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誰的成就最大呢?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及至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賈誼《過秦論》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就是賈誼《過秦論》中說的六世之餘烈,正是他們的鋪墊,才有了最後秦始皇一統中國的千秋偉業,那麼這些人的功績如何比較呢?誰的功績最大呢?

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3位排除,因為秦武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都是3年,秦孝文王更是隻有區區3天!

秦孝公:

最大的功績就是大力推行商鞅變法,改變了自秦穆公之後連續14任君主不作為後積弱的秦國,內政人民安居樂業,軍事將士用命,外交西戎諸國臣服。

秦孝公將秦國從戰國棋局的看客變成了主要棋手,而且具備了通殺的能力。

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給秦朝積累了大量資本,正好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很明顯秦惠文王就是。

打贏了秦魏河西之戰,奪回了被魏國佔領百年的河西之地,並在河東建立了前進根據地,自此,秦國打通了東進道路,出可以進攻東方六國,退可以扼守函谷關,立於不敗之地。

擊敗楚國,奪得巴蜀,如果說奪回河西是打開了通道,那麼奪得巴蜀地區就是保證了秦軍連綿不斷的軍糧,從地圖上看,也對楚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高壓態勢。

降服義渠,掃除秦國的後顧之憂,並且獲得了義渠的大片優質馬場,軍馬的供應也得到了保障。

重用張儀,利用連橫之策破壞六國的合縱,避免了秦國被六國圍攻,為秦國的最終崛起創造出了空間和時間。

可以看出來,秦惠文王將秦國國運、國力最大程度地轉變成了實際“收益”,自此秦國擁有了傲視東方六國的強大實力。

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讓秦國具備了稱雄的軍事實力,而發揮這強大實力的就是秦昭襄王。

他任用魏冉、范雎為相,白起為帥,採取“遠交近攻”之策,鯨吞周邊鄰國土地,嚴重削弱齊國、楚國、趙國等大國實力。

先拿韓、魏、楚下手,三國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割讓河東400裡地,韓國割讓武遂200裡地,楚國更是損兵折將,被佔領無數城池,最後連楚懷王都被秦國綁架,最後客死他鄉。

面對著胡服騎射強大起來的趙國,戰神白起長平一戰將趙國送入萬劫不復,甚至差點被白起滅國,自此再無力與秦國對抗。

對於東方大國齊國,秦昭襄王先是用“東西二帝”的虛名穩住齊國,讓其見死不救,然後乘著燕國進攻齊國,聯合諸國一起攻擊齊國,打得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座城,差點滅國,自此唯一能和秦國扳手腕的齊國也淪為二流國家。

簡單來說,之前七國排身高,秦國和齊國差不多高,另外也只是比趙國、楚國高了半個頭,經過秦昭襄王的主動出擊,遠交近攻,最後一看,就秦國是站著的,其他六國都已經趴在地上了

秦始皇:

面對著太爺爺秦昭襄王留給自己的遺產,再看看瑟瑟發抖的東方六國,嬴政一聲令下,王翦、王賁、李信等名將四處出擊,自公元前230年滅亡韓國,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投降,

只用不到10年時間,嬴政便掃蕩了六國,統一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他也成了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嬴政幼年繼位,面對呂不韋的專權以及嫪毐的反叛,不到20歲的嬴政以雷霆手段剷除了這些隱患,最大程度保證了秦國內部穩定,為後來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題目中問誰的成就最大,毫無疑問,肯定是秦始皇,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來,秦始皇是站在了巨人們的肩膀上:

秦孝公打下了堅固的地基

秦惠文王修好地面及宮殿骨架

秦昭襄王為宮殿封頂

秦始皇則是為宮殿裝修上樑,並宣告宮殿落成!

