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而貴食母"隱藏的祕密20

大道至簡通天下,言坤開壇傳真經。

——傳世道家解道系列之20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一、帛書本和楚簡本綜合校勘

注:通行本第20章,帛書本第64章。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享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佻(tiāo),若嬰兒未咳(hái)。累呵,如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

鬻(yù)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獨悶悶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sì)母。

二、本章大意

這一章難度較大,很多著名學者的解讀也不盡相同,並非道理難懂,主要有兩個難點:一是有些字詞比較生僻,跟現代漢語的意思差別較大;二是涉及很多當時的人文社會和歷史背景。如果先了解大概的意思,然後再解讀,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周朝末期,各方諸侯逐漸坐大,有些諸侯國的國力已經隱隱可以抗衡王室,也開始越來越不服天子的統治。相比之下,王室日漸衰微,周天子已經開始忌憚諸侯。

但是在京城,很多人還看不清形勢,認為天下很牢固。每逢春天各方諸侯朝覲天子的時候,就是京城最熱鬧的時候,大家尋歡作樂,花天酒地,做買賣的商人在街邊叫賣的聲音此起彼伏,一片繁華景象。豈不知在這虛浮的繁華底下卻暗藏殺機,各方諸侯蠢蠢欲動。

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心裡既焦慮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挽救這種形勢。在深感個人力量渺小、無能為力的同時,老子還為安穩不久的天下感到痛惜。所以老子感慨: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在醉生夢死,不知道危機漸漸來臨,而他卻在擔憂。為什麼?縱觀歷史,在周朝的大部分時期,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產環境是相對安穩的,如果天下大亂,受苦的還是百姓。

這就是大概意思。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三、詳細解讀

1、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

(1)解讀

隨從者和訓斥者,地位差距有多大?美好的現狀和惡劣的將來,差距又有多大?差距不大,只在朝夕。隨從者所畏懼的是地位高高在上的訓斥者,而訓斥者同時也在畏懼那些被訓斥的隨從者,並且不能不畏懼。這種情形似幻似真,還不明確,大概是還沒到時候吧。

(2)字詞釋義和相關解釋

唯:恭敬地應答、聽從、隨從、順從;喻指各方諸侯。

訶:訶斥、訓斥、斥責;喻指王室和天子。

美:美好的(品行、狀態、事物等)。

惡:惡劣的(品行、狀態、事物等)。

恍:彷彿,好像,似幻似真,不確定。

未央:未到時候,未到盡頭。這是詞語,《詩經》中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就是這個意思。

周朝滅商立國後,疆域遼闊,為了方便統治和管理,周王把土地分封給立功的大臣和王室子弟,稱為封侯,諸侯在其封地內享有可世襲的統治權,但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要定期朝貢,並且有提供軍糧、兵力和維護疆域安全的義務。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域內,還可以再給卿大夫分封,卿大夫又可以給士分封,一層一層負責和承擔義務,從而形成周朝的分封制,其等級制度為: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隨著各方諸侯的不斷坐大,有些諸侯國的兵力已經強大到足以對整個周王朝產生威脅,王室也越來越難掌控坐大的封侯。老子非常擔憂,又為當時日漸衰微的周王朝感到痛心。所以老子說:坐大的諸侯跟王室的差距越來越小,美好的現狀距離破滅已經不遠;各方諸侯是天子分封的,原本是畏懼天子的,可是現在,天子也不能不畏懼他們了。

這裡的"人"究竟指誰?

這個問題一度困擾過很多研究古文化的學者,包括一些著名學者也曾經認為,"人"是指當時的奴隸階級,他們畏懼的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也就是君主和各方諸侯等。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我國曆史上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中國古代的殉葬制,被殉葬的多數是被殺的俘虜,而不是奴隸。奴隸在當時確實存在,但他們只是專門為貴族們服務的一小眾人,相當於長工,根本不成氣候,沒有形成階級。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老子為什麼也擔心王室?這要從老子的身份說起。

老子是當時王室的守藏室史。王室的典藏室相當於國家的文化根基所在,珍藏了各種奇珍異寶和古今人類的研究成果以及資料,相當於現在把國家博物館和圖書館合併起來後的負責人。這個職位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擔任的,因為當時的官制是嚴格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

