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舊唐書》“歸真自以涉物論,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帝遣中使迎之,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毀釋氏,而拆寺請行焉。”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滅佛,而其君主的諡號都為武,所以稱之為“三武滅佛”。其中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以及唐武宗滅佛。還有武宗之後的後周世宗等四位皇帝,都有過滅佛行為。

一、 佛教緣何入

徐均:“不知佛法緣何入,卻向斯時教大行”。關於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目前的定論普遍認為是自漢明帝而起。正所謂是“漢明感夢,初傳其道”。許多人猜測在此之前,佛教已然進入中原但是並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更多人還是篤信黃老之學以及儒家思想,這個外來宗教一開始並不佔優勢。

1. 佛教的快速興起

《高僧傳》記載“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佔所夢,傅毅以佛對。”

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之子也是東漢的第二位皇帝。傳說其夜宿南宮之時,有一位身塑金身之巨人自西方而來,繞柱而飛。

當他將此夢告知大臣時,博學多識的傅毅便告訴他“西方有神,是為佛曰”。而後漢明帝恍然大悟,派出使者秦景等人出使天竺以求佛法。佛學大師迦葉摩騰與竺法蘭跟隨使者駕白馬以還朝。

二人在鴻臚寺釋經譯典,合譯成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佛經。而後明帝將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現在許多佛教人士都將其稱之為“釋源”。自此以後,西域僧人看到了中原皇帝對佛教的重視。他們沿著絲綢之路不遠萬里的來到東土,也為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埋下了種子。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2.釋家大行其道

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詩中不僅有作者的感慨,也反映出當時佛教的興盛。自白馬寺建立以來,一座座寺廟拔地而起。佛教之所以盛行,首先是人們的好奇心理作祟。

百姓一直生活在玄學的籠罩之下,偶見外教傳入自然會引發些許興趣。其次,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都是戰火紛繁。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需要精神寄託來有所期盼。

佛教主張因果輪迴之說,主張救世,勸人向善。因此,比較符合各個階層的心理。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一絲生活的希望。所以不論是統治者還是其治下之人都對其非常崇敬。尤以南朝的梁武帝莫屬。

他除了大量修建寺廟之外,還給自己起法號“三寶奴”。郭祖深評價其為“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值得一提的是,僧尼不食肉也是蕭衍自《大般涅槃經》中得出結論。

自此以後,漢傳佛教便形成了吃素的傳統,並且供奉祭祀用品也全用瓜果蔬菜不見葷腥。同時,僧人也須得不近女色。除了南朝之外,北朝的北魏許多君主也非常崇信佛教。如今的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莫高窟和龍門石窟均是由那時建造而成。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這些石窟都是中華藝術之瑰寶,歷朝歷代都對其進行修繕。尤其是位於敦煌的莫高窟,其中的各種壁畫佛像真可謂是神采奕奕,美輪美奐。正是因為前幾任君主對佛教的痴迷,才使得僧人地位提高以至於威脅皇權。於是便有了北魏拓跋燾滅佛,大肆屠殺僧尼。

二、 會昌毀佛之因果

“帝明斷,雖士良有援立功,內實嫌之,陽示尊寵”。這是《新唐書》中對於唐武宗李炎的評價。他在位時知人善任,任用李德裕為丞相。同時,也想方設法的削弱了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加強了皇權。而且還一舉擊敗了經常騷擾邊境的回鶻勢力,一時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史稱“武宗中興”。那麼這樣一位開明的皇帝為何要懲治佛教呢?

1. 佛道矛盾的激化

“老君修得氣分身,一體玄功各揚名;同拜鴻鈞修道德,原是一氣化三清”

。雖然佛教的盛行流傳速度極快,但道教畢竟才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雖然其主張符合君主統治的需要,但並不代表能夠使得所有人都青睞。

自李唐建立以來,除了女皇武則天外,其他帝王大都篤信道教。他們追封李聃為老祖,也就是太上老君。因為唐王朝本姓就是李,所以這在無形之中又宣傳了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唐高祖李淵起,道教又逐步流行開來。雖然太宗時有玄奘西行,但並未得到皇帝的支持反而是困難重重。而且,其歸還後也並未給予其崇高的待遇。唐明皇還親自為《老子》作註釋,倡導百姓學習。同時老莊經典,都被抬到了高位。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武則天推崇佛教,首先是因為李家推崇道教。她必須用有力的一方,來打壓另一方。其次,她成為女皇的根據,也是自佛經中找到的。而自其還政於朝以後,道教便再次走向了輝煌之時。

道、佛兩教,正所謂是水火不相容。武宗繼位時,就表現出他對佛教的反感。他曾經宴請道士和僧尼並令其講法,但只將象徵著權力的紫袍賜給了道士。佛教信徒,則不得穿著。這就表明了他本人的好惡。

