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張路Vacant


姜維一生共進行過十一次北伐,從公元238年開始,到公元262年,前後持續共25年。

公元263年,貫徹姜維一生的北伐事業徹底結束,同年,魏將鍾會和鄧艾領大軍徵蜀,蜀漢政權覆亡。



細數一下姜維北伐的各次戰役勝負情況就會發現,戰績還算不錯的,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打平手四次,而且軍隊的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從賬面上的數據來看,蜀國既然贏得這麼多次戰役勝利,就算不能滅亡魏國,至少也能繼續與魏國分庭抗禮很多年才對。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蜀國是三國裡最早被滅的一方政權。



那麼,為何姜維北伐沒能阻止蜀國滅亡的命運呢?

縱觀整個歷史發展趨勢,蜀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區別只在於時間早晚。姜維北伐是利用以戰止戰的方法,延緩蜀亡的時間。

三國鼎立中,魏國國力最強,吳國次之,最差的就是蜀國。

魏國擁有當時中國的整個北方,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兗州、涼州、豫州、幷州以及洛陽的中央直轄區等核心區,而蜀漢只能偏居西南一角,勢力範圍僅限益州和漢中。按地多人廣的理論來說,蜀魏兩國力量對比實在是太過懸殊。



蜀魏兩國的人口也相差太多,當時的蜀國最多不過94萬,而魏國保守估計有400多萬(後期司馬氏篡位後,人數發展多達千萬),兵源徵用方面,魏國原地踏步,蜀國都得窮追很多年才能趕上。

在古代農業社會,耕地和糧食產量對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魏國佔有的地區,都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糧食高產區,如冀州豫州兗州及洛陽,還有西部的河套地區,農業都是高度發達的。反觀蜀國,農業只集中在成都平原,漢中地區農業落後,而南蠻部落地形複雜,人口素質低下,農業發展基本屬於原始社會。

所以,從以上蜀魏兩大軍事集團的綜合實力對比就可以看出,魏國必勝蜀國必亡的趨勢。



另外蜀國滅亡還有其它原因,例如孫劉聯盟解體,致使共同抵抗曹魏的勢力大大減弱,使得曹魏(晉)可以逐個擊破;

蜀國後期人才嚴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最佳證明。和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姜維,在北伐後期也是又當元帥又當參謀又當先鋒的,不是不捨得放權,而實在是手下無人可用。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蜀國在三國征戰中,被滅亡是情理之中的,和姜維北伐勝不勝利並沒有根本原因。


青史留文


史料記載,在諸葛亮時期,蜀漢的經濟狀況是很不錯的: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袁子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三國志

諸葛亮病逝以後,繼任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也致力於蜀漢經濟發展,在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四相的努力下,國力最弱小的蜀漢卻也民殷國富,即使在陳袛時期,由於有蜀漢四相留下的基礎,整體政治環境還是很清明。當時蜀漢朝廷還是能夠經常頒佈一些比較好的政策,雖然陳壽對陳袛評價不高(其實在陳袛時期蜀漢延續並且發展了蜀漢四相的為政舉措,國力依然在發展階段,而且當時黃皓也人微言輕,陳壽對陳袛評價低,大概是因為陳壽的師傅譙周是投降派,而陳袛是支持姜維的主戰派)然而陳袛去世以後,黃皓從小小的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開始把持蜀漢朝政。

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三國志——三國志

在劉禪統治前期,即使諸葛亮5次北伐,得耐於諸葛亮舉世無雙的政治才能,蜀漢經濟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大家都很熟悉“民有菜色”這四個字,然而這四個字最早是形容魏國的,由於諸葛亮北伐,魏國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抵抗,三國志有這樣一段話形容魏國此時的經濟狀況:

況今天下雕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三國志

與大多數人印象不同的是,據史書記載,蜀漢前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高於魏國的,諸葛亮之所以說

