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象徵世界中心的建築為什麼不建在唐長安城?

長安l遺夢


唐高宗為便於接見萬國來使,於顯慶二年(657年)頒佈《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建都洛陽,實行兩都制,自此多居東都洛陽受朝。隨著唐帝國實力的不斷上升,洛陽逐漸成為世界中心。

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國力達到鼎盛。此間玄宗亦多居洛京接見萬國來使,並形成“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慣例。例如,開元五年,日本派出第八次遣唐使,隨行人員主要有阿倍仲麻呂(晁衡),唐玄宗在應天門接見,儲光羲贈言“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天中即洛陽。

盛唐一百年,有將近50年都在洛陽。

————————

此外,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執政時期,“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其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各國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各國紛紛前來朝貢。同時,政府容留大批各國的王公貴族,並有大量外國人移居神都。那時武周的都城洛陽,是當時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武則天於紫微城明堂接見各國來使,其作《明堂樂章》:“千官肅事,萬國朝宗”,便是該時期萬國來朝的寫照。

除此之外,萬國來使甚至還為武則天歌功頌德,集體出資為其建立象徵世界中心的“天樞”。據記載,公元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請以銅鐵鑄造天樞,建於神都洛陽皇城端門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制可。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間農器補足。 次年四月,天樞建成,標誌著武周帝國統領萬國,神都洛陽為世界中心。天樞由東夷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唐朝,我們可以把它289年的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初唐(618-712),盛唐(712-762)(狹義,廣義盛唐從貞觀至天寶),中晚唐(762-906)。我們查閱史料發現,在盛唐的一百多年間,唐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一直在洛陽。唐貞觀23年,唐高宗繼位,將唐朝的都城從長安遷往洛陽,此後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早期十年),包括武周,一直是將洛陽作為首都。

也就是說,唐朝實行的是“兩京制”,長安和洛陽都是都城,天子在哪裡,首都就是哪裡。我們已經用事實證明了,在盛唐的五十年時間裡,洛陽是作為大唐的事實首都而存在,洛陽是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軍事中心。

在唐朝(包括武周)的280年的歷史當中,總共有五個盛唐皇帝以洛陽為都,分別是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前十年),有兩個中晚唐皇帝以洛陽為都,是唐昭宗、唐哀帝。

又有西安網民會說,唐朝皇帝的陵寢都在西安,不在洛陽。皇帝葬在哪裡從來都不是斷定一個王朝定都的根據,我們知道北宋的國都在開封,但北宋皇陵卻在洛陽鞏義。我們說盛唐在洛陽,並不是否定西安作為唐朝首都的事實,李淵和李世民創建大唐以長安為大本營乃是歷史事實,“安史之亂”後的殘唐皇帝長期在長安,也是事實。

唐朝皇陵在西安,僅僅是出於長安作為大唐的創業之地的肯定,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李淵和李世民在此氣吞八荒、橫掃六合。但這不影響洛陽作為盛唐國都的事實。


三月三253978353


因為真正的盛唐在洛陽。


一抹雲28


洛陽是運河中心,往來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