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稻盛和夫: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

01


蕭條意味著艱難和痛楚,但蕭條可以而且必須成為企業再次飛躍的臺階。


不景氣的程度越嚴重,越是要以積極開朗的態度面對,全員團結一致,切磋琢磨,集思廣益,竭盡全力去突破困境。


京瓷原來只是京都一家小企業,但僅僅創業10年後,就到美國加利福尼亞設立營銷據點,接著又在聖地亞哥建設工廠,開始當地生產。


京瓷在這50年中也遭遇過多次嚴重的經濟蕭條,每當此時,我總是擔心得夜裡睡不著覺。


但是,每一回蕭條的結果都是京瓷的發展壯大。從這個經驗當中,我得出了“應當把蕭條當作成長的機會”的結論。

蕭條來臨,員工團結應對,就可以造出一個“節”來,像竹子那樣的節。


經濟繁榮時,企業只是單調地成長,遇著蕭條,全體員工擰成一股繩,發奮努力,形成“節”,使企業再次快速成長。


這種“節”越多,企業就變得越發優秀。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問題。


應對蕭條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在平日裡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制。

為什麼高收益的企業可以預防蕭條呢?


蕭條出現,首先是客戶的訂單減少,對製造業來講,就是沒有活幹,可賣的產品減少,由此銷售額降低。


比如:本來賣100個的現在只能賣90個,利潤當然會減少,但因為平時有10%的利潤率,即使銷售額降10%,利潤只會降5%、3%、2%,照樣可以盈利,要銷售額降30%、40%才可能出現赤字。


京瓷曾經在一次蕭條期的時候,半年中銷售額降了90%,卻還是沒虧本。因為當時京瓷利潤率達到30%。


因為具有獨創性技術,能製造當時誰也做不了的新穎陶瓷產品,所以有很高的利潤率。


這種情況下,即使銷售額大幅下滑也不會出現赤字。

我主張: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


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企業在平時、在經濟繁榮時期就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二是為了對付經濟蕭條的襲擊,一個堅強的企業體質至關重要。

經濟不景氣,員工就動搖。當時我這樣說:“請大家不要擔心,即使優秀企業也因不景氣接連破產,然而我們京瓷仍然可以生存,那怕兩年、三年銷售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因為我們具備足夠的內部留成。


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讓我們沉著應戰,繼續努力。”我用這些話來穩定軍心,而事實上當時我們確有足夠的資金。


這就是松下幸之助所講的“水庫式經營”。


幾十年前我聽松下先生講演時,也想搞“水庫式經營”,而且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實行“水庫式經營”,這就是防禦蕭條最好的辦法。


而且這樣做還能穩定人心,面對蕭條,員工們可以不必驚惶失措,而能沉著冷靜地去克服困難。這就是高收益的企業體質所具備的優點。

02

蕭條對策一:全員營銷


面對不景氣,首先該強調的就是全員營銷。


企業各個部門平時都會有好的想法、創意、點子,這些東西在蕭條時期可以派用場,可以拿到客戶那裡,喚起他們的潛在需求,這件事全體員工都要做,這樣做,不僅讓客戶高興,而且讓員工的視野從部門內部拓展到整個企業。

京瓷在遭遇第一次石油衝擊時就是這麼做的。


京瓷屬於製造業。研究人員搞研究,技術開發人員搞技術開發,生產人員搞生產,營銷人員搞營銷,分工清楚。


但是由於石油衝擊,月單訂從27億日元降至3億日元,生產現場沒活幹,一片冷清,出現嚴重的蕭條景象。

這種情況下,我提出全員營銷,包括沒有任何營銷經驗的現場生產人員在內,全體員工都出去推銷產品。


連客套話也不會講的、農村出身的老員工也去搞推銷,流著汗訪問客戶:“有活兒嗎?有什麼可以讓我們乾的嗎?我們什麼都幹!”


