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定陵的地宮入口當年是怎麼被發現的?

雲緋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歷史學家吳晗向上級打報告要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報告主要內容就是要打開明十三陵長陵。

在所有的皇帝陵中十三陵最大、最完整的,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的陵墓。吳晗的報告獲得了上級批准,他馬上帶著自己的考古隊來到長陵。



長陵興建的時候是明朝最鼎盛的時期,所以在用料、做工和整個建設週期來看,是十三陵裡邊最複雜、最費心思的。可是考古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挖了20多米深連地宮口都沒有找到,一無所獲。

考古隊在挖掘的時候偶然發現定陵城磚有塌陷,並且有明顯的裂縫,推測這可能就是定陵地宮的入口,於是考古隊瞄準了規模較小的定陵,即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三人合葬的陵墓。



定陵是在公元1584年到1590年修建的,歷時6年的時間,總面積約182000平方米,前後耗資800萬兩白銀,足足能頂上明朝兩年的田賦。

1956年5月,考古隊正式對定陵開始挖掘,順著那條裂縫,往前挖了一米深,就發現了刻有“隧道門”的石磚,繼續挖了幾周發現了一條通往深處的隧道。



幾周後又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刻有一些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剛牆顧名思義就是地宮裡邊最堅硬的防護牆。按照碑文的指使考古人員最終發現了地下宮殿入口:金剛牆,後人把這個被稱之為指路碑。

找到金剛牆時就發現了一個著名的梯形開口,也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考古隊出於各方面的考慮,進行了謹慎的拆磚工作,只打開一個缺口拆下了幾層磚。



然後考古人員順著打開的這個缺口鑽了進去,就找到了地宮的大門,這個大門非常壯觀,是用整塊的漢白玉雕鑿而成。

這道石門是無法打開的,考古人員研製了一把特製的開啟工具叫拐釘鑰匙,用了這把開啟工具才把定陵地宮的大門打開。

進入大門後就發現了白石雕刻的座椅和萬年燈等祭祀器皿,還有萬曆皇帝的妃子墓,以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木。至此定陵的秘密全部公佈於眾。



考古人員當時是這樣描述定陵後殿的:“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但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批的羅沙織錦。”



定陵從開始挖掘到找到入口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整個的挖掘過程非常的耗時耗力,儘管開挖初期都是很小心的,但是找到了墓室入口後沒有采取足夠的保護措施,也沒有足夠經驗,對定陵的盲目挖掘不僅使大量文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還有萬曆皇帝及其皇后的屍體也付之一炬。



對萬曆皇帝定陵的挖掘代價是非常大的,被稱之為中國考古史的災難,從此以後確定了考古挖掘的宗旨:對於大型帝王陵墓不進行主動挖掘。


歷史漫談君


說說我聽過的萬曆皇帝棺槨殺人的事兒吧!

以郭沫若為首的***,其實本來是想挖長陵的,結果朱棣因為陵墓規模宏大,這幫沒經驗的人根本無從下手,因此躲過了劫難!


他們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倒黴的萬曆皇帝,打算拿他的定陵下手!

具體時間是1956年,這幫人僱傭了民工,在號稱是專業考古人員的帶領下,開始在定陵周圍勘探。一幫烏合之眾亂挖亂撅之下,偶然發現了一塊帶文字的石條,上面指明瞭地宮金剛牆所在的位置,由此開啟了萬曆皇帝的陵墓。

地宮開啟,文物因為過了數百年後突然接觸到空氣,有些絲織品瞬間腐敗,還有的因為氧化而受到損毀。珍貴的文物被如此糟蹋,敗家啊!

後來的動亂中,萬曆皇帝的棺槨被抬出來扔到了附近的山溝裡,結果被當地人抬回家,打成了放東西的木箱子。

據說,這戶人家有幾個孩子,躲在箱子裡玩耍,結果箱子蓋突然關上,把箱子關的死死的,結果孩子在裡面缺氧,都不幸喪命了!

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十幾年前的一本老書《風雪定陵》,寫的比較全面!


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們也不必做過度發散,但定陵的挖掘給文物帶來的損壞,的確令人惋惜!