“益州疲敝”,那是指的經濟總量,如果用現代經濟學數據來衡量,蜀漢人均GDP是要高於魏國的。

然而到了蜀漢後期,卻成了: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三國志

很多人對於蜀漢經濟的迅速奔潰,歸咎於姜維北伐,然而這就很奇怪了,諸葛亮北伐,能夠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北伐,怎麼姜維北伐,卻窮兵黷武,使得蜀漢經濟奔潰呢?原來在蜀漢前期,劉禪實際上是沒有管事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雖說諸葛亮涉嫌專權,但是不得不承認,蜀漢能夠在千瘡百孔(關羽毀敗、荊州失守、夷陵之戰,南中叛亂)之際,迅速恢復國力,是諸葛亮的功勞。而到了姜維北伐時期,劉禪已經握有實權了,然而劉禪的治國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他寵幸黃皓,才導致蜀漢國力迅速衰落。

姜維北伐的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蜀漢經濟的發展,這並非根本原因,不能在北伐的同時發展蜀漢經濟,才是蜀漢衰落的根本原因。這隻能說是劉禪能力不足,何來大智?劉禪自己能力不足,但是蜀中也是人才濟濟的,劉禪如果不寵幸黃皓,蜀漢朝廷何至於萬馬齊喑?魏帝曹奐曾經下詔書說:

蜀所恃賴,唯維而已。——三國志

魏國皇帝認為,蜀漢所依靠的只有一個姜維,可見在魏國朝廷,蜀漢文官集團已經無可救藥,蜀漢朝廷文官不能阻止國力的衰落,到頭來居然依靠一個武將來維持國祚,這離不開劉禪寵幸奸臣的功勞呀。到這時候,蜀漢的人均GDP才淪落為三國最低,因此蜀漢經濟衰落,是因為劉禪寵幸黃皓,難怪陳壽感嘆道: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三國志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在姜維北伐時已經錯過了大好時機了。姜維北伐只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卻是失敗的!為何呢?蜀漢自諸葛亮時期便開始了對曹魏隴西軍事據點進行定點清除,打掉曹魏的前沿陣地,使得曹魏無法囤積糧草,無法集結大軍!在兩國之間建立幾百裡的軍事緩衝區!在古代,幾百裡地的糧草轉運就是個界限,比如,曹操兵敗漢中,劉備兵敗夷陵都是因為補給跟不上導致的。但是卻因為蔣琬錯誤的東出戰略(在漢中修戰船,要下漢水攻伐襄陽)反而耽誤了北伐定點清除戰略,在姜維執政以後想要改變已經晚了,元243年將在淮南成功推行屯田興修水利的鄧艾調往南安,並開始了屯田建軍屯的工作。在這期間,鄧艾採用由遠及近的戰略,即從距離蜀漢遠處的地方開始屯墾,進而步步為營逼近蜀漢。但是,蜀漢這時候的統帥是蔣宛,他並沒有足夠的危機感,姜維此時也沒有足夠的權力來規勸蔣腕破壞魏國的屯田戰略。直到公元253年,姜維掌權,鄧艾已經在隴西十年了,整個隴西的軍墾糧已經足夠自給自足了,魏國此時無需再從許昌調撥糧草,這糧食無需轉運便可節約大量的壯丁以及後勤部隊,騰出更多的人手去作戰了。曹魏關西軍十八萬人如劍懸頂。姜維幾次北伐出擊,只是打斷了曹魏蠶食的戰略,破壞了曹魏繼續往前修築堡壘的計劃,姜維掌權後曾多次破壞鄧艾的屯田戰略,每次都是用兵攻伐鄧艾派來屯墾築城的人,所以蜀漢才會取得勝利,因為魏軍迎戰的不是正規部隊。這是一種單純的戰術勝利,但從大格局上已經無法改變曹魏取勢戰略進攻的優勢(比如,曹魏的十八萬大軍,遠勝於蜀漢的六萬軍)。所以,姜維只能勝不許敗,只要敗一次,那麼曹魏的戰略迫近就可以繼續進行,直到完全抵近最佳攻擊距離。


優己


戰爭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首先從蜀國這方面來說吧

在諸葛亮的歷次北伐之後,蜀國不管是財力還是人力,都已經大不如前了,打仗最終打的是錢糧和兵馬。沒有了資源,怎麼能勝利?再這種條件下北伐,只能是加劇蜀國的衰落。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一直不受重用,姜維能調動的力量是比不過諸葛亮的。

從蜀國自身來說,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姜維的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諸葛亮北伐那樣子的戰略意義的。

再從曹魏來說

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處於頻繁的君主更換以及與司馬家族的內部鬥宗中。這個時候北伐,自然相對輕鬆。而姜維北伐時期,司馬家族已經控制了曹魏,對手是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蜀漢,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瞻前顧後。


