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為何不敢奪取宣太后的權力?

單蓴de噯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


秦昭襄王贏稷是秦武王贏蕩的弟弟,秦武王因為在東周都城洛陽的太廟中舉鼎而死,秦武王沒有兒子,因此他的弟弟們開始爭奪王位,而秦國王室也因意見相左分成兩派。

宣太后支持自已的次子公子芾,而惠文王后等人卻支持公子壯,結果趙武靈王派人護送在燕國做人質的贏稷回家,並以武力相威脅,要求秦國立贏稷為秦王,最後秦國在趙武靈王的強力干涉下,立贏稷為秦王。

贏稷雖然是宣太后的親生兒子,並且是長子,成為秦王,但並不是宣太后的第一選擇,贏稷能夠成為秦王,趙武靈王才是第一功臣。

宣太后見到趙武靈王的強力干涉,才最終轉變立場,改為支持贏稷成為秦王,贏稷在公元前306年即位為秦王,年僅20歲,因為秦昭襄王年幼,所以由宣太后主政,事實上,宣太后也僅僅只是插手了部分政事,大部分政事,仍是秦昭襄王做主,畢竟20歲並不算太年幼,只是缺少經驗罷了。


我們從幾件事中,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到底是宣太后主政,還是秦昭襄王主政?

這事發生在秦昭襄王即位的當年,當時楚懷王派兵攻打韓國的雍氏,韓國一直派出使者向秦國求救,當時主政的是宣太后,宣太后因為自已的孃家是楚國人,因此沒有同意救援韓國。

當時秦國的左丞相甘茂認為,楚國一旦攻下韓國,或者韓國向楚國投降,那麼楚、韓兩國就會聯合魏國一起來攻打秦國,因此甘茂建立秦昭襄王派兵救援韓國,秦昭襄王認為甘茂說的有道理,於是下令發兵救援韓國,楚國聽說秦國發兵後,馬上退兵,韓國雍氏之圍立解。

如果真是宣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話,怎麼可能秦昭襄王說發兵就能發兵呢,要知道宣太后可是拒絕發兵救援韓國的,只能說明宣太后的權勢並不如秦昭襄王,而且這還是秦昭襄即位的當年。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當時秦國的左右丞相是甘茂和樗裡疾,甘茂出逃齊國後,丞相之職給了向壽,向壽是楚國,與秦昭襄王從少年時就很要好,秦昭襄王即位後,任用的第一個丞相就是向壽,很明顯是秦昭襄王的“自已人”,而不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而秦國的另一個丞相樗裡疾病逝後,接替他的是趙國人樓緩。

如果秦昭襄王不能主政,怎麼能隨心所欲的任用自已的親信,從用人上就能看出,秦昭襄王是掌權的,並不是宣太后掌權。

當時的宣太后在朝中的勢力,只有他的兩個弟弟,一個是魏冉,一個是羋戎,而魏冉當上秦國丞相已經是在秦昭襄王即位的12年之後,而宣太后的另一個弟弟羋戎未記載擔任重要官職,如果真是宣太后掌權,她肯定要提拔自已的弟弟擔任重要官職才對,女人畢竟不方便處理政務,可是實際上,他的弟弟們掌權都已經很晚了。

魏國人範睢來到秦國後,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範睢建立秦昭襄王加強集權,除去外戚勢力,秦昭襄王聽後覺得有道理,立即照辦,史書上的記載是:

範睢與秦昭襄王日益親善,勸說秦昭襄王加強集權,秦昭襄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廢棄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出國都。秦昭王就任命範睢為相國。



一口氣把自已的母親和兩個舅舅、兩個弟弟全部逐出國都,這是沒有主政的君王能夠做成的事嗎?這是不敢奪宣太后的權力嗎?

當然不是。宣太后在秦昭襄王主政期間應該是參與了部分政事,但決定權仍在秦昭襄王手中,從他即位之初就能做決定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秦國是有著絕對的權力,只是他沒有意識到宣太后是在分他的權利,因此仍由宣太后插手政事,並沒有感到什麼問題,直到範睢向他點出,他才覺得應該收回所有權力,集中於一身。

第一段話的意思是: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秦王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第二段話的意思是:秦王的外交辭令循環往復,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麼輕易。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這裡的秦王就是指秦昭襄王,兩段話都說了一個意思,秦昭襄王的母親和舅舅是不能控制秦王的,反過來說,就是秦國是由秦昭襄王主政的,如果認同史記的說法,那麼秦昭襄王不僅欺騙了自已的母親和舅舅,而且自已的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都無法控制秦昭襄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豬小胖說歷史


