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柏林陷落時的帝國大廈保衛戰,為什麼都是外籍志願軍在做最後抵抗?

路106路


帝國大廈沒那麼重要

說點顛覆認知的事兒吧,其實當時蘇軍玩命攻打的“帝國大廈”只對他們自己有象徵意義。因為納粹的議會和總理府全都不在那,對德軍來說那裡就是一個堡壘,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時他還不是國會議員,任命發出的第三天興登堡就下令解散第七屆國會了。下一次國會召開時帝國大廈已經燒了,新一屆議員大會是在科羅爾劇院舉行的。

後來納粹黨徹底掌權,所有國事會議必須由納粹黨員參加並決策,議會完全啥蛋用了。納粹黨懶得回來開會,就繼續留在科羅爾劇院,原來的帝國大廈被改成了展覽館+真空管生產廠+醫院婦產科......

所以希特勒壓根沒在那開過一次會、發表過一次講話、作出過任何重大決策。他的大部分政治軍事行動都是在位於沃斯特拉大街上的新帝國總理府做的,在威廉大街上的舊總理府他都給希姆萊辦公了,何況所謂的帝國大廈。

諾德蘭師沒那麼強

題主提到的外籍志願軍應該是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師,代號“諾德蘭師”,但是現代很多人把它和黨衛軍第5裝甲師“維京人師”給弄混了。維京人師才真的是黨衛軍王牌,從巴巴羅薩行動一直打到戰爭結束投降。1944年1月那種慘烈局面下還能從毛熊的重重包圍中殺出去,繼而參加1945年的“春季覺醒行動”。

而這個諾德蘭師是在1943年3月從維京師裡分離出去的一個團,補充了一個挪威團加一個丹麥團,再參合進去點匈牙利人組建的。他們大部分都是新兵,其實沒啥戰鬥力,初次上陣打那瓦爾戰役時只能用來對付蘇軍的襲擾。

之後打坦能堡戰役,指揮官舒爾茨加兩個團長直接被毛熊給掛掉了,1945年1月才好不容易從海上逃到了德國。到柏林打外圍攻防的時候又被毛熊的鋼鐵洪流糊了個滿臉花,一個蘇聯小兵俘虜三個爆破手的事兒都出了。

逃回柏林城內後,大約320名左右的法國人黨衛軍沒處安置,就近加入了他們,算是完成了兵員補充,很快又被安排到赫爾曼廣場參與防守。在那裡他們抵擋了蘇聯滲透部隊48小時,注意!是滲透部隊哦!

到了4月27日毛熊開始總攻的時候,當天就把他們炸出了陣地,退到齊塔德勒地區,第二天就把他們再次打散,分別退進了國會大廈(帝國大廈)和舊德國總理府。所以這幫哥們守帝國大廈根本不是為了與帝國同在,壓根就是被毛熊打的沒處跑了,只能去那裡協防。

帝國大廈攻防戰

4月29日凌晨,蘇聯第三突擊軍抵達了施普雷河北岸的莫爾特克大橋,德軍則在大橋南岸的工事裡嚴陣以待。帝國大廈已經遙遙在望,這時毛熊發現兩件很可悲的事情,他們覺得有點蛋疼。

第一,帝國大廈並非孤立的建築,它建立在一個三面環水的廣場上,廣場內還有蓋世太保總部等其他建築,這些建築互為犄角形成數道交叉火力網,突破起來很麻煩。第二件事是大橋結構受損,他們的大炮沒法用,修好橋才能有炮火掩護。

德國這邊也很鬧心,這片工事裡擠滿了被壓制進來的士兵,國防軍、黨衛軍、警察、少年衝鋒隊,互相都不認識,別說配合,連統一指揮都難。

4月29日黎明蘇軍在沒有重火力的情況下發動了進攻,他們先是攻陷了蓋世太保總部,但在德軍屋頂炮火的轟擊下實在沒法還擊,只能又撤了出來。毛熊們鬱悶的退回莫爾特克大橋,專心開始修橋。

