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顧命一詞來自《尚書·顧命》篇。《尚書·周書》是一篇周初重要文獻,記載周成王病重召見幾位大臣,顧命他們輔佐其兒子康王嗣位的過程。是對成王駕崩、康王即位時,宗廟內兵衛陳設的記述。中國歷史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一直有“顧命大臣”攝政一說。攝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他(她)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其權勢在當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

能被選中做“顧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翹楚,再加上沒有裙帶關係做後臺,他們一般都比較小心謹慎,整體表現遠強於外戚。但因皇帝年幼,若僅託付於一人,又恐其擾亂朝綱,為所欲為。一般都有多個顧命大臣來輔佐,藉以相互監督。年幼的皇帝在18歲前是不可直接理政的,女性在理論上也是被排除在政權範圍內的,這時需要有幾位成年男性來處理政務,人選一般是由前朝皇帝生前指定,取得權力上的合法性,職責是理政,當然名譽上是幫助年幼皇帝理政,等到皇帝18歲後就要還政,又稱為歸政。顧命大臣代替皇帝執掌朝政,在朝中權高勢大、說一不二,甚而能決定皇帝的廢立。然而,“無限風光在險峰”,風光與風險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過“顧命大臣”的表面風光,我們可以看到,這其實是個險活兒,甚至是個玩命的活兒。

中國第一位顧命大臣:周公旦

周公旦,周文王之四子,周武王之弟,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因周文王在世封他的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稱為周公。

周武王繼位後,周公成為武王的助手。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這時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業。武王滅商後,就如何處置殷商奴隸主和上層貴族徵求大臣的意見。太公望——姜尚表承:這些人統統殺掉,不留後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心裡想:舉凡有罪者,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周公。周公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周公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讚許。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得到加強,周武王實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王室成員、有功之臣封為諸侯來分管各部地區。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候天子的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諸侯世代相襲,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武王把姜太公封在營丘(今山東臨淄),稱齊國;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今山東曲阜),稱魯國;封弟弟召公於燕國(今北京一帶),稱燕國。周武王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康安排在商朝的舊地,也是一個諸侯國,讓武庚去治理他們。武王想用這種辦法,化解商朝舊奴隸主貴族的敵對情緒,保持天下的安定。可是把一塊地方交給武庚去統治,也不是很穩妥,於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舊地劃分出兩塊來。讓自己的兩個弟弟鮮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監視武庚,防止他作亂。鮮的封地被定名為管國,所以歷史上就把鮮叫做管叔鮮;度的封地被定名為蔡國。歷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分封完畢,諸侯們就分別前往封地了。周公正準備行裝,要到魯地就封,辭行時發現武王神情沮喪,悶悶不樂,急忙問侯,才知道武王不願讓幾個心腹重臣離開。他想了一下,也覺得周朝初建,戰亂之後百廢待興,確實需要留在武王身邊輔佐,於是就留在武王身邊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往魯國就封。周公、太公望、召公都未親自就國。東征勝利後,他們回到了宗周(以陝西鎬京為中心),由他們的兒子去分別統治魯、燕和齊。當時周公、召公、太公同心協力輔政,而周公的地位要比召公和太公更高,他作為冢宰,百官都聽命於他。武王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姬旦,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姬旦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周武王於是把年幼的兒子姬誦和軍國大事託付了周公;“我子即你子,希望你輔佐他治理天下”。據說,成王即位時年僅十三歲,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揹負下接受諸候和大臣的朝見。《史記·周本紀》,武王死後,“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以洛邑為中心),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很不滿。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行五,但他的態度支持管叔。他們散佈謠言,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動商朝舊勢力的代表、封於豳的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周公,發動叛亂。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

周公臨危不亂。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舉行東征。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歸而制禮作樂。他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

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而不是逃到其子秉政的魯國。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

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歉疚,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周公旦,善終。

西周成王留下的顧命團隊:召公奭、畢公高

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異母弟。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薊。但他派大兒子去管理薊,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召公奭是周初活躍時間最長的政治家,歷經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時,位列三公,擔任太保的職務,他和周公旦把周朝一分為二,陝以東由周公管理,陝西由召公奭管理。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省長安縣),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傳說他曾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聽訟,後世思其人而敬其樹。《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就是描述這個故事,也留下“甘棠遺愛”的成語典故。畢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克殷,封高於畢。成王時為太史。康王時命其分居里,管理東都成周,安定周郊。成王時,入為天子三公之一,故稱畢公。畢公高之“公”並非爵位,而是三公之“公”。據《史記·周本紀》:“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另據《尚書·顧命》,成王說:“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其意為:唉!我的病已經十分嚴重了,而且日重一日。在這彌留之際,恐怕不能正式安排後嗣之事了。現在我鄭重地宣示對你們的訓命……