宣太后算的上是秦國少有的強勢太后,原本她在跟秦惠文王做姬妾的時候,地位並不是特別高,但是她性格直爽可愛,在見韓國使者的時候,他打了一個讓韓國使者面紅耳赤的比喻:當年我侍奉先王的時候,先王把大腿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很辛苦。當他把整個身體壓在我身上時,反而一點也沒有負重的感覺,為啥呢?因為這姿勢對我有好處。

這麼樣有意思的女人一定還是討男人喜歡的。

正因為她的看似天真和善於挑逗,秦惠文王的正妻惠文後對她是非常不感冒的,秦惠文王死後,沒少給她穿小鞋子。秦武王贏蕩原本也是一個莽漢,除了一身蠻力,毫無治國之才,秦惠文後的餿主意沒有少聽。秦武王繼位後立即把宣太后也就是羋月傳中的羋八子的兒子贏稷送到了燕國做人質。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好使蠻力的贏蕩最後炫耀武力,比賽舉鼎,由於本力不濟,被大鼎落下砸斷脛骨而死。在趙武靈王的壓力下,贏稷被送回國接任王位,也就是秦昭襄王。

由於贏稷年幼,便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這個宣太后和她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都是心狠手辣,能做大事的人物,他們姐弟二人隨後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

在宣太后主政期間,還是幹了不少大事的,提拔了戰神白起。魏冉為相,白起為帥,兩個人配合默契,兵鋒極盛,一時無雙,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開始漸露鋒芒。宣太后通過誘敵之計攻滅了義渠國,解除了秦國西部之患。

有這樣一個強勢的母親,秦昭襄王這個皇帝當的必然是有些委屈。雖然宣太后不像後世的慈禧太后那麼迷戀權力和篡權,但是在國政大事上總要在關鍵時候出手干預。這對一向比較喜歡乾綱獨斷的贏氏君王來說,還是很憋屈的。

所以繞了一大圈,要回歸正題了。宣太后不是慈禧,秦昭襄王也不是光緒帝,最後秦昭襄王忍不住了,還是奪了宣太后的權力了。魏人范雎入秦後,為秦昭襄王獻了兩策:第一就是影響了歷史進程的遠交近攻;第二策就是解除外戚權力,實行君王集權。而這兩策都衝擊到一個人,那就是宣太后的權杖--魏冉。

范雎入秦時,魏冉正越過韓國、魏國攻打齊國,奉行的是近交遠攻策略。范雎的遠交近攻無疑直指魏冉的痛點,在范雎剖析厲害後,秦王採用了范雎的謀略。而要變更國策,首要要做的就是扳倒外戚集團,實現乾綱獨斷。所以秦王一舉取締了魏冉的勢力,並順勢廢除了宣太后的干政權力,讓她幽居後宮到老死。

宣太后是一個不但敢說也敢幹的女人,在她執掌權力的那些歲月,可沒少幹那些風流韻事。據說面首不少,其中她特別鍾愛的魏醜夫,在她要死的時候是打算讓魏醜夫殉葬,要帶入陰間繼續快活的。但是魏醜夫可不想那麼早死去繼續侍候這個雞皮老婦,於是對她說你這一去陰間就要見到先王,你把我帶去,到時候先王和列祖列宗還不得把你我生吞活剝了?

