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wdsas


千古一帝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四海臣服,然而對於繼承大唐帝業的候選人問題卻面臨著艱難的決擇,當嫡長子李承乾因謀反自尋死路之後,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擇了資質平庸的李治為太子,那麼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李世民對未來接班人的選擇上是以合適為原則,而不是以能力為依據,有書君認為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不是李恪的原因有三:

一、按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立嫡不立庶。

李世民兒子不少,他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有皇長子廢太子李承乾,皇四子秦王李泰,皇九子晉王李治,其他兒子均為庶出,李恪便為庶子之一,是李世民與楊妃(隋煬帝之女)所生。

古代皇位繼承有制有循:立太子應立嫡立長,當李承乾和李泰先後被廢為庶人,就只剩下一個老實孝順的李治是嫡子了,李治雖然在李世民諸子中數資質平庸者,可他從不忤逆上意,循

規蹈矩,沒有犯任何錯誤,根據立嫡原則,太子之位毋庸置疑應該給李治。

李恪雖英武果敢,但是無奈血統不正,不是正宮皇后所生,而是妃子所生,而且還是隋煬帝之外孫,他這種特殊身份,跟隨李淵打天下的老臣是堅決不會支持立他為太子的,因為他們害怕隋煬帝外孫會找他們復仇。

何況在古代嫡庶相差甚遠,庶出永遠低人一等,哪怕他德才兼備,能力超群,只要是庶出,那麼便註定比嫡出者地位卑微,如果不按祖制,亂了規矩,誰強誰當太子,那麼天下必會大亂。所以李世民在選擇太子時,先考慮嫡出的李治,而非庶出的李恪。

二、長孫無忌以保全其他皇子為由勸諫立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從諫如流曾傳為佳話,哪怕是曾經的政敵也能虛心納諫,何況是開國功臣長孫無忌多次陳情,李治柔弱有禮,最適合做守成之君,天下太平,無需武力超群之人當皇上,而且正因為李治的柔弱,皇上的其他兒子才會安然無恙,否則,無論立誰為太子,將來一朝為天子,皇上其他的兒子就要大禍臨頭。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但是那場廝殺是他永遠的噩夢,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長孫無忌的這些話真好說到了他的心坎裡,為了保全其他的皇子,為了不再讓家族成員血拼,他選擇了柔弱而仁慈最合適為帝的李治作為太子。

當然李世民也知道長孫無忌的小九九,他是李治的親舅舅,李治柔弱,他這個舅舅正好弄權,不過,這也正好讓他這個能臣輔佐李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李世民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三、李治十分孝順,對李世民的話言聽計從,自會遵照李世民定下的治國方略治理大唐。

李世民最希望的是大唐江山穩如泰山,永遠傳繼。李治十分孝順,對李世民的教誨言聽計從,當自己百年之後,李治會聽從他的囑託,聽取朝中元老的諫言,會遵照李世民即定的治國方針政策治理大唐,貞觀之治會繼續發揚下去,國家將會更加富強。

而李恪有自己的主見,未必會把父皇治唐方略貫徹到底,而且一定會把那些老臣的意見當做耳邊風,甚至改變政治方向,那麼李世民的政治理想就難以實現。

李世民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承繼選擇順承的李治為太子,而不是有主見的李恪。

因為繼承製度的立嫡不立庶的限制,因為保全其他皇子生命的必要,因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沒給李恪。

事實證明李治確實心地善良,從沒有想要禍害哪個皇子,而且發揚貞觀遺風,創立永徽之治,成績斐然。看來,千古一帝並沒有選錯太子!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首先糾正一下題目:李承乾並未被唐太宗李世民處死。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太子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的謀反案。

↑李承乾謀反是事實↑

次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李世民廢黜,

在李世民本人的保全下,李承乾被判充軍黔州,這一別,就是生離死別了。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公元645年1月),李承乾鬱鬱而終,消息傳來,李世民宣佈罷朝,並以國公之禮葬之。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愛護之情。

在重新選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在李承乾謀反案後,可選的後繼人選只有兩個,也是他僅有的兩個嫡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可是李承乾在招供時,把魏王李泰也拉下水,逼得李泰跑到李世民面前,拍著胸脯打包票:“我即位後,就把自己的兒子處死,等我死了,讓弟弟李治當皇帝”,李世民老糊塗,竟然很感動。

褚遂良指出李泰此言不合人倫常情,殺死親生兒子卻把天下拱手讓給弟弟,絕無此人情。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影響了李世民立儲的決定↑

同時,褚遂良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其實也為將來李世民想改立李恪,最終不了了之埋下了伏筆。

