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戰國年間沒有衛鞅在秦國的變法,秦國會被山東六國所吞併嗎?

四川主管小榮哥


不可能,因為秦國無論如何也是個大國。

本文分為兩個話題,一個是河西,一個是漢中。戰國初年,秦國先失去河西,幾乎同一時代又佔據漢中。這一失一得,實力並未受損多少。

圖-三家分晉

我們先來看河西,這裡位於黃河與洛水之間,土地肥沃,兵家必爭之地。為了區別甘肅的河西走廊,我們也稱這個河西為西河。

三家分晉後,時間來到戰國。魏國繼承晉國河東的領土,秦國與魏國各佔半個河西。

大約三年時間內,魏國完成晉國也未能完成的偉業,佔據整個河西,將黃河天塹變成魏人的內陸河,此後秦人東面無山川之險可守。

魏文侯任命吳起鎮守河西郡,就是戰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吳起。

圖-魏國攻入秦國河西

吳起根據河西郡的特點,創造了一支戰無不勝的精兵:魏武卒。吳起利用魏武卒體能的優勢,不死守河西,而是渡過洛水,深入秦國腹地。

由於魏武卒體能好,幾萬魏武卒遊擊於關中各個城邑,讓秦人防不勝防。魏國河西軍最遠的作戰範圍,到達涇水流域,此時的秦人不要說收復河西,就連關中都不得安寧。

秦國失去河西且被魏軍打得很狼狽,一方面是魏國率先變法,另一方面是遇到了吳起,有必然也有偶然因素。

魏國攻佔河西全境的時期,正是秦國“四代亂政”的年代,內憂外患並舉。這一時期秦國最值得稱道的事情,當屬失去河西之後,奪取漢中。

圖-秦國失去河西后

與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相比,漢中的領土要小一個數量級。漢中也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存在,它只能投向一方實力更強的勢力,就成了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兩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從關中到漢中,能夠通行的只有三條路,從西往東依次是“1故道”、“2褒斜道”、“3子午道”。三條道路當中,先秦時期“2褒斜道”是路況最好的一條,以前連接褒國和西周就是這條道。

失去河西后,秦軍終於隆隆開動,沿著當年周幽王獲取美女褒姒的“2褒斜道”,南下漢中。

蜀國開明王朝的實力並不弱,這是一場艱難的戰爭,在外戰面前,當時的秦惠公號召,暫時放下個人仇恨與爭鬥,一致南下漢中。

雖然當時秦國的朝堂很亂,但畢竟經過春秋幾百年的積累,深具大國底蘊,內憂外患之下,仍然完成奪取漢中的壯舉。

圖-秦國得到漢中後

秦國失去河西,又得到漢中,在戰國初年的亂世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只等一個商鞅一樣的人物到來。


地圖帝


若無商鞅變法,無後來的大秦帝國,這是一定的結果。

如果說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秦國稱霸天下的利器的話,那商君變法的內容則是讓這支利劍有了一個攻擊的方向。

如果僅僅是有一個強大的強弓良箭,卻只知道瞎打亂打也是沒用的。秦國戰鬥力強,老秦人窮怕了,但是骨子確實六國中最強硬的一個。

秦人可怕在於未開化,處於半步蠻荒狀態。內部體制很單純但是也可以說是很混亂,對外能夠團結一起,保家衛國。但是對內人們風氣太剽悍,山野民鬥常有發生。

商鞅的出現,無疑是給了秦國他們最需要的東西,體制和文化。商鞅遊歷各國,在強大的魏國呆過很長時間,跟隨公叔痤幾十年。學到的不僅僅是魏國的強大,還有天下最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這一切,他都毫無保留的帶給了秦國,讓秦國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開始強盛起來。

商鞅讓秦國少走了很多的彎路,但是也同時造成了秦國的文化根基漂浮。有很多的東西是揠苗助長快速提高的,不利於後來的發展。

其次,商鞅變法的內容過於龐大,前期很適合秦國的發展,但是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後,商鞅法制的那一套顯然有些不夠用了。但是秦國的帝王又無法突破它,所以秦帝國短命的根源也在這兒。