宣太后一想也有道理,於是就放過了魏醜夫。雖然晚年失去權力,但是作為中國女人,她也算是風流快活了一輩子,值了。


謝金澎


在宣太后執政期間的一系列手段而言,年少的秦昭王縱然有心想要臨朝執政也是斷然不可能的,因為強悍霸道的宣太后已牢牢的將權利控制在手中。但同樣頗有才幹的昭襄王顯然並沒有奪權的意思,他只是苦苦忍耐,臥薪嚐膽,靜待良機。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不幸被砸死,此時秦國王位空出來了,秦惠文王的王后希望立公子壯為秦王,而宣太后則希望立秦昭襄王的弟弟,也就是公子芾為秦王。很顯然,我們可以看出,在宣太后的心中,秦昭襄王顯然不是王位的第一人選,後來雙方之間展開多次爭鬥,最終決定既不立公子壯,也不立公子芾,而是擁立秦昭襄王。宣太后在弟弟魏冉的幫助下,最終幫助秦昭襄王打敗其他競爭者,順利登上王位,當時秦昭襄王已經18歲了。在古代,這個年紀其實已經不小了,完全可以親政,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宣太后居然以秦昭襄王年幼為藉口,大權獨攬,重用弟弟魏冉以及自己最心疼的小兒子芾。可以這樣說,當時的秦昭襄王其實就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秦王,完全就是一個傀儡,後來魏國人範睢逃到了秦國,並且依靠卓越的政治才能,贏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兩人把酒言歡,頗有點相見恨晚的意思,隨後範睢便建議秦昭襄王以雷霆之勢廢掉宣太后和四貴,收回大權,以避免最終身死人亡的下場。此時的秦昭襄王才意識到範睢果然是一個人才,十分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久之後,秦昭襄王採取了緊急行動,廢除了宣太后。並且將四貴趕出秦國,從此之後,秦昭襄王開始獨攬朝政,並且開疆闢土。特別是重用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大力支持白起作戰,最終徹底打垮了趙國。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為何不敢奪取宣太后的權力?其實秦昭襄王並非是一個窩囊廢,宣太后獨攬朝政的時候,他心裡很明白,時機還未到,自己的力量不夠強大,於是一直隱忍著。直到後來遇到了範睢,並且在他的嚴密謀劃下,一舉奪回秦國大權,然而不得不說,凡事有利也有弊,秦昭襄王因為太過於信任範睢,也被他耽誤了一回,那麼這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呢?大家都知道,當年白起坑殺40多萬趙軍降卒後,主動向秦昭襄王請戰,要求一舉攻下邯鄲,滅亡趙國,當時範睢卻害怕白起功勞太大,會取代自己。居然以國力不支為由,向秦昭襄王進獻讒言,最終使得白起被迫撤軍回國,不久之後更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害死了白起。可想而知,秦昭襄王雖然是一代明君,但其實也有昏庸的時候,如果他聽從白起的話,也許統一大業會早點來到。

綜上所述,秦昭王完全沒必要進行政變奪權,在宣太后心中,自始至終都是將秦國將秦昭王放在第一位的,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長期的權利旁落而引起的不快和煩悶固然是有的。但因此就要和母親刀兵相向應該是不至於的,另外畢竟兵權可是在宣太后手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宣太后可是有好幾個兒子,完全可以廢掉秦昭襄王,正因為如此,秦昭襄王才被迫隱忍近41年,最終一舉定乾坤,重奪秦國大權,實屬不易。


綠巨人講史


秦昭襄王嬴稷生於公元前325年,登基於公元前306年,崩於公元前251年,享年74歲,在位55年,父親是秦惠文王嬴駟,母親是宣太后羋月。嬴稷19歲當秦王,59歲開始親政,長達40年的時間裡,秦國大國皆決於宣太后。公元前266年,范雎入秦,他提醒秦昭襄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同年秦昭襄王廢黜太后聽政慣例,驅逐楚國四貴離朝,正式執掌秦國。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

宣太后為什麼能長期執掌秦國朝政呢?原因有四:其一、秦國有太后執政的先例;其二、宣太后能力強大,執政無過錯;其三、宣太后控制了軍政大權,楚國四貴是太后的強力後援;其四、嬴稷並沒有主動要求收回太后權力。事實上秦國大小事務皆決於宣太后,然後以秦昭襄王的名義頒佈,所有政務嬴稷都參與了,也發表意見了,只是決定權在宣太后。這種政治模式直到范雎的到來才被打破,這也是為什麼丞相魏冉不允許六國名士入秦的原因之一。

秦武王死後,秦國陷入內亂,惠文後和武后扶立嬴壯為君;羋八子和魏冉扶立自己的小兒子為君;趙武靈王則將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接回來為君。最終羋八子跟趙武靈王合作,扶立嬴稷為秦君,擊滅了季君嬴壯之亂。羋八子行事果斷,殺伐有度:她誅殺了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這些事嬴稷辦不到,只有羋八子可以做到,憑藉絕對實力,羋八子主政秦國長達四十年。

趙武靈王立嬴稷為秦君,就是想要挾秦國,宣太后為了避免被趙國要挾,她直接自己主政,讓趙武靈王的算盤落空。宣太后權謀高超,執政水平不在秦惠文王之下,她一方面堅持商君之法,另一方面頻繁出擊六國,為大秦國開疆拓土,受到秦國文臣百官的擁戴。羋八子宣太后的母國是楚國,但是她對楚國的打擊最沉重,不僅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還將楚國的王陵一把火給燒了。身為秦國太后,就為秦國利益考慮,宣太后自然得到秦人的擁護,包括她的兒子秦昭王。

