子,是皇子都會覬覦皇位。正常的皇位不管怎麼傳承,都沒有他的份。但他從金軍二帥中看到了希望:

  • 如果金軍存宋,他註定終身與帝位無緣;
  • 如果金軍亡宋,另立他人,以他趙宋皇子的身份,振臂一呼,天下必響應,皇位必定是他的。而且金軍並沒有能力統一全宋,坐擁半壁江山還是有可能的。
趙構故意促成

金軍統帥之一完顏宗翰

權力能讓人性扭曲,而至高無上的皇位更會讓人變態。

至少,在金營做人質的十幾天裡,趙構看到了坐上皇帝寶座的希望。而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動聲色地主動促成金軍"亡宋"。

二、趙構手握重兵不解東京之圍,意在"竊國"

趙構有想法,還需要時機。不久,時機真的就出現了。

宋欽宗在金兵退走後,以為安全了,就想毀約,不交付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派王雲去金國商量,用歲幣贖回三鎮。惹得金國大怒,靖康元年8月,金兵二次分兩路南下。這次,完顏宗翰順利攻破太原,完顏宗望破真定。十月,王雲從金國回來,說金國不要錢只要地,讓宋欽宗派趙構去議和。十一月,宋欽宗詔命趙構出使金軍,並派主和派代表、宋欽宗的老師耿南仲父子同行。行至磁州時,遇到宗澤,宗澤說金軍中已有人質,就是肅王趙樞。再去沒意思,趙構就勢就留在了磁州。

而金兵沒等到趙構,一路勢如破竹南下,12月,兩路大軍會師東京城下,磁州正當要衝,相州知府汪伯彥邀請趙構去了相州。趙構自此脫離了東京是非之地,成為趙宋皇室中唯一漏網的皇子。

1、趙構故意錯過多次勤王機會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宋欽宗的老師耿南仲來到相州,傳達宋欽宗的旨意,讓趙構率領河北兵保護京師勤王,趙構得到了兵權,與耿南仲就開始募兵,準備勤王。

不久,閣門祗侯秦仔潛出東京城,把蠟丸詔書藏在頭髮裡,來到相州,傳達詔命,任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中山府知府陳亨伯為元帥,宗澤、汪伯彥為副元帥,讓他們募兵勤王。

十二月初一,趙構開大元帥府,正式辦公。開始有兵萬人,分為五軍,但沒有馳援京師。

不久,宋欽宗又派閣門祗侯侯章拿著蠟丸詔書,要求盡發河北兵,命各地政府官員親自率領,馳援京師勤王。趙構這才下令各路兵馬起程,南渡黃河,自己12月14日離開相州,15日從冰面渡過黃河,16日到達大名府。宗澤、梁揚祖、張俊、楊沂中、苗傅、田師中等率兵陸續到達。但趙構依然沒有馳援京師。

這個當頭,籤書樞密院事曹輔帶著蠟丸趕到大名府,說現在正在和金軍議和,讓趙構屯兵附近,不要輕舉妄動。

趙構故意促成

趙構擔任河北兵馬大元帥,擁兵百萬卻不勤王,坐視二帝北擄

當時大元帥府討論這事,形成兩派意見:

  • ——其一,宗澤主張屯兵澶淵,在澶淵修築防守工事。因為澶淵離東京近,隨時可以馳援京師,在澶淵可以想辦法一步一步解京師之圍。同時,澶淵又是金兵北歸的要衝,也可以在此阻擊金軍北返。
  • ——其二,汪伯彥、耿南仲等人相信議和能成功,建議去東平,就是梁山泊東邊的東平府,這個地方在東京汴梁的東北方向,遠離主戰場,也不是金兵北歸的要衝。完全是坐山觀虎鬥的架勢。