這樣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一流大學畢業、聰明能幹的企業骨幹,到客戶那裡推銷產品卻不懂得要低頭。


看到他們擺著那副自以為是的臭架子,就覺得他們太不像話,應該像小夥計一樣,低頭搓手:“能不能請您下一點兒訂單呢?為了客戶您,我們什麼都幹。”


如果缺乏這點精神就拿不到訂單。從某種角度看,讓缺乏這種經歷的人當企業的幹部,公司很難經營得好。


不管是搞生產的、當會計的、任何部門的人,讓他們都經歷在別人面前低頭討訂單的勞苦。


特別是蕭條時期,讓員工品嚐這種低頭的酸楚,讓他們有深入骨髓的體驗是很重要的。

平時生產部門和營銷部門往往是一種對立的關係。


比如:生產部門會對營銷部門發牢騷:“你們拿不到訂單,害得我們沒活兒幹。”但是生產人員也去賣東西,他們就會明白營銷不容易。


由於生產人員體驗了營銷人員的勞苦,就會促進兩者的融和,彼此理解對方的心情,利於雙方更好配合。全員營銷大大促進了生產和營銷之間的融和。


我想大家都還記得,在過去不景氣的時候,報紙常報道:一些綜合性電器廠家,年終獎以發放自家產品,比如:電視機、電冰箱等來頂替。


蕭條,庫存當然會增加,為了減少存貨,把產品發給員工以代替獎金,我認為這不是上策。

有一個廠家動員員工:“現在庫存有這麼多,希望全體員工都幫著賣,可以去賣給鄉下的親戚朋友,價格優惠,以賣給職工的折扣價就行。”


結果庫存掃光,原本躺在倉庫裡的冰箱、洗衣機、電飯鍋,全由員工們推銷給了他們的親戚朋友。


比用實物支付給員工更好的辦法,就是全員推銷庫存,讓大家都明白,低頭求人、推銷產品有多難、多辛酸,這是很有意義的。


03

蕭條對策二:全力開發新產品


蕭條時期可以全力開發新產品。平時太忙無空著手的產品,沒空充分聽取客戶意見的產品,都要積極開發,不僅是技術開發部門,營銷、生產、市場調查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共同開發。


蕭條時期客戶也會有空閒。這時主動拜訪客戶,聽聽他們對新產品有什麼好主意、好點子,對老產品有什麼不滿或希望,把他們的意見帶回來,會在開發新產品和開創新市場中發揮作用。

京瓷初期的產品曾用於紡織機械。在紡織機械上,因為紗線高速運行,同紗線接觸的零件很容易磨損,用不鏽鋼做的零件也只能用一天就會因磨損斷裂。這些地方用上耐磨的陶瓷零件代替,效果極好。京瓷當時開發了各種陶瓷零部件供紡織機械使用。


但到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紡織機械一下子滯銷,京瓷也斷了訂單。此時我們就實行“全員營銷”、“全力開發新產品”這兩條。


我們有一位營銷員去拜訪靜岡縣一家漁具製造企業,看見一種釣魚的魚杆附有卷線裝置,其中天蠶絲線滑動接觸部位使用金屬導向圈。


這位聰明的營銷員注意到這一點,提出建議:“我們公司是做新型陶瓷的,比如紡織機械在與高速運動的紗線接觸、容易磨損的地方,就用我公司耐磨的陶瓷零件。你們漁杆上與天蠶絲線接觸的金屬導向圈,改用陶瓷一定非常適合。”

但是漁杆上的導向圈,並不像紡織機械因為紗線不停高速運轉而很快磨損,只是投杆時滑動一下。


所以對方回答說:“用陶瓷的價格高,沒必要。”

但這位營銷員不死心,為了引起對方的興趣,繼續動員說:“用陶瓷零件不僅不磨損,而且可以減少與絲線之間的摩擦係數。” 釣魚時先要揮舞漁杆讓漁鉤飛出去,如果摩擦係數大,絲線滑動阻力大,漁鉤就飛不遠。


