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在主題開始之前,李夫子想先跟大家說個故事,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王託一個叫“緬伯高”的使者到長安向李世民敬獻貢品“一隻白天鵝”,緬伯高夜以繼日的趕往長安,在經過沔陽湖的時候,天鵝把脖子伸出籠子,吃力地喘著氣,好像是想喝水。緬伯高心疼這隻天鵝,就把籠子打開,放它到湖邊喝水。或許是這湖邊的景色太美,緬伯高在欣賞風景的時候分了神,這隻白天鵝便趁機飛走了。等緬伯高回過神來,天鵝早已飛遠,只剩下幾根鵝毛飄落在地。緬伯高只好無奈地收起這幾根鵝毛帶到長安,誠惶誠恐的獻給李世民。沒想到在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李世民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嘉獎了緬伯高,從此便有了“千里送鵝毛”的成語。這個成語後來也常被人們用來形容禮物雖然微薄,卻飽含深厚的情誼。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說到成語,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平常我們看到的成語以四字居多,不過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像“千里送鵝毛”,就是一個五字成語。而今天李夫子要講的話題就跟成語息息相關。中國是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每個省份都有著自己或獨特、或優雅、或漫長、或滄桑的歷史背景與故事,而位於華中地區,號稱九省通衢的“湖北省”就是中國一個典型的歷史文化名省!其中有很多成語都是源自湖北和湖北人,今天李夫子就通過這些成語,帶大家瞭解湖北的歷史、人文、山水、風土!

中華成語描畫湖北美麗山水和獨特物產

跟湖北相關的成語有很多,據一些學者的總結,差不多有500多個,而這些成語又大概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描畫了湖北的美麗山水和獨特物產。“千里送鵝毛”這個成語,讓我們知道了湖北境內有個美麗的湖泊叫做沔陽湖。沔陽湖就是位於今天湖北省的仙桃市,是仙桃最大的湖泊,又被稱為“排湖”。在盛夏時節,這裡湖光斂豔,風清荷香,非常美麗,也難怪緬伯高會不自覺的沉醉其中了。不過沔陽湖其實僅僅是湖北眾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北又被稱為“千湖之省”,大大小小的湖泊超過了1000個。在先秦時期,湖北中南部還有一個超級大湖

“雲夢澤”,據說雲夢澤全盛時期有2.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整個湖北省的七分之一那麼大,在遼闊的水域上也誕生了眾多的成語,比如“胸吞雲夢”,它出自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其中寫道“吞若雲夢者八九,其於胸中曾不蒂芥。”司馬相如這是在用雲夢澤來比喻人胸襟的寬廣。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楚雨巫雲”體現千湖之省的遼闊

那麼雲夢澤為什麼會如此的遼闊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楚雨巫雲”這個成語,“楚雨巫雲”又被稱為“楚天雲雨”或“巫山雲雨”。從氣象學的角度其實很好理解這個成語,當暖溼氣流遇到湖北西部高大的巫山山脈就形成了降水雲系,從而導致豐富的降水。這也為湖北千湖之省提供了不竭的水源。當然除了字面意思,“楚雨巫雲”這個成語還有更豐富的內涵,就是指“男歡女愛”。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王在雲夢澤邊的雲夢臺,夢見了巫山神女,並和她發生了男女之事。傳說中巫山神女是負責管理雲和雨的,國王與神女結合就能讓整個國家風調雨順,讓農作物有好收成。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千峰百嶂”形容湖北山川眾多

湖北不僅湖泊多,還是多山的省份。公元760年,59歲的詩仙李白輾轉流離到湖北一帶,一次他在長江中乘船經過“黃鶴山”,也就是今天的武漢蛇山時,寫下了《望黃鶴山》中“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的詩句,這就是成語“千峰百嶂”的由來。黃鶴山其實並不是一座高山,海拔只有85米,可是詩人李白卻把它想象成一座有千峰百嶂的山脈,以此來寄託自己仍然沒有被消磨的遠大抱負。如今我們可能不會再用千峰百嶂來形容黃鶴山,但是用它來形容湖北眾多的山脈就再合適不過了。

湖北的山地和丘陵佔到了全省總面積的80%,尤其是在湖北西部有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有傳說中野人出沒的“神農架林區”,有百里絕壁、千丈瀑布的