力量的此消彼長,註定了姜維北伐的戰略意義大不如前。


東東歷史


首先姜維十一次北伐,並不是大部分都是勝利,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即便勝多敗少,但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而且消耗的國力甚多,其實得不償失。

第一次在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

第二次在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在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在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第五次在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在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在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在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在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在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在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至於為什麼是一次北伐都沒能扭轉蜀漢敗亡的結局,當然是因為蜀漢本就是國小民弱,天下十三州,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打仗時很消耗國力的事情,結果十一次北伐基本沒有給蜀漢帶來什麼地盤和人口,以至於越來越疲敝,更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但反過來說,姜維又不都北伐,和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一樣,蜀漢太小了,再發展也趕不上魏國國力,若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斃,此時只能靠北伐賭一把,諸葛亮在賭,姜維也在賭,可惜最後沒賭贏,還落得滿盤皆輸。


漁樵講史


北伐,這個詞可謂是蜀國後期衰弱的關鍵,強如關羽張飛,智如諸葛孔明,更有劉備這樣明君,就這樣北伐都未成功,何況區區一個姜維!

先來解釋一下蜀國北伐為什麼失敗?

一:北伐意味著蜀國將士要到他鄉作戰,水土不服已是必然,再加上劉關張的先後逝世,蜀國的頂樑柱依然倒塌,思鄉之情,還有對幼主劉禪能力的質疑,蜀國軍隊軍心紊亂,戰力大打折扣,想北伐成功,難上加難!

二:無論是小說題材的三國演義,還是史實性更強的三國志都不難看出糧草供應是北伐的失敗關鍵原因,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二戰中德國名將,被譽為"沙漠之狐"的隆美爾,他作戰能力極強,之後的失敗也是因為狐狸尾巴拉的太長(戰線過長),糧草供應不上導致戰役的失敗。再回到正題,糧草供應,作為蜀國北伐的最大障礙,拖住了蜀國統一天下的腳步。

三:連年的征戰,一次次的失敗後本該休養生息,使國力得到恢復,提升與發展,可姜維還是堅持選擇了北伐,失敗是必然!

綜上所述,姜維北伐不但沒有延緩蜀國的滅亡,反而促進了蜀王朝的覆滅,實屬惋惜!

(我是墨白說說,期待您的關注,歷史的疑雲,也許將由我們解開)


小墨史觀


姜維在三國後期確實算得上是個軍事強人,類似於吳國的諸葛恪和魏國的鐘會,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魏國除了有鍾會,還有更為老辣持重的鄧艾,因此,姜維北伐其實效果並不是很好,說他總是勝利有些勉強。那麼姜維為什麼沒有能夠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對於蜀國滅亡是否有錯?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應該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姜維作為自己在軍事上的接班人呢?答案是兩人戰略目標一致。在諸葛亮心中,姜維就是當年的馬超。為什麼呢?

姜維世據天水郡,其父姜炯為天水郡功曹。姜維從小便與隴右地區的羌、戎接觸,對於當地的風俗和地形很熟悉。姜炯死後,姜維做了天水郡參軍,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叛亂,姜維被天水郡郡守所懷疑,因此投降了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策略為蠶食魏國國土,首要目標就是佔領隴右地區,繼而佔領涼州地區,以涼州地區補充兵馬,以隴右地區補充軍糧,然後揮軍東進,直取長安。而自己死後,最熟悉隴右地區軍事詳情的非姜維莫屬。所以,姜維成為諸葛亮獨一無二的人選。

諸葛亮死後,不管是蔣琬還是費禕主持丞相府事宜,姜維都是在外主管軍事,而劉禪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北伐。因此,諸葛亮死後,蜀漢的軍事基調很明顯,那就是繼續北伐。那麼姜維北伐戰績如何呢?是總是勝利嗎?非也。

蔣琬執政時期,還是比較偏愛於姜維的。蔣琬表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一支偏軍,聯合隴右地區的羌、戎勢力,試圖打開一些局面。可惜,姜維多次出兵,效果不大。