李飛叨


1956年5月,在文化名人郭沫若、吳晗等人的主導下,對明皇陵進行發掘,結果造成了我國考古界的一場重大悲劇。

考古隊到達十三陵後,先在周邊村子招募了一些力工。然後大家經過討論,決定先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據說是郭老對失傳已久的《永樂大典》非常上心。

不過由於考古隊經驗、技術不足,發掘了幾個月都沒找到長陵地宮的入口。不得已考古隊就去發掘其他的陵墓。

不過轉到其他皇陵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於是考古隊就想了一個辦法,挑選幾個膽大、識幾個字的村民,去各個陵墓拓字,看看從文字記載中能不能找到突破口。

還別說還真有發現,幾天後有個叫孫憲寶的小夥子定陵找到了“隧道門”三個字。接著考古隊決定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當力工們在定陵寶頂挖掘時,又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金剛牆就是指地宮大門。

考古隊欣喜若狂,讓力工們抓緊幹,不久就發掘到一個梯形的金剛牆。金剛牆是由磚石堆砌而成,不過並不結實,磚石很鬆動。

當力工拿下幾塊磚時,突然從地宮裡冒出一陣陣的黑煙,還不時傳出一股異味。

這是什麼情況?考古隊也沒有這方面經驗,大家都擔心會不會有傳說中機關或毒氣,於是都不敢進去。

但到手的機會肯定不能放棄,此時有人提議用狗去測試一下,狗是抓來了,不過還沒進地宮門就跑了,接著力工又去村裡抓了一隻雞。

雞在地宮裡呆了一週,還是活蹦亂跳的。確認沒事後,考古隊穿過金剛牆,再經過7道石門,終於到達了定陵的地宮。

經過近兩年的清理,考古隊一共從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3000多件絕世珍品。隨後政府也向全世界宣佈了這一重大發現。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經驗、技術的不足,大部分珍貴文物由於氧化全部毀壞。

1965年,郭老等人又提議發掘武則天陵墓,不過這次遭到了周總理的拒絕,並明令以後不準再發掘皇陵。

1966年時局動盪,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屍骨、畫像等,被“革命小將”全部焚燬,連寶貴的金絲楠木棺,也被扔到寶城外的山溝裡。

總之,定陵的發掘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損失,它僅有的價值就是弄清楚了萬曆皇帝不上朝有足疾的原因,另外就是北京多了一個旅遊景點。



花木童說史


地宮口的確定,是皇陵發掘過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歷史學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發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祖的長陵被定為發掘對象,但當時的考古隊勘探了一年多硬是沒找到地宮入口。

於是,發掘委員會只好無奈的放棄長陵的發掘,決定找一個容易下手的明皇陵先試挖掘一下。本來考古隊已將目標轉向明仁宗的獻陵,但當時有隊員偶爾發現萬曆定陵的圍牆有塌陷,可能是地宮入口,於是定陵發掘被確定。

我們都知道,找到地宮入口只是皇陵發掘的第一步,而成功的找到地宮大門,才算是發掘有了突破性進展。看似定陵規模較小且已露出地宮入口,然而對它的發掘卻是耗費了極大功夫的,從地宮口到地宮門耗時一年有餘。

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定陵找到地宮大門為何會耗時一年多?

1956年5月17日,定陵的發掘工作開始。定陵的地貌大致呈圓型,一圈建有圍牆,也就是陵墓寶城,圍牆的穹頂稱為寶頂。定陵當時圍牆塌陷處正好是地宮的入口,考古隊在探溝中用繩子作出標誌,開始仔細的用框出土。

下探工作持續兩小時後,圍牆內側砌的石條露了出來,有民工發現其中一塊石條上面有字便喊了一聲,大家都圍攏過來,看見石條上露出雕刻的字跡:“隧道門”。當時吳晗和夏鼐認為這裡就是定陵的地宮入口。

下挖工作進行了十多天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四米左右時,發現了探溝兩側有城磚砌成的磚牆。兩牆的間距為八米,就像一個弧形的衚衕由南向北呈彎曲狀。這個磚牆構成的通道就是史料上記載的皇陵的第一條磚隧道。

通常皇帝下葬時的棺槨由此進入地宮,當時的“隧道門”三字正對著磚隧道的中心。隨後在刻字石條的下面,出現了用城磚起券的大門。而大門之外正好處在野外,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考古人員沒有將此門打通。