周成王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立下顧命詔書的天子。與其父周成王類似,姬釗在即位前並沒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和資質。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擔心他不能繼承大業,更怕兒子會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敗在手裡。他想到自己雖然資質平平,但由於有了周公的盡力輔佐,國家還是治理井井有條,取得令人滿意的政績。因此,周成王自然想到要給兒子安排周公式的人物來輔佐他。思前想後,他心中已經有了不二人選,那就是召公和畢公。

其實,姬釗這個人能力不錯,很有作為,只是沒有顯露出來而已,或者是他的父親周成王沒有發現也有可能。於是周成王臨終前,便要求召公、畢公輔佐姬釗,並將召公、畢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遺囑。應該說,周成王的遺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周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周成王在選擇接班人方面算是選對了。周康王登基時,召公、畢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在登基儀式上,召公宣讀了周成王的遺囑,還將周康王帶到祖廟,向他講述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要求周康王牢記文王、武王、成王的遺訓,嚴格要求自己,勤謹治國,將祖宗基業發揚光大。在召公、畢公的輔佐下,周康王勵精圖治,延續了周成王開創的大好局面,史稱“成康之治”。

召公奭、畢公高死於周康王統治時期,未有被殺的記載,看其死後,封國猶在,應該善終。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漢武帝留下的顧命團隊: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

首席顧命大臣霍光是西漢著名將領霍去病的同父異母之弟。霍去病去世後,霍光做了漢武帝的奉車都尉,享受光祿大夫待遇,負責保衛漢武帝的安全,所謂“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在跟隨漢武帝時期,他謹慎小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信任。金日磾是駐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河西的匈奴休屠、昆邪二王及部屬4萬餘人降漢,休屠王被殺,年僅14歲的金日磾及其家人淪為官奴,被送到黃門署養馬,得到漢武帝賞識。漢武帝因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賜其姓為金。後升遷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由於金日磾孝敬母親,做事小心謹慎,從不越軌行事,深受武帝信任,成為皇帝的親近侍臣。以車騎將軍受遺詔輔政。漢武帝本想選他為顧命大臣之首,金日磾以自己是匈奴人不足以服眾為由推脫,並推舉霍光。上官桀,起初因為力大而得漢武帝的賞識,被任命為未央廄令。漢武帝有一次身體不適,等痊癒後,發現馬匹大多瘦弱,於是漢武帝大怒說:“廄令認為我再也看不到這些馬了嗎!”便要將上官桀下獄。上官桀叩頭說:“我聽說皇上聖體欠安,日夜擔心,實在沒心思照料馬啊。”話未說完,已流下眼淚。漢武帝於是認為上官桀關心自己,因此與他親近起來,任命他為侍中,逐漸升到太僕。以左將軍受遣詔輔政。桑弘羊,歷史上著名的理財專家,13歲時“以心計”入貲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之久。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終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斂資財以增強國力,為武帝屢敗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揚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其理財之功連對之十分不滿的司馬遷也不得不擊節讚揚,稱弘羊時代“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以御史大夫受遺詔輔政。漢武帝臨死前傳位給他的小兒子劉弗陵,劉弗陵才8歲,漢武帝指派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劉弗陵,掌權的是霍光。霍光輔政以來,首先和同時輔政的上官桀、桑弘羊以及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上官桀為了謀取漢朝的最高權力,依附於昭帝之姊盍長公主。他首先巴結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極力為丁外人求官進爵,得到公主的寵幸,與丁外人、公主等結成死黨,而後進一步通過公主,將其年幼的孫女送入宮中,封為婕妤,意欲通過公主和孫女,來取代霍光與昭帝的地位。

而燕王劉旦,則因長於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懷不滿;另一位輔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認為在漢武帝時期制定過鹽鐵專營的政策,使國家富強起來,功勞莫與之比,不甘居於霍光之下,遂產生了推翻現政權,由他與上官桀來主政的慾念,與燕王劉旦勾結起來。

這就形成以長公主和燕王劉旦為首的兩股政治勢力。他們估計到依靠各自的勢力還不足以推翻漢昭帝,只好暫時聯合。按照上官桀的計劃,要先利用燕王劉旦的身份,發動政變,在政變成功之後,再除去燕王旦,由他來掌握朝政。這個暫時聯合起來的政治集團,自然要把矛頭首先指向阻礙他們奪取政權的霍光。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緊了政變的準備工作。燕王劉旦將奪取帝位的賭注壓在上官桀身上,前後派遣十多人,帶了大批金銀珠寶,賄賂長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奪取帝位。他們襲用“清君側”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義上書昭帝,捏造說:霍光正在檢閱京都兵備,京都附近道路已經戒嚴;霍光將被匈奴扣留19年的蘇武召還京都,任為典屬國,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調動所屬兵力。

所有這些,是為推翻昭帝,自立為帝。上官桀企圖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時,將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後再由他按照奏章內容來宣佈霍光的“罪狀”,由桑弘羊組織朝臣共同脅迫霍光退位,從而廢掉漢昭帝。