褚遂良說:“陛下過分寵愛魏王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啊。要是陛下想立李泰為太子,請把晉王李治先處置了吧”,此言當真精彩,李治作為三個嫡子之一,縱使他沒有爭奪天下之意,但仍然是最有身份和資格挑戰皇位的人選。

李泰如果上位,就意味著天下可以“經營而得”,誠如李世民後來所說:“如果我立李泰為太子,等於說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經營得來的,這是給後世做示範。以後再有太子無道、藩王窺伺的,兩個都廢黜。”

而且,李泰和李承乾互斗的兇殘程度讓李世民覺得害怕,他甚至認為如果立李泰為太子,將來李承乾和李治都會被李泰殺掉,但如果立性格軟弱善良的李治為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夠得到保全。

↑李泰在李治的保護下,得享天年↑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李治上位後,給了李泰很好的經濟待遇,只是不給他任何政治待遇。

在立李治為太子時,李世民得到了他的心腹長孫無忌的大力支持,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李世民當然明白長孫無忌有私心,但正是因為長孫無忌和李治的親舅甥的關係,反而是很可靠的同盟。

李恪在朝中就沒有如此強力的文臣支持。

然而,李世民還是很擔心李治當不好皇帝,為什麼?擔心李治性格太“懦”!性格太懦弱,就容易被權臣甚至後宮的女人給操控,這對江山社稷可沒什麼好處。

於是,李世民終於找到機會,對長孫無忌表示想換人,改立吳王李恪當太子,理由是“李恪像我”(“英果類我”),這樣,李世民就不怕李家江山被外戚或者權臣操控了。

可長孫無忌斷然反對。李世民冷冷的反問道:“是不是因為你是李治的舅舅,才反對李恪的啊?”

這不是廢話嗎?但人家長孫無忌口才了得,竟然厚著臉皮說他反對的理由出於公心,而非私心。

↑長孫無忌私心權欲很重↑

長孫無忌反對李世民改立李恪,提出了兩點理由:

一是李治性格雖然柔弱溫和,但卻是守成良主,適合把李世民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守好。天下現在已經太平了,您找一個像你一樣喜歡打仗的兒子幹啥?還是找個性格踏實穩重的當家比較好。

二是,如果現在又要更立儲位,那麼,請問李家皇位繼承的規則是什麼?還是嫡子繼承製嗎?後世帝王豈不可以亂來了?

且不說後世,單說李恪和李治以及李泰怎麼相處,這都是問題。李恪會不會在登基後,因為李治和李泰的嫡子身份威脅,而痛下殺手?以及最重要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個最安全平穩的繼承製度,還要不要保持?以後是不是每個藩王只要力氣大,就能得天下了?

長孫無忌雖然沒有說的這麼複雜,但他話裡話外的意思,只需點到為止,李世民何其精明老道,當然不會聽不出來。

↑李世民一世英名,卻處理不好家務事↑

因此,李世民從此打消了改立儲位的念頭。但他卻忽視了一點,因為此事,長孫無忌和李恪算是結下了深仇大恨,李世民還是低估了長孫無忌的私心,這老頭一心擁立李治,就是為了能夠在李治登基後,自己握有說一不二的權柄。

可笑的是,李世民臨終前還向褚遂良交代;“無忌為朕立下大功勞,竭誠盡忠,朕死之後,你一定要防止有小人進讒言,離間了他們舅甥之間的關係啊!”,還千叮嚀萬囑咐李治“要保護好長孫無忌,不要讓人藉機陷害他”。

沒過幾年,李恪就被長孫無忌陷害,被絞殺於有司之別舍,李恪臨死前大呼:“如果社稷有靈,長孫無忌將遭族滅!”

李世民,聽到了……

↑李恪最終死在長孫無忌手下↑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長孫無忌被流放到黔州後,被逼自縊,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如果長孫無忌當初支持李世民,擁立李恪,結局會如何呢?一個年輕的“英果類李世民”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忍受權力慾望如此熾熱的長孫無忌嗎?

歷史不會再重演,答案也只能任由我們猜測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李世民欲廢除太子李承乾。侯君集發動政變,逼李世民退位,擁立李承乾為帝。政變失敗後,李承乾被廢,貶往黔州。

李世民並未殺李承乾,原因有三:

一是李世民比較偏愛嫡長子李承乾。不忍殺之。

二是李承乾之行。與當時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類似。李世民若殺了李承乾。說明李承乾罪大惡極。同理李世民也罪大惡極。

李世民不殺李承乾。意為自己當時發動玄武門之變。是過不是罪。

三是李承乾可能是受舅舅侯君集蠱惑。

李世民最後傳位給李治。李治時期,大唐疆域、國力達到華夏政權的巔峰。說明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是正確的。


李恪是隋煬帝外孫。若立李恪為太子,大唐可能會出現內戰、分裂。

李世民衡權利弊後,最終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立李治為太子!


