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為何無人敢開採?

南宮禹洛


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上,各種稀奇景觀層出不窮,而各種旅遊之地也同樣數不勝數,這其中就包括了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姆沙漠。這個地方,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的世界各地旅遊者前往,據說百分之八十就是為了看一眼“地獄之門”,以及那經年不息的火焰。

地獄之門的由來

卡拉庫姆沙漠,實際是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一個大型沙漠區,世界排名位居第四。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即黑沙漠。

為什麼人家沙漠都是黃色,卡拉庫姆沙漠會是黑色呢?這一點也不奇怪,地質原因。據說卡拉庫姆沙漠深居於大陸內部,其當地黑色岩層廣佈,經過常年大陸氣團的風化,黑色岩層成為了一粒粒細不可拾的沙。

在卡拉庫姆沙漠有一個叫作德維澤的村子,村邊便是著名的旅遊勝景:地獄之門。其實,最早的時候這裡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村裡也就是三百多居民的樣子,每天過著背朝黃天面朝“黑沙”的普通日子,但這一切被前蘇聯地質學家的到來給打破了。

1971年的一天,前蘇聯地質學家在卡拉庫姆沙漠進行勘探。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勘探機鑽“醒”了地下沉睡的寶藏:天然氣。

於是,當時被鑽探的地方發生大面積下塌,原本平坦的沙漠層呈現出一個直徑70米的大坑,深約百米,而且不斷釋放出難聞的氣味。天然氣的味道都是這樣,雖然燃燒自己成全別人,但氣味並不好聞。

出於對當地居民的負責,蘇聯地質學家便決定以毒攻毒:點火將它燒燼。可結果卻是世人沒有想到的,這把火一著就是近五十年,而且至今還在燃燒著,一點也沒有要滅掉的樣子。

這個巨大的火坑堪稱火光沖天,距離備維澤村幾公里之外的地方都可以肉眼識別。如此一個張著“金黃大嘴”吐納火焰的巨坑,沒有理由不讓人聯想到科幻鏡頭中的“地獄”,於是,地獄之門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白白浪費的資源

網上傳這個地獄大坑下面藏著巨量的黑金:石油。而且其數量高達35億噸,足夠人類使用一百年。

但網傳就是網傳,可信度不高。首先來說這個坑的形態雖然可見,但地下的東西沒有人能估量的出來。這35億噸的數量從何而來?沒事實沒依據的事,怎麼說都有點空穴來風的感覺吧?

另外,說夠人類用一百年,這未免太小瞧人類的消耗能力了吧?區區35億噸,其實只是不足世界人民一年的使用量而已。

不過,雖然數量與使用期限上有待嚴格計算,可怎麼說它也是天然寶藏,哪怕不夠世界人民使用,總是夠土庫曼斯坦一部分人利用起來的。放著如此巨大的資源,土庫曼斯坦人們為何不為所動呢?

這怎麼可能呢,在2010年的時候,土庫曼斯坦的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就親自到地獄之門視察了。一個心動了國家領導機構的地方,不能不說其影響力巨大。

不過,看了一圈之後,這位總統先生給了一個讓人想不通的方案:將這個坑給填起來比較靠譜。額,這個方案的依據是什麼呢?沒有人知道。只不過,他的命令似乎也沒什麼效力,因為直到現在地獄之門依舊存在。

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統,真不知別爾德穆哈梅多夫是怎麼想的,你不去開發,不去利用也就算了,為何還想著要填起來呢?資源被浪費了不說,當地百姓這因旅遊而衍生的新型生活來源不也就此打水漂了嗎?

可能當地的百姓以及其他官員心知肚明吧,反正這個坑到現在還沒有填掉,觀光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德維澤村還是當地小火的村子。

地獄之門的開發之痛

其實,作為國家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也是有苦難言的。畢竟國家出現了這樣一個燒也燒不完的寶藏點是件好事,如果可以開發利用起來,國家還能富強一些。但問題是開發這個地方那需要的不只是人力物力財力,更兼科技大升級,這對土庫曼斯坦來說實在太難了。

為什麼開發點石油、天然氣的會這樣難呢?主要還是卡拉庫姆沙漠的氣候讓人不省心。據說這個地方每年的總降水量只有200毫米的樣子,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這就意味著此地少水,水是一切行動的總源,沒有它什麼都是白說。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難題,最為主要的是沙漠生存成難。此地年降水量不足,但可蒸發量卻遠超200毫米,約為降水量的3-6倍。為什麼蒸發這麼快?除了乾旱之外,當然就是溫差所致。據說在卡拉庫姆沙漠,最高溫差可達到50℃。冷的時候冷死,熱的時候熱死,如此頻繁交換,不適宜人類大規模的行動,同樣對開發設備有要求。