他們沒有想到,當燕王劉旦的書信到達漢昭帝的手中後,就被漢昭帝扣壓在那裡,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舉動。昭帝十分平靜,果斷地說:“我知道那封書信是在造謠誹謗,你是沒有罪的”;“如果你要調動所屬兵力,時間用不了十天,燕王劉旦遠在外地,怎麼能夠知道呢!”“況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無須如此大動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十四歲的昭帝一語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對昭帝如此聰明善斷無不表示驚歎,霍光的輔政地位得到了穩固。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揭穿之後,就乾脆赤膊上陣,準備發動武裝政變。他們計劃,由長公主設宴請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將霍光殺掉,廢除漢昭帝。就在這危急關頭,長公主門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稅的官員將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向大司農楊敞(司馬遷之婿)告發,楊敞轉告了諫大夫杜延年,於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裝政變計劃,遂在這一政變未發動之前,就先發制人,將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謀政變的大臣統統逮捕,誅滅了他們的家族。

長公主、燕王劉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後自殺身亡。這場由上官桀發動的政變最後被霍光粉碎了。九歲的上官皇后因為年紀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孫女,所以未被廢黜。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曾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勢力尊盛日久,內不能善,所以在其繼位之初,當霍光表示歸政時,宣帝謙讓不受。霍光遂繼續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請示霍光,然後再向宣帝報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見時,宣帝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表面上卻作出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的姿態。即便如此,仍無可避免地與霍氏家族發生了衝突。霍光夫人意欲將其小女立為皇后,以進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議宣帝納霍女為後。宣帝不忘舊義,堅持立許氏為皇后,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滿。霍妻竟趁許後臨產之機,指使女醫官將其毒死,然後由霍光施加壓力,將霍女立為皇后。宣帝對許後之死雖然心懷疑慮,但迫於形勢,對霍皇后也只好作出寵愛的樣子。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卒後,宣帝開始親政。霍氏不甘心權勢被削,遂密謀藉機殺平恩侯許廣漢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義下詔廢掉宣帝。不料陰謀敗露,霍雲、霍山自殺,霍禹等人皆腰斬、棄市,霍皇后被廢處昭臺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宣帝雖然誅滅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針上與霍光並無分歧,基本上延續了昭帝時期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統治政策,並多次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的租賦。霍光輔政昭帝和宣帝時期,實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會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西漢王朝上又出現了幾十年的興盛景象,歷史上習慣稱這一時期為“昭宣中興”。

霍光執掌朝政近20年,功遠大於過。因他執政期間曾行皇帝廢立之事,並能保持臣節,故後世大臣欲行廢立,皆曰:緣霍光之故事,由是名震歷代。善終。

金日磾早亡,善終。

上官桀為親朋求官不成,謀反,欲當皇帝,事敗,被滅門。

桑弘羊參與上官桀謀反,被殺。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三國時期顧命大臣:蜀漢諸葛亮;東吳諸葛恪;曹魏曹爽、司馬懿

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召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劉禪其實當時並不在場,而劉備在託孤現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趙雲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短短几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

劉禪即位,時年17。諸葛亮南征北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命喪軍帳。諸葛恪,字元遜,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丞相諸葛亮之侄。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之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東吳名將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長江上游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10歲繼位。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後被孫綝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後孫綝廢孫亮,立孫休;孫休殺孫綝,併為諸葛恪平反。曹爽,字昭伯,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司馬曹真之子,曹操族孫。曹魏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將太子曹芳交託給曹爽和司馬懿,命令二人共同輔助年僅八歲的少主。

曹芳繼位後,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與司馬懿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後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由於司馬懿漸漸被架空,很多政事司馬懿都不能參與,於是稱病迴避曹爽,韜光養晦等待良機。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在洛陽發動高平陵政變,入永寧宮向素來與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請求意旨罷廢曹爽,與蔣濟等佔據洛水浮橋,關閉洛陽城門。

曹爽不從“智囊”桓範之計,被司馬懿誘勸放棄權力;返回洛陽後不久,被冠以謀反罪屠滅三族。

司馬懿善終,開創西晉基業。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南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留下的顧命團隊:徐羨之、謝晦、傅亮、檀道濟