4月30日早六點大橋修復,在重炮的掩護下蘇軍開始進攻,先後佔領了蓋世太保總部和國會大廈側面的輔樓。15:30左右,希特勒於新總理府地下掩體內自殺,臨死前下令允許守軍突圍,消息於17:00左右傳達到帝國大廈,守軍開始突圍,但在蘇軍的重火力覆蓋下突圍的德軍十不存一。

夜間20:00左右,蘇軍攻入帝國大廈,並且很快在樓頂升起鐮刀斧頭旗。但大廈從1933年焚燬後一直沒怎麼使用,裡面全是瓦礫堆,不少殘餘且沒得到突圍消息的德軍躲進房間裡繼續抵抗,蘇軍只好一個屋子一個屋子的清理。

到了5月2日,清理工作全部完成,蘇軍徹底佔領這座只對他們有象徵意義的大樓,同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紅軍佔領新總理府。為了宣傳勝利,他們擺拍了那張著名的《紅旗升起在德國國會大廈》,之後還PS掉了士兵的手錶......

後記

很多人說起了毛熊在柏林的軍紀敗壞,吐槽機到不是想給他們洗地,但這事兒真需要分開說。最開始毛熊進攻的主力部隊軍紀還是不錯的,他們會清理馬路恢復交通,修理水管繼續給市民供水,還會開食堂給餓肚子的市民濃湯喝,頗有點人民武裝的意思。

可是後續部隊到來時事情就全變了,俄羅斯歷史學家奧列格·布尼茨基廣泛訪問了當時的戰士得出了個事實,後來大規模的凌虐並不是早就懷有報復之心,基本上算是臨時起意,原因也挺逗逼的。

那些後續部隊大部分是沒出過國的工人、農民臨時徵召組成的,他們長期接受的教育是布爾什維克好,熊窩是人間天堂,外國老百姓只有失業、飢餓和殘酷剝削,一個個慘的要死。

這幫孩子懷著解放者的心情來到德國後才發現人家活的比他們滋潤多了!被自己頭目欺騙已經夠窩火了,繼而他們又想不通另一個問題,你們都過的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要侵略我們?於是滿腔怒火終於化成了慘烈暴行......


總結起來吧,題主其實出了個偽命題,帝國大廈攻防戰中並非只有外籍自願軍拼死抵抗。守軍即不完全是外籍,而且沒拼死抵抗,除了從地下室裡突然跑出來的一支國防軍外,基本沒給毛熊造成太大的麻煩。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先得澄清一點,國會大廈保衛戰被過度神話了。這裡糾正一下大家的常規認知。

據史料記載,第一、對抗蘇軍的並非只有武裝黨衛隊外籍軍團;第二、德方並非全軍覆沒,死戰到底無一人投降。事實是,最後有人選擇冒死撤退,也有人舉手做了俘虜。

首先,守衛國會大廈的並不完全是SS(武裝黨衛隊),更不可能“都是外籍志願軍”。

除了武裝黨衛軍,也有大量的國防軍鄧尼茨營的海軍學員、空軍(此時德方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同時也被打回內陸,所以,飛行員,甚至潛艇兵都直接當步兵用了)和柏林當地老百姓組成的人民衝鋒隊(下圖);德國軍隊在國會大廈並非沒有戰鬥到最後一人,而是主動撤離了國會大廈,德國守備部隊也並非無一人被俘。關於國會大廈戰鬥的最後階段的描述,引用外文資料: about 100 of the last German combatants surrendered. A further 300 defenders were dead and another 350 were already lying wounded in the basement. Finally, on May 2, 1945, the Red Army was able to control the whole building......

造成這種印象,可能是因為此時,外圍的國防軍被打撒,加上喪失了制空權,無法集合來給柏林解圍。所以,到了柏林戰役後期,最後一支成建制的德軍部隊——武裝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成了戰場上的主角。

諾德蘭師主要由來自北歐的志願兵,丹麥和挪威人很多,後來又補充了從東線撤退下來的愛沙尼亞人,加上了少數法國、荷蘭、比利時志願者。也算是成員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共同理想(當然是邪惡的)走到了一起。此時,這些外籍軍團幾乎找不到退路,不管向誰投降都是死,作為叛徒,自己的國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謂的堅定的信仰,寧可戰死也不投降,甚至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把自己綁在機槍陣地上繼續玩命打。