除去氣候方面的艱難,地形上也很考驗開發的可能性。卡拉庫姆沙漠的典型地形就是沙壟,另外沙丘、龜裂、鹽沼隨處可見。這對現代裝備進入卡拉庫姆沙漠絕對充滿了挑戰,一句話:普通的裝備在這個地方行不通。

還有一個更硬核的問題,那就是科技高度。就土庫曼斯坦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想要在黑沙漫天,氣溫、地形都無限惡劣的情況下,整一套能抗得住考驗又有效工作的裝備,那實在有點難為人家了。

最後,現在國際市場的石油資源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如果費了大力氣,大財團來開發此處,那最終的銷路又會不會是一個未知數呢?假如開發出來之後是賠錢狀態,這可真的傷不起呀。

基於以上種種難題吧,土庫曼斯坦方面只能眼睜睜看著地獄之門在那裡日復一日地生生不息,卻寧肯不採取任何行動了。

不過在最後要說一句公允的話,雖然人家土庫曼斯坦不富裕,而且也真的是沙漠,但並不妨礙有綠洲地區,以及各種資源。既然這點石油在人家眼裡不算啥,那開發不開發的就隨它去吧,能在紛繁現實的人間欣賞到一處“地獄”之景,說不定也是一件好事呢。

《土庫曼斯坦歷史資料》等


汗青正浩


位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是世界上第四大沙漠,被譽為“地獄之門”。


1971年,前蘇聯質地學家到此地進行勘探,鑽探機的震動,引發了地下天燃氣洞穴的地面坍塌。由於地下氣藏量巨大,不斷釋放出大量的天燃氣氣體,質地學家認為這些氣體汙染大氣,也會對周邊村民有危害,於是,決定放火點燃這些氣體。

未曾想,當初這把火一燒就是40多年,至今還在燃燒,絲毫沒有熄滅的徵兆。


據測量結果顯示,坍塌面直徑約70米,深度達100米,加上常年生生不息的自燃,溫度高達1000°以上,至今也沒有科學家去探索其中奧秘,成了世人眼中的奇觀,引來無數遊客前來觀光。


至於35億噸的石油,只是科考隊根據天燃氣的儲量推算的,只能說此地確有石油,但具體有多少石油,暫時未知。

為什麼沒人敢開採呢?

1、條件限制,環境惡劣,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乾旱,水資源缺乏,不利於生存。

2、晝夜溫差大,氣溫差最高可達50°C,這樣的溫差下,無論是對科學家還是開採設備都存在很大風險。

3、土庫曼斯坦目前還不具備,開採此類複雜環境下的石油,技術和條件都還滿足不了。

4、從地理位置上看,土庫曼斯坦受運輸條件影響,周邊很多石油出口大國已經搶佔市場,加上油價上的打壓,市場份額在國際上佔比較小。


不過,相信這些未來問題都會解決,造福人類。


Utime優泰文創


數據說話,2018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指當年產量加上淨進口量)突破6億噸。35億噸石油也就我國幾年的消耗量,何談供人類用100年,至於無人敢開採更是胡扯。

以訛傳訛的新聞太多,經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點贊轉發就變得更加離奇,這樣個問題問的方式很容易誤導人,看到的人就會可能會想是因為那裡存在什麼令人恐懼的因素才沒有開採那些石油。如開頭所言,35億噸石油不夠我國6年用量,遠遠不夠全世界100年的用量,沒有開採也是誤傳,因為題主所說的儲油35億噸大概是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中地帶的石油儲量,而現實是卡拉庫姆沙漠中一處被稱作South Gutlyayak的凝析氣田目前已達到日產20萬立方米天然氣和凝析油的生產水平,根本不存在不敢開採。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有石油,不開採的原因大概是戰略儲備或者貧油田不值得開採。