楊朱學派


太子是什麼?

太子是被當代皇帝明確承認的皇位的繼承人。太子並非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皇帝賦予的身份。只有獲得“冊封”,才會取得太子的身份。

怎樣才能當上太子?

一般情況下,能當上太子的人必須是皇帝的兒子,如果皇帝沒兒子,那麼侄子、兄弟等也都可以。也就是說能被立為太子,必須是當代皇帝有血緣關係的人。古代皇帝都是家天下,這個“家”,首先人家得是一家人!

是皇帝的兒子,這只是當太子的前提條件。皇帝都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生兒子那是一打一打的生,皇位只有一個,給誰呢?

歷經千年的封建王朝,總結了一個繼承人三原則:“立嫡立長”“立子以賢”“立儲以愛”

“立嫡立長”是被幾乎所有的皇帝認可的立太子的首要原則。畢竟“賢”太唯心了,只要兒子們不造反,誰身上都有閃光點。至於“立儲以愛”,除了明跟天下人說我是昏君,我行我素的皇帝,還沒哪個皇帝敢公開以此來立太子。

這是正常情況下,當太子的程序。只要你是皇后生的,投胎時間早,只要不出什麼意外,如早死、造反等,一般情況下,太子是穩穩地!

李治與李恪

李治是李世民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在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由於爭奪太子之位“同歸於盡”後,嫡三子李治是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

李恪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出身不好,對於一些人來說甚至是汙點。誰也不願意唐朝的江山由有隋朝血脈的人來當皇帝。

上面基本是李治被立為太子的主要原因。至於李治寬厚仁慈,和睦兄弟等,一般人都能做到,這不是李治勝利的主要原因。

至於李世民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也不是李世民立太子的主要考慮因素,畢竟前有劉邦立太子前車之鑑。英明的君主不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國家大事!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李世民在選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原本是按照傳位規矩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的,但是李承乾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如侯君集蠱惑造反,這令李世民非常傷心和失望。不但處死了侯君集也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但是這裡要強調一下,李承乾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廢為庶人後流放黔州,最後鬱鬱而終。

歷史上太多明君帝主在立儲這個問題上因為情感因素而猶豫不決甚至犯下大錯,比如秦始皇、趙武靈王、隋煬帝、康熙等等,李世民再厲害,他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弱點。

李承乾被廢后,在確立新的人選的過程中,李世民確實考慮過李恪,說實在的李恪確實是不世出的英物,但是李世民的考慮被長孫無忌既一些老臣強烈反對而作罷。後來李治繼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之罪縊死獄中。

李恪出身天潢貴胄,身兼隋楊、李唐、獨孤三系皇室血脈(其母為隋煬帝女兒,其祖母是獨孤皇后,乃北周皇室血脈,其自身又是李世民第三子),而且其自幼聰敏英武,很像李世民,原本是最佳的帝位人選,但是因為其身上的隋楊血脈,讓朝中那幫老臣不放心,所以反對,導致李世民最終放棄了把他設為繼承人的考慮。

然後剩下來的就是李泰和李治,李治是嫡出,乃是長孫皇后所生,長孫無忌是其親舅舅,按照傳位規則最適合繼承大統。其實這還不是李世民最終確立他為太子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李世民雖然知道他資質相對其他几子最為平庸,但是其個性敦厚軟弱,他若繼位,最不易發生玄武門之變那種手足相殘的事情,這才是李世民最終選擇他的原因。

原本大唐江山在李世民的經營下繁榮穩定,四夷賓服,並不是特別需要一個開疆拓土的帝王,只要能夠好好守成,已經足夠。李治雖然資質平庸,但是並不昏聵,開拓不足卻守成有餘,又是嫡出,是以最後成為繼承人。

但是李恪、李泰都太像李世民,李承乾已經謀反被廢,這都讓李世民擔心他們繼位,最後弟兄反目,手足相殘。是以,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泰,但是他曾經說過“我若繼位,就殺了兒子讓兄弟成為繼承人”,雖是戲言,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讓李世民非常不安。

李恪原本就是庶出,又有隋楊血脈,他若繼位,勢必有得位不正的嫌疑,最後恐怕也少不了兄弟惡鬥相殘。是以,李治這個最平庸的人撿了現成便宜。


謝金澎


李承乾被處死之後,李世民將太子之位給了李治,為何沒選李恪?

