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元曲:大漠飛歌

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談不上什麼學術,要說有什麼的話,就是元曲。元朝打仗很勇敢,橫掃歐亞大陸,被譽為草原上的“灰色旋風”。但文化水平不高,毛澤東《沁園春.雪》裡說“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華夏士子無法和他們交流。如何影響他們呢?後來發現他們愛看戲,把“文以載道”變換成“戲以載道”,集中精力創作戲曲。故元曲南戲大流行,主要人物是關漢卿(《竇娥冤》)、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王實甫(《西廂記》)。

雖然元朝留下了萬古永流傳的名曲,但華夏文化已由草原退化成了荒原。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明長城

明朝的主流學術是心學和小說,主要人物是王夫之(《黃書》《讀通鑑論》《宋論》)、王陽明(《傳習錄》)、顧炎武、黃宗羲、劉伯溫、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王陽明心學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王夫之看到心學理學的流弊,“一生孤心獨抱,上下求索,潛心學術,經天緯地,批判理學,揭櫫新學,覺醒人文,破塊啟蒙,光芒燭天,芳菲匝地。一生著述四百多卷,言近千萬,卓識千古,創見非凡,開六經生面,為孔子以來天地大儒“。

朱元璋驅逐胡虜,舉兵北伐,推翻元朝統治,恢復華夏,功莫大焉。移民屯田、重修長城、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興科舉,使得我華夏文化得以恢復。但由於被夷族統治百年,流弊太多、積重難返,此時的華夏文化好比是荒原上長著的粒粒原小草,雖有勃勃生機,但仍處絕對弱勢。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清】八旗子弟

朝是個滿族統治時期,大興文字獄,順治時七次、康熙時十二次、雍正時十七次、乾隆時達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獄泯滅人性,禁錮了人的思想,文人為了避禍,不敢議論只能考據,主流學術退化為“考據學”,也叫“樸學”。還有愚化奴化,慈禧太后自稱“老佛爺”,用外來宗教打壓華夏文化。

整個大清朝文化弱化到了極點,就像一場大火把我華夏文化的原野化為了灰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東方雄獅

民國時期是半殖民地時期,全盤西化的思想佔據主流,主要學術是西學,而把本民族的學問稱為“國故學”,簡稱“國學”。人物是魯迅、孫中山、胡適、錢穆、梁啟超、譚嗣同、李大釗、陳獨秀、

孫中山和朱元璋一樣驅逐韃虜,舉兵北伐,推翻清朝統治,恢復華夏,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遺言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人說清末到民國是我華夏文化的啟蒙運動,那是不對的,應該是一次修復運動,是歷史上的第四次修復。從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自由了,有一點從萬馬齊喑到百花齊放的感覺,但是不是真正的站起來了,一頭雄獅被困在籠子裡三百年,出籠了,睜開眼,抖一抖身子,吼幾聲而已。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東方紅

新中國主流學術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核心是實現共產主義。《禮記》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如出一轍,可以說“大同社會”就是“共產主義”。

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把我們的四大發明帶到了歐洲,把四書五經也帶回去了。聖西門和傅立葉受其思想影響創作了《烏托邦》,馬克思受聖西門和傅立葉的影響,產生了共產主義思想。所以說共產主義思想是“華僑回家”,中國人骨子裡就有,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勝利也是華夏文化的勝利。

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對華夏學問融會貫通,出神入化。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群眾路線,統一戰線”,也是我華夏文化的又一個集大成者,是真國學,這是毛澤東思想為什麼可以戰無不勝的秘密。

風雲激盪五千載,百折千曲流不斷——華夏文化之流變(下)

龍的傳人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在向西方學習。最開始學歐洲,學著學著,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倒下了;解放初我們學蘇俄,學著學著,蘇聯解體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學美國,學著學著,美國危機了,世貿大廈被炸了。最後才發現,西方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回過頭來才發現,我們老祖宗那裡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當下的國學熱,其實質就是“古為今用”,是變“淘寶”為“尋寶”,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復興。現在熱度還不夠,應該要熱火朝天,一直復興到我們華夏文化歷史上曾經的輝煌,復興到三皇五帝,復興到三家九聖,這才是真正的華夏民族偉大復興!正可謂:

風雲激盪五千載,

百折千曲流不斷。

伏羲炎黃神以靈,

華夏文明萬古傳。

巖舟, 作於庚子年孟春

【筆者巖舟,華夏文化的擁躉,因敬仰船山先生“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故命“巖舟”。巖者山也,舟者船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