所以,諾德蘭師名聲太大,讓後人感覺哪兒哪兒都是它的身影,什麼英勇的事蹟都跟它有關。


在國會大廈戰役中,蘇軍在外部用炮火轟,坦克遞進射擊、送到窗口往裡面打,壓著火力衝進國會大廈。衝進國會大廈的是蘇聯紅軍第150師——現在,每年俄羅斯勝利日紅場閱兵,150師的旗幟都是擺放在最前面的,以紀念最早衝進國會大廈的光輝事蹟。

第一天,4月28日,紅軍小股部隊已經衝進去了,但遭到頑強的抵抗。

紅軍攻進之後,重火力施展不開。雙方先是用衝鋒槍互相掃甚至拿反坦克的火箭筒(鐵拳)在房間裡面互相打。每個房間都在格鬥,打完子彈,有些人甚至抱在一起肉搏,拳頭互毆、牙齒互咬.......

第二天,紅軍再次向國會大廈發起衝擊。紅軍潮水般一層一層往上攻,艱難的攻到樓頂。又玩命打了一天一宿,4月30日晚,蘇軍最終衝上了國會大廈的樓頂。為了紀念這一光輝時刻,隔天擺拍了下面的照片。

這張照片大家都喜聞樂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圖被精心PS過。原來,拍攝時,蘇軍士兵的兩隻手腕上都戴著bling,bling的大手錶,所以,在照片發表之前,在膠片上做了手腳,手錶就消失了.....

不太嚴謹的粗略來看,整個柏林保衛戰可以總結成:部分國防軍的納粹死忠+黨衛軍的殘餘部隊+炮灰“人民衝鋒隊”+殘餘坦克,突擊炮若干+各種stg44,毛瑟98k,鐵拳,柏林人民居家自留武器,少部分虎式,豹式+其餘從各地趕來增援的部隊(量不大,多死於外圍或者選擇投降)+所謂的“精神力量和堅定的意志信仰”=蘇軍傷亡30+萬

所以,蘇軍費了這麼大勁,才取得勝利,自然得好好的犒勞自己了,這就苦了德國的老百姓。詳情大家可以看看電影《柏林的女人》。

除了可勁的搶,可勁的糟,可勁的發洩獸慾以外,蘇軍還喜歡到處塗鴉,破壞文物啥的。比如下圖,蘇軍官兵在德國國會大廈的牆壁上題字以紀念“到此一戰”,這密密麻麻的,來晚了估計都沒地方寫了。

還有,前面提及的諾德蘭師等武裝黨衛隊外籍軍團,他們也沒有真正與第三帝國“同歸於盡”。

除了戰死的,還是有不少人找到了活路。投降蘇軍的大多拉到西伯利亞去挖坑,一部分勞動至死,剩下的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為了跟西方“示好”,全給放了。(已經併入蘇聯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些波羅的海三國士兵除外)

還有一些更走運,涉險越過了易北河,向西線的英軍投降。只要不是犯了“反人類罪”(虐待戰俘,屠殺平民等等),僅參與作戰任務的普通武裝黨衛軍(非蓋世太保)被定義為了戰俘,而非戰犯,只是隨便關了一段時間就放回家了。畢竟,在戰俘待遇上,二戰時期的英軍是最人道的,比較規矩的執行了《日內瓦公約》。

說到這兒,事兒還沒完。

在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曾經頒佈過政令——無論國籍,黨衛軍成員都可以像其他國防軍軍人一樣有權獲得養老金。

所以,戰後,這些前黨衛軍外籍志願軍們到了一定的年齡,竟然可以領到聯邦德國政府發給的養老金。理由呢,也算說的過去,作為當時德國的官方行為,納粹政府雖然反人類,那也是合法民選政府,德國後續政府自然需要履行承諾。


(武裝黨衛軍諾德蘭師老兵在搞“戰友會”,還大大方方的接受媒體採訪)

而且,每筆養老金計算的還特別認真。比如,比利時籍的黨衛軍戰後以叛國罪被關進了本國的監獄,德國社保機構還把他們在監獄裡被監禁的年頭折算進了退休前的工齡,每人每月可領取數額從425歐元到1275歐元不等的養老金;然而,在二戰中,被強迫在德國做苦力的比利時勞工,戰後每個月獲得的經濟補償卻只有區區50歐元。