徐羨之,劉宋王朝司空、錄尚書事,首席顧命大臣。謝晦,出身陳郡謝氏,雖非謝安直系,也是第一流高門。曾為劉裕太尉府主簿,為劉裕出謀劃策甚多。傅亮,於東晉末投劉裕部下孟昶,很長一段時期為劉裕 “表策文誥”;特別由於劉裕受禪前是他最先領會意圖,銜命回建康,諷晉帝退位,立促改朝換代,頗得劉裕賞識。檀道濟,世代為將,很早就追隨劉裕,屢立大功,有卓越軍事才能。劉裕臨死前對太子交待說:“檀道濟雖有幹略,而無遠志……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屢從征戰,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這也是劉裕對四位顧命大臣的評價,結果竟與其判斷毫釐不差。既然對謝晦不太放心,為什麼要讓他充當顧命大臣,相反劉裕的兄弟、同族卻一個也沒有呢?我以為這正是劉裕不同凡俗,高人一籌之所在。劉裕死前低級士族及劉裕諸弟、同族中有政治才幹或文化素養的如劉穆之、劉道規等已先後死去,剩下的武將均不足以擔當此任,與其勉強把他們塞進顧命班子、隨後被人輕易搞掉,不如從高級士族下層中挑選精明強幹而又和新王朝利害關係一致的人,委以重任,使之感激涕零,竭誠效力,或許會更好一些。徐羨之、傅亮就是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被看中的。至於謝晦,雖然可疑,但比起其他第一流高門來又是最靠攏新王朝的;由於他們的社會基礎深厚,政治影響大,顧命大臣中吸收一個這種類型的人,只要不放鬆警惕,恐怕只會緩和他們的消極、對立情緒,而沒有壞處。

因為謝晦“頗識機變”,檀道濟或許就是劉裕為防萬一,安排從軍事上對付謝晦的人;這一著棋,後來果然發揮重大作用,但隨著統治階級內部各種力量的重新組合,其性質和劉裕原來估計的卻完全不同了。總之,徐、傅、謝、檀是經過劉裕深思熟慮,反覆斟酌定下來的。少帝義符17歲即位。可剛過了兩年,年少輕狂、行止悖亂的少帝義符就被這幾位大臣廢為營陽王,不久被中書舍人邢安泰活活用門閂打死。徐羨之等隨即迎奉武帝第三子義隆入奉皇統,是為宋文帝。次年,徐羨之等奉表歸政,文帝親政。又過了一年

,徐羨之、傅亮、謝晦陸續被親政後的文帝誅殺。為了家國黎民,徐羨之等人終於對宋少帝痛下殺手。試想,如果僅為個人的權力和利益著想,顧命大臣們完全可以在廢黜少帝后,選擇一個年齡更小的傀儡來繼位,這樣就可以在較長時間裡掌控朝中大權,甚至可以效法古人取而代之,改朝換代。但是,徐羨之等人沒有這麼做,而是迎立了只比少帝小一歲的義隆為帝。這個時候,義隆已經18歲,已到了可以親政的年齡。而且,義隆繼位的次年,徐羨之等人就主動將執掌朝政的大權歸還給新皇帝。這足以證明徐羨之等人既不想擅權,更無意篡政。然而,即便如此,徐羨之等人也終於沒能擺脫“顧命大臣”悲劇性怪圈的厄運。

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我國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徐羨之等三人廢少帝義符時,檀道濟不同意這樣做,屢次建議不可如此,但並未採納。

徐羨之、傅亮被誅殺後,曾令檀道濟領兵平定聞訊興兵造反的謝晦集團。檀道濟將謝晦抓獲,文帝遂處死謝晦。

檀道濟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勳,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經百戰,而他的兒子又都很有才氣。所以朝廷對他有疑懼之心。時有人指點著他說:“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宋文帝身體一向不好,臥病在床多年,多次幾欲死去,領軍劉湛把握朝政。劉湛擔心檀道濟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劉義康也擔心文帝死後,檀道濟無人可管。正值文帝病情惡化,劉義康假作詔書召入祖道,撤其官職。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

下詔歷數檀道濟罪狀,將其處死。與其一起遇難的還有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檀植、司徒從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徵北主簿檀承伯、秘書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書庫部郎顧仲文、建武將軍茅亨至尋陽,將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濟的心腹,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處死。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濟被收捕時,憤怒氣盛,目光如炬。片刻間便飲光一斛酒,脫幘投地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魏人聞檀道濟死,都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從此連年伐宋,大有飲馬長江之志。文帝自毀萬里長城,值此國難思良將,問殷景仁:“誰可繼道濟?”殷景仁回答:“道濟以累有戰功,故致威名,餘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廣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後繼者復有幾人”?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軍大舉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頭城遠望,甚有憂色。嘆息道:“若道濟在,豈至此!”檀道濟堪稱歷史上唯一讓殺顧命大臣的皇帝后悔的顧命大臣。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唐太宗留下的顧命團隊:長孫無忌、褚遂良

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兄弟,皇太子李治的舅舅,李世民最信任的親信,朝中最有影響力的實權人物,對唐太宗父子忠心耿耿。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褚遂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是唐太宗信任、佩服的愛臣魏徵舉薦的,為人正直、忠義。他任諫議大夫時,兼起居事,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唐書》記載說,有一次李世民問褚遂良:“你記的那些東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嗎?”褚遂良回答說:“今天所以設立起居之職,就是古時的左右史官,善惡必記,以使皇帝不犯過錯。我是沒有聽過做皇帝的自己要看這些東西。”李世民又問:“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我的職務就是這樣的,所以您的一舉一動,都是要寫下來的。”可見褚遂良的忠貞和鯁直。