周敬王四年,老子所管的典藏大部分被王子朝搶走。想想看,一個國家的典藏室大部分珍貴資料和奇珍異寶被搶走,就是在現代,也是難逃一死,何況是在當時?要知道當時的刑罰,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嚴厲、最殘酷的刑罰:活生生把人煮死!可是老子啥事沒有,無論是自己辭官的還是被王室罷免,反正他是瀟瀟灑灑地騎著青牛走了。如果說老子跟王室沒有淵源,可能嗎?所以老子很擔心天下的安危,更擔心天下百姓不能再過上安定的生活。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而春登臺

2、眾人熙熙,若享於大牢,而春登臺。

(1)解讀

放眼望去,多數人都沉醉在歡聲笑語中,就像天下非常穩固;而春天到了,各方諸侯依舊像往常一樣登上高臺朝覲天子。

(2)字詞釋義和相關解釋

熙熙:溫馨歡樂的樣子。

牢:牢實、穩固。"大牢"也稱"太牢",是"非常穩固"的意思,形容天下非常穩固。

登臺,登上高高的臺階。

為什麼要在春天登上高高的臺階?

上面說過,周朝實行分封制,諸侯除了享有封地的統治權,還必須承擔各種相應的義務。周朝疆域遼闊,各方諸侯來往京城很不方便,於是規定,每年春天是各方諸侯到京城朝覲天子的時間,秋天是各諸侯國繳納貢賦的時間。每到春天,各方諸侯都要親自到京城朝覲述職,天子要了解各諸侯國的收成、經濟和防備情況等等,並提出一些要求和指示。而秋天繳納貢賦的時候,諸侯可以不必親自過來。

為什麼要登上高臺?其實大家都懂,很多人在電影電視看過,大臣要見天子的時候,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有一條又長又高的臺階,這是必經之路。諸侯在覲見天子的時候只能自己一個人,不能帶隨從,必須要登上這個高高的臺階才能來到天子面前。高臺的作用,除了表示天子的威嚴,更重要的是一種防禦措施。這就是"春登臺"的來歷,而不是什麼"春天登上高臺看風景"之類的解釋,那都是牽強附會。

為什麼"眾人熙熙"?

諸侯朝覲天子不是一天半天就能結束,往往要持續整個春天。趁著這個大好時節,諸侯國之間的使者會相互往來,大家互通有無,交流感情,或者相約到青樓酒肆吃吃喝喝、聽聽小曲等等。所以春天的這個時候,是整個京城最熱鬧的時候,到處都能見到歡聲笑語的景象。

大家都沉醉其中,彷彿天下已經很穩固,其實卻隱藏兇險,因為坐大的諸侯已經有了造反之心,蠢蠢欲動,只是災難暫時還沒有降臨而已。所以老子說:"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眾人熙熙

3、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

(1)解讀

我自己淡然地看著這一切,沒有絲毫感情,更不參與其中。就像剛出生還不會笑的嬰兒那樣,用漠然地眼神打量四周,沒有喜怒之色。

與眾不同的感覺真的好累啊,心裡空蕩蕩的,靈魂就像沒有歸宿。大家都心有所屬,有自己的慾望和追求,只有我自己感到失落,像被遺棄的感覺。我自己是在自欺欺人啊,給自己心裡添堵,亂糟糟的。

(2)字詞釋義

泊:安靜、淡然。

佻:不穩重、不莊重。

未佻:很老實、很穩重的樣子。

咳:嬰兒笑的樣子、笑貌。

餘:多餘、剩下、只有。

遺:丟失、失落、遺棄。

蠢蠢:騷亂、心煩意亂。帛書本是"惷惷",兩者通用。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我泊焉未佻

4、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

(1)解讀

做買賣的人在街上大聲吆喝,聲音洪亮,我卻獨自渾渾噩噩。做買賣的人吆喝的聲音慢慢衰退,街市逐漸散了,我卻獨自難以平靜。好睏惑啊!就像大海那樣讓人捉摸不透。似真似幻啊!這一切好像還不會結束。

(2)字詞釋義和相關解釋

鬻:賣。"鬻人"是指在街上叫賣的人、做生意的小販。《韓非子》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意思是"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

通行本解讀為"俗人",是因為"鬻"也有"幼小、幼稚、養育"的意思,比如"鬻子"是指"小孩子、養育孩子"。

《詩經》有"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鬻子之閔斯……予維音嘵嘵",詩歌大意是:你這兇惡的鳥啊,你搶走了我的孩子,求你不要再搗毀我的家。我含辛茹苦養育的孩子好可憐啊……我用顫抖的雙爪採集茅草,喙角也早已累壞,只為了那還沒有築好的巢兒。……我的巢兒在風雨中搖搖欲墜,而我只能在驚恐中不斷哀號……

