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喬珍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掌控實權的皇帝,咸豐在個人能力,品質,操守方面,在滿清十個皇帝裡絕對要排最後一個。而道光之所以傳位給他,關鍵在於他的“仁孝“。但對於一個生逢亂世的皇帝來說,“仁孝“恰恰是他無能的表現。因為咸豐除了表現他的仁孝之外,其他一無是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作為一個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孩子。確實很“失敗“。至於說,咸豐意圖要殺慈禧,咸豐應該有過這個念頭。而最終放棄沒殺慈禧。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殺其母而留其子。效法漢武帝鉤弋夫人事,這是肅順給咸豐的提議。以肅順的眼光應該看出絕非等閒之輩。必須將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但咸豐最終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咸豐不採納的原因在於兩點。第一,太子過於幼小。如此幼小的年紀喪失母愛。在咸豐看來過於殘忍。咸豐自己自幼失孤。母親的去世給幼小咸豐的心靈裡造成巨大的創傷。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
再就是,兒子載淳雖然年紀幼小,但三歲看老,自己的這個兒子絕非康熙那樣的英主。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兒子能否守住江山社稷。咸豐自己實在是沒有信心。主少國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真心實意幫扶兒子的,也只有其母了,畢竟二人的利益是想通的。
為了大避免大權旁落,咸豐設立了八位輔政大臣,就是為了避免肅順成為第二個鰲拜。而後將恭親王奕忻排除在輔臣之外。就是為了避免出現第二個多爾袞。咸豐為此煞費苦心,精心籌劃。自以為天衣無縫。但他做夢都想不到,顧命八大臣蠢如豬狗,自己的媳婦如此能幹,自己去世不到百日。政局就天翻地覆地轉變了。這就說明,死人永遠管不了活人。
而慈禧之所以公開誅殺肅順,就在於慈禧知道了肅順殺母留子的建議,所以恨肅順入骨。
清水空流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
據說,咸豐皇帝臨死前,已經動了除去慈禧這個後患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真相就是,咸豐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機會早就喪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漸豐,黨羽眾多,臨死前再動殺機,為時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殺心,只是未付諸於實質,成功不成功另說,我們單看咸豐皇帝為什麼沒有具體實施的原因吧!
一,咸豐和慈禧這對夫妻還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因此雖然早有殺意,但是遲遲未動
咸豐二年,17歲的慈禧少女初長成,亭亭玉立,美貌絕倫,而正是這一年,皇太后為咸豐帝全國海選秀女,正巧又被選中,憑藉著美貌和家族優勢,被封為蘭貴人。顯然,僅僅是貴人的頭銜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權利的慾望加上後宮的紛爭使年輕的慈禧心裡明白,要想再後宮站穩腳跟,必須手上有權,必須籠絡住皇帝這個靠山,就這樣,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運氣,一步步的套住了咸豐,並且得到了咸豐的寵信寵愛,短短五年之內,提升為懿貴妃。
有兩段描述可以說明咸豐對慈禧的寵愛:
《十葉野聞》記載了咸豐帝迷戀那拉氏的情景:“當文宗(咸豐帝)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
《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彷彿似之”。
二,慈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善於揣摩,而且,幫咸豐分擔了很多政務上的事。
年輕的慈禧能這麼快得到咸豐皇帝的寵信信任,單單靠著美貌,靠著些許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慈禧更多的依靠著自身的能力,聰明才智加上運氣,以及咸豐皇帝的信任,才漸漸走上政治舞臺,從起初的枕邊建議開始,再到咸豐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機而斷,權利越來越大。
再看看兩篇描述說明慈禧的權利政治慾望:
《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懿貴妃)過去曾為先帝整理過奏摺。”
《慈福傳信錄》說:“迨武漢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慈禧)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
三,咸豐臨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
咸豐在臨死前,為了讓自己兒子順利登位,也為了挾制慈禧的權限,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新帝,同時挾制慈禧的權限,正因為太相信八位顧命大臣的能力,因此,雖然臨死前有殺念,但是還是顧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殺手。
要說咸豐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預政事這個事祖訓,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預政事已經習以為常,況且夫妻一場十幾年,咸豐怎麼會不知道慈禧的為人,或許各種原因吧,咸豐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賴於慈禧,夫妻兩人卻確實有感情基礎,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權利熏天時,未掌握最佳時機誅殺,而是拖到了臨死前,即便臨死前有了殺念,或許已經不是最佳時機。終於,咸豐皇帝的擔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後,慈禧便聯合了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政變,一舉誅殺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奪去了清朝的政權,垂簾聽政!