唐太宗在遼東戰役後,感嘆魏徵去世早,想起褚遂良的諫阻,對他更加欽佩重用,在貞觀二十二年任命褚遂良為宰相。唐太宗是把他作為魏徵的接班人看待,他在朝中沒有結黨,一心為公。從歷史發展看,唐太宗的眼光是準確的,褚遂良也無愧唐太宗對他的信任。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讓人把長孫無忌詔入宮中。他躺在床上,用手撫摸著長孫無忌的額頭,長孫無忌痛哭不已,唐太宗也悲傷不能言語,讓長孫無忌先退出,隨後詔令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再次入宮,唐太宗對兩人說:“我把後事託付你們,太子仁孝,這是你們知道的,要好好輔導他!”對太子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擔心國家。”又對褚遂良說:“長孫無忌忠於我,我有天下,他出了很多力,我死後不要讓小人讒言離間他,”接著讓褚遂良草擬遺詔。

唐太宗託孤不久去世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輔佐太子即位。

唐高宗李治21歲即位,按說有無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執掌江山,他卻為皇后武則天所控制,差一點斷送了祖業。可以說,李治是最不聽顧命大臣建議的皇帝;長孫無忌、褚遂良也是歷史上最吃力的顧命大臣,且出力不討好。唐太宗去世後的朝廷,是以宗室貴戚集團、東宮舊屬集團、託孤集團等組成,唐高宗把李勣召回任命為尚書僕射,朝廷各派在永徽元年就開始了矛盾,以司徒荊王李元景、司空吳王李恪為首的宗室貴戚,是在永徽以前控制了司徒、司空權力,也是朝中重要力量。東宮舊屬集團除了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由於勢力不大沒有影響力,新任職的尚書僕射李勣和託孤集團的褚遂良最先被排擠,兩人在永徽元年一個被解除尚書僕射職務,一個被外派同州。由此拉開了唐高宗朝廷的政治鬥爭序幕,一直髮展到後來的武則天執政。

唐太宗託孤時,由司徒長孫無忌和中書令褚遂良為顧命大臣,長孫無忌擔任了太尉,當時貞觀年代著名的軍事將領只有程知節、尉遲恭、李勣三人,程、尉二人都不掌權。李勣是執掌軍權的重要將領,他和褚遂良被排擠是貴戚集團所為。

褚遂良直到元徽三年才回到朝廷擔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元徽四年,宗室貴戚集團被摧毀,司徒荊王、司空吳王和許多公主駙馬被鎮壓。徐王李元禮為司徒,李勣擔任了司空,取代荊吳二王任三公。同時褚遂良升任尚書僕射,李勣的親信兵部尚書崔敦禮擔任了侍中,取代張行成、高季輔擔任宰相。褚遂良作為顧命大臣的地位才真正得到鞏固。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繼續執行貞觀政策,使永徽時代的唐朝國力繼續強盛,他們輔佐唐高宗盡職盡責,一直到武則天開始干政,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才被陷害罷免。

就像唐太宗對高宗說的,有這兩人你不用擔心國事。兩位顧命大臣被害後,唐朝幾乎亡國,依靠唐太宗的威望和高宗的仁德,得到天下百姓懷念才得以復國。655年,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鬥爭中,褚遂良與另一位元老重臣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根據新、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載,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于志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后立後之事。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於迎合旨意的李勣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褚遂良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轉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晚年的褚遂良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這一次是被貶到中國本土以外的河內西南一帶。褚遂良在絕望之中,寫了一封信給高宗,向他求情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於事。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時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直到神龍元年(705),即褚遂良死後四十六年,他得到了平反。武則天最忌恨長孫無忌,但他不同於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勳,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將之搞垮,需要時機。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

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或者他需要不進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對當年為其爭得帝位的報答。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長孫無忌自縊而死。長孫無忌的結局冤屈而悲慘,但似乎又難以避免。他死保王皇后,反對立武則天,主要原因就是一個:王皇后出身名門(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孫女),而武則天出身低微。不論王皇后,還是長孫無忌,都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掌握國家大權的關隴門閥士族的代表,他們關注的是關隴門閥的私利。長孫無忌在輔佐唐高宗時提拔了六名宰相,全部是周、隋大臣之後,關隴門閥成員。這種自魏晉以來門閥政治的殘餘狀態與大唐帝國的繁榮發展是相舛的。到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令其孫長孫元翼襲封,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詔其裔孫鈞為猗氏令。靠“浩蕩皇恩”才得以為令,這與長孫無忌於唐初的顯赫,怎可同日而語。故長孫氏雖然得到平反,但終究是衰落了。長孫家族的興衰,是與中國中古時期社會歷史的發展大勢相合的。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後周世宗留下的顧命團隊:範質等人