宣太后主政、秦昭王參政,魏冉主持內政,白起主持軍爭,這是宣太后時期的常態。宣太后主政時任用弟弟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主政。宣太后及四貴的專權極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權力,造成了秦國國內只知有太后和四貴,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來到秦國,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說服白起,秦昭王獲得軍事上的支持。秦昭王牽頭,范雎、白起執行,秦國發生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宣太后隱退,魏冉不再任丞相,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離開咸陽,回封地養老。這樣秦國大權徹底回到秦昭襄王手中。


大秦鐵鷹劍士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國曆代君王中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從登基至離世長達50多年。然而嬴稷在位的50多年間,有40多年秦國的大權都掌握在其母宣太后手中,以至於當時的秦國“只知有太后與四貴而不知有王”,嬴稷如同隱形。

直到秦昭襄王晚年,接受範睢意見才收回大權,而那時候宣太后也已太過年老。四十年秦王都未有從母后手中奪回權柄,一來因為宣太后臨朝手段高明,嬴稷並沒把握做得更好;二來宣太后在秦國根基深厚,並非能夠輕易撼動;最後,畢竟也是母子連心。


嬴稷為秦惠文王嬴駟庶子,羋八子也就是日後的宣太后所生,秦武王嬴蕩在洛陽舉鼎被砸死之後秦國陷入大亂,惠文後、羋八子等為儲君之位展開爭奪。惠文後要求立公子壯為新君,而當時的羋八子等要求立公子芾,並且得到了秦國宗親樗裡疾的支持;而除了秦國自家相爭之外,趙侯雍為把持秦國而堅持扶立當時在燕國為質的公子嬴稷為王。

公子芾與公子稷都是羋八子所生,但處境完全不同。與影視作品中完全不同的是,羋八子要立的是公子芾而並非同樣是自己親子的公子稷。當時秦國內部,只有羋八子的異父弟大將魏冉支持趙侯雍的主張,最終嬴稷衝破重重阻礙成功回到咸陽繼任王位。可以說,嬴稷這個王位來的相當不容易,甚至最初也並沒有得到其母親的支持。


雖說最終嬴稷成為秦國的新王,但趙國的算盤並沒有打響。嬴稷登基之後,宣太后臨朝大權在握,整個秦國的朝政之權都集中於宣太后與其孃家親貴手中,趙國想要通過扶持公子嬴稷來操控秦國的目的也並未成功。更何況,嬴稷登基初期尚且年幼,而秦國自“季君之亂”後情勢內外交困,嬴稷壓根兒沒能力處理,宣太后臨朝也是最好的選擇。

先秦乃至漢朝之初,其實對於“外戚干政”並沒有後世那麼多的忌憚,無論是周王朝宗周內部還是周朝諸侯國之中,主君年幼而讓母后臨朝代政的事情更加比比皆是,並非是秦國的特別之處。所以宣太后代秦王主政,當時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既然如此,嬴稷也並沒有合適的理由不讓自己的母親退後。


宣太后雖然是一介女流,但其掌政期間能力非常突出,殺伐決斷絲毫不遜於列國名君。即便宣太后任人唯親是真,可她主政期間秦國實力大增,她一切均以秦國利益為重也是真。無論是犧牲自己誘殺義渠王,還是出兵自己的孃家楚國,所有的一切都證明宣太后是個將秦國利益放在首位的女子。對嬴稷來說,他並沒有十足把握說自己能做得比自己的母親更好,既然如此又何必沒事找事作繭自縛呢。

雖說當然秦國大政集中於宣太后與其親信四貴手中,朝野上下宣太后根基深厚難以撼動,但另一方面來說宣太后終究與嬴稷母子連心。嬴稷在位多年,宣太后也並未廢之另立她曾經主張要立的公子芾;而且實際上,當時秦國的朝政大事雖最終由宣太后裁定,但嬴稷並非只是個擺設,所有大事他都有參與,其手中的王權還是有的。母子一脈,嬴稷與其母宣太后之間並沒有那麼深的矛盾,否則兩者也不能共存四十多年時間。

嬴稷晚年驅逐四貴收權,或許也是當時宣太后年老,看不必再幫襯著兒子了,而且外戚不比母子,太貴終究是禍患,所以故意撒手。


澹奕


宣太后的支持者個個都很牛。文有樗裡疾、張儀,武有白起、魏冉、羋戎、司馬錯,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魏冉助贏稷登基功勞最大,白起更是被人稱為“人屠”,樗裡疾是贏稷之父贏駟的心腹忠臣,是這個時代的元老,魏冉、羋戎是羋月的親弟弟,姐弟情深,白起和魏冉是親密戰友、生死弟兄,白起原名叫公孫起,是羋姓族人,自然跟羋月關係很近。這些人都是羋月的死忠粉,義渠王也是羋月的強有力的支持者,否則羋月也不會跟他私通,如果不是因為國家利益,羋月不可能殺義渠王。

