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在如今的商業市場環境中,各家購物中心的商業空間比拼,已經成為了商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層高,作為商業空間體驗的重要因素,正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往往只是半米之差,便能使一個購物中心換一番天地。層高的變化,是商業內容演化的映射,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約在1880年,世界上第一批百貨商場出現的時候,它們的層高,大都處於較為低矮的狀態。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購物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90年代,港資地產企業,將注重空間感的設計理念,帶入了內地市場,其中的一個現象,就是購物中心的層高,開始變得更高了。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根據商業建築規範的要求,建築淨層高,應不低於3.5米。而當前業內普遍認為,在規範基礎上,適當增加樓層高度,有利於後期商業體的運營。當社會進入到存量時代之後,很多舊改項目,也在壓縮建築結構與設備空間,以便獲得更高的空間。

行業內對“更高”的需求,也是伴隨著商業內容的演變而來的。當體驗取代商品,成為實體商業的核心,物理空間作為一切內容的載體,勢必需要做出改變。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業態需求,也是促使商業空間“長高”的一個原因。近些年,購物中心的餐飲業態,因對空間感、通風等方面愈加重視,因而對層高的要求也愈發嚴格。

對於運營者來說,無論是傳統的盒子式商業,還是街區商業,較高的層高都有助於打造提升空間的品質感,能為奢侈品、餐飲等對層高有較高要求的商戶,創造進駐的機會條件,也為後續商戶的更替,創造更多的可能。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對於消費者來說,稍高的層高會帶來視野寬闊、開放的直觀感受,而低矮的空間則容易令人感到壓抑。商業空間“長高”的背後,是透過對人的心理關照,解決人在空間裡細微而深刻的需要,從而影響其消費的行為。

成年大人也迷戀“微縮”體驗

更高的層高會使空間感觀放大,身處其中,便會讓人有種“微微縮小”的自身感受。這種通過空間的對比,產生出的美學感受,類似蘇軾在《後赤壁賦》中描繪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樣,空間感官的陌生化與新鮮感,蘊藏在空間內的能量,隨著人的想象而釋放。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位於東京銀座的 GINZA SIX 於2017年開業,樓層的平均淨高約有5米,屬於較高水平。在商場6層開業的蔦屋書店,利用層高的優勢,設計層疊的書架,營造出通常只有在西方古建築為依託的圖書館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因身處頂層,透過玻璃穹頂,更能夠令人產生空間的深邃之感。

用細部空間的精緻消解疲勞感

對於體驗式商業空間的設計,親切感與人性化的尺度,是繞不開的兩項話題。更高的層高,實際上為商業空間,提供了一種營造親切氛圍的更佳方式:即利用小範圍的細部空間,如景觀小品等,與較高的樓層高度進行搭配,進而分散消費者的注意力,減緩其在建築空間內產生的疲勞感。而在較為低矮的空間內,即使空間面積足夠,再精緻的細部空間,其美感也難以充分釋放,趣味性也會隨之降低。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 Georgetown Park 是一處仿歐洲古建築風格的購物中心,在其內部空間上,類似於歐洲獨有的“購物長廊”,這種建築風格的特點,是隻有一條直線動線,並配有較高的拱形穹頂。2014年 Georgetown Park 經過改造後,在室內植入了綠植、噴泉、雕塑等歐洲風格的裝飾物,正因這些細部裝飾的存在,填滿了水平及垂直的空間,賦予了整個建築豐富的精緻細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哲學

1:1的勻稱之美

商業建築的層高,也不能無限制增長,過於空曠如同過於緊湊一樣,都會給人帶來壓抑感。在大多數項目中,淨層高在3.5至4米左右,給人的感覺最為舒適,容易獲得平衡感。

寬高比1:1帶給人舒適,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建築思想的精髓,並且在商業設計中沿襲至今。購物中心的走廊寬度與層高比在1:1時,能給人勻稱之感。層高過高,會顯得環境氛圍過於冷峻,不夠舒適,過低則顯得道路寬闊,和店鋪存在著距離感。

因此,在符合商業建築規範的情況下,稍高的層高利於提升消費者的遊逛體驗,但同時也應將走廊的寬度,納入考量的範圍內。

固定的舊建築

如何讓空間“顯得”更高?

如今,有很多亟待形象升級的老建築,層高已經固定。在這種情況下,改造項目怎樣為空間增加出感官上的高度?

在技術方面,壓縮建築結構與設備的空間,是解決方案之一。常見的結構和設備空間,會使購物中心淨高比層高要矮上四分之一左右。在改造時,可以通過優化調整結構及設備的佈局,達到感官高度的提升。

除了技術手段之外,購物中心還可以根據建築本體,進行精細化設計,利用美學的方式,營造出更高層次的“感官高度”。

吊頂特殊設計

模糊高度概念

影響高度感知的最直接因素,便是建築的“天花板”,購物中心可以利用特殊設計的吊頂,通過色彩與結構上的創新,達到更高的視覺效果。

位於澳大利亞的 Eastland Shopping Centre 於1971年開業,在2002年的時候,因形象陳舊而進行整體改造,吊頂是其改造的亮點之一。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為了在視覺上增加樓層高度,Eastland Shopping Centre 不僅採用了部分的玻璃穹頂,還在穹頂下方安裝了立體裝置,在陽光照射時,會產生明暗效果。稍許複雜的設計,模糊了人們對高度的概念,從而達到增高的效果。

給屋頂打“陰影”

用較暗的色彩營造深度

利用色彩帶進行視覺分區,給人心理暗示去放大空間感,與提升層高的效果有相似之處。位於日本京都的 BAL 購物中心已有50年的歷史,因是老建築,層高較低,但這並未妨礙它,成為體驗京都文化,最重要的打卡地之一。

商業空間,正在“長高”

為了減緩其低矮的樓層帶給客戶的體驗缺失,BAL 沒有整體採用過於明亮的色調,而是選用相對暗淡的燈光,以及部分漆成純黑的吊頂,創造視覺上的深度,同時模糊了人們對於屋頂位置的感知,從而淡化了層高較低的這一缺陷。

樓層高度作為建築的特徵,反映的是人們對理想體驗環境的追尋。在看似不可變的鋼筋混凝土中,商業空間會一直隨人而變,隨需演化。

好的運營,會盡力為顧客創造出一種“逃離感”,以空間場景觸發消費者內心的放鬆感,切斷商場之外的喧囂和緊張,這對消費者也是種極其重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