如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優秀電視劇《大秦帝國》完整講述了秦國從崛起到統一。

《大秦帝國之裂變》——秦孝公

《大秦帝國之縱橫》——秦惠文王

《大秦帝國之崛起》——秦昭襄王


榮耀歷史


題主問的是誰的成就最大,那當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因為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這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秦國曆代君主的夢想,秦始皇做到,雖然是他現在巨人的肩上做到的,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千古一帝。

當然成就最大的是他,如果要問功勞或者貢獻最大的是誰,那就不好說了,奮六世之餘烈,方有那時的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發展壯大,最後滅六國,統一天下,六世都是明君,真是難得。

秦孝公秦國的奠基者,力排眾議,任用商鞅變法,把秦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惠文王,堅持新法,重用樗裡子,公孫衍,張儀,司馬錯,遠交近攻,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使秦國國力,從一小國變成超級大國。從之前的魚肉變成了刀俎。

秦武王贏蕩,聽這名字,總讓人想笑,可人家是蕩平天下,不要想多了。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可能是太心急了跑去洛陽舉鼎,被鼎砸賞,英年早逝。

秦惠文王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在位期間打趴下了山東六國,讓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一顆拼。

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暫且不談。

秦莊襄王雖然在位僅三年,但是滅東周國,長達八百年的周朝結束。

秦國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上面兩位皇帝太過短命,不然秦國統一天下還要提前幾十年,秦始皇無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前幾任國君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後他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華夏文明迎來了五百多年的大一統,他的成就無人可以比擬。


沉默三秒2


這七個人按照他們的功績來說,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幾個過客,他們除了在位時間短暫,也不能與其他四位相提並論。

1. 在給剩下的四位排名之前,不妨也瞭解下他們的功績。

  • 1.1 秦孝公讓大秦迅速崛起,十九年稱霸


起用商鞅,推行變法。

對內提倡致力農業,對外嚴明賞罰,鼓勵士卒力戰效死;

修城設縣,劃田置陌,把領土擴大到洛水以東;

對外屢次挫敗魏國,虜魏公子卬,俘魏錯。

  • 1.2 秦惠文王得巴蜀糧倉,擴大版圖


起用張儀和司馬錯。

七年,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

八年,得魏國之河西之地;

十年,得魏國上郡十五縣;

十一年,在義渠設縣,義渠君俯首稱臣;

十四年,修魚之戰,俘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二十二年,司馬錯伐蜀,攻佔趙的中都、西陽;

二十三年,攻佔韓的石章,打敗趙將泥,攻佔義渠的二十五座城;

二十四年,打敗韓軍於岸門,斬首一萬,韓將犀首逃走;

二十六年,丹陽打敗楚軍,俘虜楚將屈匄,斬首八萬,攻打楚的漢中郡,佔領地六百里,設置漢中郡;

二十七年,佔領楚國的召陵,丹、犁、蜀俯首稱臣。

  • 1.3 秦昭襄王遠交近攻,斬首六國軍隊過百萬

六年,司馬錯平定蜀亂,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十四年,伊闕之戰,白起斬首二十四萬;

十八年,司馬錯佔領垣、河雍;

二十七年,司馬錯攻打楚,得南陽,白起攻打趙,佔領代國的光狼城,司馬錯發兵佔領楚國黔中郡;

二十八年,白起佔領楚國的鄢、鄧;

三十二年,丞相穰侯攻打魏國,擊潰暴鳶軍,斬首四萬,得魏國的三縣;

三十三年,客卿胡陽佔領魏國的卷、蔡陽、長社,攻打芒卯於華陽,斬首十五萬,得魏國的南陽;

四十三年,白起攻佔韓國的九座城,斬首五萬;

四十五年,佔領韓國十座城;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斬首四十萬;

四十八年,得韓國的垣雍,王齕佔領趙國的武安、皮牢,司馬梗北定太原,佔領韓國的上黨郡;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佔領韓國的陽城、負黍,斬首四萬,佔領趙國二十多縣,斬首俘虜九萬,得西周城邑三十六座;

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東周,周的寶器九鼎被搬到秦國,周開始滅亡;

五十三年,天下皆來歸順。

  • 1.4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

六年,攻克衛國;

十七年,滅韓國,抓獲韓王安,設為潁川郡;

十九年,滅趙國,抓獲趙王;

二十一年,佔領燕國的薊城,殺太子丹;

二十二年,魏國稱臣;二十四年,楚國滅亡;

二十五年,滅燕國,抓獲燕王喜,滅代國,俘虜代王嘉,降服越君,設置會稽郡;