贏稷在位這些名臣都是威震四方,有他們在,各國苦苦支撐,疲於奔命,沒人敢主動挑戰,長平之戰更是讓趙國元氣大傷,楚國更是被打得遷都。有張儀在輕輕鬆鬆就能瓦解其他各國的聯盟,這些名臣都是大秦帝國強有力的支柱和忠臣,贏稷為了國家社稷沒有理由剷除他們。

在羋月晚年時,樗裡疾先於這些人過世,贏稷任用范雎為相,范雎挑唆贏稷把羋月的這些死忠剷除,贏稷才真正獨攬大權。這些名臣忠臣和羋月的君臣感情都非常深厚,母子之間自然會有些矛盾摩擦,但畢竟是母子情深,羋月自然終老。


牡丹梅花鑫森淼


秦昭襄王在執政期間基本是大權在握的,宣太后(羋八子)的權利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秦昭襄王繼位之初確實有一段“王少,宣太后自治事”的時期,但這段時間應該不會很長。秦昭襄王執政時期《戰國策》關於宣太后的記載最著名的兩件事:一件是昭襄王繼位第二年宣太后在韓使者靳尚面前講黃段子;另一件是昭襄王繼位三十五年後宣太后誘殺自己老情夫義渠王。其中宣太后講黃段子事件最後還是秦王自己拍的板,最終秦國的選擇也是與宣太后的主張向背的。因此當時的秦王是有決策權的,宣太后的權利並沒有那麼大。


但是宣太后誘殺義渠王事件也可以看出宣太后是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事的。而我們一般誤解宣太后權利大秦昭襄王被其壓制可能與以下幾點原因有關:

首先,昭襄王時期的秦朝政事相對比較“民主”,參與商議政事的大臣(包括宣太后)比較多,而秦王獨斷的時候較少,造成秦王權利旁落的假象。

其次,宣太后的政治手腕和政治見解是昭襄王比較認可的(像為了秦國利益誘殺義渠王)。至少宣太后的政治主張與昭襄王是一致或沒有大的衝突的,要不昭襄王不會直到後來范雎提醒才決定限制宣太后權利。


再次,秦昭襄王是比較孝順的。如昭襄王自己說的“寡人旦暮請太后”。《范雎蔡澤列傳》中范雎說“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這些記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昭襄王無權的誤解。其實昭襄王自己說的話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表達對宣太后的孝順,畢竟宣太后當年是陪自己在外做過人質的,昭襄王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而范雎的說法則是為了勸說秦王消減外戚權利的說辭。(注意這些權利本身也是秦王給的)。如果秦王實際上無權就不會在范雎勸說後那麼迅速順利的消減外戚他們的權利(大家可以比較下霍光專權的情形)。另外像這樣的記載在《戰國策》和《史記》中也非常少見,而記載秦昭襄王處理政事鐵腕治國的記載卻非常非常多(如完璧歸趙等等)。


另外,現在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為了突出表達主題對宣太后的權利有過分誇大的描述,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眾對歷史史實的誤解。

因此總得來說宣太后是一個非常有政見人,但昭襄王執政時她的權利遠沒有大到約束秦王的程度。認為昭襄王執政四十一年不敢奪取宣太后的權利本身就是一種誤解。


錦鯉小毛球


秦昭王是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國君,但是在他在位前四十年,其實一直是個傀儡國王,有王之名而無王之實,直到范雎到來,設計整垮了宣太后與魏冉,才大權獨攬。那麼,為什麼秦昭王在前四十年,不敢奪宣太后的權力呢?說白了,秦昭王不是不想,而是力所不能及。

以下試述之。

第一,秦昭王“王位”的得來,實賴宣太后與魏冉

秦昭王就是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後,論王位的繼承順序,怎麼也排不到公子稷。

如果論血統,公子壯才是秦國合法國君。公子壯是秦武王的親弟弟,秦惠王的嫡子,由於秦武王去世時沒有子嗣,他理所當然是國君的最佳人選。公子稷雖然也是秦惠王的兒子,但只是庶出,在“傳嫡不傳庶”的宗法社會,他是沒有機會成為國君的。

然而,公子稷的母親就是後來著名的宣太后,這位女強人在弟弟魏冉的支持下,把自己的兒子擁立為秦王。公子壯當然不肯示弱,在惠文王后與武王后的支持下,他也自立為王。一個國家出現兩個國王,最終導致秦國內戰。