不出意料,趙構選擇了汪伯彥、耿南仲的意見。給了堅持要去澶淵的宗澤一萬兵馬,自己大元帥府則遷往東平,對外宣稱趙構在澶淵,宗澤自此再也沒有機會參與大元帥府的決策。

趙構到達東平時已經是靖康二年正月初三,黃潛善、楊惟忠也帶幾千人軍隊來到東平。二月23日,根據汪伯彥建議,趙構把大元帥府搬到濟州。

在趙構駐紮東平、濟州的這一段時間裡,各路官軍及起義軍來投奔的有上百萬人。但趙構就是不率領這百萬大軍勤王,解東京之圍,並且還下令各地勤王軍隊原地待命,不得輕動。

《宋史.本紀.卷二十四》:癸未,次濟州。時帥府官軍及群盜來歸者號百萬人,分屯濟、濮諸州府,而諸 路勤王兵不得進。二帝已在金人軍中。

而在東京城裡,徽欽二帝已被拘禁於金軍之中。金軍實行完顏宗翰的意見,決定"亡宋",另立他人成偽政權。三月初七,立張邦昌為帝,稱大楚。三月27日完顏宗望退兵,擄宋徽宗趙佶北上。四月,完顏宗翰退兵,擄宋欽宗趙桓北上。"靖康之恥"終於發生。

趙構故意促成

靖康之變金軍進軍路線圖

其實,趙構這時還有機會阻止局面惡化,就是把軍隊部署在金兵北返的途中截擊,依然有機會奪回徽欽二帝及被俘北上的大批皇族及士民,但是趙構除了哭,沒有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趙構身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坐擁百萬大軍,既不解東京之圍,也不把軍隊部署在金兵北歸的要衝截擊,坐視"靖康之恥"發生,其目的"昭然若揭"了吧?

2、趙構最害怕議和成功

趙構不管是在相州也好、大名也好、東平也好、濟州也好,困在東京城裡的宋欽宗趙桓是心急如焚,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趙構的勤王大軍早點到來,也不斷派人潛出東京,尋找趙構,這些信使最終都找到了趙構,向趙構通報了議和的情況。

其實,從趙構心裡,最害怕議和成功。因為一旦議和成功,不管割多少土地,徽欽二帝依然會保留帝位。

而一旦自己安全,宋欽宗趙桓對這個手握重兵卻不勤王的趙構採取什麼措施也可想而知。那個時候的趙構可能只有兩條路可走:

  • ——其一,接受宋欽宗處罰,甚至都有可能被貶為庶人。
  • ——其二,起兵謀反,逼宋欽宗禪位給他。但謀反的成功概率不高,因為對一個在國難之際無所作為、只圖私利的人來說,各地軍政長官不會附逆的,加上東京那邊有主戰派李綱等人,起兵難以成功。

所以,一旦議和成功,趙構的日子非常難過。

趙構故意促成

二聖北擄,趙構懸著的心才放下

在濟州坐等消息的趙構一定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燥不安。當徽欽二帝北擄的消息傳來後,這位正中下懷、心裡得意的康王就假惺惺地痛哭,隻字不提截擊金軍,奪回"二聖"。如果擱現在,可以去衝擊奧斯卡影帝了!

3、"勤王"會促使完顏宗望的"存宋"建議得呈

趙構不希望"和議"成功,這也是他死活不勤王的原因。

因為,如果發兵勤王,軍隊打到開封城下,百萬大軍不管怎麼說,夠金兵喝一壺的。

金軍本來對"亡宋"或"存宋"就存著嚴重分歧,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的意見尖銳對立,如果趙構率領百萬大軍開過來,勢必對金軍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對金軍來說,二次伐宋,主要目的是要促使宋欽宗兌現第一次的承諾,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而當金軍兵臨城下時,宋欽宗又做了更大讓步,同意以黃河為界,黃河以北都割給金國。戰爭成果已經大大超越預期。

面對趙構的百萬大軍,金軍大概率採納完顏宗望的意見,與宋簽訂和約,搜刮些金銀財寶,割得一大片土地北歸,而不大可能冒著戰敗風險"亡宋"。

如果那樣,趙構的皇帝夢又要落空。所以這位九王爺堅決不勤王,自己不勤王,也不讓天下的其它地方軍政長官率兵勤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4、"靖康之恥"後趙構如願以償順利竊國