蔣琬死後,費禕和姜維共錄尚書事,雖然兩人平級,但實際上費禕比姜維更有資格。而費禕對北伐有自己的看法,費禕認為:像諸葛亮這樣文韜武略的人都不能佔據關中一寸領土,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因此,費禕常對姜維出兵進行制裁,使姜維領兵每次都不超過一萬人。姜維受兵力所限,在費禕執政期間沒有大的作為。

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開始全面主持伐蜀大計。這時姜維率領的北伐大軍已經有數萬人了,因此姜維開始有了一些成績。最明顯的是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受降狄道長李簡,殺死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等地。

姜維因為軍功而被提拔為大將軍,督內外軍事。這時姜維開始策劃更大的行動。他約當時鎮守漢中的胡濟一起會兵於上邽,可是胡濟失約,沒有趕來。致使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這次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蜀軍死傷數萬,姜維上表自貶為後將軍(跟當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自貶一樣)。

自此之後,姜維開始遇上自己最大的敵人,鄧艾。姜維後來又分別出駱谷、漢、侯和,皆被鄧艾所敗。姜維很鬱悶,在隴西總是被陳泰阻擊,到隴右又被鄧艾所敗。致使多年幾乎毫無軍功。慢慢的,蜀中抵制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多。

反對北伐最強烈的人就是宦官黃皓,黃皓對劉禪說:姜維連年征戰,毫無所獲。應該剝奪他的兵權,把他調回來任益州刺史。而姜維則直接進言劉禪:黃皓誤國,應斬首示眾。劉禪從中調和,讓黃皓向姜維道歉,而姜維怕自己真的回到成都會遭到黃皓陷害,於是領著蜀軍主力滯留沓中,屯田養兵,藉以自保。

這時,司馬昭看到蜀軍主力竟然遠離漢中,在偏遠的西北沓中地區,有機可乘,於是派鍾會到關中治兵,準備伐蜀。姜維瞭解到情況,建議劉禪派兵加緊防禦漢中地區,但是黃皓卻告訴劉禪,魏軍根本不會進攻。劉禪相信了黃皓,錯誤就此犯下。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續三路伐蜀,其中鄧艾、諸葛續負責牽制姜維,不讓姜維回到漢中。鍾會則率領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姜維看出魏軍的企圖,沒有和鄧艾糾纏,率軍千里急行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被諸葛續所阻擊。

姜維為了擺脫諸葛續,佯裝攻擊諸葛續軍後部,隨後利用時間差快速回軍渡過陰平橋頭,直抵劍門關,算是及時擋住了南下的鐘會大軍。鍾會率領十幾萬魏軍在劍門關攻擊了數月,沒有攻破姜維的防守。由於軍糧不繼,開始考慮撤軍。

如果事情照此發展,那麼姜維肯定會變成一個功蓋千秋的大功臣。試想一下,以少量的兵力成功據守數倍於己的敵軍,逼的敵軍撤退,拯救蜀漢於危急之中,這樣的功勞恐怕連諸葛亮也比不上。可惜,這只是如果而已,姜維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個令人憎惡的鄧艾又一次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怎麼回事呢?

鄧艾覺得就此撤軍太可惜,於是率領自己的三萬人偷渡陰平,在杳無人煙也無路可走的陰平山區披荊斬棘,生生闖出了一條路。之後鄧艾迫降江油,戮戰綿竹,成功擊敗前來抵禦的諸葛瞻,至此成都危矣。

劉禪看到大勢已去,率領文武百官投降。而此時,姜維還在劍門關堅守,姜維沒有敗,而國家已亡,這就是姜維鬱悶的地方。

因此,縱觀姜維一生,他在北伐時期的戰績並不算好,跟當年的諸葛亮成績差不多。如同諸葛亮一樣,諸葛亮碰到一個死敵司馬懿,而姜維則碰到了死敵鄧艾。所以,題目中說姜維北伐總是勝利是偏頗的。那麼姜維應該為蜀國滅亡負責任嗎?