這場內戰打了三年,在魏冉的鐵腕下,打敗了公子壯。這場戰爭史稱“季君之亂”,季君就是指公子壯,後來他被魏冉處死。此時秦昭王還年幼,國家大權落入宣太后與魏冉之手,姐弟兩人遂專國政,威震秦國。

第二,秦昭王的王位,有名而無實

秦昭王雖然是秦王,實際上大權旁落。魏冉執掌大權四十年,不過魏冉作為一個楚國人,能長期霸佔秦國宰相的位置,離不開姐姐宣太后的支持。因此,秦國實際的掌權人,是宣太后與魏冉。

到秦昭王長大成人後,對舅舅把持朝政當然心懷不滿,但是無能為力。一來魏冉能力是非常強的,他慧眼識英雄,破格提拔白起,使得秦軍在戰場上所向無敵。二來魏冉十分提防秦昭王培養自己的勢力,總是極力排擠東方來的說客,惟恐這些人對自己不利。除了魏冉外,秦昭王的另一個舅舅華陽君羋戎也權勢很大。

至於宣太后,似乎並不是特別喜歡秦昭王這個兒子,更喜歡另兩個小兒子,一為高陵君,一為涇陽君。當時秦國人,只知有宣太后、魏冉、華陽君、高陵君與涇陽君,而不知有秦昭王。可以說,秦昭王的地位十分尷尬。

第三,宣太后與魏冉獨斷專行,根本無需請示秦昭王

自從電視劇《羋月傳》播出來,大家對宣太后都有一個印象了。這個女強人作風強悍,作為太后,她是秦國的真正統治者,因而什麼事都不必與秦昭王商量。不過,宣太后畢竟是女人,在操縱著後臺,而魏冉則在前臺表演。

魏冉更沒把秦昭王放在眼裡。我舉一個例子,在華陽之戰前,韓國由於受到趙、魏的進攻,派使臣向秦國求援。韓國使臣到了秦國後,不是去找秦昭王,而是去找魏冉。而魏冉無需秦昭王批准,便同意出兵相援,並對韓國使臣說:不必去見秦王了,我即刻發兵援韓。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在魏冉眼裡,秦昭王就是一尊木偶罷了。

宣太后與魏冉都是極有才能之人,一個是秦昭王的母親,一個是秦昭王的舅舅,秦昭王就算內心鬱悶,也沒有辦法。

第四,范雎的到來,秦昭王才有翻身的機會

魏冉當然一直提防自己的外甥秦昭王,阻止他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百密一疏,還是被范雎鑽了空子。范雎本來魏國人,因得罪權貴而被迫逃到秦國,他看清秦昭王傀儡的真相,決定毛遂自薦,要為秦昭王奪回權力,同時也為自己鋪設錦繡前途。

范雎的反擊能成功,是因為宣太后與魏冉在把持朝政四十餘年後,也已經垂垂老矣。當時魏冉被封為穰侯,封地是陶邑,魏冉希望在有生之年把陶邑營建為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個國家,自己也噹噹國王。因此,魏冉假公濟私,動用秦國的軍事力量,為自己的封邑陶地撈好處。范雎覷準他這一軟肋,最終成功逼迫魏冉下臺。當然,秦昭王還是很給舅舅面子,讓他帶著一百輛車的財寶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整垮魏冉後,秦昭王與范雎又向宣太后發難。宣太后淫亂後宮,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范雎抓住這點,又逼著她交出權力,退隱後宮去了。

秦昭王在范雎的幫助下,才開始親政。因此,秦昭王對范雎感恩戴德,後來對他幾乎言聽計從。


君山話史


說秦昭襄王不敢奪宣太后的權力,那只是你的錯覺,事實上,秦昭襄王即位沒多久,就已經掌握大權了。至於奪宣太后的權力,只要秦昭襄王想奪,隨時就能奪,並且還真的奪了。

秦昭襄王贏稷是秦武王贏蕩的弟弟,秦武王因為在東周都城洛陽的太廟中舉鼎而死,秦武王沒有兒子,因此他的弟弟們開始爭奪王位,而秦國王室也因意見相左分成兩派。



宣太后支持自已的次子公子芾,而惠文王后等人卻支持公子壯,結果趙武靈王派人護送在燕國做人質的贏稷回家,並以武力相威脅,要求秦國立贏稷為秦王,最後秦國在趙武靈王的強力干涉下,立贏稷為秦王。

贏稷雖然是宣太后的親生兒子,並且是長子,成為秦王,但並不是宣太后的第一選擇,贏稷能夠成為秦王,趙武靈王才是第一功臣。



宣太后見到趙武靈王的強力干涉,才最終轉變立場,改為支持贏稷成為秦王,贏稷在公元前306年即位為秦王,年僅20歲,因為秦昭襄王年幼,所以由宣太后主政,事實上,宣太后也僅僅只是插手了部分政事,大部分政事,仍是秦昭襄王做主,畢竟20歲並不算太年幼,只是缺少經驗罷了。

我們從幾件事中,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到底是宣太后主政,還是秦昭襄王主政?