“恩施大峽谷”,有道教聖地“武當山”的72峰、36巖,都可以說是千峰百嶂的典型代表。雖然湖北山地居多,但是高山主要集中在西部和東部,中部的漢江平原一帶則相對比較平坦。除此之外,湖北境內又有黃金水道——“長江”貫通東西,這就使得湖北古往今來都是個熱鬧的地方,人們出行也非常便利。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漢江則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又被稱為銀漢,寓意是像天上的銀河一樣絢麗多姿。在兩江交匯之處便是富庶的“江漢平原”。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江漢之珠”展現湖北平原風貌

關於長江和漢江的成語也有很多,比如“江漢之珠”。“江漢之珠”成語指的是江漢平原出產的夜明珠,在《管子·揆度》中有記載,“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漢之珠。”意思是說上古堯舜時代,用來鎮國的兩種寶物,北方是新疆一帶所產的玉石、南方就是湖北江漢一帶所產的夜明珠。後來這個成語也用來比喻貴重的寶物。

也許各位小夥伴沒有聽說過上古湖北的夜明珠,但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你一定耳熟能詳。“完璧歸趙”這個成語就講了趙國的使者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面見秦王,臨危不懼,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到趙國的故事。“完璧歸趙”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秦國,但這和氏璧卻是楚國,也就是湖北的寶物。和氏璧又叫“荊玉”,

因春秋戰國時,楚國人“和氏”在湖北的荊山地區發現而得名。和氏璧剛剛被發現,未經打磨,看上去很普通,“和氏”兩次把它獻給楚王,楚王卻以為“和氏”拿普通的玉石糊弄他,兩次嚴厲的懲罰了“和氏”。直到第三次朝廷才發現這塊玉的價值,並把它打磨成大名鼎鼎、價值15個城池的“和氏璧”。而“和氏”三次獻寶的故事,就是成語“白璧三獻”的由來,比喻不識良才或懷才不遇。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江漢朝宗”成湖北最大旅遊景區

除了夜明珠、和氏璧這些寶物,關於漢江平原,還有一個成語,叫“江漢朝宗”。成語出自《尚書·禹貢》,其中寫道,“江漢朝宗於海”,意思就是長江和漢江這樣的大江大河最終都要奔流入海,象徵著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而今天“江漢朝宗”已經不僅僅是成語,還是武漢市正在著力打造的世界級旅遊區的名字。“江漢朝宗”景區涵蓋了長江與江漢交匯處的眾多旅遊景點,如江灘、晴川閣、龜山、江漢關博物館等等,是國內面積最大的旅遊風景區。

通過“篳路藍縷”展開湖北深厚的歷史文化

以上這些成語,讓我們認識了湖北美麗的山水與獨特的物產。不僅如此,成語中還能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湖北地理位置優越,這也讓湖北自古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說到湖北的歷史,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楚國的由來就不得不提

“篳路藍縷”這個成語了。成語出自《左傳》,從字面意思來看,篳路就是用竹子編的柴車,而藍縷是指破舊的衣服的意思。即使生活如此窘迫,人們還要辛苦的去開闢山林道路。那麼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話說西周時期,楚國的先人“熊繹”被分封到湖北境內,一開始國家非常窮困潦倒,只有方圓百里的勢力範圍,因此熊繹常常被周朝其他的諸侯看不起,楚國人還被其他國家的人稱為荊蠻。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戰國時期,楚國從強盛到衰落

但是,勤勞勇敢的楚國人經過數年篳路藍縷的生活,並通過不斷的討伐,吞併了周邊不少諸侯小國,逐漸成為春秋時期中國南方最強大的國家。最終楚國定都“郢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現在我們通常會用“篳路藍縷”成語來形容艱苦創業的過程。然而楚國雖然強大,畢竟還只是一個諸侯國,東周王室雖然羸弱,但卻還是正統王室。楚國君主和其他雄踞一方的諸侯一樣,也想稱霸天下,問鼎中原。“問鼎中原”這個成語正是出自春秋五霸之一1的“楚莊王”。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從郢都向北討伐,最後打到了中原,也就是周天子所在的洛陽城的南郊,還在那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剛剛繼位不久的周定王非常害怕,就派大臣王孫滿前去打探情況。楚莊王一見到王孫滿劈頭蓋臉的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楚莊王這麼問是什麼意思呢?傳說在大禹治水之前鑄造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擁有九鼎,就代表著擁有九州。從夏商一直到西周、東周,鼎作為重要的禮器,一直用來區分不同的等級地位。比如天子使用九鼎,諸侯使用七鼎,士大夫用五鼎。所以楚莊王這麼問王孫滿,就是想把天子的九鼎拿回去據為己有,從而篡位奪天下。不過面對楚莊王的咄咄逼人,王滿孫也並不慌張,他說:“統治天下在於德行,而不是這9個鼎”。楚莊王聽後又繼續為難王孫滿,然而都被能言善辯的王孫滿一一化解了,到最後楚莊王也沒敢打進洛陽城去取九鼎,只能撤兵了。不過卻因此留下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現在“問鼎”這個詞語常用於比賽奪冠。比如說中國女排全勝,問鼎2019年女排世界盃。楚莊王問鼎雖然沒能讓東周滅亡,但楚國的實力仍是不可小覷的。