唯戀無名
咸豐號稱歷史上“四無”皇帝,即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遠見。
“四無”高度概括了咸豐的一生,可謂實至名歸。這在他臨終前欲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一事體現的淋漓盡致。
“立子殺母”是漢武帝劉徹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劉徹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為接班人,當時劉徹已經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兒子才6歲。劉弗陵的生母鉤戈夫人才26歲,正值壯年。漢武帝害怕自己死後鉤戈夫人亂政,在去世前把她殺了。
咸豐在臨時前也想把壯年(27歲)的慈禧殺死,咸豐治國本領沒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歲就被“刮骨鋼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時他和慈禧唯一的兒子同治才5歲。
臨死前咸豐想到“秦皇漢武”——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莊襄王34歲就掛了,留下年幼的兒子嬴政和年輕漂亮的老婆趙太后。
老爸死後,8歲的嬴政繼位,母親趙太后專權。她和假太監嫪毐通姦生下了兩個兒子,之後預謀篡奪嬴政的皇位,想讓私生子繼位。
秦始皇親政後,用雷霆手段處死了趙太后和嫪毐的兩個兒子,誅殺嫪毐,隨後把母親關進了冷宮。
前車之鑑,莊襄王沒有殺趙太后,引出了許多麻煩,而漢武帝就高明多了,臨死前殺了鉤戈夫人,為兒子劉弗陵掃清了障礙。
咸豐心想:“自己的兒子同治沒有秦始皇和劉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漢武帝殺死慈禧,也為兒子掃清障礙。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沒有殺死慈禧,否則也就沒有慈禧當權47年的歷史了。咸豐當初為何改變主意沒殺慈禧呢?
一、咸豐大道理都懂,但在關鍵時候下不了手。慈禧是個冷靜而有謀略的女人,可以說把咸豐玩弄於股掌之上。
在咸豐病重期間,慈禧衣不解帶,頭不枕蓆伺候在他的身邊,目的就是感動咸豐。
只要熬死了咸豐,剩下的就是自己說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寬厚,沒有主見也沒有野心,對自己構不成威脅。
咸豐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樣子,想起過往甜蜜生活,慈禧為他疊紙飛機,疊小老鼠,頤和園“天地一春”的情景歷歷在目……
咸豐不禁心生愛憐,始終下不了殺慈禧的決心。假如皇宮評選最佳表演獎,慈禧當仁不讓。
二、咸豐在10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沒人疼,沒人關愛。
想到自己的身世,聯想自己5歲的兒子同治,如果殺了慈禧,我兒子的命運重蹈我的覆轍,我受了苦,難道還要我的兒子受苦嗎?