1、擊楚救韓。

這事發生在秦昭襄王即位的當年,當時楚懷王派兵攻打韓國的雍氏,韓國一直派出使者向秦國求救,當時主政的是宣太后,宣太后因為自已的孃家是楚國人,因此沒有同意救援韓國。

當時秦國的左丞相甘茂認為,楚國一旦攻下韓國,或者韓國向楚國投降,那麼楚、韓兩國就會聯合魏國一起來攻打秦國,因此甘茂建立秦昭襄王派兵救援韓國,秦昭襄王認為甘茂說的有道理,於是下令發兵救援韓國,楚國聽說秦國發兵後,馬上退兵,韓國雍氏之圍立解。



如果真是宣太后主政,秦昭襄王是傀儡的話,怎麼可能秦昭襄王說發兵就能發兵呢,要知道宣太后可是拒絕發兵救援韓國的,只能說明宣太后的權勢並不如秦昭襄王,而且這還是秦昭襄即位的當年。

2、丞相人選。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當時秦國的左右丞相是甘茂和樗裡疾,甘茂出逃齊國後,丞相之職給了向壽,向壽是楚國,與秦昭襄王從少年時就很要好,秦昭襄王即位後,任用的第一個丞相就是向壽,很明顯是秦昭襄王的“自已人”,而不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而秦國的另一個丞相樗裡疾病逝後,接替他的是趙國人樓緩。



如果秦昭襄王不能主政,怎麼能隨心所欲的任用自已的親信,從用人上就能看出,秦昭襄王是掌權的,並不是宣太后掌權。

當時的宣太后在朝中的勢力,只有他的兩個弟弟,一個是魏冉,一個是羋戎,而魏冉當上秦國丞相已經是在秦昭襄王即位的12年之後,而宣太后的另一個弟弟羋戎未記載擔任重要官職,如果真是宣太后掌權,她肯定要提拔自已的弟弟擔任重要官職才對,女人畢竟不方便處理政務,可是實際上,他的弟弟們掌權都已經很晚了。

3、範睢相秦

魏國人範睢來到秦國後,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範睢建立秦昭襄王加強集權,除去外戚勢力,秦昭襄王聽後覺得有道理,立即照辦,史書上的記載是:



范雎日益親,用事,因承間說王集權。王以為然。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以范雎為丞相,封為應侯。

範睢與秦昭襄王日益親善,勸說秦昭襄王加強集權,秦昭襄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廢棄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出國都。秦昭王就任命範睢為相國。

一口氣把自已的母親和兩個舅舅、兩個弟弟全部逐出國都,這是沒有主政的君王能夠做成的事嗎?這是不敢奪宣太后的權力嗎?



當然不是。宣太后在秦昭襄王主政期間應該是參與了部分政事,但決定權仍在秦昭襄王手中,從他即位之初就能做決定就能看出,秦昭襄王在秦國是有著絕對的權力,只是他沒有意識到宣太后是在分他的權利,因此仍由宣太后插手政事,並沒有感到什麼問題,直到範睢向他點出,他才覺得應該收回所有權力,集中於一身。

4、他人評價

《史記 蘇秦列傳》中曾記載過這樣的內容:

困則使太后弟穰侯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第一段話的意思是: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秦王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第一段話的意思是:秦王的外交辭令循環往復,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麼輕易。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這裡的秦王就是指秦昭襄王,兩段話都說了一個意思,秦昭襄王的母親和舅舅是不能控制秦王的,反過來說,就是秦國是由秦昭襄王主政的,如果認同史記的說法,那麼秦昭襄王不僅欺騙了自已的母親和舅舅,而且自已的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都無法控制秦昭襄王。

所以從一切事實來看,秦昭襄王在秦國就是完全掌權的,反而是宣太后,只是插手一些事務,經範睢提醒後,秦昭襄王把宣太后和自已的兩個舅舅、兩個弟弟全部逐出國都。秦昭襄王這麼大的權力,何來不敢奪宣太后的權力,況且宣太后也沒有多少權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者實力不足,再者沒有這個必要。要說這天下最爽的事情莫過於別人打天下而自己坐天下,對此,秦莊襄王應該是天下帝王中最幸福的人了。