當時的考古隊誰也不會想到,在城牆的券門之內藏著一塊意義非凡的小石碑。與小石碑的擦肩而過,使得發掘工作難上加難。這塊石碑上刻著:“座城土襯往裡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牆前皮。”

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它告訴人們,寶城向裡掘進一丈的就是通入地宮的第二條石隧道,還有隧道至地宮金剛牆前皮的距離。然而由於當時的考古經驗不足,導致這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刻字小石碑沒有被及時發現。

就這樣,發掘工作持續了一年多還沒有找到地宮大門。考古隊於是決定加深探溝,隨著民工欒世海一鎬挖下去,突然出現鈍器的撞擊聲。他便刨開積土,露出了一塊長一尺寬半尺的石頭,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此石的發現,意味著地宮大門座標的確定。考古隊頓時歡騰雀躍,一年來積壓在人們胸中的悶氣終於散開。考古隊當即決定給老民工每人發一條毛巾,新民工每人發一塊肥皂的獎勵,這在當時算是不錯的待遇了。

那麼問題來了,皇陵中為何會出現洩漏秘密的指路石呢?這並非有人故意洩漏機密,萬曆即位後就開始修建陵墓,定陵建成後閒置了三十多年,地宮用土封閉起來。為了將來萬曆駕崩時能快點找到地宮,所以才留個此標記。

金剛牆是地宮的防護牆,牆後便是地宮宮殿。如果記載無誤,再往前挖十六丈,往下深三丈五尺的地方就是金剛牆。為了加快挖掘進度,考古隊找來一臺捲揚機,外加幾個小礦車,使得土方工程進度快多了。

考古隊順著轉隧道向前挖掘,但轉隧道突然中斷了。於是考古隊決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重新挖一條探溝,挖掘不久便發現兩條東西走向的石牆,兩牆南北寬八米,是用花斑石條砌成的。共十七層,向西斜下,全長四十米。

這條隧道就是最好一條石隧道,在石隧道的盡頭,出現了一道橫貫南北由明磚砌起的大牆,牆高八米八米,厚一米六,牆基由四層石條鋪成,石條上方是五十六層城磚和灰漿砌成的牆,頂端有琉璃瓦簷,這就是地宮金剛牆。

金剛牆後就是定陵的地宮,金剛牆的中央是一個圭形的磚砌門券,上窄下寬,由於地表壓力作用,門券向裡凹進約兩釐米多。圭形門券是幹壘起的,地宮就在後面。從發掘動土到金剛牆的出現,考古隊共耗時一年零兩天。

金剛牆拆開後,從洞口“哧哧”的竄出難聞的氣味,發掘暫停一天,排放有害氣體。為慎重起見,考古隊買來一條狗和一隻公雞,準備試著放進去。結果狗和雞都沒能成功的放進去,最終決定派兩人進入。

選中的兩人戴著防毒面具,提著馬燈,腰上繫著一根長繩進入金剛牆內。在確定沒有暗器和毒氣之類的東西后,其他人紛紛進入。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墓道券,往前走便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地宮門,是兩扇潔白如玉石門。

打開石門成了又一難題,最終考古隊根據觀察和史料記載,成功的製作了一把打開石門的拐釘鑰匙,石門被開啟。首先進入的是地宮前殿,殿內沒有陳設品。前殿的盡頭又是一道石門,石門之後便是地宮中殿。

中殿有三套漢白玉石寶座,寶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五供前各有一口大瓷缸,缸裡裝有香油、銅瓢、燈芯,這就是“長明燈”,但因缺氧早已熄滅。中殿左右是配殿,配殿中只有棺床,中殿的石門後部便是後殿。

萬曆與兩位皇后的棺槨就安置在後殿之中,還包括大量的陪葬品。之後的事情就是隨葬品的發掘與損毀,及九年後萬曆與皇后屍骨被毀的浩劫。至此,定陵的發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大量的時間耗在尋找地宮的大門上。

由此可見,當時對發掘帝王陵寢是毫無經驗可言,大都是抱著做試驗的心態去考古。造成了許多不可挽回的損失,後來還是有人提議要繼續發掘長陵和唐乾陵,以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所幸的是都被國家及時制止。


野史也是史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朱翊鈞就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定陵建設耗資白銀八百萬兩,從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曆時六年完工。