咸豐心軟了,於是放過了慈禧。
三、咸豐沒有殺慈禧,但在隨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為兒子保駕護航。他偷偷寫了一封詔書交給慈安皇后,內容是:“假如慈禧專權,皇后持詔書誅殺慈禧”。
可以說這份詔書,是懸在慈禧頭上的一把利劍。
接下來咸豐選擇了八位股肱之臣來輔佐兒子,這就是歷史上的“顧命八大臣”。為了以示莊重和正統,“顧命大臣”四個字是咸豐的御筆硃批。
為了平衡權臣和帝后之間的關係,咸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載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當顧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後,必須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則等同一張廢紙。
我感嘆咸豐考慮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專權。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咸豐溘然長逝,終年31歲。
歷史告訴我們,咸豐看似完美的佈局,當慈禧把咸豐屍體從避暑山莊運回北京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擊破和顛覆了這一切:顧命八大臣或被誅殺或被下獄,慈安手中的詔書被慈禧騙皇后燒了,慈禧掃清了一切障礙,從此開始了她成為大清無冕女皇的歷史。
秉燭讀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肅順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腸毒辣且無知無見識。
他認為如果同治皇帝繼位,因為年齡很小,一定會讓慈禧實際操縱權力。
而肅順他們雖然是顧命大臣,畢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對抗。
所以肅順建議咸豐將慈禧殺掉,以絕後患,防止國家大權被這種女人控制。
但咸豐猶豫後,拒絕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豐對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豐一生只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其中女兒生下來就夭折,只剩下一個兒子同治。
而這個兒子,就是慈禧生的。
這說明,咸豐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較多的,客觀說明了當年慈禧是很受寵的。
人家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咸豐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當年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咸豐難以隨便將她殺掉。
第二,咸豐認為慈禧的威脅不大。
大家注意,咸豐採用了一個權力分散的制度。
具體議事由顧命大臣負責,但最終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豐看來,顧命大臣實際上在處理政務,掌握大權。而如果他們要對付慈禧、慈安,後者又可以通過最終決定權制約他們。
這樣一來,他們互相牽制,還必須互相依賴。
顧命大臣必須一定程度考慮太后們的意見,不然決策無法生效。
而太后們沒有什麼政治、軍事能力,具體的事情要靠顧命大臣處理。
咸豐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豐剛剛死,慈禧就趁著顧命大臣尚且沒有掌握朝政、扶持黨羽的時候,聯合鬼子六奕訢等人,發動政變。
幹掉顧命大臣以後,由奕訢等盟友代替他們做具體政務,稍後又把奕訢幹掉,把權力徹底掌握在手中。
在這種政治佈局下,顧命大臣就沒有實際的意義,被殺了也就殺了。
薩沙
說起慈禧太后可謂是人人都咬牙切齒,清朝後期若不是慈禧獨攬大權,貪權享樂,又怎麼會讓我們中國的歷史一直停滯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子掌權,而慈禧乃是咸豐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豐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經是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謀反作亂,這就讓咸豐帝極為頭疼,整日沉迷於酒色,尋歡作樂,咸豐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權力便漸漸的偏向於慈禧一方。自此之後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漸漸的享受到了權力的誘惑,自然是無法放手的,所以咸豐皇帝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廢皇帝”。
那咸豐皇帝為何要拉慈禧殉葬?
當時雖然說咸豐皇帝已經沒有了實權,可是名義之上還依然是一個皇帝,所以當時還是有大臣避開了慈禧秘密的覲見了咸豐,向他訴說慈禧的野心,並闡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會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武則天,咸豐皇帝深知這種危害極大,每天大煙為伴的咸豐皇帝也相當的苦惱。甚至曾經想過將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豐皇帝雖然有想法卻不能付諸於行動,慈禧當時的權力早已遠遠的超過了咸豐,更何況慈禧對權力的嚮往也是遠遠的大於了親情,後來慈禧畏於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個傀儡皇帝,最終掌握了清朝的大權。