楚國有多強大,我們從“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就可見一斑。“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楚宣王問大臣們:“聽說北方的諸侯國都特別害怕楚國將軍——昭奚恤,這是為什麼呢”?有一個大臣回答說:“老虎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老虎紛紛逃跑,昭奚恤就像是這隻狐狸。諸侯們害怕的其實是它背後強大的楚國與盛名的楚王”。然而強大的楚國最終還是沒能敵得過他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秦國。大量關於楚和秦的成語,也見證了這兩個強大的國家長達數百年爭霸的歷史。比如

“秦樓楚館”,秦樓原是指秦穆公女兒“弄玉”吹簫的地方,而楚館指的是楚靈王所築的章華宮,是專門挑選舞女的地方,“秦樓楚館”也泛指歌舞昇平的場所。從成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時兩個大國繁華的都城,咸陽和郢都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再比如大家可能還聽過“朝秦暮楚”

這個成語,今天常用來比喻人反覆無常,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意思類似。不過這個成語的原意卻是表達了秦楚兩國邊境人民對戰爭的無奈。在春秋時期的關隘地區,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竹溪縣一帶,秦楚兩國時常交兵,經常是秦兵早上剛佔領了這一地區,到了晚上楚軍又奪回了失地。因此這一帶的百姓為了不受牽連,不得不朝秦暮楚,也就是當秦兵打來時,插上秦人的旗幟,穿上秦人的衣服,楚軍打過來的時候,又重新換上楚人的旗幟和衣服。

還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成語,“誘秦誆楚”,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挑撥離間,而它的歷史來源則是見證了秦楚爭霸中楚國的逐漸衰落。楚國和齊國原本是盟友,當時秦國的相國張儀出使楚國,說秦國願意以600裡的土地換取楚國和齊國的絕交。想想秦楚兩國為邊境處的幾十裡土地,還大動干戈,人民不得不朝秦暮楚。這600裡土地就相當於是天上掉餡餅。對於楚懷王當然是個很大的誘惑,楚懷王很高興,一口就答應了。但是當楚國和齊國斷交之後,秦國卻迅速與齊國結盟,並且也沒給楚國那600裡的土地,楚懷王這下給氣壞了,集結兵力攻打秦國,卻被秦齊聯軍痛擊,還失去了大片土地,楚國也從此走向了衰敗。終於秦國於公元前221年最終殲滅了包括楚國在內的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三國時代,湖北又成中國歷史的中心

但是湖北在中國歷史上的故事還沒有完結,依然在繼續……到了東漢末年,三國分漢,湖北再一次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中心地帶。赤壁、襄陽、荊州這些響噹噹的名字你肯定都聽說過。關於它們的成語,下面李夫子就一一給你道來。首先來說赤壁,也正是在赤壁之戰當中,孫劉聯軍大敗不善水戰的曹軍,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的古戰場就位於如今湖北赤壁市的長江邊。關於赤壁之戰的成語有很多,比如