還有一點,現在的金屬圈,在釣到大魚時,因摩擦力大,絲線會“啪”的一下斷掉。能釣到大魚人才會興奮,偏偏此時線斷了,多掃興,即使用強度很高的線,摩擦係數仍然過大。

為什麼漁線會斷?因為釣到大魚時,線上突然發生很大張力,線與圈上壓力大增,這麼拉著,摩擦生熱,就把天蠶絲的漁線熔化了,線瞬間斷裂。

漁具企業的人聽了就說:“你既然這麼說,那就試試吧。” 於是帶上手套,先用原來的金屬圈,加上負荷用力拉,果然漁線發熱斷裂。然後換上陶瓷圈,一點問題沒有,非常理想。

“就是它了!”漁具企業一捶定音,從此採用陶瓷導向圈。現在凡是高級漁杆全部用上了陶瓷導向圈,從靜岡漁具廠開始推廣到全世界。有人說那麼不起眼的產品有什麼了不起?但這個零件每個月可賣500萬個呢。



04

蕭條對策三:徹底削減成本


在經濟蕭條時期,企業訂單數量、產品單價在下降,但企業的競爭卻愈加激烈。


這時還要盈利,按原來的成本做肯定虧本,因此必須下決心徹底降低成本,成本的降幅一定要大於價格的降幅才行。一般人都認為這不太可能。

從認為不可能時重新開始。從各個方面重新檢討,糾正老的、效率差的加工方法,合併不必要的組織,徹底實行合理化,堅決壓縮成本。

人工費不可能隨便降低,因此除了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外,只有徹底削減各種費用。

企業景氣時訂單多,即使想要降低成本,也總是實現不了。因此,蕭條期才正是降低成本的好機會。


蕭條期成本再同過去一樣,企業就經營不下去,沒有退路,只好大家一起努力減少成本,所以蕭條也是降低成本的唯一機會。


抓住蕭條期這個機會,花心血與員工共同努力,徹底削減成本,“走廊裡的燈關掉,廁所的燈也關掉”,與員工一起,從所有方面反覆努力,這種努力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

蕭條時成本能壓縮到什麼程度,這直接影響到事後企業的經營及成長的可能性。就是說,蕭條期降低了成本,改善了企業體質,以至低價仍能盈利,那麼,一旦景氣恢復,利潤就開始大幅攀升。


蕭條期形成的筋肉堅實的企業體質保證了高收益。


我總強調做不出10%的利潤率算不上經營,但是正因為經歷了蕭條期降低成本的努力,才形成了高收益的企業體質。


困難時降成本,好像是逃避困難,是苦肉計,但這絕不是消極的對策,這將成為企業再次起飛的有力武器。

一開頭我就說蕭條是成長的機會。蕭條本身當然是不好的,但蕭條期削減成本的努力,形成一個再次飛躍的“節”,企業因此會變得更強大。所以我們經營企業必須將蕭條當作機會緊緊抓住。

05

蕭條對策四:維持高生產率


在第一次石油衝擊時,許多企業或解僱,或臨時解僱,或讓員工在家待業。


當時我考慮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員工失業。但訂單減半,甚至減了2/3,如果仍由原有人數來生產,怎麼維持過去的高生產率?


我認為在蕭條期必須仍然維持高生產率。過去花了不少功夫,好不容易提高的生產效率,若一下子破壞了,作業工序的效率將會迅速下降。作業效率一旦下降,訂單增加時再想要恢復原有的高生產率,談何容易。

這種情況下,應該把多餘的人從生產線上撤下來,讓他們集中學習或做些車間整理工作,為景氣恢復做準備。


同時,生產現場留下必須的、最小限度的人員,保持同最忙碌時一樣的緊張工作氣氛,才能維持過去經過許多努力才提高上去的生產效率,這點很重要。

所以當時我只把1/3的人員留在現場工作,2/3的人去做平時無暇做的車間維修及清掃等工作,或舉辦哲學培訓班,學習做人做事的規範。


調離生產現場的員工無論清掃還是維修工作都很認真,因此車間變得乾淨起來,工廠園子裡築起了花壇,大大美化了企業。


當然2/3的人不在現場工作,企業又要維持下去,前提是前面講的需要企業積累充分的內部留存,正因為我們企業是高收益體質,我們才做到了這一點。

06

蕭條對策五:構建夥伴型人際關係


在困難的局面之下,企業的實力受到考驗,同時受到考驗的還有人際關係。

同甘共苦的人際關係是否已經建立?上下一心的企業風氣是否已經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講,蕭條是調整和再建企業良好人際關係的絕好機會,應趁此機會努力營造更優良的企業風氣。