二十六年,滅齊國,俘虜齊王建。

統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標準,規定車子兩輪距離相同,書寫採用統一的文字。

2. 我認為沒有誰強誰弱,大秦帝國的成功是得益於一個好的治國策略的賡續傳承

  • 2.1 人才選用:不任人唯親,重用客卿

秦穆公引進百里奚、由余;秦孝公引進商鞅;秦惠王引進張儀;秦昭王引進範睢;秦始皇引進李斯等。

  • 2.2 法治強國代代相傳

其實,他們四位都處於大秦發展的某一階段,秦孝公確定依法治國,秦惠王得巴蜀糧倉,得攻楚之有利地理條件,秦昭王遠交近攻,以絕對武力打垮了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強國。我覺得他們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結語:如果秦孝公沒有確定法治強國的戰略,後面都將是一句空話。但如果治國策略沒有代代相傳下去,大秦也不會獲得成功。

您認為呢?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讀春秋思無忌


第一,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過變法,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但是各國變法要麼不深刻,要麼半途而廢,歸根到底就是各國國君意志不堅定,方法不得當。秦國的商鞅變法不但最徹底,而且商鞅頒佈的法令一直持續到了秦朝滅亡,變法大成還讓秦國變成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嬴政這才得以一統天下。

第二,變法需要把國家交給權臣,舉國託於一人,這樣的氣魄可不是任何一個君王都具備的,嬴渠梁為了秦國強大,鐵下心支持商鞅變法,把變法失敗的所有風險承擔了下來。

第三,商鞅變法激勵了秦國,也撕裂了秦國,尤其是觸動了老氏族的利益,引起老氏族群起反對,暗中搞破壞,嬴渠梁想方設法化解矛盾,商鞅因此才得以實現自己的報復。

第四,刑治百姓也就算了,商鞅執法六親不認,連王公貴族也毫不留情,手握大權的商鞅當然無所謂,但是爛攤子需要嬴渠梁來收拾,這一點非常難,但是嬴渠梁做到了。

第五,商鞅變法期間秦國有好幾次處在戰爭邊緣,此時變法還沒有成功,秦國國力還不強,作為國君的嬴渠梁其實非常難,但是最終得以化解。

秦孝公嬴渠梁支持商鞅變法,讓商鞅把秦國打造成了戰爭機器,當時的秦國只有三種人,農民、軍人和官員,國家的一切權力被集中到了君王手裡,這種帶有明顯時代侷限的法治制度在列國爭雄的戰國時代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說,秦國之所以可以一統天下,商鞅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有了法度,秦孝公之後的五代君王只需要踩著先人的足跡繼續前進就可以,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框架下會變成龐大的戰爭機器,直到具備橫掃六國的實力。連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也承認自己是“奮六世之餘烈”,因為經過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等君王的反覆殺伐,東方六國的戰爭潛力已經大不如前,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整個邯鄲幾乎看不見男人。

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說明,那就是商鞅變法的先進性和侷限性都十分明顯。商鞅變法把秦國變成了鐵板一塊,絲毫沒有人情味,動輒以酷刑懲治罪犯,這樣嚴酷的法令在戰時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發展經濟,回覆民生才是根本,商鞅的法令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了。但是秦始皇依舊沒有改變政策,繼續沿用殘酷的秦法,最終導致被征服的六國人民無法忍受,始皇帝駕崩後,各地農民起義揭竿而起,秦帝國也在短短二十幾年後就被推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但又短命的封建王朝。


毒刺劍客


前幾年,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可以說是火爆一時,影片更是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了在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精彩對決。尤其是秦國,從邊陲弱國而發展到逐漸稱雄於六國的強大國家,期間經歷的種種辛酸與磨難,都不得不讓人佩服老秦人的決心和勇氣。那麼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誰的功勞最大呢?小編認為除了短命的孝文王和莊襄王外,其餘五位的貢獻都是巨大的,可以說,缺一不可!

下面由小編依次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幾位的功績。

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此時的秦國簡直一窮二白,說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也毫不為過。秦孝公繼位後便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積極招賢納士,尋求治國之策,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

商鞅(此時應叫衛鞅)受孝公感召,來到秦國想要一展抱負,深知在秦國變法艱難的孝公排除萬難,全力支持進行變法。公元前356年,變法正式開始。變法也的確使得秦國迅速變強,也為之後的秦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沒有孝公,就沒有商鞅變法,沒有變法,秦國也依舊只能是個邊陲弱國。哪怕後世再怎麼雄心壯志,也無可奈何,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年僅19歲的秦惠文王嬴駟繼位。繼位後,因商鞅惹怒宗室眾人,而殺害商鞅,但始終貫徹商鞅變法的措施,並且計除以老甘龍為首的舊貴族。公元前325年,嬴駟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的第一位君王。在其當政時期,文有張儀連橫大策,武有公孫衍、樗裡疾、司馬錯,先後攻佔河西之地,消滅義渠,又趁巴蜀內亂之際,由司馬錯攻佔巴蜀之地,為秦國提供後方物資,接著又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之地,如果說秦孝公打下的是物質基礎,那麼秦惠文王就是把這個基礎給再次擴大。