範質(911~964),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大臣,生於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範質等人是歷史上唯一經手改朝換代的顧命大臣團隊,不得不忍辱負重。顯德六年(公元959年), 後周世宗柴榮病篤,召範質等人進宮接受顧命。世宗說:“王著是我在藩鎮府第的故人,朕若有不測,應當用他為宰相。”王著是世宗從前慕府的僚屬,嗜好喝酒。世宗想是病糊塗了。範質等人出宮後,相互議論說:“王著終日醉生夢死,哪配當宰相!千萬不要把皇上這句話洩露出去。”

當天,世宗駕崩,年幼的梁王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範質作為顧命大臣被封為蕭國公。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君臣正在宮中慶賀新年元旦,鎮、定二州使者飛馬來報,遼國軍隊已南下與北漢軍隊會合。恭帝一時慌了手腳,範質、王溥等也來不及細想便急命趙匡胤率領宮禁值宿警衛的眾將抵禦來敵。趙匡胤率領大軍駐紮陳橋驛,發動政變,黃袍加身,驅兵回京。範質在朝堂上聽說事變,匆忙走下宮殿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之間派遣將帥,我們失策了啊!”指甲幾乎把王溥的手掌掐出血來。王溥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一會兒,趙匡胤被眾將擁著到來。趙匡胤哭著對範質說:“我蒙受世宗大德厚恩,但六軍將士非逼著我做皇帝,竟然到了今日這個地步,怎麼辦哪!”範質不知如何作答。這時散騎指揮都虞侯羅彥環握劍厲聲道:“我們沒有天子,今天必須得到一個!”範質等人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一陣緊繃的沉寂後,王溥走下臺階拜見了新君主。目睹此情此景,已身歷幾度變亂的範質心下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於是,他也步下階來,帶著對後周太祖、世宗的深深愧疚以及對茫茫前途的忐忑惶恐向趙匡胤俯下身去。

範質以司徒、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加官侍中;王溥以右僕射、平章事、監修國史加官司空;魏仁浦以樞密使、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官右僕射。

從唐代以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大館職都由宰相兼任,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次相兼監修國史,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宋朝因襲此制,範質、王溥的參知樞密職務被免去。

範質善終。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明穆宗留下的顧命團隊:高拱、張居正、高儀

高拱,生於明武宗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513年1月19日),出身官宦世家,生而相貌魁偉,自幼穎敏高拱好學。五歲善對偶,八歲日誦數千言。為文雄健開爽,出人意表。年十七鄉試奪魁。嘉靖二十年(1541),登進士第,選庶吉士。他由此從政三十餘年,共提職十四次。四十五年(1566),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政。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為穆宗,改年號隆慶。元年(1567)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四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五月,因與首輔徐階矛盾,辭官歸裡。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還閣,以原官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孫把汗那吉來降,高拱與張居正力排眾議,使封貢得以成功,因進少師兼太子太師、尚書、大學士,後進柱國,中極殿大學士。李春芳致仕後,任內閣首輔。六年(1572)正月,加柱國晉中極殿大學士,餘官如故。高儀,高儀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侍講學士,掌南京翰林院,官太常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官禮部尚書,家中失火,苦無經費重建,遂借住友人家中。後引疾歸。隆慶六年(1572年),以高拱推薦,起以故官侍東宮講讀。張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結果是夏言為首輔,然後被嚴嵩進讒接著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張居正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即明神宗。明穆宗在位時,十分信任張居正,他遺命高拱、張居正、高儀三個大臣輔政。

萬曆初年,張居正與大宦官馮保聯合推倒高拱,成為首輔。由於神宗年幼,於是一切軍政大事都由張居正裁決,他“勇於任事,以天下為己任”。從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開始,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鞏固邊防等為主要內容,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從而使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現了迴光返照的最後一抹輝煌。再說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這是帝王的邏輯!神宗年間,張居正當政,所有文件都是由內閣批閱,神宗年幼,總想給自己找點事幹,但一拿起奏疏,都是張首輔批閱好了的,所有事情照著辦就行。萬曆畢竟十六七歲了,就只有找人玩,找到了身邊的太監,太監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太監喝酒,他也喝酒,不過萬曆喝酒喜歡鬧事。神宗八年喝醉後找到一個太監要他給自己唱歌,但那個太監不會唱歌。他鬧的事馬上就傳到了太后那裡,太后給他看了一本書叫《霍光傳》,霍光曾經幹過一件大事,就是廢過皇帝,意思就是,如果萬曆再不聽話,就把他廢掉。神宗清楚,現在有能力廢掉他的,就是張居正,所以由此恨上了張居正。