最值得同情的倒是德國納稅人,辛辛苦苦掙的錢都被政府用來給“外人”發福利了~二戰猶太受難者的補償年金、外籍黨衛隊老兵退休金,還有近幾年大量湧入的各色難民……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事實上,在帝國大廈保衛戰中不僅僅只有外籍士兵。當然,外籍士兵在其中不在少數,他們作戰英勇,戰鬥力強悍,所以給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之所以如此拼命死戰,寧死不降,除了他們對於忠誠於希特勒之外,還因為這些外籍志願軍已經無路可退,他們無論如何都難逃一死,所以他們經過種種考量,為了一線生機拼死一博。




帝國大廈保衛戰其實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乎其神,不是德軍士兵都戰鬥到最後一刻,但是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士兵肯定也不在少數,不然蘇軍也不會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代價。保衛戰中,還是有不少士兵知道戰鬥已經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他們為了獲得生的機會,而選擇放棄。




為了快速的佔領柏林,蘇聯集結了300萬大軍進攻柏林,柏林如何能抵抗蘇軍300萬的進攻,不過只是在做沒有意義的抵抗。德軍的領導人們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無非是希望能抵抗一天算一天,除了這樣,他們也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守衛帝國大廈的德軍一共有1500名士兵,其中1000名是德國人,500名是外籍士兵,外籍士兵之所以為納粹賣命,還是因為希特勒的宣傳能力太強。希特勒對外宣稱日耳曼種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不過日耳曼人畢竟勢單力薄,為了獲取其他人的支持,他對外揚言,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是優秀的人,便能加入日耳曼人,所以這群外籍士兵才為納粹瘋狂賣命。


傳奇歷史觀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看見這個題,守仁君最先想到的是《使命召喚5》裡的最後一關,就是帝國大廈保衛戰。

遊戲裡這仗打的艱苦,歷史上這場仗也相當慘烈。

當時駐守國會大廈的有1500多人,1000黨衛軍,500外籍志願軍團。這一千五百人並非是接收上級命令被佈置到這裡的,他們是自願前往保衛國會大廈,當時德軍兵力並不允許在帝國大廈裡也佈置守衛,海因裡希中將將黨衛軍分散佈置在蒂爾花園區之後就沒有什麼多餘的兵力往國會大廈佈置人了。

所以當蘇聯人突破蒂爾花園區的防線進入國會大廈前廣場時,他們認為國會大廈不可能有人防禦,於是便派了幾百人進行試探性衝鋒,結果剛踏入廣場,就被帝國大廈裡的mg42全部射倒在地。

攻克帝國大廈的戰鬥持續了兩天,這兩天裡,蘇聯人用士兵大規模衝鋒,用坦克集群攻擊,用火炮部隊進行轟炸,最終蘇聯人衝進帝國大廈一層,用肉搏戰,甚至直接把重機槍抬進房間裡,隔著牆直接掃射,一間一間房屋進行爭奪。最終將蘇聯國旗插到帝國大廈圓頂。守衛帝國大廈的德軍幾乎無人生還。



保衛帝國大廈的士兵裡面有三分之二都是黨衛軍,保衛帝國大廈是他們的職責。這群黨衛軍裡有其它國家的德意志族人他們接受希特勒的種族理論而志願加入黨衛軍。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真正的外籍軍團,也就是說保衛帝國大廈的外籍軍人並沒有題主說的這麼多,也就五百人,不過當時也正常,想想看,一個奧地利人帶著他的黨派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把德國從一個弱小的一戰戰敗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當時崇拜希特勒和被其思想感染的人絕對不在少數。當時北歐地區,法國,英國,荷蘭等各國都有許多人志願加入德國外籍軍團。留下五百死忠保衛帝國大廈也不是什麼很特別的事。


