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祕?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大多數朋友應該都聽說過“涼拌海蜇皮”這道開胃名菜,海蜇皮不僅爽脆美味,而且脂肪含量極低,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無機鹽以及生理活性物質,具有促進傷口癒合、降血壓、消痰散氣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除了是餐桌上的美味,在自然界中還是一個奇特的存在。海蜇在生物進化上雖然比較低等,但是它的生長過程卻一直是個秘密,困擾了國內專家很多年。海蜇究竟是怎樣生長的?它有哪些秘密,又是怎樣進行人工養殖的?這就是本篇文章要探討的內容。

首先,海蜇是一種危險的生物嗎?

世界上已知的腔腸動物有9000多種,我國有1000多種,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海中。我們平時所說的水母其實是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類群的統稱,有250多個種類,只有少數種類可以食用,有的還有藥用價值,海蜇就是其中個體較大的一個種類。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各種美麗的水母

從外觀上看,海蜇的形體形似一個蘑菇或者一個饅頭,它的身體分為兩部分,像雨傘一樣的半球部分叫做傘部,絲狀觸手和口腕的部分稱為口柄部。絲狀觸手上有很多刺細胞團,能夠分泌毒素,海蜇就通過這種致命武器來捕食其他小型魚蝦。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盛夏時節很多人喜歡到海里游泳,如果不慎接觸到海蜇的觸手,就會產生皮膚紅腫、表皮壞死、全身發冷、胸悶、傷痛難忍等症狀,嚴重時還有呼吸困難、休克等致命危險。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目前已知的海底最致命的生物——箱型水母,其毒力效應是蠍毒的8

倍,響尾蛇毒液的50倍,蜂毒的150倍,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致使60個成年人死亡。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這是箱型水母刺細胞釋放毒素的過程,是世界上最快的細胞活動之一。刺細胞只有50μm的長度,1cm²的面積就有

100萬根刺細胞,刺細胞的速度極快(完全射出僅需要0.025秒),發射瞬間產生的壓力達到了1406kg/cm²,與點45口徑子彈剛射出時產生的壓力相當。

不過,海蜇刺細胞的毒素遠沒有箱型水母這麼致命,但是在捕撈時同樣也要小心謹慎。如果不慎被海蜇蜇傷,千萬不要用淡水沖洗,因為海蜇對對鹽度變化非常敏感,淡水會促使海蜇刺細胞分泌更多的毒素。正確的做法是用海水或者食醋沖洗,之後用小蘇打(碳酸氫鈉)、明礬(十二水合硫酸鋁鉀)或者雙氧水等清洗傷口,如果傷情太重出現頭暈、昏迷、休克等現象,要在第一時間搶救治療。

海蜇為什麼能長這麼大?

海蜇是大型水母,傘徑一般在25-60cm,目前發現的最大個體傘徑超過了100cm。海蜇之所以能長這麼大,與它貪食的習性有很大關係。

從小到大的各個階段,海蜇都會晝夜不間斷地吃東西。當海蜇吃飽後,它那有毒的觸手依然會不斷地捕捉食物。實在吃不下的時候,它就會將食物麻醉之後再丟棄。因此在實驗室環境下經常可以發現,在小海蜇的附近有很多已經死亡但很形體很完整的生物餌料。

在海蜇的近緣親戚中,也有很多可以食用,比如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 Kishinouye),葉腕海蜇(Lobonema smithi Mayer)、擬葉腕海蜇(Lobonemoi desgracilis Light)等,海蜇家族為豐富我們的餐桌著實做出了不少貢獻。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沙海蜇

海蜇生長的秘密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海蜇“小時候”與“長大後”的模樣相去甚遠。小時候稱為水螅型,固著生活,絲毫沒有自由可言;長大後成為水母型,營浮游生活。我們吃的海蜇,其實就是漂浮在海面上、浮游生活的水母型成體。

海蜇生命歷程是這樣的——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海蜇的生活史

發育成熟的水母型海蜇,雌雄個體分別產生卵子和精子,精卵結合後最先發育形成的是浮浪幼蟲(這個過程只需要7-8個小時),浮浪幼蟲表面佈滿纖毛,遊動活潑,在茫茫大海中隨波逐流。

浮浪幼蟲的長度只有95-150μm,4天后它們會發育為早期螅狀幼體,長出4條觸手,身體的長度達到了0.2-0.3mm;再過6天,它們就發育成了中期螅狀幼體,再一次長出4條新的觸手,身體長度達到了0.5-0.8mm;再過10天,螅狀幼體就發育成熟了,這時候總共有16條觸手,體長1-3mm,用肉眼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的存在了。

這時候真正的問題就來了——

海蜇的水螅型幼體像一株植物一樣,牢牢的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個體自由也就被完全束縛了。那麼,它們究竟是通過哪一種方式才能夠像後期的水母型成體那樣自由自在地遊動呢?