我覺得不應該,姜維雖然多年遠征曹魏,幾乎毫無戰果。但是在蜀漢面臨危機時,他已經盡他最大的能力去防守了。而且防守的很成功,而之所以成都會敗,完全是因為鄧艾用兵太詭異,而成都又無可應變之人,再加上一個懦弱的後主劉禪,致使後院起火,而姜維再有能力,也無能為力了。


每日趣評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姜維為什麼要北伐

我認為從荊州丟失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蜀國滅亡的命運。姜維北伐,是延續了丞相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在曹魏政權還沒有十分穩固的時候,通過不停的戰爭佔領更多的土地,以求消耗曹魏的國力,尋求對峙的資本。

因為諸葛亮心裡十分清楚,如果蜀漢和曹魏和平發育的話,蜀漢在人口、資源等方面均處於劣勢。和平發育,只會讓蜀漢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只有不停的北伐,使曹魏處於戰爭狀態,才能牽制他的發展,讓曹魏在戰中生亂。

事實上,曹魏也的確是戰中生亂。司馬懿長期掌兵,勢力太大,導致曹魏家族最終尾大難收。司馬懿能逆襲成功,諸葛亮功不可沒。

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這點是公認的,毋庸置疑。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曾經再三強調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重要性。並且確定了在佔領荊州之後,等天下大亂的時候,派一員上將從荊州出發,到中原趁火打劫。

如果說《隆中對》是蜀國戰略規劃的核心,那麼,荊州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能夠守住荊州,諸葛亮便能進退有餘。或守住荊州猥瑣發育,徐圖北伐;或聯合東吳拖住曹魏,三方互相傷害,也能夠為蜀國爭取足夠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蜀國政權絕不至於那麼早的滅亡。

無奈關羽不爭氣,裝逼不成反被操,圍攻樊城不但寸土未收,還丟了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荊州。荊州一失,諸葛亮就沒有猥瑣發育的資本了。

諸葛亮北伐,其實就在位關羽丟荊州的錯誤買單。諸葛亮必須在益州意以外的地方,開拓一個軍事前沿陣地,對曹魏形成威懾。否則,只龜縮在益州的話,只有捱打的份。以諸葛亮的脾氣和心氣,他是絕對不可能讓自己受這個氣的。

最後一點

姜維北伐雖然數次取勝,然蜀國國力大衰。特別是在諸葛亮時期,數次北伐,勞而無功,徒耗國力。諸葛亮六出祁山,生生的蜀國拖垮了。


雷場貓子


打仗不是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論英雄,就像二戰後期的德國,在大潰敗背景下的一次次小小勝利,對於整個大局來說已經毫無作用了。

蜀漢的敗局,在三國鼎立之時就已經確定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蜀漢有過這樣的描述,益州疲敝!其實說是三國鼎立,但是東漢十三州中,蜀漢只有益州,東吳佔據揚州荊州交州,剩下了青州幽州冀州幷州涼州徐州包括西域長史府等中原九州都是曹魏的地盤。蜀漢之所以可以在三國之初與中原抗衡,除了諸葛亮和山川之險之外,最大的原因其實是中原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反之益州未逢太大的戰亂,百姓得以保存,這種情況下蜀漢和東吳才能勉強對抗曹魏。

但是時間利曹不利我

這一點諸葛亮和姜維看得很清楚,一旦陷入持久戰,中原九州就會給曹魏長出無盡的糧食,兵馬,軍械。這也是當初為何曹操冒著兵卒勞累的風險也要執意對袁紹趕盡殺絕,他是怕袁家春風吹又生啊!

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與其在沉默中死亡,不如在沉默中爆發

以上就是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國家競爭比拼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的整體比拼。戰爭只是競爭的一方面,而且,戰爭不止靠將士用命,同樣,比拼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比如兵源,糧草,武器等等。

三國中,魏國實力最為雄厚,因為當時的經濟中心仍在北方,曹魏佔據中原,具有殷實的家底,是以能夠從容應對蜀漢和東吳的挑戰。而東吳居江南,當時江南開發程度尚不足,東吳政權主要憑藉長江天險與曹魏對峙。蜀漢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

但,蜀漢立國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因此,北伐成為國策。諸葛亮在世時,頻繁北伐,雖然以臥龍之才在蜀漢與曹魏的對抗中處於上風,但疲弱的國力無法支撐長期戰爭,一旦碰上司馬懿這種有耐心的對手,糧草兵力不支的蜀軍往往只能無奈撤軍。

諸葛亮死後,姜維掌軍權,卻遠沒有諸葛亮的威望,得不到劉禪和執政丞相的全力支持,後期還遭黃皓嫉恨,多受掣肘。北伐更難談戰績,雖然在局部戰鬥中有所斬獲,但終究難以動搖曹魏政權的根本,最終回力無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