守仁讀仁


國會大廈保衛戰其實本不用傷亡這麼多人,只是當時的戰場形勢容不得該退縮的人退縮,也容不得該進攻的人不打。而且這場戰爭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神奇,對抗蘇軍的並不是只有武裝黨衛軍的外籍軍團。第二點德國也並非全軍覆沒無人投降,是那些無法投降的人選擇了拼死抵抗,德國到最後戰線崩潰除了武裝黨衛軍之外,其他的國防軍都被迫收縮在本國領土之上,所以當蘇聯進攻柏林的時候,很多步兵都是原先的海陸空軍以及在柏林當地老百姓組成的人民衝鋒隊,也算得上是拼死抵抗。



對於德國而言,國會大廈在當時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戰場形勢大勢已去,沒有任何抵抗的必要,而德國的軍隊在抵抗一陣以後也選擇退縮。之所以會發生國會大廈的那一場激烈的戰鬥主要還是因為當時整個戰場已經被撕裂,國防軍被打退失去了一切戰場制勝權,柏林已經被包圍。德國正規軍大多都選擇投降,但是外籍軍隊真的很難投降。他們都是在戰爭過程當中,希特勒向各地徵集的志願軍。他們的人種構成很複雜,有從北歐的丹麥挪威來的,也有從東方戰線上補充的愛沙尼亞人以及少量的法國荷蘭比利時志願者他們可謂來自五湖四海。歷史給他們的定性是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加入法西斯戰鬥。但實際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對抗蘇聯,光復自己的國家。



畢竟蘇聯在二戰前以及二戰之中做過的那些事,沒有人會忘記。在蘇聯無情佔領了他們的國家,以後沒有人在意他們,而只有希特勒選擇收留他們,目的也並不是出於所謂的人道主義。而是在進攻蘇聯時讓他們做先鋒,這些人可以無懼蘇聯的炮火,雖然他們知道自己被德國當成槍靶子,但是他們甘願怎麼做,畢竟滅掉和佔領他們的國家並非當時的德國,而戰爭開始以後希特勒也許諾他們的國家可以得到光復,但很可能這只是希特勒的空頭支票。這些志願兵在當時被編成第11裝甲投彈兵師諾德蘭。當然,其中也真的有其他國家的叛徒或因為怕死或因為洗腦而加入。



在德國戰敗以後攻入柏林的時候,這些軍團根本沒有退路,他們無論向誰投降都是死,即便他們繳械他們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而且最先進入柏林的是蘇聯軍隊,這讓他們退無可退。對於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們切齒痛恨的國家,如今就在他們面前耀武揚威殺光一切。所以這些人寧死不降,尤其是不投降蘇聯,寧可身負重傷也要與其同歸於盡,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諾德蘭師名聲大噪。在保衛國會大廈的戰役當中,蘇聯傾其所有用猛烈的炮火進攻坦克推進,傷亡不計其數才攻下國會大廈,當時所有的人都殺紅了眼。最後蘇軍贏得了勝利,為了犒勞自己,也大肆放手在柏林城中行兇,柏林城的很多文物,標誌性的建築也都成為發洩的對象。



很多人總在問為什麼希特勒的外籍軍團到最後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我只想說,正是因為蘇聯之前的政策太過血腥對待其他國家太過霸道,所以根本沒有人敢投降。在與蘇軍對戰的戰場上,除了敵人只有死人,不存在俘虜一說。明白這一點的人都儘可能找其他盟國投降,不知道者可能最終就死在西伯利亞,最後森森白骨都不知道是誰?美其名曰,他們被解放了。


世界史圖鑑


柏林戰役期間,參戰的黨衛軍外籍志願者大多屬“諾爾蘭德”和“查裡曼大帝”師,以瑞典、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法國、愛沙尼亞人居多。帝國大廈保衛戰,是否就外籍志願者呢?當然是否定的答案。



參加帝國大廈戰鬥人員編為巴比克混編戰鬥群,指揮官巴比克,人數500人。有羅斯托克海軍軍校學員、騰伯霍夫機場地勤人員、飛行員、飛行學員、人民衝鋒隊成員、黨衛軍再加上大廈前國王廣場上的德國空軍三支高炮分隊。30日戰鬥過程中“Z” 區防禦司令蒙克支援了個約300人“萊茵”戰鬥群,這些人部分進入帝國大廈。大廈地下室戰鬥前另有500名傷員。



5月1日上午9時巴比克在德軍一上校和翻譯陪同下向蘇軍投降,被人從後打了一黑槍。整個帝國大廈保衛戰死者為200人,800餘人走出地下室和大廈向蘇軍繳械。但大廈仍殘留不願投降者,蘇軍於5月2日肅清。

流傳什麼1500-3000黨衛軍戰死帝國大廈,無一投降,也就德粉蒙上雙眼塞上耳朵鼓起喇叭自娛自樂自吹自擂!

