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他雖然是蘇門四傑之一,但蘇軾對他的學識才華頗為賞識,經常與其切磋書法技藝、討論詩詞文章。黃庭堅詩學杜甫,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文豪蘇東坡。下面介紹黃庭堅的一首古詩,高蹈遺世,令人歎服!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題宛陵張待舉曲肱亭

宋代:黃庭堅

仲蔚蓬蒿宅,宣城詩句中。

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寒菹書萬卷,零亂剛直胸。

偃蹇勳業外,嘯歌山水重。

晨雞催不起,擁被聽松風。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這首詩在山谷詩中屬平淡高古一路,與其拗格異調。這首詩作於元豐七年,詩題是詠亭,其實是寫人,詠歎的是一種隱逸人格,“曲肱”二字,即標示其旨。宛陵,宋代時宣城縣;張待舉,指一位姓張的等待貢舉之士。作者既然詠亭,則離不開寫物,然此詩卻並不粘著於景物,而是脫略其形跡,以人形物。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前四句尚是人與境合寫,但境只是由人帶出,詩中寫到四個古人,由其人其事烘托出居處的樸拙古雅。“仲蔚蓬蒿宅,宣城詩句中”,東漢隱士張仲蔚所處蓬蒿無人,但他閉門養性、不治榮名;南北朝的謝朓,也經常出現在後人的詩句中。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只要有賢者在,就忘卻了巷陌的陋窮,居於勝境也就不會有窮途的悲嘆。這裡先用了《論語》中孔子稱讚顏回的句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然後又用了晉代的阮籍故事,“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人格為窮巷增色,景色又替人排憂,人與境交相映照。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後六句轉而以寫人為主,正面刻畫其人品。“寒菹書萬卷,零亂剛直胸”,胸中唯有蔬食與書卷,詩人安貧樂道,博學廣聞,這兩句意奇語拗,氣骨崚嶒。“偃蹇勳業外,嘯歌山水重”,詩人讚美張待舉不追求功名,欽佩他隱居山林的高潔。偃蹇,指高蹈遺世;勳業,功名事業。詩人經常徜徉在山水林泉之間,長嘯而歌,超塵出世,氣度蕭散閒遠。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結尾處則將此種人品化為具體的形象,“晨雞催不起,擁被聽松風。”在晨雞、松風的烘托下,顯出栩栩如生的風貌。似乎居住在這裡的人有高尚的品格,旁邊的亭子也具有這樣的品格。清人賀裳曾說,“讀黃豫章詩,當取其清空平易者”,即舉此詩為例,稱它“不甚矯揉,政自佳”。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此詩雖為古風,卻用了不少律句,五聯中有三聯對仗且基本協律,但二、三聯意格奇崛,在流利中偶露拗硬之姿。此外詩人還用了一些名人的典故,(比如孔子、張仲蔚、謝朓、阮籍等等)以歌詠張待舉的隱逸人格,他雖然居處簡陋,卻有古雅之氣。

黃庭堅的一首古詩,人賢忘陋巷,境勝失途窮

縱觀黃庭堅的這首古詩,作者歌頌張待舉的人品,不僅採用了名人典故,烘托一種高潔的境界,而且通過簡單描寫亭子周圍的景物,襯托出超脫不羈的胸懷。詩人其實也是藉此自喻,表現超曠達觀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