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老一代協和醫院專家優秀病歷展出,你知道哪個疾病名是中國人命名的嗎

任何一位患者到醫院看病,醫生都會給患者寫一份病歷。

老一代協和醫院專家優秀病歷展出,你知道哪個疾病名是中國人命名的嗎

被稱為“奇蹟”的協和病歷,字跡工整、文辭流暢、記錄翔實、分析得當,既是鮮活的教材,也是醫學典藏。目前,北京協和醫院保存了自建院以來的所有協和病歷,超過400萬冊,為全國之冠。其中包括記載著孫中山、梁啟超、張學良、宋氏三姐妹等歷史名人的看病記錄,同時也記錄了張孝騫、林巧稚、吳階平等一代名醫的成長曆程,許多中國首例乃至世界首例的疑難和罕見病案,也因此銘刻在協和的歷史裡。

目前正在協和醫院舉行的協和病歷展,講述了協和病歷的變遷,也講述了中國西醫學百年發展的故事。病歷展創作人員之一、內分泌科教授李乃適說,展覽出來的病歷,清晰地展示出醫學發展的脈絡與趨勢。早期協和病歷書寫多用英文,雖然紙張已經發黃,但字跡清晰、工整,穿插在文字之間的,還不乏精美的醫學繪圖。協和至今保留嚴格的病歷導師制,每年都會有教學經驗豐富的醫師一對一指導醫學生如何書寫病歷。

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子病歷取代了原來的手寫病歷。儘管病歷的載體出現變化,但“如何書寫一份好病案”的要求一直沒變。此次協和對外展出的病歷包括15位老一代協和專家書寫的部分優秀病歷,其中包括張孝騫和林巧稚教授的病歷,他們也是出現在我國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臨床醫療領域專家。

能畫漫畫的醫學生成了聲樂家

如果有一位協和八年制博士的學生,精於繪畫,最終卻成為一名聲樂家,擔任了上海聲樂研究所所長,是不是很傳奇?病歷展中的一幅漫畫,背後就有這樣一個傳奇的故事。

這是1932級醫學生林俊卿畫的一幅漫畫。畫作中,眾多專家圍在一張病床旁,正在進行討論。這幅漫畫的場景就是協和醫院最有名的“大查房”。早在上世紀20年代,北京協和醫院已經形成疑難病例討論制度,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期,已經有了“大查房”。每個科室都會在每週固定時間,聚齊專家,一起到病房查房。這其中,內科規模最為龐大。1932級醫學生林俊卿參加了這樣的“大查房”,他把每一名查房專家畫得惟妙惟肖,業內人士一眼就能認出來畫中的大專家到底是誰。

傳奇的是,1940年林俊卿博士畢業後,回到上海當了一名兒科醫生。但他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更喜歡研究聲樂。於是,他逐漸成長為著名的聲樂家,後來擔任了上海聲樂研究所所長,但他給協和醫院留下的最深烙印則是這幅“大查房”的漫畫。

最難受的試驗醫生甘當志願者

在協和醫院近百年曆史中,曾經有過其他的名字。有一段時間,協和醫院的名字是“首都醫院”。這段時間,中國現代內分泌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史軼蘩正在研究兒童垂體疾病與生長髮育之間的關係。

“1985年2月26日,身高116釐米,體重10.6公斤。”

這是一份關於矮小患兒的門診病歷。矮小患兒需要進行一種胰島素低血糖生長激素試驗。但這項試驗的正常數據範圍,必須從健康兒童那裡獲知。這種試驗有一定風險:受試者要被注射胰島素,出現“低血糖休克”的時候再口服或注射葡萄糖,讓受試者“緩過來”。

這樣的試驗,在臨床內分泌學裡,被稱為功能試驗,對內分泌疾病的診斷意義重大,但必須是正常人作為志願者來確定正常範圍,並且有一部分功能試驗的志願者必須是孩子。史軼蘩毅然決定自己當志願者,因為胰島素低血糖生長激素興奮試驗理論上是最難受的,她和她的孩子們幾乎做了所有功能試驗。在她的感召下,當年內分泌科所有醫務工作者及子女均成為志願者,從他們身上得到的資料為後來的內分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老一代協和醫院專家優秀病歷展出,你知道哪個疾病名是中國人命名的嗎