柏林城內的外籍黨衛軍有些也活到了戰後,譬如“查裡曼大帝”師至少50法國人劫後餘生,出版了相關書籍。帝國大廈指揮官巴比克始終拒絕新聞記者的採訪,對戰鬥經過未置一詞。蒙克被蘇軍俘虜,還一度是座上賓。


歷史扒糞機


小雪微鑑:說起希特勒,他不光是一個納粹頭子,臭名昭著的納粹黨領導人,戰爭狂魔,還是一名傳銷洗腦的好手,德國就那麼大點的地方,人口有限,在戰爭後期,哪有那麼多所謂的優秀血統的人可以用,希特勒剩下的,都是些外族士兵,題主所說的外籍志願軍並不恰當,而是被忽悠來的壯丁,他們以成為所謂的優秀血統的人為榮耀,所以心甘情願的給納粹德國賣命。

300萬人兵臨城下,而德國柏林帝國大廈卻只有1500人,而其中的500人竟然都是外籍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美國的參戰,希特勒基本上敗局已定。在盟軍攻入德國本土以後,攻擊德國帝國大廈就是箭在弦上的事情,但令所有人都不解的是,在帝國大廈中,很多人並不是德國士兵,而是外籍士兵。

恐怕論忽悠能力,沒有人能和希特勒相提並論,在當時,希特勒拋出了德國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高貴的血統人種,如果你可以加入我們,將是一種無上光榮。

很多人都受了希特勒的蠱惑,成為所謂的僱傭軍。後來,盟軍攻陷德國本土,希特勒自殺,這些外籍士兵也成為了德國的陪葬品,長眠於地下。

除了那些心甘情願加入納粹的士兵以外,還有一部分的猶太人戰俘

都說戰爭是殘酷的,領袖的人格是高尚的,你知道嗎,在當時,有很多人都很崇拜希特勒,希特勒受到萬人敬仰。

除了外籍士兵以外,希特勒還有一部分猶太人士兵,他們有的沒有被在戰俘營殺死,就充當了戰爭的炮灰。

這些人,後來都不願提起當時的事情,比如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慘烈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很多人不瞭解德國曆史,特別是一戰後的德國曆史,用邱吉爾的話說,“凡爾賽條約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德國人一定會報復的”。

德國立國是靠普魯士的“騎士精神”打出來的,是靠義務教育建出來的,是靠科技興國富起來的。

“凡爾賽條約”剝奪了普魯士的土地,打擊了德國人的自信,壓制了德國人的生存空間,面對科技不如德國的英法聯軍,德國人是從心裡不服氣的。

“凡爾賽條約”是德國商人出賣了德國軍人,本不該接受這麼恥辱的條約,可是德國商人控制的政府卻接受了,也就有了後來希特勒上臺整治商人的政策。

希特勒的出現只不過順了民意,當時德國人是想打仗的,不想被“凡爾賽條約”控制經濟發展,軍隊發展建設,才讓不是德國人的希特勒上臺。

希特勒如果沒有在一戰中為德國浴血奮戰,得到鐵十字勳章,是不會被德國人選為總理的。

希特勒廢除“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收復失地,也是德國人支持的。

所以二戰失敗後,德國人民並沒有全都怪罪希特勒,還是願望承擔戰爭破壞賠償的責任,比日本人有覺悟。

希特勒帶領的國防軍並沒有向日本鬼子那樣實行“三光”政策,並沒有實行“巴黎大屠殺”,並沒有實行“焦土政策”,遠比日軍,蘇軍文明多了。

蘇軍進入柏林,實行“焦土政策”,實行殺光搶光燒光政策,實行姦淫擄掠政策,連小女孩都不放過,默克爾都是受害者之一。

放開政治傾向不說,做為有血性男人都會挺而出,寧可站著生也不跪著活,去和蘇軍拼命。

很多中國人不理解普魯士的“騎士精神”,以為是被宗教洗腦的傻瓜,其實那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化身。