秦國,成功和失敗都有商鞅的影子。但是對於秦國來說,即便是十五年短暫的輝煌,但是也已經足夠證明秦國的歷史地位了。

假設秦國無商鞅變法,那秦國有很大的可能被滅國。當然,不排除秦國後來自己出能人的情況。


看點兒歷史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正是有了商鞅變法才讓秦國從一個貧窮落後處處捱打的弱國煥然一新變成一個能夠和山東六國相抗衡的強國但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的命運會如何,在下認為,秦國不會統一天下,但也不會被其他國家吞併。整個戰國時期都會被延長很久直到出現其他變故。

為什麼會這樣說,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當時戰國的國際形勢。魏國這個老牌霸主歷經三代,與周邊諸侯國輪流交手一番後已顯疲憊,霸主地位岌岌可危,在位的魏慧王自繼位以來,雖極力維持霸主地位,仍有力不從心之感,即便如此,也沒有哪個國家敢獨自挑戰魏國。齊楚正蒸蒸日上,國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趙國如往常一樣,看不慣又打不過還要不斷挑釁。最小的韓國經過吞併鄭國後開始了申不害變法。唯有秦國國力最弱。秦孝公權衡利弊,決定讓出河西之地,與魏國講和,休養生息。坐等中原大亂。按歷史進程,不久後魏國兩次攻打趙韓,皆被齊國孫臏用計打敗,魏國徹底失去霸主地位,齊國正式崛起,秦國經過十幾年的勵精圖治,又逢魏國新敗,依照秦人心性,肯定要出兵收復河西,不過勝負難說,魏國雖然在東線失敗,在西線的河西之地軍力並沒有得到削減。秦國未必佔得到便宜。不過據守函谷關沒有問題。魏國江河日下,收復河西只是時間問題。再過幾十年,各國紛紛稱王,韓魏在齊楚的擠壓之下,國力越發衰弱,秦國得到了河西,但也再難進一步,楚國偏居南方,國力雖強,但沒有進取心,有擴張但會被遏制住,齊國因吞併了宋國,遭到五國攻齊,從此一蹶不振。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滅亡了中山國,又在北方拓地千里,已逐漸開始瘋狂擴張之路。霸主相開始顯現。韓魏估計會被欺負個夠嗆,欺負完韓魏,便要開始針對秦國,河西之地秦國是守不住的,此時趙國的霸主地位可能比魏國巔峰時期都還要強大,若此時趙國能夠


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來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可能就沒有後來秦漢登場的機會。


懷劍聽雨


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原因在於我們對於商鞅變法之前的戰國初秦國基本沒有了解,才有只有商鞅變法才能救秦國的觀念。

但實際上從秦靈公,秦簡公等戰國初國君對秦國不同程度的改革,秦獻公初具規模的改革等,都是商鞅變法的基礎,商鞅變法是秦國戰國初變法的集成者,並非唯一的變法。沒有商鞅變法,秦國雖然沒有那麼強,但想要滅秦國,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沒有商鞅變法的秦國,就如同楚國,變法依然繼續,雖然不夠系統,但軍事實力也不能輕視。

什伍連坐制,縣制,稅賦,改革軍事等都是秦獻公及之前國君進行的變法,商鞅只是全面推廣而已;軍功爵制可能是商鞅變法中最大的創新,也是最讓秦國貴族和公室最反對的變法。

商鞅變法最大的功效是貴族和庶民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這也是為什麼出現山東六國之人紛紛進入秦國效力。因為他們在本國或他國根本就沒有效力的機會,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卑微的身份。

機會平等,這就是商鞅變法給秦國最大貢獻。因此,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和山東六國一樣都注重貴族出身,至於能否統一,和是否有商鞅變法無關。