雖然慈禧對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承認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貪圖享樂,貪戀權力,慈禧也許還是一個治國的好手。
司徒歷史
清末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歷經三朝,在同治、光緒兩朝把持朝堂數十年,將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瘡百孔。相傳當年咸豐帝奕詝生前就覺得葉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燈,將來必定生事,也曾動過殺心,但最終卻並沒有動手,留下了慈禧。
其實奕詝沒有動手也是出於無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奕詝逃往熱河,駕崩得倉促,當時清朝內憂外患不斷,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載淳尚且年幼,若無輔佐實在難穩皇位。留下葉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歷朝歷代對於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憚,畢竟在古人看來這不是什麼好事。漢武帝時期與北魏時實行立子去母,明朝更嚴格約束后妃的出身與其母家的地位。不過,古代仍舊還是有許多后妃干政為禍的事發生,比如東漢外戚亂政、晉朝賈南風亂政等。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豐朝入宮侍奉深受恩寵,更因生育了咸豐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載淳,而晉封懿貴妃,成為當時後宮地位僅次於正宮皇后鈕鈷祿氏的眾妃之首。奕詝流連春色,所以也向來身體不好,咸豐朝懿貴妃就打破規制,私下代皇帝批閱奏摺染指朝政,如當年唐高宗時,其皇后武則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歷朝都是個不小的問題,葉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剛開始咸豐帝奕詝只不過為了躲懶,也的確因為自己身子不行。而後雖也覺得不妥,但咸豐皇帝並沒有加以遏制,懿貴妃仍舊硃批在手。雖說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實權的皇帝裡算不上傑出,但自恃卻不低,並不覺得懿貴妃能翻了天去。
何況,兩人之間的確有真情分在。咸豐朝,懿貴妃得寵是人盡皆知的事,尤其懿貴妃生育了載淳以後,恩寵更是越過了比其更早晉封嬪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麗妃。奕詝是個心軟之人,肅順曾勸說其除掉懿貴妃他卻不忍下手,懿貴妃始終是枕邊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載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聯軍攻來之際,咸豐帝奕詝倉惶出逃熱河行宮最終突然駕崩,他的唯一繼承人載淳只有6歲。對奕詝來說,留下懿貴妃也是不得已。當時的清朝憂患不絕,內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就算自己也是無力迴天,更何況載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執掌江山。
咸豐帝也知道,自己死後比懿貴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勢力與滿殿朝臣。肅順等手持權柄實力不小,而親兄弟奕訢能力很強還被自己彈壓多年,未必就沒有野心。中宮皇后鈕鈷祿氏一向心慈手軟,也沒有母家儀仗,孤兒寡母家很難維持朝綱。若是不安排妥當,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貴妃終究是載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對可靠。
除了傳位載淳,咸豐還安排了八位輔政大臣,留下御賞、同道堂印璽分別給鈕鈷祿氏與載淳,同道堂璽由葉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為自己的安排還算周祥平衡,卻沒相當自己身後慈禧太后能迅速剷除八大臣,成為清王朝主宰。
澹奕
咸豐作為滿清帝國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其一生命運多舛。
未滿十歲母親病逝,長大之後,歷盡艱辛萬苦終於問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傳給他的天下,並非太平盛世,而是內憂外患,隨時有傾覆之險的帝國。
本就資質平庸的咸豐皇帝,根本無力應對日趨艱難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為中興之主,正因為能力與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豐內心極度的痛苦,為了麻痺自己,貴為天子的咸豐,染上了毒癮,又夜夜縱慾無度。
毫無節制的鴉片和美色,令本就身體羸弱的咸豐皇帝,年僅三十歲便病入膏肓,受咸豐體質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經年過三十歲的咸豐皇帝,僅生育了一兒一女。
被英法聯軍給攆到熱河的咸豐,在彌留之際,把皇位傳給了他唯一的兒子載淳,但載淳只有六歲,根本無法佐理朝政,所以咸豐皇帝開始了他臨終之際的最大一場權利佈局。