相對於清代皇陵幾乎被盜掘一空的情況相比,明皇陵除了萬曆的定陵被考古挖掘之外其他皇陵保存的都比較完好,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明皇陵地宮的防盜水平較高,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皇陵地宮非常深,比如已經挖掘的定陵地宮就處於地下27米處,而且墓道蜿蜒曲折入口隱秘難尋。

定陵地宮的入口也是在偶然情況下發現的。

1956年,在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的建議下展開了對明朝皇陵的考古挖掘工作,一開始鎖定的目標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可是受制於當時技術條件,長嶺挖掘最終擱淺轉而開始對定陵進行挖掘。

前面已經說了,明皇陵地宮位置深,入口難以尋找,這些問題在定陵挖掘時都遇到了,考古隊在定陵周圍挖了多條深達二十多米的深溝,都無法找到地宮入口,考古隊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實質性進展,就在挖掘工作陷入困境的時候,在一條深溝的角落中出現了一塊引路石,上面寫道“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剛牆一般是地宮最堅固的防護,也是地下宮殿真正的入口,這塊引路石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再往前挖16尺、往深挖3丈5尺,就可以挖到金剛牆。而神秘的地宮就在金剛牆的後面。

隨著地宮被打開下葬已經三百多年的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以及大量隨葬品重見天日,但是由於當時文物保存技術落後再加上政治環境影響,這些珍貴的文物很多被損毀,包括萬曆皇帝和皇后的屍體也被付之一炬。

定陵的挖掘以及文物保護堪稱中國考古史的災難,正因為定陵的慘痛教訓也就此確定了我國考古挖掘的宗旨:對於大型帝王陵墓不進行主動挖掘。


一點點歷史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明朝史專家吳晗向上級提出了“解開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計劃;而這項計劃的內容,就是要打開十三陵裡最大的那座皇陵—長陵。

長陵作為明十三陵裡最大、最完整的帝陵,自然是吳晗等人的首選目標。因此,他們的計劃一經上級批准,便帶領自己的考古隊直奔長陵而來。

考古,是今人與古人的對話;尋找古墓,則是今人與古人智慧的博弈。

歷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為找不到入口,而最終被盜墓賊放棄。比如說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元代帝陵、秦始皇陵等等。

墓道口,對於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寶庫的最後一把鎖。一旦失守,後果無法想象。

長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興建於明代最鼎盛時期,故而從用料、做工、規劃、建設工期來看,它都是十三陵裡最費心思的。

考古隊想要打開長陵,就必須找到地宮入口;否則,就只能從寶頂(封土)上直接下鏟兒,那樣勢必會破壞墓室內的文物,對考古造成負面影響。

經過一個多月的尋找,考古隊對長陵的考古調查,一無所獲。無奈之下,考古隊只好把目光對準規模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規模雖然沒有長陵那麼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

考古隊經過十幾天的實地探查,終於在定陵寶城內的城牆上,發現了一處斷痕。這個斷痕,引起了考古專家的警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裂痕的呢?

於是,考古隊便在此次沿著寶城城牆開挖探溝。

這第一條探溝剛剛挖了一米多深,就發現了重要信息:城牆上刻有“隧道門”三字。

隧道門的發現,大大提升了士氣,考古隊越幹越有勁兒。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了新的問題:這一條近30米深的溝,挖到什麼時候才能到地宮門口呢?寶頂離寶城遠著呢!

更讓考古隊頭疼的是,僱來的好些個民工全都回家種莊稼了;若是還不出成績,就只能他們自己抄鐵鍬下去挖了!

為了減輕挖掘量,考古隊當機立斷,決定在第一條溝的延長線上,重新開挖。

第二條溝並沒有像第一條溝那麼順利,不僅發現了隧道門,還找到了磚隧道。考古隊連續挖了一個月,除了土,什麼都沒發現。然而,溝已經挖了這麼深了,決不能就這麼輕易放棄。

直到9月,考古隊才有了新的轉機。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塊兒石碑,上面寫著:

“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換言之,這塊兒石碑的發現,直接告訴了考古隊金剛牆(地宮)的具體位置!如此重要的線索,終於讓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如此,考古隊再也不用悶著頭亂挖了,他們在這塊兒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確的方向。