張居正下場: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死後,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但張居正一切的改革著眼於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死後不久,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觸動了神宗。神宗態度大變,下令抄張居正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他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險遭鞭屍。家屬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高拱下場:明神宗即位後,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但張居正在太后前責高拱專恣,致被罷官。明神宗以“專權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閒住,不許停留。”高拱就這樣“志不盡舒,才不盡酬”,被罷相歸家。歸家後,發憤著書立說,著作有《高文襄公集》。萬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死於家中,享年66歲。葬於縣城北部閣老墳村。高拱歿後24年,即萬曆三十年(1602)四月,神宗為高拱平反,贈太師,諡文襄,蔭一子尚寶司司丞。嗣子務觀承蔭。
高儀下場:高拱被朝廷驅逐,此時正在家養病的高儀,聽說大驚,但也無法,唯有終日嘆息。很快病情加重,嘔血三日,於六月二十三日病故。高拱、高儀並非同族,出仕前並不相識。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清順治皇帝留下的顧命團隊: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

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蘇克沙哈,滿洲正白旗,那拉氏。蘇克薩哈隸睿親王多爾袞屬下。順治十二年,因大敗前明劉文秀立有戰功,晉升為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遏必隆,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清初五大臣額亦都第十六子,母為努爾哈赤第四女和碩公主穆庫什。順治五年,授議政大臣,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鰲拜,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不但是一員驍勇戰將,而且也是皇太極的心腹。清崇德二年(1637年),鰲拜為先鋒攻明皮島,以勇聞。此後屢敗明軍,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於陣,因此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習武進士。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順治皇帝吸取宗室輔政的教訓,臨終前令鰲拜等大臣輔佐幼子,宗室在旁監督。豈料事與願違,8歲的康熙即位後,鰲拜權傾朝野,無人敢問。康熙14歲時通過“政變”才搬倒鰲拜這個顧命大臣,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可以當家作主的皇帝。最開始的時候,在太皇太后的暗中調控下,四大臣還能夠和衷共濟,一心一意的輔佐幼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大臣之間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作為首輔大臣的索尼開始年老力衰,而本是末尾的鰲拜卻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其勢力不斷膨脹,反躍居首位,有大權獨攬之勢。面對鰲拜的咄咄逼人,索尼以年老多病為藉口,儘量避免和鰲拜發生衝突,而另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則見風使舵,投靠了鰲拜集團。最後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因為他所在正白旗和鰲拜所在的兩黃旗是世仇,雖未投靠鰲拜集團,但其勢力不足以和鰲拜對抗。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康熙六年七月,蘇克薩哈由於鰲拜的威脅而請求退出政界,“往守先皇帝陵寢”,被鰲拜定為不滿康熙帝親政的大罪,處死籍沒。康熙八年五月,玄燁利用“布庫遊戲”(賭鬥遊戲)擒捉鰲拜,結束了清史上的“鰲拜輔政時期”。

“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清史稿》卷六《聖祖本紀一》)這裡的侍衛,就是宮廷侍衛;拜唐阿,是滿語音譯,是沒有品級、聽差服役的人。

從鰲拜的三十條罪狀看,其中與其結黨擅權有關的有二十三條,不尊重太皇太后的二條,對冊立皇后妒忌、私買奴僕等有五條。與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其他權臣或朋黨集團如明珠、索額圖、年羹堯、隆科多及和珅等相比,鰲拜既無嚴重的違法亂紀又無惡性之貪汙受賄,更無圖謀不軌的勃勃野心,反之卻做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事。對此,玄燁是很清楚的,他在捉拿鰲拜之後,只是將他“革職籍沒,仍行拘禁”。不久死去,時間不詳。

康熙五十二年,玄燁已到了晚年,猶記起鰲拜的功勞。一次,他召集諸王貝勒大臣,說:“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其中特別提到,“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諱而不言者,當年捉鰲拜系不得已之舉。

雍正帝執政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並於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這些身後隆典,說明鰲拜並非是極其危險的鉅奸大憝,而仍是清帝褒獎的有功之臣。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懲治鰲拜,遏必隆亦被康親王傑書以十二項罪名彈劾,遂削去其太師之職,奪世爵,下獄論死。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念其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勳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衛內廷。康熙十二年(1673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親臨府邸慰問。是年病逝,諡號“恪僖”。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清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團隊:載垣、肅順、端華、焦祐瀛、杜翰、匡源、穆蔭、景壽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後,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後,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後,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後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讚賞。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 (逃難承德避暑山莊,躲避英法聯軍)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實際上,咸豐皇帝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瑞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八大臣同兩宮太后發生矛盾。咸豐皇帝臨終之前欽命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贊襄政務”。肅順等人手握欽命,為所欲為,並不把慈安、慈禧的帝后勢力和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放在眼裡。咸豐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慈禧,極欲利用聖母皇太后的身份謀奪最高統治權。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垂簾擅權的計劃遭到八大臣的抵制後,便與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勾結起來。