咸豐為了將來兒子載淳能夠順利的親政,不至於出現類似於呂后或者鰲拜專權欺君的現象,其將皇權一分為三,首先是軍國大事交於肅順等八人來共同處置,是為顧命八大臣,為此咸豐親書了“顧命大臣”四個字賜予他們。
其次是賜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賞”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載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於載淳年幼,該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載淳親政之前,但凡軍國大事的頒行,必須由這三枚印章同時刊上,方為有效。咸豐做此安排,可謂是煞費苦心,若他們真的能按照咸豐的遺願行事,則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為咸豐的心腹之臣,肅順深知慈禧絕非等閒之輩,非常擔心咸豐龍馭賓天之後,慈禧憑藉皇帝生母的身份,成為第二個呂后,所以再三的向咸豐進言,希望他能像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一樣處置了慈禧。
咸豐不是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那樣的雄才偉略,當然不可能像漢武帝一樣殺伐果斷,所以他沒有聽從肅順之言處死慈禧亦屬正常,這也使得咸豐駕崩沒幾天,其若精心佈置的權利格局,便被慈禧與恭親王奕忻給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豐歲不是漢武帝,但慈禧卻是第二個呂后,甚至比呂后還要厲害,自咸豐龍馭賓天之後,其執掌大清帝國的最高權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是窮盡大清之所有,來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關於咸豐駕崩前想處死慈禧太后的說法,晚清的稗史筆記曾有多處記載——
《十葉野聞》記載,咸豐曾向肅順託孤說:“西宮狡惡,實不可恃,子當力輔東宮,勉襄嗣皇帝,庶幾危可復安也。”
這話的意思,這個婦人既狡猾又惡毒,不能指望,需要嚴加防範,就差說出“西宮不可留”這樣的狠話了。
《清稗類鈔》的記載更直接,咸豐曾對肅順說:“朕不日將效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順噤若寒蟬,不敢表態。
還有的稗史說,因與慈禧向來不合,肅順為免除後患,想先下手幹掉慈禧,於是就用“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來提醒咸豐,不妨效法。
“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說來很簡單,勾戈夫人為漢武帝生了一個讓他滿意的兒子,為防止子弱母強,女人干政,漢武帝最終狠下心來,將勾弋夫人處死了。
漢武帝此舉曾讓許多昏聵的老先生稱道,說這是雄主所為,然而朝後看,歷朝歷代都怕女主之禍,但後來的帝王卻再無人效法漢武帝。
這是為何呢?
缺乏漢武帝晚年那種六親不認的魄力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還是漢武帝此舉有違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都宣稱的“以孝治國”。
因為老皇帝這麼幹會給小皇帝留下一個孝道上的大難題,殺母的仇人是父親,一個孝字活生生地被掰成了兩半,小皇帝怎麼做都是錯,皇家在孝道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是在明面上,還怎麼“以孝治國”。
所以說,在歷代帝王眼中,漢武帝殺勾戈夫人就是失智的瘋狂之舉,除非是老混蛋、糊塗蟲,否則根本不敢想,更幹不出。
咸豐是苦命之君,但算不上昏庸之君,他是趕上了一個“壞時代”,要替乾隆、嘉慶、道光還債。如果咸豐真是昏庸無能之君,又是層出不窮的內亂,又是虎狼環伺的外患,清朝在他手裡可能早就完了,哪還有後來所謂的“同治中興”。
之所以有所謂的“同治中興”,那時因為咸豐為清朝保持了一點元氣,慈禧後來大膽起用漢臣、鼓勵實學,實際上底子都是咸豐打下的。
這能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咸豐至少是個明白人。
如果再聯想到咸豐當初以仁孝贏得的那場皇位大考,效仿漢武帝殺勾戈夫人的事情,他大概是幹不出來的。
那肅順會不會主動提呢?
猛眼一看,這倒是很符合肅順權臣的性格,敢拿滿族權貴開刀。但細細想來,肅順雖猛,卻不傻,這樣的大忌諱他還是懂得。
如果再聯繫到他後來在辛酉政變中的失敗,也能看出來,他雖與慈禧不合,但心底壓根沒把慈禧看在眼裡,如果他能夠早早地對慈禧保持高度的警惕,慈禧的辛酉政變很難成功。
站在咸豐的角度看,站在當時大清朝局的角度看,慈禧在咸豐眼中,不是必殺的禍害,而是應該保留的棋子。
咸豐玩帝王術、搞平衡是在行的,對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大體上他雖然是信任的,但鰲拜之類的前車之鑑,他不能不看,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兩枚璽,母后用“御賞”璽,皇上用“同道堂”璽,以鉗制八位顧命大臣。
說到對慈禧的防範,有種說法,咸豐在駕崩前給慈安留了一道制約慈禧的遺詔,不知真假,不過倒是符合平衡的邏輯。
要說咸豐駕崩前真正的失算,不是留下了慈禧,而是忽視了曾經跟他爭奪皇位的恭親王奕訢。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城跟洋人談判,雖說是丟燙手山芋,但京城的局面一旦讓恭親王拿住了,那就等於是送出去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有叔嫂聯手,那還得了?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肅順之流也非善謀之人,將恭親王徹底約束住才是當時的關鍵,怎能咸豐死後,叔嫂見面密謀,連擋都擋不住呢?