答案是無性生殖

水螅型幼體不僅可以通過足囊生殖複製出其他水螅型幼體,還能通過橫裂生殖創造出可以自由遊動的碟狀幼體。也就是說,足囊生殖是為了擴大群體規模,橫裂生殖才是真正的化蛹成蝶,自我蛻變。

橫裂形成的碟狀幼體可以發育為水母型的小海蜇,可以在浩瀚無邊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遊動。當它們性成熟之後會產生精卵,進行下一步的生命循環。

海蜇的超能力——預測海洋風暴

雖然水母型海蜇在靜水中每分鐘只能遊動4-5米,比起金槍魚的80km/h毫無優勢,但是海蜇感知水環境變化的能力卻遠遠超過高等魚類,這也是海蜇能夠在地球上存活6億5千萬年的重要原因。

風暴形成時,海浪與空氣的摩擦會產生大量的次聲波,海蜇的周圍神經感受器能捕捉到這種聲波。接收到這種物理信號後,海蜇會在風暴來臨之前的

12-18個小時提前避難,從海面上一下子全部消失,下潛進入到更深層的海域來躲避風暴。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科學家曾經進行過海蜇對次聲波響應的模擬實驗,發現它能夠提前15個小時感知到有關海洋風暴的信息。利用仿生學原理,我們或許可以模仿海蜇預測風暴的原理,在深遠海智能網箱上搭配相應的次聲波感受器

,進而自動規避颱風等極端天氣,減少漁業損失。

海蜇是如何保持身體平衡的?

海蜇身體的95%都是水,結構物質只佔5%,因此海蜇受到海水的浮力很大,很容易隨著波浪來回傾斜搖擺。

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海蜇的傘蓋中進化形成了四個區域,每個區域中有兩個囊狀結構,也就是平衡囊,這是海蜇維持平衡的秘密武器。

平衡囊中有一個像石塊一樣的鈣質小球,當身體傾斜的時候,鈣質小球由於比重較大,會最先偏離原來的位置,海蜇就能感知出自己的身體正在向哪個方向傾斜,進而及時調整。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傘蓋中包含平衡囊的四個區域

海蜇的人工養殖

1981年丁耕蕪等專家學者首次揭示了海蜇變態生活史的神秘面紗,由此敲開了海蜇人工繁殖的大門。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開展了海蜇資源增殖與人工養殖實踐活動,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

目前,全國各地已經開展了海蜇的全人工養殖。首先,在室內的水泥池中進行親本的產卵孵化和水螅型幼體的培育,春季將水螅型幼體轉移到室內的水泥石中培育出碟狀幼體,當碟狀幼體長成直徑為1cm的海蜇苗時,就可以放入到室外的養殖池中養成成體海蜇了。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工人們正在收穫人工養殖的海蜇

以海蜇的池塘養殖為例,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流程。

  • 1.養殖池塘的準備

用於養殖海蜇的池塘必須在離海邊較近,這樣方便進排水,還可以通過潮汐自然換水。池塘的深度最好在1.2-1.5米,池塘面積20畝即可,當然池塘面積越大,越適合海蜇的養殖。

同時,海蜇非常脆弱,因此要保證池塘中沒有障礙物,以免碰傷或刮傷海蜇幼體及親本。

  • 2.放苗前的準備

首先最基礎的就是要對養殖池塘徹底消毒,等到清塘藥物的毒性消失之後,再進行肥水,培養小型的枝角類浮游生物作為海蜇幼體的天然餌料。在各種水質參數中,海蜇苗對

鹽度變化最為敏感,因此一定要加強對鹽度的檢測與調節。

  • 3.放苗時的注意事項

在放養海蜇幼體時,要選擇沒有大風的天氣。為了減少應激,可以先將海蜇幼體集中放在一個較大的容器中,並往其中加入池塘中的海水,等小苗適應10-20分鐘之後,再將其全部轉入轉移到池塘中。

  • 4.養殖過程中的管理

在養殖前期可以不投餌料,因為池塘中的天然餌料足夠滿足海蜇幼體的營養需求,等放苗5天之後再進行換水、投餌。在養殖的中期和後期,要密切觀察海蜇的生長狀況,及時調節水質、改善營養,對於大規格的海蜇要及時捕撈並銷售。

【特色水產】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現已突破全人工養殖技術

捕撈大規格海蜇

近年來,有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對海蜇的養殖模式進行了創新,即在養殖池塘中同時養殖刺參、海蜇與對蝦,進行多營養層次的養殖,也起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關於海蜇的自然秘密及人工養殖,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