歷史哨聲


我認為不可能,一個強國的出現也是有諸多因素的

商鞅變法只是秦國走向強國之路的起點

秦國一統天下之路經歷的無數的磨難都被秦國君臣一一克服,這種困境中生存的能力是秦人與生俱來的。不是商鞅變法帶來的,

即便是沒有商鞅變法,也可能有李鞅,張鞅變法,生存的壓力會促使秦國最終走向強國之路。

即便是沒有變法,秦國會不會被滅呢?依然不會

第一、秦國不滅、秦國部族歷經商周交替,在連綿不斷的戰爭中成長,抗擊西部百萬戎狄部落方才成國,其堅韌的生存能力是中原列國都比不了的,即便沒有商鞅變法強國,最不濟回到西部成為遊歷民族,馬背上的部落也不會被六國所滅,反而有可能成為中原列國後世強敵。

第二、中原鄙秦,中原列國一向認為秦國乃蠻夷之邦,不與秦交,如果沒有秦國變法強國,可能中原諸國根本就想不到這麼一個小國家,魏國強大後也只會逐鹿中原,而不會西去滅秦。孔子游歷列國卻不入秦,可謂佐證。

所以,秦國可能強大,可能弱小,也可能成為匈奴這樣為禍中原數百年的敵人。卻不會被六國所滅


山下的順子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而使得國力強盛,這是人所共知的。賈誼在其《過秦論》中即寫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誠然從短期內來看,秦國是整個戰國時代的最終勝利者。但從長遠來看,秦國卻是敗得最慘的,僅享有十幾年一統天下,即王朝覆滅、宗室被屠、陵寢被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當初秦國沒有實行商鞅變法,秦國雖說未必能統一天下,但秦國的國祚起碼還可以多延續幾百年甚至更久。那麼商鞅變法為何會害人終害己呢?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利出一孔、獎勵耕戰”,而這種變法也只有在社會結構較為簡單、經濟較為落後單一的秦國才有市場。而像魏國、齊國等諸侯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等都極為繁榮,其改革的方向就不可能是“利出一孔”。過去,我們總會說某個地區最出精兵,而這最出精兵的地方也往往是該國最落後、最貧窮的的地方。

近代日本,其兵團都是按地域來編制的。日本戰鬥力最強的兵團,都是來自於其國內最貧窮的九州島、東北地區(如熊本師團、仙台師團等)。而日本最為富裕的大阪地區,卻出了著名的窩囊廢兵團--大阪師團。

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經濟最為富裕的地區是齊地(今山東省中北部),而齊人卻最不善戰。孫臏在馬陵之戰中,就曾說過:“齊”號為“怯”,彼三晉之兵素輕“齊”等等。經濟比較富裕、商業比較繁榮的地區,其國民的謀生手段有很多,自然就沒有對戰爭的興致與依賴。而商鞅變法正是利用了秦國貧窮、落後這一點,將斬敵首與爵位相掛鉤,以激發秦人的戰鬥力。但這本身卻像是在草原上點了一根火苗,只要草原上還有草,火就可以一直燃燒下去。

但隨著秦朝的建立、天下的統一。實際上已經沒那麼多對外戰爭了,就相當於草原上的草已經被燒盡了。所以,商鞅變法也就自然玩不下去了。而秦國長期執行商鞅變法的負面效應,卻也在此時開始漸漸地凸顯出來。

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可以看成是資產併購的過程,每攻取一地,都意味著資產的增加。而秦對其併購的資產,卻並不會運營,以致出現了壞賬。秦末的每一處起義,都相當於帝國出現了一筆壞賬,山東六國地區遍地起義,也就是遍處壞賬。秦地及巴蜀等卻並無起義,最終也可以說是被壞賬所吞沒。起義僅限於一、兩處,是完全可以被破滅的。而像秦末那種幾乎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起義(秦末、漢末、隋末、元末、清末等),其實對帝國而言,已是癌細胞擴散到全身了,都是無解的。假使秦朝及時做好壞賬切割,先固守關中以觀時局的話,秦地也或可保留。