靖康之恥以後,二聖北擄,張邦昌建立大楚偽政權。

但是張邦昌膽小,金兵一退,就派人找到趙構,要趙構即帝位,延續大宋國祚。汪伯彥、黃潛善、耿南仲這些人也勸趙構早即帝位,宗澤也寫信來要趙構即帝位。

趙構假惺惺地左推右託,不願意即帝位。不即帝位你倒是發兵追擊金兵啊,金兵押著二聖及十萬百姓還有大量的金銀珠寶,行軍速度並不快,要是追擊的話能追上的,又不即位又不追擊,只是惺惺作態令人作嘔。

當時,山東官民希望趙構在濟州府即帝位,宗澤寫信來說,南京應天府(即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太祖的龍興之地,到那兒即位比較吉慶。趙構一聽有理,口裡說不即位,腿上卻行動了,啟程前往應天府。

趙構故意促成

靖康之變後,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

趙構4月24日到達應天府,由於他是趙佶唯一一位沒有被俘虜的皇子,因此,包括宗澤、劉光世、韓世忠在內的主戰派及一大批主和派都勸趙構即皇帝位。趙構見表演差不多了,時機也成熟,於1127年五月初一在應天府即皇帝位,恢復宋的國號,史稱南宋。

到此,趙構如願以償,順利實現"竊國"目標。而代價是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整個東京城的財富,以及包括自己親生父母、哥哥及其它兄弟姐妹和無數百姓的自由與幸福!

三、趙構登基後對金外交政策是戰和"首鼠兩端"

趙構登基後,對著北方大哭一場,算是為自己見死不救而被擄的徽欽二帝謝罪吧!隨後大赦天下,開始逐步恢復混亂的行政管理。

宋高宗趙構稱帝后,一沒有北伐迎回二聖的心理,二沒有收復河山的準備,只是幻想和金人劃黃河而治。他可能覺得金國軍事統帥之一的完顏宗望因為有存宋心思,可能會放他一馬吧。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宋高宗趙構登基後,金國也發生大變化,主張"存宋"的完顏宗望在北歸途中病逝,金國挾得勝之威,完顏宗翰的主戰派佔據了外交上風,而趙構對這一危險並不知曉。他仍然做他的苟安之夢。

宋高宗繼位的主要工作包括:

1、"行在"不斷南遷

按理,大宋的首都在東京汴梁,金人北歸後,汴梁本來是張邦昌的大楚國的首都,張邦昌找到趙構後,去偽楚,繼續做宋臣,汴梁依然是大宋的首都。

但是趙構並不想回到汴梁做皇帝,一來是汴梁離金國太近。汴梁在黃河南岸,黃河北岸就是金國領土,金軍隨時可以過河來活捉他。二來汴梁被金兵洗劫一空,宮殿殘破,民生凋弊,人口凋零,再也不復當初的盛況。

而他稱帝的應天府,在法理上只能叫"行在"。應天府也就是商丘離開封也近,宋高宗聽取主和派的一幫人意見,為了留出更多的安全縱深,即位不久,就把"行在"遷到揚州。

趙構故意促成

建炎二年,金兵再次南征,趙構倉皇逃跑

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完顏宗翰領銜,金人再度南征,中原各州縣相繼失守。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襲揚州,趙構棄揚州逃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趙構逃到越州、明州、最後跑到舟山海上漂泊。

建炎四年,金兵北撤後,宋高宗趙構才經越州回到杭州,按杭州改名臨安,作為新的行在駐蹕。

紹興二年,終於在杭州站穩腳跟,於是正式將大宋的首都由汴梁遷到杭州。

宋高宗趙構將行在不斷南遷,一來是避金軍鋒芒,二來也是向金示好,三來是保障自己安全,他可不願意辛苦竊得的半壁江山沒有好好"享受"就把命丟了。

2、被迫進行有限度的"抗金"

宋高宗對金示好,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完顏宗翰把持的金廷是鐵了心要滅宋。所以,金人北歸後,第二年,就以趙構的軍隊勾結遼人為藉口,再次大舉伐宋。