是太自信,還是不相信這一對叔嫂能開先例?
黑句本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咸豐身體不行了,就一個兒子載淳,年齡還小,他得選好輔佐人,以保證兒子皇位不丟。他對候選人員進行排查,得出結論,慈禧最可靠,肅順次之,最不可靠的是恭親王奕訢。
慈禧是載淳他媽,虎毒還不食子呢,維護兒子的利益,當媽的最可靠。只是慈禧這個人有點政治野心,將來有可能出現太后專權。不過慈禧孃家沒啥勢力,她的兄弟也都廢物,成不了大事。即便出現了最壞的結果,慈禧專權,她最終還得還給兒子,皇權不會旁落。
慈禧是個女人,按祖制女人不得干政,讓八大臣輔政,那幫老油條,權力能讓慈禧奪去?不太可能!何況慈安是正宮太后,有慈安把關,慈禧想專權更沒可能。至於他死後,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最高權力,完全出乎咸豐想象之外。
咸豐對肅順就差了點。咸豐在肅順面前表現出對慈禧專權的擔心,完全是試探他的忠心。肅順中套了,他建議咸豐效法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殺掉慈禧。這加重了咸豐對肅順的懷疑。慈禧沒有多大威脅,殺了她,慈安制衡不了你肅順,你好專權是吧!這樣咸豐就把關注點放在了肅順身上。奕訢不能用,只能用肅順,但又不放心肅順,只能加強防範。
當年順治當皇帝,年幼,諸王貝勒推薦了兩個人當攝政王。康熙當皇帝,順治給他選了四個人當輔政大臣,人數翻了一番。到了同治這兒,咸豐給他安排了八大臣輔政,人數又翻了一番。輔政大臣人數多了,看起來人多勢眾,實際上是分散權力,分散肅順的權力。
就這樣咸豐還不放心,於是又把他平時用的兩個印章,一個給了慈安,另一個給了慈禧。八大臣下發指令,擬好文,先拿到慈安那兒蓋上“御賞”印,再拿到慈禧那兒蓋上“同道堂”印,這樣才能生效。慈禧是最後一道關,有一票否決權,可見咸豐多麼看重慈禧。
這一招太高了,既制約了肅順又制約了慈禧。咸豐為自己想出這一招暗自竊喜。這樣就可以保證兒子的皇位安全無憂了。
至於奕訢,這小子太厲害,最讓咸豐這個當哥的不放心。他不是鬼子六嘛,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他沾邊,看他還有啥鬼主意。實在不行,還有慈禧能制約他,他是皇帝的親叔叔,八大臣制約不了他,慈禧是他嫂子,是皇帝的媽,論親疏比奕訢親,論能力慈禧不比奕訢差,制約奕訢只有慈禧才行。
慈禧太重要了,制約八大臣,制約奕訢都得靠她,殺了她,兒子的皇位就沒保證。
咸豐不是隨便殺人的皇帝,當年那個曾刺頭曾國藩,那麼讓他生氣,他都沒殺,何況慈禧,他可愛的蘭兒,在國難當頭,他亞歷山大,幾乎崩潰之時,幫他批閱奏章,替他分擔憂愁,他怎麼捨得殺呢!至於她的危害,防範就好,不會有大礙。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咸豐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成為繼嘉慶以來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豐是在此處縱慾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兒子載淳謀劃,如果說想要殺掉慈禧,恐怕是沒這個精力了。
生後之事的安排
載淳是咸豐皇帝僅有的一個兒子,他死後必將由這個兒子來繼承皇位,但是載淳此時畢竟才6歲,還是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要他單獨扛起這個千斤重擔是不可能了,必須給他設立一個輔政大臣協助他處理政務。久思之下咸豐覺得單獨讓肅順、慈禧、慈安、奕訢他們誰來幫助小皇帝攝政都不妥。
首先,肅順、慈禧權力慾太重,由他們來輔政必定會導致大權旁落,兒子將來萬一到了年齡想要親政都會是個難題;其次,慈安又是個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個擺設;最後,奕訢和自己關係並不好,如果把兒子和江山一併交給他,萬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個多爾袞之類的角色。
幾經苦思冥想,咸豐皇帝終於思得一記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處理國政,再給慈禧、慈安她們一人一個圖章(同道堂、御賞)用以牽制八大臣。咸豐規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擬旨辦事,必須經過慈禧、慈安的同意,因為只有她們倆同時把手中的圖章在上面蓋上,旨意才能生效並下發執行,做完這一系列的安排之後,咸豐放心地閉上了眼睛。