美國建軍也是師從德國普魯士,也信奉“騎士精神”感招,也有十字勳章,才能讓美國軍隊團結在一起。


光芒萬丈34957


都別搶,我來答。

德國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一座佔地面積13344平方米的大廈,加上週邊廣場,這一數值還當有所增加。即使沒有“帝國大廈保衛戰”,這座建築物也會憑藉因其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所在而聞名於世。

柏林戰役是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而帝國大廈保衛戰是柏林戰役中的最後一場德軍保衛戰,在帝國大廈的周邊有政府辦公廳、國會大廈、最高統帥部等等象徵著希特勒政權的權力機關,因此當蘇聯紅軍把紅旗插在帝國大廈的樓頂時,也象徵著納粹德國徹徹底底的垮臺。

帝國大廈當時的防守力量只有1500左右,其中1000人為血統純真的德國黨衛軍,500名為外籍志願軍,不管是德國人還是外籍士兵都在這場保衛戰中大量死去,最終倖存下來的寥寥無幾,並不像題主說的都是外籍志願軍在做抵抗。

相反,德國人的反抗情緒顯然要比外籍士兵要強烈許多,此外後續也有小股德軍不斷加入到帝國大廈的保衛戰中來,應該說圍繞著這座建築物的爭奪和防守,不管是德軍還是蘇軍都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

雙方打到最後都殺紅了眼,當蘇軍攻進帝國大廈內部時,德軍層層佈防,把防線一直延伸到頂樓,可以說蘇軍最終奪得帝國大廈是一步一條人命換來的,而德軍也像我們展示了現代軍事佈防結合強大的熱武器給敵人帶來的巨大傷害。

在帝國大廈內部,這些士兵們糾纏在一起,由於空間狹隘,熱武器已經不便於施展,雙方展開了白刃戰和肉搏戰,以及不時響起的槍聲。可謂是火炮和刀刃齊舞,鮮血與吶喊共飛,不過這支防衛部隊儘管給蘇軍造成巨大的損失。

但是最終在蘇軍的洪流下還是被盡數殲滅,只有少數人倖存下來或被俘虜。而不管是德國黨衛軍還是外籍志願軍,其實都在這場保衛戰中憑藉著他們狂熱的信仰和對希特勒那種微妙的個人崇拜情感做出了殊死抗爭。

實際上,德國黨衛軍並不全然是德意志民族組成,其中絕大部分反而是外籍志願軍。黨衛軍領袖希萊姆希望把黨衛軍打造成為一個血統純正的、完全忠誠的精銳部隊,所以黨衛軍的選拔標準十分嚴格,這反而限制了黨衛軍的發展。

另一方面德國國防部也不願意看到黨衛軍的勢力過大,因此對黨衛軍的發展也做出了多方限制。但這一切都隨著二戰爆發後,隨著德國在歐洲戰爭取得節節勝利,黨衛軍也迎來了它的春天。

起初,大量國外的德裔人士開始踴躍回國並加入到黨衛軍中,這不僅壯大了黨衛軍的隊伍,而且還不必受到國防部的制約,因為這些德裔人士在彼時的德國法律中還沒有被完全認可為德國人。這可能和當時德國正在吹捧的“人種論”有關。

不管是“生命之源計劃”還是希萊姆試圖把黨衛軍打造成為一個血統純正的精銳部隊,不難發現彼時的德國已經陷入那種狂熱、狹隘和盲目的民族主義浪潮中,一方面是對猶太人的殘酷鎮壓,另一方面又是對德意志民族的無腦吹捧。

但這些加入黨衛軍的士兵並沒有盡數被編入德國黨衛軍本部中,而是成立了海外黨衛軍,如日耳曼黨衛隊(Germanic SS)、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尼德蘭日耳曼黨衛隊(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日耳曼黨衛隊(挪威語Germanske SS Norge )。