本來第二次金軍包圍東京時,金軍二帥就發現趙構逃亡在外,一直想方設法要招趙構回來,最後未能如願,只得退兵。

現在趙構不僅現身,還即皇帝位,延續了大宋的國祚,被滅亡的大宋朝又死灰復燃,好不容易扶持上位的張邦昌哪知道是爛泥敷不上牆……

凡此種種,決定了金國這次南征,是決心要把趙構幹掉,徹底覆滅大宋王朝,然後再尋找類似於張邦昌這樣的傀儡。

《金史.卷十二》:上曰:"康王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

金國對趙構要"窮其所往而追之",趙構沒辦法,只得被迫抗金,好在他的運氣好,前有李綱、宗澤幫他擋道,後又有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名將幫他北伐,南宋向金人展示了強硬的一面,讓金人始料不及。

但趙構對金人實行的是"有限度"的抵抗策略,他的目標是議和偏安,不想因為節節勝利的戰爭惹得金國不高興,萬一放回"二聖"怎麼辦?

趙構故意促成

岳家軍馳聘在抗金前線

所以趙構的底線是抗金不能超越黃河,因為黃河以北是“靖康之恥”時金人劃定的紅線,為了不刺激金人,甚至連汴梁都不允許奪回,因為汴梁當時駐紮的是完顏宗弼,就是赫赫有名的金兀朮。

《宋史.列傳.卷124》:時偽齊屯兵窺唐州,飛遣王貴、董先等攻破之,焚其營。奏圖蔡以取中原,不許。飛召貴等還。

在抗金前線,最耀眼的明星當數岳飛,岳飛訓練的岳家軍"以一當百",打得兀朮節節敗退,郾城大捷時,連重騎兵柺子馬、鐵浮圖都被岳飛的背嵬軍破了,兀朮哀嘆:"憾山易,憾岳家軍難"。

但是即使手中有強將如岳飛等四大中興名將,宋高宗依然不願意與金人一戰到底,他心裡放不下的還是"二聖還朝"。

3、能議和則議和,甚至不惜危害岳飛

宋高宗一心議和,南逃的過程中,不惜寫信給金人,訴說自己的不易,希望能引起金人的同情和憐憫,別追了,但是金人不理睬,你越示弱,越追得緊。

能戰方可言和,因為岳飛等中興名將的堅決抵抗,金人也失去了當初滅宋的銳勢,開始正視現實,在自己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被岳飛打殘後,取締偽齊,金宋面對面。

在看到滅宋無望後,金人也向趙構伸出了橄欖枝。趙構見到和平的機遇到來,趕緊解除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武將的兵權,以換取和平。

是金人對岳飛及其岳家軍非常忌憚,必欲除之方可心安。兀朮密書秦檜,稱必須先除掉岳飛方可言和:

《宋史.列傳.卷124》:兀朮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

宋高宗一心議和,不惜自毀長城,換取了金人的停戰,而金人的要價非常高,不僅要宋高宗稱臣,而且還要求把宋金邊界線南推到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宋高宗一一答應。

宋高宗對金戰和"首鼠兩端",最終以議和收尾,心中始終擔心的是"二聖還朝"。因為"靖康之恥"發生於1127年,二聖北擄,1135年,宋徽宗趙佶去世;1156年,宋欽宗趙恆才去世。所以誕生於1141年的宋金《紹興和議》,儘管屈辱,對趙構來說,總比宋欽宗被放回來好得多。

趙構故意促成

風波亭岳飛殞命

綜上分析,"靖康之恥"前,趙構擁重兵而不勤王,坐視北宋滅亡,假金人之手"借刀殺人",成功實現"竊國"目標。"靖康之恥"後,能戰而控制戰爭進度,戰線一直控制在汴梁以南,也是害怕激怒金人放回"二聖",使自己的"竊國"成果毀於一旦!

自第一次出使金營之後,那個"意氣閒暇"的康王已不復存在,而代之的是一個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極端自私的宋高宗趙構!而通過製造"國難"竊國,趙構良心真的難安嗎?而他在做了36年皇帝后,以"倦勤"為由禪位養子趙眘,或許是"心倦"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