通行本認為"鬻人"跟"鬻子"的兩個"鬻"意思一樣,所以解讀成"幼稚、庸俗的人",是錯解。

昭昭:形容聲音明快爽朗。這是詞語。

《詩經》有"其馬蹺蹺,其音昭昭",意思是"他在健馬上的身形是那麼雄武,他歌唱的聲音是那麼明亮爽朗"。

周朝的京城在春天很繁華,很多商人做生意,有自己叫賣的,也有僱專人叫賣的,要講究此起彼伏,朗朗動聽。比如《詩經》有"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整個詩歌大意是:賣蟈蟈兒咯,揖揖蟄蟄的聲音,能讓你子孫滿堂咯……。由此可見,當時的集市有多熱鬧。

蔡:減弱、衰弱,放開、放逐。

蔡蔡:逐漸衰弱。這裡是指在街邊叫賣的聲音逐漸衰弱,要散場了。《左傳》中有"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是"放開、放逐"的意思。

前面部分描繪的是逛街買東西的人們(眾人)興致勃勃的樣子,這部分描繪的是京城的街市開始很熱鬧,然後逐漸消停,即將散場,前後呼應。

老子淡然地看著這一切,心情難以平靜,一方面為眾人還沉醉在歡樂中而感到擔憂,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這種繁華盛世能永無止境,永遠都不要結束。但他心裡其實明白,道無恆道,盛衰更迭是必然的,就像這集市一樣,有熱鬧的時候,也就會有散場的時候,只是不知道天下什麼時候發生改變而已,即是"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鬻人昭昭

5、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1)解讀

大家都心有所屬,內心被外慾充滿,我卻獨自堅持那份最底層的執著。我的追求與眾不同,而更珍惜和重視生養我的土地,以道為貴。

(2)字詞釋義和相關解釋

以:在這是限定詞,限定在某個範圍內,有時也可以解釋為"因為"。比如"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不要因為善小就不去做",限定了範圍是"善小"。又如"以我之見",意思是"我自己的看法",限定了這個"看法"的範圍是"我"的,而不是別人的。

頑:堅持、頑固。

俚:民間的、通俗的、基礎的、底層的。

貴:珍貴、珍重、珍惜、重視。第3章有"不貴難得之貨",是同個意思。

而:是連接詞,跟上面的"而春登臺"是同樣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也經常使用,比如"見義勇為是做好事,而不是傻"。

食母:乳母、奶媽、乳孃。這是詞語,《禮記》中有"大夫之子有食母",意思是"那些卿大夫貴族的孩子有專門餵奶的乳孃"。


傳世道家精彩解讀道德經,揭開老子

而貴食母

四、本章道理

世道變遷,地位更迭,美惡轉換……這些都是必然的,因為運動變化是永恆的、必然的,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事物。"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這也正是人們所畏懼的。

有和無是互相轉變的。有人畏懼,當然就會有人喜歡。有錢人會畏懼變成窮光蛋,窮人則喜歡變成有錢人。美國佬覺得他們的制度好,更自由,所以畏懼這種狀態會被改變,因而也畏懼和排斥我們的制度和民眾,反之亦然。

眾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慾望和追求,也都覺得自己心中的"有"是正確的,並且沉迷其中,樂在其中。但每個人的追求都有所不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魚所追求的樂,跟人類不同。所以魚兒在水裡歡快遊樂的時候,人會安靜地看著,不參與其中。這就是"眾人熙熙,我泊焉未佻"所要表達的含義。

同樣的道理,魚兒所追求的,只是魚兒的"有",而人追求的不是這個,所以是"無"。換個說法,很多人追求權力,權力是他們的"有"。但權力不是我的追求,對我而言權力純粹就是虛而不實的東西,是"無"。如果長期讓我跟那些人在一起,他們所討論的和接觸的我根本不懂,也參與不進去,我就會感覺像被遺棄,就會感嘆"眾人皆有,餘我獨遺"!

更深一層,眾人都心有所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慾望,但我卻獨自堅持追求基本的生活保障即可,我的追求是簡單的、通俗的、別人都不屑一顧的,正是"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的真實寫照。

跟魚兒類似,水能生養魚兒,所以魚兒以水為貴。祖國和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所以我珍愛這片土地,珍愛生養眾生的道。我跟別人不同,以道為貴,"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

綜上所述,本章的核心道理是:有無之相生,以道為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