結果事情的發展卻遠遠超乎他的意料,他哪裡想的到自己死後僅僅十多天,兩宮皇太后就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擊敗八大臣,奪回了皇權,將咸豐臨終前確立的權力運行體制擊得粉碎,慈禧也由此開始了她對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由上述可知,咸豐想過要殺掉慈禧的說法是不值一駁的,如果他真的有這個心思,哪裡還會給他這個同道堂的圖章,賦予她制衡顧命八大臣的重任呢?這種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後人看不慣慈禧的所作所為而憑空捏造出來的。這在野史中雖然有相關描述,但是依據難尋,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際,甚至還有乾隆皇帝是漢人的流言,都只不過是大家對滿清統治不滿的一種發洩罷了。
弒殺慈禧一說
- 肅順進言
這個版本講的是咸豐在承德行宮快不行了的時候,肅順見皇帝病情日篤,且他唯一的兒子載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豐一旦撒手人寰,慈禧會越俎代庖染指朝政,於是他建議咸豐帝快刀斬亂麻,仿照漢武帝賜死太子之母鉤弋夫人的辦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貴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後患無窮。
但是咸豐可憐她畢竟服侍了自己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又為自己產下獨子,實在狠不下這個心來下手,於是拒絕了肅順。但是好像這件事的保密工作沒做好,後來意外被慈禧聽到了蛛絲馬跡,她也由此記恨肅順,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這個版本則講的是咸豐在彌留之際就已經發現懿貴妃(慈禧)對朝政的過分熱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卻又生性懦弱壓制不住她,咸豐生怕自己死後慈禧母憑子貴當上太后,身份尊貴無人可制。再加上她對權利的過分追求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呂后一樣的人物,壞了愛新覺羅家的天下。於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給慈安,如果慈禧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則罷,如若不然就拿出這道旨意直接處死她!
“吾受先皇帝遺詔,本應翦除,顧念爾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爾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終不能以私情廢公義。”——《十葉野聞》
到了光緒年間,慈安有一次不經意地看到慈禧與一個戲子的不檢點行為,有逾禮制,讓本來性格溫柔沉穩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話音剛過,這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寡婦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然後慈安就下令賜死了那個戲子。此事過後,慈安見慈禧行為收斂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縱,於是就毀掉了密旨,以示對慈禧這個妹妹的信任。萬不料此舉卻讓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對慈安懷恨在心,欲除之而後快的慈禧再無顧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飲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觀想法如何,歷史都已經發生了,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如若可以重來,我想咸豐也不敢再寵幸慈禧,相反會直接賜她三尺白綾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結了這個毒婦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