我一貫強調:經營中小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經營者與員工的關係問題。經營者要愛護員工,員工要體諒經營者,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形成共同經營的夥伴關係,建立這種關係、形成這種企業風氣的企業就是優秀的企業。


為此,我一直跟大家談哲學,勸大家把這種想法與自己的員工分享,並通過經常性地舉辦酒話會與員工交心。


針對我這些話,有人會說:“我們公司人際關係不錯啊!”但一到蕭條期,光說好聽的話沒用,“要多幹活,經費要再降,今年獎金要減少三成或發不出獎金,希望你們忍耐。”到時這些話不得不說。

蕭條是勞資關係的試金石。

自以為企業的勞資關係不錯,但員工卻說:“公司提出如此過分的要求,我們接受不了。” 也許還趁此機會成立工會組織。


蕭條期受外部組織的煽動,有的企業新建工會,不僅自己公司的員工,還有外部支援者一起來向經營者進行嚴厲交涉。


本以為自己得到員工的信賴,企業員工與經營者關係良好,但一到蕭條期才明白事情並非如此。

患難見人心。這時不要只是嘆息,而是考慮如何改善,如何吸取教訓把今後的事情做好。


作為經營者此時應該深刻反省:“看來自己的經營有問題,員工從內心並不信賴我,本想蕭條時大家能風雨同舟,卻沒能做到。”


今後怎樣才能與員工建立信賴關係?不但自己,而且要與員工一起認真思考。


07

故事:京瓷工會的勇氣


再給大家詳細地說一說石油危機時,在京瓷工會發生的故事。


1970年代,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員工工資也以每年20%~25%的比例大幅上升。


但到了1975年,因為遭受了石油危機的衝擊,京瓷的銷售額、利潤大幅下降。在這種狀況下,再維持很高的工資上升率,就必須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但這樣京瓷就會失去競爭力,拿不到訂單,陷入困境。


於是我直率地對京瓷的工會講:“今年的加薪有困難了,暫時擱置吧。”

福井君是當時的工會書記長。我耐心向他解釋:“這種時刻更要削減成本,增強企業實力,如果蕭條期再大幅漲薪,增加成本,就會喪失價格競爭力,企業就不好經營了,所以這次加薪只好暫緩考慮了。”工會全體幹部討論得出結論,今年的加薪凍結,並向全體員工做出了說明。

當時京瓷工會組織的上級部門是“前線同盟”,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支援屬下的工會團體,幫助他們與經營方交涉,實現加薪。


而京瓷工會宣佈“今年凍結加薪”,“前線同盟”就著了慌,指責京瓷工會說:“你們的軟弱讓我們為難,這種時候就該向經營者提出強硬要求,獲得加薪。”


對此,我們的工會表示:“提出如此無理的要求,等於要搞垮公司,這樣的工會團體,沒有繼續加盟的必要。”


並正式發表聲明,退出“前線同盟”。下級工會從上級工會團體中退出,這在當時是一個特例!京瓷工會的退出轟動一時。

“一味討好經營者就不是工人運動,勞動者就是要在蕭條期強迫經營者接受自己的條件,捍衛自己的權利。”


就在那樣的時代風潮中,京瓷工會站出來,堂堂正正地說:“不!我們的觀點不是這樣。” 而且毅然決然退出上級團體。


這件事情不僅證明了京瓷的勞資關係是良好的,是正確的,而且給予了作為經營者的我以巨大的勇氣。


京瓷的員工一貫理解、支持公司,蕭條時期更表現出超出預期的獻身精神,就是說,京瓷內部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由此得到確認,而且員工與經營者之間的這種堅強的紐帶,對事後京瓷的發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京瓷運用以上五項對策,在一次次經濟蕭條過後,都獲得了重生,形成一個個的“節”,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