慈禧於10月7日以“減其勞”為名,解除了載垣領禁衛軍兵權;奕訢再拉攏爭取了掌握京畿與直魯重兵的兵部侍郎勝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葉赫那拉氏由熱河起行,攜幼帝載淳由載垣、端華跟隨從間道迴鑾北京。咸豐帝靈柩則由肅順走大路護送。11月1日,慈禧一行在勝保派親兵接應下抵京,當天即與奕訢會昭秘商。11月2日黎明,載垣、端華剛踏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兩旁的衛侍一一逮捕。肅順扶柩到達密雲時,在行館被捕拿。3日,慈禧任命奕訢為議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軍機大臣,組成新的軍機處。7日,清廷改年號為“同治”,並宣佈載垣等三人大逆不道等罪狀,當即賜載垣、端華自縊,將肅順斬首,景壽等五人分別罷黜或遣戍。8日,慈禧發佈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並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罪狀,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簾聽政,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各國等。11日,載淳正式登極,太后聽政,時年26歲的慈禧篡奪了清朝大權,開始了她對中國48年的黑暗統治。

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稱“辛酉政變”。帝后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起來,發動的辛酉政變,一舉摧毀了“贊襄政務”的顧命八大臣集團,代之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主政,繼而出現慈禧太后專權的局面。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的全軍覆沒,其根本原因除了其政治力量對比不佔優勢之外,他們剛愎自用,為所欲為,輕視對手,安享風流,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顧命大臣團隊及結局

“辛酉政變”取勝的直接原因是:第一,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抓住並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憤怒,對“承德集團”不顧民族、國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莊的極大不滿,把全部歷史責任都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也把咸豐皇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民心,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第二,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利用了顧命大臣對慈禧與奕欣的力量估計過低而產生的麻痺思想,又利用了帝后雖是孤兒寡母,卻掌握“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兩宮太后與奕欣可由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第三,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搶佔先機,先發制人,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視,並從間道提前返回,利用自農曆7月17日咸豐皇帝逝世,到咸豐皇帝靈柩運到皇宮,其間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原定農曆9月23日起靈駕,29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濘,而遲至10月3 日到京,比原計劃晚了四天。而兩宮太后於29日到京,30日政變,時間整整差了三天。這為她們準備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打了一個時間差與空間差。第四,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清楚地意識到並預感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破。慈禧曾風聞咸豐皇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鉤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後皇太后專權。這個故事,《漢書·外戚傳上》記載:漢武帝寵幸鉤弋夫人趙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趙婕妤遭漢武帝譴責而死。漢武帝臨終前,立趙婕妤子為皇太子,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少主,是為漢昭帝。但是,咸豐皇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后之間的關係,並加以控制。結果,這兩枚印章被兩宮太后所利用,打破了初始的權力平衡結構。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慈禧)的獨生子,5歲即位。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載垣,“辛酉政變”後,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肅順, “辛酉政變”中被斬首於菜市口。端華,辛酉政變中賜自盡,爵位被革。焦祐瀛,咸豐皇帝的詔書,多為其草擬。辛酉政變後,被免職。杜翰,辛酉政變後,被革職,發配新疆,後來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死於同治五年。匡源,辛酉政變後被罷官。善終。穆蔭,以“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的罪名被撤職流放。後被赦免,同治三年,在家中去世。景壽, “辛酉政變”後被罷官,但是仍然保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二月重新出任蒙古都統,三月重新授予御前大臣的官職。同治三年七月重新賜紫韁,十月重新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的官職,十三年十二月任命他管理神機營的事務。光緒十五年六月去世,諡號端勤。是顧命八大臣中下場最好的一個。

說明:1、趙高不能算顧命大臣。秦始皇病重召來兼管著皇帝符璽和發佈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當時扶蘇與大將蒙恬正駐軍在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防備匈奴;始皇命他將軍事託付給蒙恬,趕回咸陽主持喪事。看來秦始皇有意讓扶蘇即位。詔書封好後,始皇吩咐趙高火速派使者發出,豈料老奸巨猾的趙高假意允諾著,暗中卻扣壓了遺詔。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篡改始皇遺詔,扶立胡亥,賜死扶蘇。後來趙高害死李斯、胡亥,自己也被尚未登基的秦王子嬰設計殺死。繼承人地位沒確定,小皇帝未立,何來大臣顧命?秦始皇只是把趙高當成了一個傳令兵,他沒想到平時那樣聽話的趙高如此膽大包天(秦始皇以為他死了,人們也得怕他哩,扶蘇就是個被嚇怕的典型。)如果算趙高一個,他也是最最差勁的顧命大臣。

2、明朝太監馮保不能算顧命大臣。網上說太監馮保是中國兩千年帝制史空前絕後的的充當顧命大臣的宦官,不足信。明穆宗遺詔中指定的顧命大臣很明確,只有高拱、張居正、高儀三個。即使馮保當上了顧命大臣,也是假的;是他夥同張居正篡改遺詔,偽造的。造假不算。張居正死後,馮保被抄家、發配,後死在發配地。

3、清朝多爾袞不能算顧命大臣。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後,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因為老皇帝皇太極死前未立繼承人,也沒有這方面的遺詔。小皇帝的人選是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提出的;議儲大會上,多爾袞也差一點成為正式人選,只是支持率不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攝政大臣,也是多爾袞自封的。

多爾袞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