“赤壁鏖兵”,又叫“赤壁鏖戰”。這個成語很形象,本意是形容金屬器皿裡的液體激烈的沸騰,引申義則是比喻戰鬥的激烈,戰況空前。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你可能也聽說過,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放滿了稻草人的草船和江上的大霧,在一夜之間就騙得曹軍的10萬支箭,為孫劉聯軍提供了足夠的兵器。現在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了充足的武器,還有諸葛亮在背後指點,孫劉聯軍的勝利,是不是就已經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八字成語常用來比喻,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只差一個重要的條件。當時孫劉聯軍定下了用火攻來對付曹軍,正值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要向北岸曹軍放火,必須刮東南風才能辦到。諸葛亮預測到了江上會刮短暫的東風,最終火攻成功大敗曹軍,這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由來,從此也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都離不開諸葛亮。說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湖北襄陽。在魏、蜀、吳三方勢力當中,蜀國起初是最弱小的,但是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軍師,蜀國的實力才發生了質的飛躍。相傳“三顧茅廬”的發生地就在今天湖北襄陽市城西的隆中。襄陽城不僅僅有劉備的三顧茅廬,還有關羽的“水淹七軍”,講的就是關羽在襄陽城大破曹軍的故事。想想曹操經歷了火燒赤壁、水淹七軍,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是夠慘的。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卻是蜀國。雖說戰神關羽經歷了水淹七軍的輝煌,隨後也因“大意失荊州”而喪命。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荊州是現今湖北的一個地級市,但是在東漢末年,荊州的地方可大了,有七個郡,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以及河南省南部的一些區域。因此荊州是魏、蜀、吳三國爭奪的戰略要地。前面提到的赤壁、襄陽都屬於荊州的範圍,這就不難理解《三國演義》為什麼總也繞不開荊州。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吳蜀兩國成了親密無間的戰友,但後來吳國卻趁著蜀國進攻魏國,荊州空虛之機,將蜀國的荊州三郡吞佔,這就打破了原本魏蜀吳三分荊州的格局,“大意失荊州”,不僅讓蜀國失去了關羽這樣一員大將,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塊戰略要地。蜀國自此便漸漸走向衰亡。這個成語也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有驕傲、輕敵的意思。

湖北的成語傳承了湖北人的精神

從春秋時期的楚國到三國時期的荊州,大量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見證了湖北輝煌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其實除了山水物產和歷史文化,與湖北相關的成語,也描繪了歷史上無數湖北人的形象,他們身上的氣質代表了不斷傳承的湖北精神。說到湖北人,李夫子就先來說說湖北著名的美女,比如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就是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在西漢時被選入皇宮做宮女,後來又被送到匈奴和親。成語

“沉魚落雁”中的落雁就是用來形容她的美貌。相傳“昭君出塞”是在秋天,要告別故土,昭君心生悲涼,於是彈起琴來,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美麗女子竟然忘記了山煽動翅膀,跌落到地上,從此昭君便有了“落雁”的代稱。當然湖北不僅出美女,也出美男,比如人們常會用“貌若潘安”、“美如宋玉”來形容男子之美。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潘安是西晉時期的美男,宋玉要比他還早500多年,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美男的鼻祖了。宋玉就是戰國時期楚國鄢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陽宜城人。除了“美如宋玉”,“宋玉東牆”這個成語的主角也是他。成語講的是在宋玉家東邊住著一位美女,因為宋玉朱唇皓齒,長得過於美貌,這個姑娘連續三年都會趴在牆頭偷窺宋玉,從而有了“宋玉東牆”的典故,比喻女子美貌且多情。當然,湖北人不止有美貌,還有才學。宋玉就不僅貌美,還擅長音樂和寫賦。

湖北人的聰明與智慧

其實湖北人聰明有才能,很早就被人們知曉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人才就非常的吃香。出自《左傳》的“楚材晉用”這個成語,就是指楚國的人才在晉國受到了重用,比喻自己的人才被他人重用。“楚材”的說法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近代,後來又發展出了

“惟楚有才”的說法。在清朝康熙年間,“惟楚有才”這四個字還被刻在了武昌鳳凰山南麓的貢院牌匾上,預示著當時這裡是科舉考試向朝廷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雖說是惟楚有才,大家也不要誤解這個“惟”字,它並不是唯一的唯,而是語氣助詞,並無表意。

湖北人能文能武、技藝高超

湖北人也從來沒有驕傲自滿,楚有才也是中華人才的一部分。湖北人才數不勝數,涉及各個領域。這一點從成語中就能看得出來,比如湖北人能文,像湖北人“屈原”、“宋玉”都留下了蕩氣迴腸的文章。“蕩氣迴腸”這個成語便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形容文章樂曲十分的婉轉動人。湖北人又能武“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兩個成語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它的主人公“養由基”正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將領和神射手。

湖北人還善技藝。大家可能聽說過魯班,春秋時期,與魯班齊名的工匠就是湖北人“匠石”,“匠石運斤”這個成語就講了他高超的技能,運是“掄”的意思,斤是“斧頭”的意思。成語講的就是“匠石”掄起斧頭砍下去,砍掉了人的鼻子上的白灰,而人的鼻子卻毫髮無損。後世“匠石”又被代指能工巧匠。湖北人還通藝術。比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這兩個成語均出自湖北。陽春和白雪是指戰國時期的楚國正式場合演奏的比較高雅的音樂,而下里巴人就是楚國民眾都會的通俗音樂。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湖北人的精氣神