秦武王:

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孔武好戰。在政治上,武王首次設置丞相,在軍事上,命甘茂率軍攻奪韓國軍事重鎮宜陽,同時設置三川,平定蜀亂。武王素有大志,有問鼎中原的雄心,可惜在舉“龍文赤鼎”時失手而死。有人認為武王舉鼎無非就是因為爭強好勝,實在愚蠢。但是我認為武王力舉九鼎,並非如此膚淺,九鼎象徵著天下,秦國也長期以來為六國所瞧不起,而武王舉鼎正是為了向世人告知,秦國已經不是原先的秦國,而是要將這天下取而代之的秦國。奈何天不遂人願,只能空嘆息。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繼位,在位時長五十六年。

公元前293年,韓魏攻秦,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使得韓魏兩國元氣大傷。

公元前284年,相約諸國共擊齊國,齊國差點亡國,此戰之後,七國中,只有秦國最強。

公元前266年,提拔範睢為相,消除了一度掌權的宣太后和魏冉勢力。通過範睢“遠交近戰”的政策,不斷蠶食諸國,秦國勢力越來越強。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大敗趙國,坑殺趙卒四十萬。此後,六國再也無能單獨抗秦的實力。

公元前256年,攻打周國,周滅亡。

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翦伯贊

秦孝文王:

在位僅三天,也就不予討論了。

秦莊襄王:

盛年早逝,成就較小,也不予討論了。

秦始皇:

首次完成我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統一後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以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南征百越,修築靈渠。小編認為始皇晚期雖有過錯,但功大於過,正是由於秦朝的統一,為後世留下了天下一統的理念,避免了分裂局面的產生。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除了孝文王,莊襄王以外,其餘五位的貢獻都不可相比擬,簡單來說就是,少了誰都不行。

感謝觀看。


五毛侃史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和秦始皇,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都聚齊了!

單純從表面上看最大的成就,毫無疑問是在秦始皇身上表現出來。如果不是站在前面那六人的肩膀上,秦始皇也不會有那麼高的成就!

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兩人,由於在位時間太短,基本上沒有什麼成就可言。

但是賈誼對他倆兒的評價是:“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不要小看沒有大事發生,這是很大的成就,這兩個人平穩地完成了過渡!縱觀歷史上,有幾個能做到這麼平穩地傳承!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奠定了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這一切都是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基礎上而來的。如果沒有前面兩人,這兩個人也不會有這麼高的成就!

秦國開始強大,源起於秦孝公的變法。正是由於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成功,秦國這才走向了強大。

在戰國時期,很多國家也曾經強大過。但是隨著雄主的逝去,曾經的強大也被他們帶進了墳墓。

秦國有秦惠文王這麼承前啟後的君主,能夠把秦國的強大延續下去,這才是最大的成就!

秦惠文王的主要成就有這麼幾點:

一是把秦孝公的變法成果延續下去。

看看歷史上的變法,為什麼都是“人亡政息”,就能夠知道把變法延續下去是多麼的困難。

秦惠文王繼位後,殺掉商鞅保留了商鞅之法。

既解決了商鞅這個後遺症,又成功地剷除了那些反撲的老臣,同時又鞏固了自己絕對的地位。

這種一石三鳥的大手筆,不是一個普通的君主能做到的。

二是開始大量地重用外籍人才。

從秦惠文王開始直到秦始皇,其它六國的人才源源不斷地來到秦國。

這些人才都是在本國不得志,卻在秦國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秦惠文王把六國的人才給掠奪到了秦國!