  • 吳王李恪,確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也就是說吳王李恪確實是有皇位繼承權的。

至於說李世民在李成乾被廢以後,為什麼將沒有選擇,將皇位傳給吳王李恪?

  • 首先,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為他拉分不少。

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就是隋煬帝的女兒,也許她在隋朝的時候,享受的是公主的待遇,並因此地位很高。但是很顯然,因為隋煬帝楊廣的肆意妄為,在唐朝成立以後,楊妃因為隋煬帝之女的身份,肯定遭到不少的歧視。作為楊妃的兒子,吳王李恪也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

李世民也許並不在意,但是他要考慮大臣們的意見。

  • 其次,吳王李恪在李世民身邊的近臣裡面,沒有地位。

李世民打算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其實是多次徵求手下大臣們的意見的。比如說他就曾經徵求過,長孫無忌的意見。而長孫無忌,很明顯受此影響而向著自己的外甥李治。

而吳王李恪在大臣們中間,則沒有四號的影響力。很明顯,也是因為楊妃的身份原因,這些大臣們雖然談不上討厭,但是與他也不怎麼親近。

這一點,在吳王李恪,後來被誣陷謀反的時候,沒有大臣站出來為他說話,就可以看得出來。

  • 而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受到了這些大臣們的影響,而沒有真正的考察自己的兒子,到底哪一個適合做皇帝。輕易的放棄了吳王李恪,這個最像李世民的兒子,這不得不能說是一個遺憾。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首先要指出題主的一個錯誤,李承乾謀反失敗後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李世民貶為庶人,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鬱鬱而終,由於李世民太愛這個嫡長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謀反的大罪也不忍殺他,在他死後還廢朝一日並以國公禮葬之,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那麼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何沒有傳位給李恪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這是很多人認為李恪不能被立為太子最重要的一點,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隋煬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著楊家的血,當年楊廣大肆打壓關隴貴族,引起關隴貴族的不滿,最後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傳位給李恪的話,是很難得到朝中大臣支持的,實際上當年李世民心血來潮想要立李恪為太子時(確實只是心血來潮),得到長孫無忌激烈的反對,我想原因除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外,還有就是這幫當年跟隨李淵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憚李恪的這層身份,況且李恪並非嫡出,在嫡長子繼承製為主的封建時代,庶出的李恪確實是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說過他的兒子裡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對李恪也是比較偏愛的,但這種偏愛並沒有影響李世民的判斷,記得當年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根本沒有考慮過李恪,直到李承乾告發李泰有殺兄弟之心時,李世民當年玄武門之變的陰影再次被提起,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確實從未考慮過李恪,也許正因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畢竟李世民弒兄殺弟給他的兒子們帶來的影響太大,隱隱覺得如果立李恪的話,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將不保,而李承乾當年欲謀反逼宮,李泰也曾說出“若立我為太子,我會殺子立弟,以表示對兄弟的愛護”,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點,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很喜歡李恪,所以才會有如題主這樣的一問,但我想說的是,李世民雖然很喜歡李恪,但這種喜歡只是出於父愛的正常表現,其實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並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謀反,李世民都沒殺他,李泰當年受封時封地達22州,而同時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長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愛竟特許“不之官”,就是留在長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讓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極力反對才作罷,還有當年被李承乾告發,不得不降封李泰,但僅過了四年李世民就將李泰重新封為濮王,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是大過李恪的,所以李世民連最喜愛的李泰都不立,又怎會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實我們最後再看看他的這四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遺傳了李世民殘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們為了皇位難保不會對兄弟下手,我想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首先,得糾正一下題主的錯誤,那就是李承乾雖然造反了,但是李世民還是不忍心殺了他,只是將他貶為庶民,而為什麼沒有選李恪而選李治呢?原因也很簡單,李治是嫡子,而李恪是庶子,所以自然是李治有資格,而李恪沒有資格。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還有晉王李治,如果李世民不選另外兩個,那麼必然要選李治。

就像李淵的時候,他與竇皇后有四個嫡子,分別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電視劇小說裡面是李元霸),而李玄霸早死,所以儲君之位之爭就發生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人之間。

這個也就是李淵其實有二十二個兒子,但感覺就只有這三個在爭奪儲君之位。那我們來看看長子李承乾為什麼要造反?

