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文|飛魚說史

自古以來,遷都都不是一件小事。

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全國的中心所在,遷都之舉關係重大,甚至可以決定國家的興衰。

而在戰亂頻發的春秋戰國,遷都卻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戰國七雄中有6國都曾頻繁遷都,這些諸侯國難道不知道遷都的影響嗎?

當然知道,但是他們頻繁遷都是有原因,有些諸侯的遷都是有所圖謀,而有些諸侯的遷都則是被逼無奈。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齊國臨淄復原圖

既然戰國七雄中5國都曾頻繁遷都,這樣一看還有2個例外的諸侯國,那麼是哪國呢,是齊國和燕國,齊國從姜太公時期的都城就是臨淄,只不過姜太公時期此地被稱為營丘。

那麼齊國為何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呢?這是因為齊國實行的是“五都”制,臨淄為五都之首,也是齊國宗室所在之地。

燕國的國都在薊城,在我們印象中似乎也沒有頻繁遷都。

本篇飛魚就來和您聊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遷都的事。

(一)秦國九次遷都。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說白了就是秦國一步步崛起,最後一統華夏的過程,當然也是戰國七雄中遷都次數最多的諸侯國,曾遷都9次,最終定都咸陽。

秦國最早的國都在西垂,之後遷往秦邑,這兩個都城的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內,之後遷往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這些則全都在今天的陝西省內。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咸陽清渭樓

那張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我們會發現秦國都城從西垂到櫟陽,那是一路東遷,其意圖自然不言而喻,是為了向華夏文明圈靠攏,雍城之後的遷都,是為了擺脫國內舊貴族的勢力,進而為改革變法做準備,當然秦國遷都的終極目的,是圖謀中原。

那麼從櫟陽到咸陽為何又向西遷移了呢?這是因為櫟陽太靠東了,並且隨著秦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小小的櫟陽對於秦國的發展起到了羈絆的反作用,最終在咸陽之地打造了一座新城,咸陽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的國都。

(二)韓趙魏三國的遷都。

三家分晉,韓趙魏始稱諸侯,魏國最初的封邑在安邑,位於現在的山西省內,之後遷往了洹水,位於現在的河北省內,最後定都大梁,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內。

韓國最初的封邑在平陽,位於現在的山西省內,後來立國之後定都陽翟,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內,後來滅了鄭國,遷都新鄭,亦位於河南省內。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位於邯鄲的媧皇宮

趙國最初的封邑在晉陽,位於現在的山西省內,後來立國此地被定為國都,之後遷往中牟,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內,最後遷都邯鄲,位於現在的河北省內。

由此可見,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統稱三晉,最初的封邑都在山西,山西的簡稱晉,和此亦有淵源,通過韓趙魏三國的遷都,我們會發現他們的遷都路徑很相似,那就是向南,向東。

向南的意圖也是為了向中原腹地靠攏,認為都城南遷可以更方便搶地盤,而向東則是因為位於西方的秦國逐漸強大,壓力山大。

(三)楚國的七次遷都。

楚國,作為一個老牌諸侯國,在遷都的次數上,那也是不甘落後,在我們的印象中,楚國似乎只有郢都一個國都,其實不然,它曾遷都七次。

楚國最早的都城在丹陽,之後遷往郢都、鄀都、鄢都,而在鄀都、鄢都立都的時間很短,之後不知何故,皆遷回了郢都,而郢都就成為了楚國立都最為悠久的,有400餘年,而這些國都的位置全在今天的湖北省內。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楚國郢都遺址

後來,楚國的國都郢都被白起攻破之後,就遷往了江陵,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內,之後又遷往陳,位於現在的安徽省內,最後遷都壽春,亦位於安徽省內。

由此可見楚國前面幾次遷都,應該是臨時性的戰略轉移,但是後幾次則屬於大逃亡,根據楚國遷都的路線,那是一路向東,這當然和秦國的步步緊逼有關,其實也是屬於被迫之舉。

(四)燕國沒有遷都?

其實燕國也曾遷都,只不過它的遷都很早,大概在公元前7世紀時,燕國一路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當吞併了薊國後,建都於薊,此地位於現在的北京市內。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燕都城牆遺址

燕國以薊城為都,也歷經了幾百年的時間,直到燕國最後一任君主燕王喜時期,燕國的都城薊城被秦國攻破,隨後遷都遼東。

(五)齊國的五都制。

齊國的國都是臨淄,位於現在的山東淄博,此地也是齊國被公認的唯一國都,其實齊國在歷史上也曾遷都,是在齊胡公時把國都從臨淄遷到了薄姑,此地也位於現在的淄博,不過齊國在此立都的時間很短,後來田氏代齊之後,又把國都遷回了臨淄,直到齊國滅亡。

此外,齊國的政策實行的是“五都制”,這五都分別是臨淄、即墨、莒、阿、平陸,如果把臨淄之外的四都做個定位的話,那就是相當於陪都,齊國的這五個都城也是齊國最為重要的軍事重鎮。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齊國曆史博物館

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都臨淄被樂毅攻破,齊國差點滅亡,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孤城,也正是憑藉著這兩座城池的堅固和糧草的充足,田單最終以這兩都為基礎,展開了絕地大反攻。

當然,也有人認為,齊國的五都制,其實就是類似於秦國後來實行的郡縣制,並不能算作國都,這種論點也是有道理的,不過根據即墨和莒的建造規模和防禦水平來說,應該是僅次於臨淄的,似乎是陪都的可能性更大。

飛魚說: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齊國和燕國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其實歸根究底,這和兩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勢有很大關係。

我們先說說齊國,齊國東靠大海,有魚鹽之利,齊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富有,並且地處平原,並不具備地理優勢,只能靠城牆的堅固構築防線,而建造一座堅城在當時並不容易,既然建好有豈會輕易放棄呢。

戰國七雄中有5國曾頻繁遷都,為何這2國那麼穩,鮮有遷都之事?

見證歷史的古城牆

而燕國地理位置也是齊國也差不多,不過燕國遠遠要比齊國窮,苦心經營的城池自然也不會輕易放棄。

此外這兩個諸侯國都遠離中原戰爭的核心地帶,又遠離一路東進的秦國,這也就導致了受到秦國壓迫而遷都的事情比較少,再說背後又無路可退,西進又無野心,自然不會頻繁遷都。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