三是秦惠文王平定了義渠。

秦惠文王奪取了義渠二十五城,不僅削弱了義渠的威脅,而且秦國從此擁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這就是使秦國的馬匹來源有了良好的保障。

四是奪取了魏國的河西郡和上郡,攻滅了巴蜀,佔領了漢中。

這不僅僅使秦國的領土面積驟然擴大了數倍,巴蜀、漢中與秦國的本土關中一樣,都是當時第一等的良田。

充足的良田就是充足的糧食保障。

五是把楚國打得一蹶不振,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威脅。

由於把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了一片,所以秦國對六國就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從此奠定了秦國地理上的優勢。

六是積極地利用策略配合軍事行動。

秦惠文王採用張儀的連橫策略,對六國施行分化瓦解。這一套策略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還在運用。

綜上所述,這七個人裡面,以秦惠文王的成就最大!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沒有誰大不大的,都一樣重要,接下來讓我來分析三個比較重要的君主,

1秦孝公:秦孝公時期,開始重視吸納各國的人才,於是就有商鞅來投,便有了商鞅變法,秦國開始變得越來越強大了,

商鞅變法的內容:有獎勵軍功,獎勵農業和手工業,使秦國內部分工明確,國力蒸蒸日上,為以後統一打下基礎,

2秦昭王:秦昭王是秦始皇的爺爺,秦昭王時期秦國人才輩出,戰神白起就是這時期的,秦昭王時期發生了長平之戰,

滅了趙國幾十萬軍隊,使東方六國再無多強的軍隊抗擊秦軍,

為以後統一掃平一些障礙,

3秦始皇:經過六位祖宗的努力,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秦始皇時期,經過秦始皇的不懈努力和國內文武百官的奮鬥,還有百姓的支持😁,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封建國家秦國,

一個打下基礎,一個繼續發展,最後一個成功,

告訴了我們成功的道路不是很簡單的,要經過不斷的堅持與努力、奮鬥才會勝利,

謝謝😜大家,我的分析就此結束。





紅嘴講影視


你的題目是誰成就最大,也就是誰的功績最大,在位太短的不談,只說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始皇帝。 第一:如果針對秦國這個單一國家而言,這四位都是大有為之君,誰成就更大不好評說,我個人覺得是惠文王,因為他是承上啟下的中樞,沒有他頂住老世族,孝公和商鞅打下的基礎可能毀於一旦。沒有他,秦國就不會積累下東出爭霸的寶貴經驗,不會積累下日後以一國敵六國的經驗(破合縱)。他給秦國,給後來的昭襄王留下的遺產太豐厚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之見,這四位都很厲害。 第二:針對我中華民族,中國而言,毫無疑問是秦始皇,有人說他的功績是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其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他統一了中國,並且讓大一統的思想在以後得後繼王朝中根深蒂固。若沒有他,今日華夏不知是何樣,不知神州大地上會有多少國家。也正是因為長久的大一統,中華民族才能孕育發展壯大,屹立不倒。


肥寶小蝴蝶他爸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誰的成就最大呢?
個人認為,若一定要比較這幾個人的功績,則先要看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始皇。從這四位秦王所處的時代背景,孝公所處的時代秦國面臨剛剛經過改革而強大起來的魏國,經李悝變法而強大起來的魏武卒天下聞名,一舉讓魏國成為一時的七國霸主,成為秦國西邊的強敵。獻公時,對外不僅丟了河西,還被蜀人頻繁入侵。此外,秦國東部的大荔戎國,西部的豲(huan)戎、綿諸戎、烏氏戎,北部的義渠戎等亦成為秦人的威脅。孝公所接手的秦國就是這樣一個弱小、貧窮的國家。他要在這樣的國家提出變法強國是多麼困難。變法觸動了秦人老氏族的利益而使得變法舉步維艱,面臨如此困境孝公仍能堅信自己的眼光,只有變法才能強秦。是孝公開創了秦國新法生存的根基。
後世的惠文王接手的秦國已經經變法慢慢強大起來,在他手裡秦國收回了河西之地,與魏國爭鋒並處於有利地位。昭襄王接手的秦國比孝公、惠文王時更加強大,在他任內發動了長平之戰,一舉奠定了戰國後期秦國的霸主地位。秦始皇時,奮六世之餘烈,幾位秦王的努力已使得秦國有了統一六國的能力,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為六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


總的來看孝公所面臨的處境比後面的幾位秦王困難得多,萬事開頭難,因此開創了秦國政治、經濟全面變法的孝公成就最大。當然後世的幾位秦王也有很大的功勞。

以上觀點屬個人愚見!