《舊唐書》“開成五年九月,武宗初即位,便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脩金籙道場,武宗到三殿”。唐武宗拜其為師,並且封其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而趙歸真正好藉助武宗的信任,提出“僧侶不事生產,蠹耗天下”。藉助皇權,打壓佛教勢力。

2. 佛教勢力的膨脹

女皇武則天,對佛教的推崇不僅體現在廣建寺廟上。同時,她還規定了僧尼不必從事生產同時也不必繳納賦稅。這個習慣,一直以來都不曾改變。所以導致了僧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其不斷膨脹。

唐武宗曾說“窮吾天下,佛也”。因為寺廟中塑造的金身,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同時他們還不斷的圈地。除去金器外,禮佛用品也需要大量的銅器。而百姓生活和生產用品,同樣需要銅,這種在當時的稀缺物品。當時的錢幣也被稱為銅錢,才有了“銷錢為器”這一說法。

而且在當時許多人為了逃避賦稅徭役,紛紛剃髮為僧,出家為尼。這種種原因,導致了國家財政緊缺。建造寺廟,耗費人力物力;鑄造法器,使得貨幣緊缺;百姓出家,引發稅收問題嚴重。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3. 人性的慾望與毀滅

三武滅佛,不論是哪個事件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佛教的勢力威脅到了政權的統治。人一旦有了錢財,就會去追求地位。有了地位以後,便需要不斷的追求權勢。正是佛教的龐大,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佔有了大量的土地,消耗著巨大的資源,所以才會引來統治者的忌妒。

就像北魏時期,一共發生了十二起內部叛亂,由六起都是由沙門人士領導籌劃的。唐朝前期給予了佛教很高的尊榮,武宗畏懼其力量。同時,出於個人原因,他內心非常反感佛教。出於國家層面,滅佛可以帶來巨大的利益能夠起到維護統治的作用。

宗教本來是維護統治的工具,但如果其做大便可能披著神佛的外衣來蠱惑百姓參與其謀反。人的慾望沒有止境,僧眾們富可敵國而且還有些學習禪武之道。如果任由其肆意妄為,後果不堪設想。

武宗滅佛此舉,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當時的僧眾基本處於地主階級狀態,他們除了接受香火供奉之資外還將土地向外租賃。即底層百姓與寺廟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一旦激發也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

三、 滅佛又是為何?

《新唐書》“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礙於此種種原因,使得武宗不得不想辦法消除佛教勢力的影響。這能帶來兩個好處,其一便是有利於自己篤信的道教的發展;其二,佛教的物資全部充公能夠有效緩解朝廷的財政問題;其三,充實國家人口增加稅收收入。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1. 僧尼還俗,資產歸公

“會昌二年,上令尼僧尼刑犯及無以持戒者盡皆還俗,行咒術、妖術同禁。各項用品均充入兩稅徭役。五年,令寺廟不可營築莊園,下敕滅佛。”並且明確規定了佛寺的數量,都城長安僅留四座寺廟。其他各州均只留一座,且不得超過十人。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摧毀佛寺以後,又將其中的銅製塑像熔鑄成錢,鐵製的消融為農具。

2. 滅佛的影響及後果

王夫之曾經感嘆道“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可見,武宗的一系列舉措為晚唐時期的一道榮光。他有如流星般滑落天機,在位六年便駕崩於世。在宣宗繼位以後,便將其所有成果毀於一旦。

唐宣宗篤信佛教,而李德裕在失去了君主的支持以後便很快被排擠出了權力中心被貶到潮汕為官。武宗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財產充公,緩解了財政的燃眉之急;同時百姓又能獲得田地以生存。

可以說武宗毀佛之舉,延長了唐朝的國祚至少二十年。雖然有著宣宗的極力支持,但畢竟毀佛影響太大。佛教自此以後,盛極而衰。並且,也為後世做出了宗教不能幹政的表率作用。

唐武宗滅佛的背後,其實是貪婪、權力、人心的扭曲

當時佛教對於世俗政權和百姓生活影響極深,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了國家資產收入。所以,此舉是勢在必行。有效的解決了土地兼併,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百姓的利益。

結語:

古代的宗教都是為君主集權所服務的,他們所推崇任何一派都是出於自己的目的。不論黃老之學還是儒家學派亦或者是儒家思想,都是為了對百姓進行“愚民化”教育。三武一宗滅佛,都是因為神權已經影響或者涉及到了世俗政權之上。迫在眉睫之際,便必須滅佛以防微杜漸。俗話說,豬養肥了再殺。武宗滅佛兵不血刃的就解決了財政問題。他們斂的再多財產,最終也會被收歸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