電腦成像前醫生手繪心臟腫瘤圖

協和的病歷上,醫生手繪病歷很多。時間來到2009年,一份選自2009年的內分泌科醫生病歷上,出現了心臟腫瘤的診斷。病歷上有兩張心臟的圖片,但這兩張圖片不是醫生手繪版本的,而是心臟CT經過三維成像之後打印的圖片。至今,協和醫院的醫生多數能畫得一幅好畫,科技的發展讓醫生們省去了手繪的時間。病歷也從原來的手寫版本發展到電腦版本。一個字,一幅畫,是變遷,更是發展。

一雙手摸出醫學史上經典案例

1977年的一張老病歷,紙張已經泛黃。寫這份病歷的是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的內科大家張孝騫。他憑藉一雙手摸出了“間葉瘤”,這也是當時世界上報告的第八例腫瘤誘發的低磷骨軟化症患者,也是我國的第一例患者。

張孝騫是我國著名的內科大家。1977年,已經80歲的張孝騫為一名不明原因的骨軟化症患者會診。通過仔細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張老在病人的右側腹股溝摸到了一個包塊。他當即指出這個包塊很可能就是患者骨軟化症的病因,手術治療後,患者果然痊癒。腫物病理診斷為間葉瘤。

張孝騫結合臨床診斷,報告了中國首例腫瘤誘發的低磷骨軟化症,這也啟發了很多協和醫生。此後,協和醫院的醫生遇到骨軟化症的患者,都會全身上下摸摸到底是否有腫塊。從1977年到2004年,醫生們憑藉雙手,摸出來三名這樣的患者。後來,有了新設備,可以檢查出雙手摸不到、位於體內深處的間葉瘤。從2004年到2009年,就發現了200多例。但張孝騫雙手摸出的第一例患者,卻成為醫學史上的經典案例。

病歷上情真意切“一封信”

老一代協和醫院專家優秀病歷展出,你知道哪個疾病名是中國人命名的嗎

宋鴻釗是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有一天,科室裡一名年輕醫生寫了一份病歷,疏朗地寫了四行,簡明扼要介紹了患者的病情。這份病歷在此次展覽中出現,是因為在這位年輕醫生病歷下面,宋鴻釗密密麻麻寫了41行字,情真意切。

患者是一名需要終止妊娠的女性。多數醫生考慮的角度是怎麼來治病,但宋鴻釗在這段文字中甚至提及患者的家庭、環境、經濟情況。他心裡想著,患者家裡已經有三個孩子,經濟負擔比較重。患者現在的情況可能一次手術能解決,但相對來說兩次手術醫生承擔的風險更小。但是兩次手術對於患者“又得一筆錢”。病歷上這些“口語化”的表述,其實是一名醫生對於患者的殷殷關切。

首箇中國人命名的疾病名稱

“腎性骨營養不良”——這是一種疾病名稱,這個名字出現在1941年以後。

現在的臨床醫生都知道,腎性骨營養不良是由慢性腎功能衰竭導致的骨代謝異常,簡稱腎性骨病。患者表現為鈣磷代謝障礙,酸鹼平衡失調。1941年,還是一名襄教授的劉士豪在病歷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內分泌團隊的臨床研究。

當時,劉士豪發現一些腎衰後鈣磷代謝異常的患者,通過補充維生素D治療沒有效果。但補充另一種藥物雙氫速變固醇卻十分有效,用詳盡的數據推翻了當時國際權威的結論。此次展覽中,從來自1941年的病歷記錄可以窺見劉士豪臨床研究過程之一斑。後來,劉士豪與朱憲彝將研究成果著文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提出了“腎性骨營養不良”的疾病命名,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疾病名稱。

病歷要寫得清楚畫得明白

在協和醫院,很多醫生和患者講解病情,看患者有點含糊,醫生一點不含糊——拿起筆來就畫畫。醫生優秀的繪畫功底在病歷上也有充分的展現。

一張1996年8月26日的病歷上,有一張素描圖。作者許小波是現任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的學生。許小波和同門兄弟姐妹一樣,都畫得一手好素描。趙玉沛要求學生:病歷不僅要寫得清楚,還要畫得明白。這張病歷顯示的是肝膽胰外科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Whipple手術,即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該手術方式可以治療胰腺頭部癌早期,嚴重胰、十二指腸傷等疾病。一張圖上,胰頭、十二指腸、膽總管……清晰可見。

趙玉沛對學生要求嚴格由此可見一斑。其實協和醫院的每位老師對學生要求都是如此。

觀展提示

■時間:至12月下旬

■地點:協和學術會堂一層

官方微博預約參觀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賈曉宏 閻彤 攝 張存製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