趣味讀史


在秦國700年曆史中,秦國共經歷了37位君王,秦國雖然有過秦穆公主政期間,春秋五霸的短暫輝煌,但真正崛起,卻始於公元前361年的秦孝公,摁下了圖強圖新的快進鍵。

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帝,七任國君的接力,至公元前222年,終從眾諸侯中脫穎而出,最終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開創大秦王朝。

七位國君在位時間長短不一,建樹不同,但卻都將秦國指向強大。

1、秦孝公。

在位24年,遷都咸陽,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建立縣制行政,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戰,“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變王道為霸道,秦國自此日益強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2、秦惠文王。

在位27年。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憑藉秦孝公商鞅變法的成果,文用張儀,武用司馬錯,北掃義渠,東進攻魏,滅蜀敗楚,將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特別是運用張儀連橫之策,玩弄六國於股掌之間,使秦國實力一舉超越齊楚,為一統六國創造了條件。

3、秦武王。

19 歲既位,重武好戰,爭強好勝,性格霸道,是秦國正式顯露取代周天子,吞併六國野心的第一個國君,在位短短四年,首設丞相一職,拔宜陽,置三川,打通了問鼎中原的通道,可惜死得太早。

4、秦昭襄王。

在位56年。 文用范雎,武用白起,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的謀略運用得風生水起,秦國壓倒性優勢已經十分明顯。齊國、楚國等,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已經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趙國、魏國已經是徹底被打殘廢。特別是滅掉西周公國,正式吹響了統一六國的號角。

5、秦孝文王。

由於老爸秦昭襄王活得太長,在位時間也太長,已經是53歲小老頭的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去死了,唯一的建樹就是在眾多兒子中,選了嬴異人,秦始皇的父親,也就是秦莊襄王接了班。

6、秦莊襄王。

也由於爺爺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實在太長,秦莊襄王登位時也已經35歲了。在位3年,繼續欺負韓國、魏國、趙國,結果被魏國聯合燕、趙、韓、楚,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成為秦國擴張以來少有的敗仗。秦莊襄王,最大的貢獻估計就是生了個好兒子贏政。

7、秦始皇帝。

在位36年,名氣實在太大,簡要說功勞,橫掃六國,首次統一華夏,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成為中國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始創者,結束了一個時代,又開創了一個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七位國君,都是強主,只能按作為和戰功,優中選優了。

秦國自秦穆公五霸露面後,又百年沉淪,自秦孝公起又變法圖強,七位國君一代代拉力棒,成就秦始皇帝千古偉業。

如果非要在這七位了評選成就最大的,我們不妨先用排除法。

第一輪pass掉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武王。

這三位,主要是在位時間太短,沒有時間好好表現。

其中:秦孝文王是七國國君中最仁慈的一位,在位也只三天,唯一貢獻就是選對了接班人,確保以後能傳位給秦始皇贏政。

秦莊襄王雖有戰績,但竟然挨魏國的揍,有點丟強秦的臉,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生了個優秀的兒子贏政。

秦武王算是比較可惜,年少氣壯,敢想敢幹,沒有辱沒強秦的威名,但也太敢想了,結果舉鼎而死。如果能活久,還真不好說。

第二輪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這一輪是最難選的,準確的說,剩下的四位都是大神級人物,軍功戰績都沒得話說,但如果從開創的高度去選,只好先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了。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兩位都有軍功,秦惠文王用人是一絕,秦昭襄王玩遠交近攻更妙,兩者任內都極大地擴充了秦國的地盤,壯大了秦國的實力,為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秦孝公、秦始皇帝兩位的開創性來說,卻又要遜色一些。

第三輪秦孝公PK秦始皇,秦始皇勝出。

秦孝公首推變法,以法治國,推行霸道政治,獎勵軍功,抑商勸農,強化中央集權,有改革首創之功。

但秦始皇與之相比較,不僅橫掃八方統一六國,軍功更勝,更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首創了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封建帝制,氣魄更大,格局更高,影響更深。

我們羅列一下秦始皇帝的歷史首創:

1、古今中外世界第一位皇帝。

2、華夏民族第一次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人物。

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郡縣制的帝王。

4、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推行文字、交通、通信、度量衡等大一統的帝王。

5、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帝王。

西方人將秦始皇帝與羅馬愷撒大帝相提並論,但羅馬帝國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我們的華夏民族卻依然統一強大,難怪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讚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