一:武王客死洛陽,昭襄王初繼位形同傀儡

公元前307年,重武好戰、開拓巴蜀的秦武王在洛陽舉鼎之時發生意外,不治身亡。由於秦武王沒有子嗣,無法繼承王位。權利的真空使國勢蒸蒸日上的秦國霎時陷入危局,出於對王位的迷醉和渴望,秦惠文王的子嗣紛紛回到秦國展開奪位之戰。

由於大將軍魏冉的力挺和各方勢力角逐妥協,身在燕國為質的昭襄王成了最大的贏家,回秦繼承了王位,史稱“昭王”或者“昭襄王”。即位後的昭襄王由於年幼,政治經驗不足,而國內局勢又不甚穩定。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開始“林超聽政”。

原本就出自楚國王室的羋八子,由於特殊的身世,自幼見慣的宮廷內鬥,再加上本人又聰慧機狡,剛剛執政的宣太后馬上展現出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鬥爭手段。他重用羋氏族人,先後冊封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兒子,置之於要害部門,以此迅速控制朝廷政局。又充分繼承併發揚商鞅變法的精神,使秦國始終保持著高速的發展。然後,巧妙利用宗室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採取打壓分化拉攏的手段,快速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綜合宣太后執政期間的一系列手段而言,年少的秦昭王縱然有心想要臨朝執政也是斷然不可能的,因為強悍霸道的宣太后已牢牢的將權利控制在手中。但同樣頗有才幹的昭襄王顯然並沒有奪權的意思,他只是苦苦忍耐,臥薪嚐膽,靜待良機。

二:母親是最好的老師,苦學帝王之術的昭襄王明白國家面前沒有親情

如果說在執政之初,昭襄王想過要奪權的話,那麼在後期他應該就沒又這方面的想法和慾望了。因為諸般事實證明,宣太后最愛的還是昭襄王。

1、為了規避秦國的政治危機,宣太后用計困死了一直覬覦秦國巴蜀、漢中之地的楚懷王,而楚國是宣太后的母國,女子出嫁後的地位往往需要倚借母國的力量,但宣太后卻毫不遲疑的背叛了母國,同時還逼死了楚懷王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2、為了免除秦國西部的隱患,宣太后不惜下嫁義渠王達二十餘年,而在義渠王流露出對秦國的貪婪之時,則果斷的將其誘騙至秦國殺害,隨後派遣將帥殘滅義渠。

3、在昭襄王覺得自己同母異父的兄弟公子市又謀反的舉動而派人將其殺害時,宣太后雖然悲痛欲絕,卻也隱忍不發。

4、在昭襄王將其舅舅穰侯魏冉免職罷官趕回封地陶邑的時候,宣太后雖然心有不忍,卻依然隱忍不發,不僅如此,還為昭襄王找好了善後工作。

由此可見,對於昭襄王而言,成年之後的他已經完全能夠體諒宣太后的心思,進而與母親宣太后統一戰線,共同為秦國的發展而竭盡全力。

所謂“虎母無犬子”作為戰國曆史上最璀璨奪目的女政治家,宣太后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告訴昭襄王,國家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手段是不可以用的。而在他意識到昭襄王已經茁壯成長之後,為了避免與兒子的直接衝突,她也開始有意識的退居幕後,將舞臺讓給已經不在年輕的昭襄王。

三:宣太后去世後,昭襄王一如既往的執行著既定政治方針

由於範睢的關係,很多人一廂情願的認為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關係並不和諧,但從上述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宣太后眼中,她幾乎可以為自己這個兒子犧牲一切。即使沒有範睢,秦國的發展路線也基本奠定,不會有大的變化。

宣太后死後,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昭襄王繼續執行著既定的政治方針,有條不紊的發展著秦國,他一方面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周邊的韓、魏、楚,令一方面則一意孤行孤注一擲的和趙國硬剛一波,在長平之戰中徹底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60萬。致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山東之地再無秦國的對手。

此外,為了徹底現實中央集團,確保政權的穩固,昭襄王以雷霆憤激之勢逼死與穰侯魏冉關係密切的戰神白起,不久又處死心懷不軌的兄弟公子悝,一舉解決了因外戚勢力過大而導致的尾大不掉之勢。完完整整的接手秦國,為後世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秦昭王完全沒必要進行政變奪權,在宣太后心中,自始至終都是將秦國將秦昭王放在第一位的,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長期的權利旁落而引起的不快和煩悶固然是有的。但因此就要和母親刀兵相向應該是不至於的。另外,秦昭王的殺伐決斷、果敢堅毅,其母宣太后可謂功不可沒,對此,相信秦昭王本人也不會有所疑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