湖北人美貌有才學,但這還不是他們的全部,下面還要通過成語為大家講講湖北人的氣質,也就是他們身上的精氣神,他們身上的湖北精神。說到湖北精神,首先就是愛國,這就不得不說湖北人“屈原”了,屈原的文章《離騷》、《九歌》固然寫得好,但他為後世永遠銘記的,更是他的愛國精神。屈原為楚國的興亡鞠躬盡瘁,在被攻破郢都之後自沉汨羅江,後人也永遠懷念這位愛國詩人。“九死一生”的成語便出自屈原的《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湖北人不僅愛國還愛家。“孝感”這個名字正是源於當地人的孝道。湖北人因為孝道,也留下了大量的成語,比如“賣身葬父”、“哭竹生筍”、“黃香溫衾”、“天下無雙”

等。其中“哭竹生筍”講的是三國時期孟宗的故事。孟宗是三國時期江夏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孝昌縣人,他年邁的母親生了重病,醫生說用鮮竹筍熬湯可以改善母親的病情,可是時值寒冬臘月,孟宗尋遍了整個山林一無所獲。失望的孟宗非常著急,扶著一棵竹子大哭起來。忽然他聽到地裂聲,上天被他的孝行所感動,他滴淚的地方竟然長出了鮮嫩的竹筍來。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如果說“哭竹生筍”成語帶有神話色彩,那麼“黃香溫衾”和“天下無雙”這兩個成語則是完全寫實。他們都出自東漢的“黃香”,黃香是漢朝江夏安陸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雲夢縣人。黃香在京城做官,京城裡流傳著“漢夏黃香、天下無雙”的民謠。為什麼呢?原來黃香不僅知識淵博,很有才能,還是個好官。在大災之年把自己的俸祿分給百姓。與此同時他還是個大孝子,他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非常愛護自己的父親。夏天他會把席子扇涼,冬天他會把被子捂熱再讓父親睡覺。黃香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

除了愛國愛家,湖北人也非常敬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始終艱苦奮鬥,矢志不渝。就比如說明朝李時珍。李時珍是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自1565年起,他不怕山高路遠,走遍了名山大川,收集藥物樣本,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歷經27年,寫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李時珍的故事就是成語“山高路遠”的由來,形容實現目標的路途艱難而遙遠。那接下來的兩個成語,則凸顯了湖北人的正直與正義感。明代名臣張居正,他是湖北荊州人,在明朝萬曆年間作為內閣首輔,他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張居正的改革受到了各方勢力的阻撓,但他不畏權貴的威脅和誘惑,堅持將改革進行到底,並以品行高潔的蘭花自喻。由此便有了

“空谷幽蘭”的成語。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還有一個成語聽上去不是什麼好詞,但它背後的故事卻反映出了湖北普通民眾的正義感。這個成語就是“拋妻棄子”,出處是《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其實歷史中真實的陳世美叫陳年穀,又叫陳熟美,湖北均州人,是清朝一位清廉的官員,也並沒有拋棄妻子。那麼為什麼會有“鍘美案”這出戏?原來在當年,同僚妒恨清廉的陳年穀,便賄賂戲班,將《琵琶記》與包拯的故事相結合,編出了“鍘美案”一戲,並編造出了和陳熟美對應的陳世美一角色。包拯在宋代當然沒法鍘掉清代的陳年穀,可是通過這出戏卻毀壞了陳年穀的名聲。深知內情的湖北均州人民自清代以來,不僅一直在抵制“鍘美案”一戲,還在一直致力於為陳年穀恢復名譽,寫出了《陳年穀秘史》等相關著作,為真實的陳年穀主持公道。

從戰國時的楚國到三國時的荊州,通過成語發現湖北人傳承的精神

李夫子說湖北

李夫子通過跟湖北相關的成語,以及成語背後的典故,側面展現了湖北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以及人美有才,又有精氣神的湖北人,瞭解了湖北人身上的精神特質,愛國、愛家、敬業、正直,這不僅是湖北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作為我國中部的重要省份,湖北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的一系列成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今天人們的耳熟能詳,它連接著湖北的過去、現在,為我們展現出湖北人的內在品格與精神氣質。

那麼各位小夥伴,你的家鄉有哪些有意思的成語故事呢?歡迎各位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