有了確切的距離,有了確切的深度,第三條溝,也就自然而然地開掘了。

即便如此,考古隊尋找金剛牆的工作,也並非易事。

1957年5月,考古隊才最終找到金剛門,打開進入地宮的大門。

不得不說,在定陵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隊自有諸多“貴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門”三個字,若不是二道溝的那塊兒碑,考古隊要挖到幾兒去?一鼓作氣沒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

當然了,定陵最終還是大白於天下了,可是教訓也是慘痛的。不過,對於當時的考古隊來說,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

定陵之後,國家百年內再也不允許主動發掘帝王陵。


祗樹


定陵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萬曆的陵寢,對於它的發掘可是耗費了很長時間的,而且當初以為露出陵寢入口的地方後來證明也只是其整體結構的冰山一角,所以後期對入口的尋找耗費了將近一年時間,那入口到底是如何發現的呢?



在1956年時,說到這起發掘還要從兩個牽頭人說起,至於是誰大家也都清楚,在他們的領導下,他們把原本的發掘目標替換成了萬曆皇帝的定陵,但是由於明皇陵地宮入口極為隱秘,大多在地下幾十米,所以想要尋找可不是件容易事。

據說在科考隊挖掘陵寢四周,尋找了將近一年未果的情況下看到了一塊不一樣的石頭,這塊石頭在專業上的名字是引路石,在上面記載著地宮入口位置,所以在查閱資料,瞭解石頭所寫內容後也就有了後來定陵入口的發現,進而才實現了對定陵的發掘,不過這次對歷史的探究卻是一場浩劫。



相比較帝王陵寢來說,明朝皇帝的陵寢能夠保存完整,一方面是其整體結構堅固,且有了定陵發掘的教訓,另一方面是地宮入口多在幾十米深的地下,如果沒有資料指引,是很難發現的,所以這兩個方面可能是明朝皇陵能夠完整保存的原因吧。


曉峰來介紹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提出了一項考古計劃,試圖解開明十

三陵的所有秘密。這是中國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對考古

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挖掘的後果就暫不表述了。但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考古學家

打開的皇陵。

歷經一年左右的時間,考古人員終於找到了墓葬的入口。然而考古人員走到入口卻遲疑

了,為什麼呢?因為怕各種機關、毒氣啊。像我們所看的《盜墓筆記》、《鬼吹燈》等

盜墓題材的系列影視劇中,人一進去,不小心踩到各種機關,因此丟了性命的不在少

數。現實中,可能沒那麼玄幻。

但在比較重要的墓中設置機關,以防止被盜,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定陵可是古代的皇

陵,誰又敢保證其中不會設置一些機關,來防止後人盜墓呢?

該怎麼辦呢?就在這時,考古隊裡聘請的一位村民提出了一個想法,將活著的大公雞放

進去,讓它進裡面給探探路。如果幾天以後,這隻大公雞還能打鳴,說明裡面沒有危

險,則考古人員可以放心進入。

果不其然,幾天以後,考古人員還能聽到大公雞打鳴。考古隊長趙其昌第一個進入,為

了保險起見,在腰上拴著一根粗繩子。據後來的趙其昌回憶說:地宮裡面黑乎乎的,太

寂靜了,靜的讓人發慌。

定陵地宮雖然被打開了,卻由於當時的人們缺乏專業的知識,致使定陵遭到了大量的人

為破壞,損壞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堪稱考古界的一大悲劇!


江水趣談


帝陵被光明正大的開挖的只有倒黴的萬曆皇帝了,畢竟別的皇帝的墳墓都是被偷挖的,而萬曆皇帝是直接被以考古的名義開挖的,而且挖就挖把,但是卻被挖個屍骨無存,別的小一點的墳被考古名義挖掘基本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處理和保存,而萬曆皇帝卻沒有這個待遇,可想而知自己有多憋屈。

本來最初是打算對最大的長陵下手的,只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了擱淺了下來,至於什麼原因導致沒有直接對長陵下手,原因是一直沒有找到長陵的墓室通道入口,於是吳晗和郭沫若就決定先從小一點的定陵入手先積累經驗,然後再對長陵下手,只是沒想到在發掘定陵的時候由於疏忽大意和缺少經驗,導致了大量的文物受到了毀壞,最終國家決定全面禁止對帝陵的所有發掘工作和打算。

