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靖西縣城是祖國邊陲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由於南界越南,北鄰雲南省,其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南來北往的客商很多,商品繁雜,交易頗為熱鬧。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靖西縣]據有關資料記載,靖西早在 1922年左右,在縣城的一些商店裡就已有來自蘇杭一帶的商品,這說明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一帶工業品已進入了靖西市場。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外國資本家也不放過這塊肥肉,他們千方百計的把各種各樣的洋貨運到靖西,然後從靖西把桂西一帶所盛產的土產運往國外。

從1927年到1934年間,相繼有美福泰、黃恆棧等十多家外商來靖西經商,對於外商的進入,給靖西的商業刺激很大, 商店由原來的十多家猛增至六十五家


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外國貨在市場佔了統治地位。據1934年統計:入口的食鹽約二千擔,棉紗約二十四包,火油約八百瓶,布匹約一 千四百匹,熟煙約一百擔,而當時靖西作為出口的貨物只有牛隻、牛皮、茴油、茶油等。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抗日戰爭爆發後,1940年,平(馬)嶽(圩)公路建成通車,由於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靖西成為了當時桂西一帶商業的中心,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


當時向外輸出的土特產品有茴油、桐油、八角、牛皮、鴨毛、穿山甲、花生油、山楂、面線、田七、首烏、 大黃草、環草、黃精、蛤蚧、山豆椒等等。均由廣州,南寧等地的商人及本地的商人收購, 然後用汽車、馬馱或挑夫販運到南寧、龍州等地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內地有更多的人疏散到靖西,在這些人當中,其中有不少是商人的,又促進了靖西商業的發展。當時,在縣城的街道上,出現了許多酒樓、茶廳、飯館、麵店、客棧等等,同時,市場上天天成街,專門設有米業、油鹽業、布業、雜貨業、棉紗業、照相業、藥材業、屠宰業……多種行業,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古城池裡,就有八十六家正規商店,一百多家流動營業的貨攤。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隨著縣城集市的興旺,全縣共有大小圩場四十一個,趕集人數超過千人以上就有十八個。圩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有當地土貨的,也有外地進來的外貨,土貨主要是:大米,玉米,豬、 牛、雞、鴨、茴油、桐油、八角、田七、蔬菜、水果等,外貨仍是:食鹽、棉紗、布匹、火 油、圖書、文具,鞋帽、陶瓷及各種金屬器皿等。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1941年,日本侵略軍佔領越南,這對靖西的商業影響很大,由於敵機的空襲及公路的破壞,交通運輸中斷,商人也不敢剄靖西經商了,土貨運不出去,外貨進不來,靖西的商業有史以來接近了最低點。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政府倒行逆施,不是去積極發展生產, 而是加緊內戰,反共反人民,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到解放前夕的這段時間,靖西的商業已頻臨絕境


抗戰時期的靖西商業簡況


延伸閱讀:
·

桂林桂柳運河與防城港潭蓬運河——不應被人遺忘的風光

·

帶您走進右江工農政府舊址——經正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