這些黨衛軍除了駐地不同之外,不管是編制、服裝和制度都和納粹黨衛軍完全一樣,而且都歸屬於希萊姆一個人管理。而當納粹黨衛軍需要補充兵源的時候,由於在國內受到限制,希萊姆就會從這些下屬黨衛軍中抽調士兵進行補充。

這就讓納粹黨衛軍的發展已經偏離了希萊姆起初預想的血統純正,反而變成了一個擁有眾多外籍人士的雜牌軍團,其中除了有美國人,還有穆斯林,丹麥人、挪威人等等,巔峰時期,整個外籍黨衛軍的人數足有幾十萬之巨。

令人錯愕的是,希萊姆為了便於管理黨衛軍內的穆斯林人士,還從耶路撒冷找來了穆斯林主教協助一起管理,可謂是用心良苦。

之所以會有這些大量的外籍人士參與到黨衛軍內,其實我認為很難說這些人都是被迫的,換言之,黨衛軍的外籍軍團實際上具有偽軍性質,畢竟不管哪個國家總有那麼一小群人豬油蒙了心,韓國總統朴正熙還替日本人賣過命呢。

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當時一部人對蘇聯也很反感,所以就加入到了德國這一邊,總之這其中的誘因還是相當複雜,而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外籍兵團也很賣力,譬如在帝國大廈保衛戰中,表現的也像德軍一樣勇敢,不得不說人性的複雜。


圍爐談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實際上很多人對於黨衛隊或者說黨衛軍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很多人認為黨衛軍都是那些迫害猶太人的武裝警察。但實則不然。黨衛軍分為普通黨衛軍和武裝黨衛軍。普通黨衛軍的職責確實有迫害猶太人這麼一項使命。但武裝黨衛軍實際上就是真正的軍事化部隊。一支從黨衛隊中選出來軍事化部隊。黨衛軍武裝部隊實際上戰鬥力比大多數國防軍還要強大,黨衛軍參與了戰爭期間德國幾乎所有的重大戰爭。尤其是其中的翹楚帝國師、骷髏師和警察師。這三支黨衛軍王牌部隊可以說是經歷過德國絕大多數的艱苦殘酷的戰役。而三大王牌師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而當年盟軍進攻德國本土的時候,保衛德國或者說保衛帝國大廈的可不止是外籍志願兵團。外籍志願兵團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的保衛力量還是德國軍人。有國防軍也有黨衛軍。當然了也少不了外籍志願兵。而國會大廈由於是重中之重。所以德國方面安排了精銳的黨衛軍部隊守衛帝國大廈。而在保衛帝國大廈的1500名士兵裡。有1000名是黨衛軍士兵。其餘500人則是外籍士兵。這1500人最後基本上是盡數戰死。尤其是這些外籍士兵打的更是兇猛。沒有人知道他們是為什麼。而這段歷史也被掩蓋在歷史長河之中。


但我個人認為,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他們的領袖而戰。實際上希特勒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政治家。也十分具有個人魅力。除了德國人之外,很多國家的人民崇拜希特勒願意追隨並且為希特勒付出生命。黨衛軍的前身黨衛隊是希特勒的個人護衛隊。之後因為規模擴大改名為黨衛軍。雖然黨衛軍權利範圍擴大了,但其中最重要的使命保衛希特勒並沒改變。可以說黨衛軍中全是希特勒狂熱的粉絲。為什麼黨衛軍戰鬥力驚人。就是因為他們狂熱的崇拜希特勒,甚至狂熱到悍不畏死。



事實上黨衛軍中德國人的數量很少。裡面成員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士。由烏克蘭,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白俄羅斯,挪威,波斯尼亞,匈牙利,法國,俄羅斯,荷蘭等30多個歐洲以及亞洲國家的人口組成。他們之所以加入黨衛軍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衛希特勒。所以說按照黨衛軍這個成員組成來看的話,你說保衛國會大廈的都是外籍士兵也能說得通。整個二戰期間約有50多萬外籍士兵在黨衛軍中服役。而且這些人以東歐國家為主。到了1945年時,在黨衛軍所有的30多個師中,還沒有哪一個師是完全由德國人組成的。可想而知二戰時期德國外籍兵團人數有多麼龐大。而這種部隊一般被稱為武裝師。由純德國人組成的部隊才叫做正規師。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