這個決定讓郭沫若等人遺憾終身,因為郭沫若等人非常想對其他名氣比較大的帝陵下手,比如說武則天夫婦的乾陵,還有第一帝皇秦始皇陵等墳墓下手,甚至連帝陵建在了地震帶上面的理由都說得出來,可以想象他們對帝陵的興趣有多大,而他們應該不是對帝陵感興趣,而是對帝陵裡面埋的文物古董以及一些驚天動地的寶藏感興趣。

在定陵開挖的時候是非常不順利的,從開挖到找到入口整整花的大半年的時間,而且發現墓道入口還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時間發現的,而在整個挖掘的過程中耗時非常的巨大,在開挖初期的時候還是小心翼翼的,只是找到了墓室入口打開了定陵後,一切都改變了,由於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和經驗,盲目的對帝陵這樣規模巨大的考古發掘,使得裡面大量的文物由於得不到重視和保護受到了損毀。

萬曆皇帝的棺槨被打開後,萬曆皇帝的裹屍布和披在上面的龍袍被丟棄在一旁,屍體被拖出棺外丟棄在一邊沒有做任何的保護措施,棺材被拆散隨意丟棄,裡面的大量陪葬品由於沒有來得及保護而損毀無法修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由於郭沫若等人沒有在陵墓裡面看到希望看到的東西,所以其他東西也是草草的處理了事。

而這種行為造成的損失巨大引起了當時社會輿論的強烈不滿,因為這種沒有經驗的盲目的開挖造成的損失和破壞是不可挽回的,這也是隨後的郭沫若提交申請開挖乾陵被周總理直接拒絕的原因,因為當時的技術和條件都沒有辦法對帝陵進行開挖保護,總理也知道不能讓一些人的私人慾望給國家和民族造成損失,被否定繼續開挖帝陵後,郭沫若內心一直遺憾沒有能夠進入乾陵看看裡面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也沒能讓自己發覺出震驚考古界的東西出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無法超越的足跡


對十三陵的考古發掘,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北京。最早提出這個計劃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
清華大學的吳晗雕塑
吳晗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專家,他聯合其他幾位歷史學家(其中就包括郭沫若)共同擬定了一個請求政府同意挖掘十三陵的計劃。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儘管很多人提出質疑和反對,但是吳晗和郭沫若的計劃最終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1956年春天,考古隊進入十三陵進行秘密調查。考古隊的挖掘目標就是十三陵中最大的、朱棣的長陵。但是長陵的地宮入口一直沒有被找到,考古隊決定先找一個稍小的墳墓進行試掘,等有了經驗後再挖掘長陵。
安葬在定陵的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
考古隊把定陵當作試掘目標是因為一個偶然的發現,定陵寶城上的城磚有部分塌陷,出現了明顯的裂縫,考古人員認為這裡就連接著定陵地宮的入口。於是考古隊決定根據這一線索進行試探性的挖掘。
1956年5月,定陵的試掘工作開始。考古隊順著裂縫挖掘了僅僅一米深,就發現了刻有“隧道門”的石磚。經過幾周的挖掘,伸向寶城深處的隧道被發現了。
但由於經驗不足以及雨季來臨,時斷時續的挖掘工作進入僵局,因為很久沒有新的線索,考古隊情緒低落。但就在這時,一塊刻字的小石碑被發現了,疑似大約是指示了距離金剛牆還有十六丈深。
一直等到第二年,考古隊才挖到了金剛牆所在處,發現了那個著名的梯形開口,即四百多年前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考古隊出於對陵墓中可能存在的暗箭機關或毒氣的恐懼,都不願成為拆第一塊磚的人。最後只能抓鬮決定人選。偏巧拆磚的時節總是電閃雷鳴,雨水卻不大,搞得人心惶惶。經過謹慎的拆磚,缺口最上面的幾層磚被卸了下來。
考古人員幾經試探後鑽了進去,並找到了地宮的大門。這是用整塊漢白玉雕鑿而成的。
考古隊繼續向前就發現了白石雕刻的帝后座椅以及祭祀器皿萬年燈(早就滅了)等物。萬曆皇帝的妃子墓室是空的,未被使用過。
再之後,就是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棺槨。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