商鞅變法本身的措施也過於殘暴,將斬首與授爵相掛鉤,雖在很大程度上激勵秦人的戰鬥力。但這也使得秦人過於濫殺與殘暴,而加重了山東六國百姓對秦人的仇恨,這也是秦人未能凝聚六國民心的所在。斬首授爵制,即便是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都會有人琢磨著“殺良冒功”,更何況是在戰場上。史籍中記載在秦軍斬首數,其實十之七八都是傷俘及平民(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實行斬首制)。所以,項羽的坑秦降卒、殺子嬰、燒秦宮室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順從了山東諸侯聯軍對秦人長久以來仇恨的情感大宣洩。

商鞅變法又使得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動搖了各地的貴族統治的基礎。而釋放出了更強大的平民力量,而正是這平民力量(陳勝吳廣、劉邦等)摧毀了秦朝的根基。


有知社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東邊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變法的關鍵是——秦孝公!因為秦孝公決心變法,就算沒有商鞅,也有張鞅,王鞅,論能力商鞅確實厲害,但既然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無商鞅繼續會執行下去,效果就算沒商鞅變法好,也不至於弱小到六國隨便一個滅秦,參照韓國,燕國。更何況秦國吸引了不少人才:范雎,遠交進攻策略,張儀,遊說連橫親秦,白起,傑出軍事家,被譽為戰神,呂不韋,呂氏春秋,李斯,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等。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在這些遊牧民的勢力被併入秦國後,秦國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自秦孝公開始,明君輩出,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最後,沒有商鞅變法,戰國七雄爭霸會持續下去,趙國會在軍事上稱霸,但統一全國需要的條件太多了,綜合國力必須要碾壓其他六國,所以大概率就是——這個想法太複雜,累了,有機會再分析!最後總結,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不會被六國吞併,秦本身條件確實好。


喵喵仙貝


沒有變法的秦國百分之百會被六國吞併,當時的六國和現在的歐美國家一個樣,他們內心是看不上我們的,心理有優越感是瞅不上我們的。等我們法治成功了,幹出創新成果了,他們一定會上門巴結我們的。到時候我們為難一下他們,不要太過分就行,他們就會老老實實不敢招野我們了。


ZGL12345678686868


問題是我提的首先我說出我的看法,如果沒有衛鞅在秦國的變法,秦國之後的結局肯定是會被強國吞併的。沒有衛鞅此大才,憑秦孝公一已之力就可強大秦國嗎?錯永遠不能,頂多就是為秦國廷命而已。其二,就算秦孝公的招賢令可以為秦國招來賢才,也只能是平庸之才,在秦國未變法之前,貧窮,落後的國家誰願意去,就算有他可以像商君衛鞅一樣深徹變法嗎?有他之大才胸闊嗎?懂法治,兵家嗎?不能頂多就是局布變法曇花一現而已,如果沒有衛鞅秦國之後的結局,只會和戰國小國家一樣被諸侯吞併。當然我不得不說秦國的強大秦孝公屈首功,沒有孝公的天下之志,沒有他求賢若渴的招賢令也不會有衛鞅展施才能的機會。當然很大程度得感謝,魏惠王就是他不用衛鞅才使本國人才外流,如果魏惠王能重用商鞅很可能之後統一天下的就是魏國了,厲行變法之後吞併秦國統一中原也許只需短短几十年,而不需要像秦國需要幾代雄主才統一天下,歷史不能假設,如果魏惠王殺了衛鞅也許秦國用不了多少年就會亡國。秦國之強大,首先在於孝公乃明主,他深感秦國多年積弱,貧窮,國力弱尚武之風早已不在,貴族把持朝野,民間私鬥成風。如不變法,恐已亡國,認識到這點機緣巧合和衛鞅形成了共識。也成就了衛鞅的才能得於發揮,衛鞅更有在造秦國之功。也是歷史上變法最為成功的第一人。當然他的結局也過於悲慘,他的偉績歷史自然會有評判。


四川主管小榮哥


我覺得有可能,完全有可能,有很大可能,有極大可能,沒有衛鞅變法,還會有魯鞅,還會有宋鞅,還會有薛鞅,甚至秦孝公自學成才,自行變法!只要有1400多年的赳赳老秦精神,求變圖存的創新精神!秦就能成功!而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沒有商鞅變法統一的就絕對是其他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