離奇的想法可能和卡拉庫姆沙漠中的“地獄之門”有關。這個所謂的地獄之門不是真的地獄,也一點也不恐怖,只是一個不斷向外冒火的大沙坑。1970年代前蘇聯的資源勘探和開採專家在卡拉庫姆沙漠中作業,地下突然形成了凹陷,導致地下的一個天然氣田洩漏,因天然氣中含有有毒氣體,前蘇聯專家將其點燃後撤離了。後來土庫曼斯坦想要將這個坑填了,但是沒有付諸行動,就依然任由這麼沙坑冒火,成為一個著名的景點。也側面說明土庫曼斯坦天然氣資源豐富,不差那一點,事實也的確如此,土庫曼斯坦境內共探明天然氣儲量17.5萬億方,居世界第4位,大規模開採天然氣始於20世紀70年代,蘇聯時期年開採量穩定在800-900億立方米;共探明石油儲量200多億噸,在世界上也是排得上號的。

石油,全世界各國都嫌不夠的東西,不存在不敢開採。探明油田卻不開採可能由於地質環境,也可能由於貧油田不值得開採,還有一種就是技術上無法開採的,深海就有不少石油資源,可開採難度太大。


來看世界呀


這個問題其實說的是卡拉庫姆沙漠,也就是我曾經回答過的問題中所說的“地獄之門”景觀。


地獄之門

所謂這個地獄之門的景觀是位於卡拉庫姆沙漠德維澤村,其是一個寬70米的巨坑,因為一直燃燒著熊熊烈火,好似地獄一般,因此被稱為“地獄之門”,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有意義的是這個地獄之門距離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北部大約260公里,所發出的金黃色火光在距離德維澤村幾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到,而土庫曼斯坦總統曾下令滅火填平這個巨坑,但一直沒有實行。

為什麼會一直燃燒

其實“地獄之門”這個巨坑並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在197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在當地進行勘探時鑽入一個存在大量天然氣的大型地下洞穴。由於鑽探設備的地下發生塌方,最後形成一個寬70米的巨坑。

因為怕巨坑釋放有毒氣體,所以科學家想利用火燒,但沒想到一燒就是幾十年。

35億噸石油?夠人類用100年

這裡的數據是有很大問題的,首先這個坑到底天然氣有多大的存儲量到現在其實並沒有準確數字,這是因為土庫曼斯坦這個國家比較落後,其科技水平並不足以開採這裡的資源,自然也沒有去了解。

其次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成為旅遊勝地,能夠給當地帶來更好的收益,所以就更沒有必要去弄清楚了。

最後就算有35億噸石油,那也遠遠不夠人類用100年,因為35億噸石油還不足人類用一年。


科學認識論


介紹一下35億噸石油地理位置,和相關資料

在中亞地區有一沙漠,面積約為35萬平方公里,佔據土庫曼70%的面積,這個沙漠就是有“黑沙漠”之稱的卡拉庫姆沙漠。

而真正讓人熟知的並不是它“黑沙漠”這一稱號,是由一個位於卡拉庫姆沙漠德維澤村的巨大火坑聞名。這個火坑起初只是一個普通大坑,1971年,前蘇聯的地質勘探專家在進行地質勘探工作時誤入一個地下洞穴,地穴塌方後形成了一個70米的巨坑,這裡面除有天然氣之外還藏著約35億噸的石油資源,這35億噸的石油如果被開採利用的話可供人類使用100多年!但是至今卻沒有人對擁有如此豐富石油資源的大坑進行開採。

在1971年大坑被發現的時候,蘇聯地質學家考慮到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就用一把大火點燃坑洞裡的天然氣,原本以為氣體在幾天之後就盡數燒完,卻沒想到40年過去了,大坑裡的大火依舊熊熊燃燒,毫無熄滅之勢,因此當地人稱之為“地獄之門”。

35億石油不被開採的原因如下

當地是“地獄之門”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上面所說的“地獄火”,因為周圍都是火的世界,導致開採很困難,都知道石油易燃,在不能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開採石油就等於火中取栗。

第一個原因就是環境太惡劣

卡拉庫姆沙漠是世界四大沙漠之一,位於裡海東岸部,面積在三十多萬平方公里。年降水量只有兩百多毫米,這裡非常乾旱,因此它也被叫做黑沙漠。  卡拉姆沙漠也應該是世界上環境最惡劣的沙漠之一,這裡屬於大陸型氣候,晝夜溫差非常大,白天最高氣溫可以達到60度,而晚上最低氣溫只有零攝氏度,這麼大的氣溫,不論是設備還是工作人員都難以承受,所以對工作人員來說,潛在風險非常大,因此沒人敢冒著生命危險去開採這個石油。  可能說到這有些朋友會有疑問,沙特阿拉伯不也是沙漠嗎?為什麼他們可以源源不斷的開採大量的石油呢?  阿拉伯沙漠跟卡拉姆沙漠的氣候相比還是沒有那麼惡劣的,雖然沙特同屬沙漠。但沙特阿拉伯的氣候明顯要溫柔很多,阿拉伯沙漠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南部地區比較酷熱,年平均氣溫為28.9℃,7月為32.5℃,1月為25.4℃,有四、五個月的月平均氣溫超過30℃。所以溫差並沒有那麼大。

