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昔日皇家禮器,今朝綴點書頁,乾隆御製酒杯為何讓書迷們“醉”?

春節在古代叫“元旦”,是農曆新年的開始。中國人在新年伊始特別講究平安吉祥,就是封建皇帝也不例外。清朝皇帝從雍正開始直至咸豐,都保留了在正月初一“開筆祈福”的儀式。

到乾隆時期,皇帝的“元旦開筆”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備的程序,極有儀式感。每年除夕的子時一到,乾隆便穿上明黃色龍袍,來到養心殿東暖閣南面的明窗前,親手點燃名為“玉燭長調”的蠟臺,向“金甌永固”杯中注入屠蘇酒,再從紅漆雕雲龍盤上拿起“萬年青管”筆,先蘸朱墨在灑金箋上書寫幾句吉祥語,比如“風調雨順、永享太平”之類的話。寫好吉祥語之後,乾隆端起金甌永固杯將屠蘇酒一飲而盡,最後御覽呈進的新年曆書,以象徵授時省歲之意。


昔日皇家禮器,今朝綴點書頁,乾隆御製酒杯為何讓書迷們“醉”?

紫禁城養心殿

一整套動作完成後,乾隆親自將所用物件整理好,交人收貯,以備來年開筆時再用。開筆儀式之繁瑣,連後來的嘉慶皇帝也不由得感嘆“其儀式詳必如此”。乾隆之後接位的皇子皇孫們每年元旦開始,都要依照成例來一遍,足見清朝皇帝對新年儀式的重視。而乾隆飲酒用的金甌永固杯也一代代傳下來,成為愛新覺羅氏的祖傳法物。


昔日皇家禮器,今朝綴點書頁,乾隆御製酒杯為何讓書迷們“醉”?

乾隆皇帝

01

其實,最初幾年乾隆元旦開筆時用的酒杯不是金甌永固杯,可能只是內務府提供的一般御用酒杯。某一次,藝術品位不低的乾隆看不順眼了,決定親自設計一款酒杯。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四年(1739),乾隆下旨命內務府製造金盃一件,大象鼻子做杯的三足, 鑲珠寶點翠, 金盃上一面刻“金甌永固”,另一面刻“乾隆年制”。這就是金甌永固杯的最初由來。

為什麼取名叫“金甌永固”?所謂金甌,即金制的小盒,珍貴而堅固,後來就寓意國家政權的穩固。如《南史·朱異傳》記載,“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乾隆將自己專用的酒杯命名為“金甌永固”杯,無疑是期望大清國土永葆、江山萬年。其時年輕的乾隆剛剛從祖父康熙、父親雍正的手中順利接過龐大的帝國,大清國勢蒸蒸日上,年輕皇帝意氣風發,不由得喊出“金甌永固”的豪言壯語。

後來,金甌永固杯的設計又經過了多次修改。乾隆五年,皇帝下旨要求再做兩件金甌永固杯,並提出了新的要求:耳子夔龍上各安大珠子一顆,兩面每面安珠子五顆,中間一顆安大些、花頭要圓的。從設計圖樣到製作過程,金盃製作的每個環節反覆上呈御覽並修改,直至乾隆滿意為止。

乾隆六十二年(1792),也就是嘉慶二年,乾隆已經八十七歲了,雖然垂垂老矣,而且在兩年前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永琰,但老皇帝依然住在養心殿,以太上皇的身份實際執掌朝政。這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內務府接到乾隆聖旨,由於乾清宮收貯的金甌永固杯業經傷損,著交造辦處重新打造“金甌永固”一件。據記載,此次打造的金甌永固杯耗費了黃金20兩、珍珠11顆、紅寶石9塊、藍寶石12塊。


昔日皇家禮器,今朝綴點書頁,乾隆御製酒杯為何讓書迷們“醉”?

今天,我們還能在故宮博物院親眼目睹這件清王朝的傳國之寶。此杯通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足高5釐米。金盃以立夔龍為耳, 夔龍頭各安珍珠一顆, 三象頭頂立、卷鼻為足,金絲象牙圍抱足兩邊;金盃通體鏨刻的是纏枝寶相花紋,花紋間充盈著皇家點翠工藝;杯前正中鏨刻篆文“金甌永固”四字,後面鏨刻“乾隆年制”款式。金盃雖經歲月的磨礪,有些斑駁,但依然掩飾不住皇家的奢華氣象。

就在金甌永固杯重新打造完成的兩年後,即乾隆六十四年(1794)的元旦,老皇帝舉行了他最後的“元旦開筆”儀式,此時,曾經精力過人的乾隆已經病體纏身,他顫顫巍巍地用硃筆寫了“乾隆六十四年元旦”幾個字後,又用墨筆寫下了“萬象更新,三陽啟泰,和氣致祥”的新年吉語,然後拿起金甌永固杯飲下了他最後一杯屠蘇酒。兩天後的正月初三,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乾隆皇帝駕崩,將身後一個繁榮昌盛而又暗伏危機的帝國傳給了子孫,同時也將“金甌永固”的遺願留之後人。

02

如今,作為“設計師”的乾隆和他的時代已經遠去,昔日強盛的封建王朝已成為歷史陳跡,曾經作為清朝皇家專屬新年祈福禮器的金甌永固杯也失去了它過去的功用,成為全體中國人所擁有的國寶。

在去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季中,乾隆御製的金甌永固杯亮相節目,承載了全體中國人對國強民富、時和歲豐的祈願。

而且,金甌永固杯的魅力吸引了現代設計師的目光,他們從中找到了靈感,將其設計成各種藝術衍生品,古老的器物煥發出新時代的氣息,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這款由金甌永固杯衍生而成的銅合金書籤採用鏤空設計,以金盃為型,以金色塑身,跳躍在書頁之中,猶如乾隆金盃幻化成的精靈。


昔日皇家禮器,今朝綴點書頁,乾隆御製酒杯為何讓書迷們“醉”?

一日又一日重複的繁雜生活中,總需要一些儀式感來提醒我們,平凡的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國人更是注重儀式感的民族,因此便有了清朝皇帝“元旦開筆”的新年祈福,便有了新年飲用屠蘇酒的習俗,也有了金甌永固杯的極度奢華與工藝的繁複。

閱讀,何嘗不需要儀式感?在網絡時代的快節奏生活中,很多人也許已經習慣了電子書閱讀帶來的便利,行色匆匆的路途中,就完成了對知識和信息的攝取,但有一些東西電子書永遠提供不了,比如說紙質閱讀帶給愛書人寧靜獨享的樂趣和紙墨油香營造的閱讀氛圍。

捧一本自己愛看的書,沏一杯溫熱的淡茶,在月光如水的靜夜,聽著窗外微風吹拂樹葉發出的簌簌聲,沉浸於書中的世界,這種閱讀的儀式感會將愛書人帶入所向往的修行境界。當愛書人掩卷而思,期待下一次的閱讀之旅時,更需要一支富有內涵、製作精良的書籤來標記思緒的足跡。

“永固閱讀之趣,朕幫你記著!

”讓金甌永固書籤在你的書中發出爍金醒目的光芒,閱讀也變得如此霸氣。特別是當你讀到書中的金戈鐵馬,讀到王朝的興衰起落時,把玩著精巧華美的金甌永固書籤,歷史的風雲變幻在你的腦中激盪,一份對家國天下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