李承乾做為嫡長子,其實是很受李世民器重的,但是自從李承乾年紀越來越大,而且還得了足疾,就越來越叛逆了,而他做為東宮太子,李世民為他請了很多名士當老師,這些人對李承乾的要求肯定也十分的嚴格。

李承乾十分的反感,甚至還想殺害一直規勸他的老師張玄素,另外李承乾十分寵愛太常樂人,李世民對此也極為不滿,就將這些太常樂人處死。

魏王李泰文武雙全,很像李世民,李世民對他也十分的寵愛,賞賜他的東西規格甚至能比肩太子,太子感到了威脅,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遲早被廢,所以就孤注一擲,與漢王李元昌,杜如晦的兒子也是城陽公主駙馬杜荷,還有侯君集,意圖謀反,最終被廢。

魏王李泰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跟李世民說,如果皇位傳給他,等他百年之後,他會傳給弟弟李治的,但是在旁邊的褚遂良指出,這種殺子傳弟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他知道如果立李泰,那麼李承乾和李治必死。

如果立李治,因為李治比較仁弱,那麼李承乾和李泰都不會死,李世民還是有愛子之心的,他為了三個兒子都能活下來,最後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另外,李世民其實也動過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他有問過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的回答是晉王李治仁厚,是個守成的君主。但顯而易見的是,李治是他的親外甥,他當然要支持李治。


歷史簡單說


對於李世民這種做法,毛主席是這麼評價的: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毛主席的評價可謂是相當的有見解。因為李治能力確實非常一般,很明顯李恪的能力要強於李治。毛主席認為李世民之所以選李治作為大唐王朝的接班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李治的舅舅是長孫無忌。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李世民受到了長孫無忌的影響。

長孫無忌在李世民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他原本就是皇親國戚,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也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可以說對李世民是有大功勞的。加上身份特殊,自己能力又強,所以長孫無忌一直非常有權力。

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就曾經意識到了長孫無忌權勢過盛。貞觀二年的時候,就經常有人密奏長孫無忌太受寵幸,權力太大了。李世民甚至還把這些密表給長孫無忌看,用意也是在敲打長孫無忌。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成功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晚年也發生了這種事情。當時李世民過分寵幸魏王李泰,使得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處境是相當的被動。李世民對李承乾是有著很高的期望的,畢竟當時太子李承乾直接關係到未來大唐王朝的命運。加上李承乾本身也有問題,這使得李承乾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挫敗感。

最後李承乾造反了。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肯定沒有成功,畢竟他爹造反的經驗比他豐富得多。李承乾被廢以後,就面臨一個問題,那便是誰來做太子。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接受了長孫無忌的建議選擇了李治。其實,李世民選李治做太子也有自己的無奈。

正如,李承乾和李治、李泰都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性格弱,他當了太子,將來繼承皇位,李承乾還是有活路的,其他的兒子也能夠活下去。如果他立李泰做太子,李泰是太子造反的罪魁禍首之一,以李泰的性格,李承乾和李治肯定就活不下去了。同時,這容易引起其他兒子的效仿,使得皇位爭鬥更加殘酷。

所以當時李世民選接班人確實有自己的考慮在裡面。不過時間久了,李世民又發現李治真的太軟弱了,所以李世民又曾經想立當時的李恪做太子。因為李恪和李世民一樣,文武全才,兩個人非常相似。

不過長孫無忌肯定是會極力反對的。畢竟無論李承乾、還是李泰、李治都是自己的親外甥。現在假如李恪做了太子,他必定是不願意見到這種局面的,所以長孫無忌堅決反對。

不過以唐太宗的性格,他是不會受大臣控制的。因為如果他再要立李恪做太子,實際上需要清除很多重要的大臣。比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因為他們已經擁立過李治了。這三個人代表著三股不同的勢力。這樣的代價是唐太宗沒辦法接受的。


歷史是什麼


李恪(約620—652年),唐太宗第三子,其母楊妃為隋煬帝楊廣女兒。李治(628--683年),唐太宗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長孫皇后。從出身來看,李治為嫡子,而李恪為庶子,李世民深深遵循傳統的立嫡觀念,這就決定了李恪永遠與皇位無緣了。所以當李承乾、李泰相繼被廢,無緣太子之位時,李治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儲君人選。

(李治像)

除了出身,李治能夠成為太子的原因,就是性格上的善良仁慈乃至軟弱。因為李承乾、李泰實在是太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了,這給太宗李世民深深地影響和衝擊,為了避免將來新皇登基再引發兄弟鬩牆的悲劇,李世民才選擇了“仁德深厚”的李治。

而且李恪似乎繼承了外祖父楊廣的天資英才,自幼就“鶴立雞群”。李世民對他也十分欣賞,《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載:“司空、安州大都督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即名望甚高,甚為物情所向……”也許是正是太有才了,反而成為了靠近皇位的最大阻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