石油的存儲和運輸

沙漠地形複雜而且隨時可能面臨沙塵暴流沙等等各種惡劣環境,這對石油的存儲和運輸都是有很大的風險。而土庫曼斯坦國家實力並不怎麼樣,在石油以及天然氣開採方面的技術並不是很強,所以土庫曼斯坦的石油公司並不具備開採這些惡劣環境之下石油資源的技術和實力。

市場限制 

雖然卡拉姆沙漠的條件非常惡劣,但要是開採起來其實也是有可能性的。但為什麼土庫曼斯坦遲遲沒有開採這個巨大的能源庫呢?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市場限制。

  土庫曼斯坦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並不高,土庫曼斯坦原來是蘇聯的一個成員,蘇聯解體之後土庫曼斯坦的一些經濟活動仍然對俄羅斯有很大的依賴性。目前土庫曼斯坦油氣資源主要是出口到俄羅斯,所以定價各方面都受到俄羅斯的限制。

  而在國際石油市場拓展方面,土庫曼斯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這主要跟土庫曼斯坦所在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下土庫曼斯坦的位置。

  土庫曼斯坦位居中亞內陸,雖然靠近裡海,而裡海是一個內陸海,所以土庫曼斯坦的對外運輸並不方便,遠離一些國際主要能源市場。而土庫曼斯坦的周邊卻是很多石油出口大國,比如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沙特等等,這些國家出口石油要比土庫曼斯坦更方便很多,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他們也不允許土庫曼斯的石油資源直接經過他們國家運輸,只能賤賣給他們,所以圖庫曼斯的石油出口受到限制非常嚴重,大部分油氣都只能賣給俄羅斯。直到目前為止,雖然土庫曼斯坦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國際市場上佔比卻很小。  也正因為市場有限,所以土庫曼斯坦的石油開採規模並沒有太大的發展,他們也就沒有去開採卡拉姆沙漠石油的動力。  不過近年來土庫曼斯坦也在積極的拓展國際市場,比如建立天燃氣管道到中國。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打開,不排除未來土庫曼斯坦會啟動開採卡拉姆沙漠油氣資源的項目


科學小王


事實上在1971年的時候,當時的老大哥蘇聯仍然如日中天,與山姆大叔組並稱世界兩大超級大國,但蘇聯作為一個重工業為主的國家,石油自然是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於是蘇聯就到處進行勘探,試圖發現一個又一個超級大油田,那麼卡拉庫姆沙漠就是勘探的目標之一。

可惜前蘇聯的地質學家並沒有發現石油,但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獲,因為卡拉庫姆沙漠下面有著大量的天然氣。

但天然氣雖然是一種清潔能源,也算是一種極為難得的資源,只是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天然氣的地位還遠遠比不上石油,畢竟石油是國家的命脈。

另外由於勘探的過程當中,一些設備造成了地表塌方,且這個塌方的附近又一個幾百人的村落。

所以為了防止天然氣的持續洩漏,蘇聯的地質學家決定燒掉這些洩漏出來的天然氣,因為在他們的設想當中,這些洩漏出來的天然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熄滅。

但結果事與願違,這些洩漏出來的天然氣足足少了40多年,且一直到今天都在燃燒,所以可以想象卡拉庫姆沙漠的地下,一定儲藏著海量的天然氣。

那麼土庫曼斯坦總統曾經下令熄滅這場大火,並且填平塌方的大坑,但這個命令似乎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


種植恆星


石油作為現存世界上重要的戰略物資,因其爆發的戰爭也不在少數,為了搶奪石油資源,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蘊藏35億噸石油的沙漠,名字叫做“卡拉庫姆沙漠”。

其沙漠位於中亞地區,1971年正值前蘇聯在在此地進行地質勘測,本來想要勘測的是天然氣,卻沒有想到發現意外收穫。

其實也算是因禍得福,本來順利的勘測過程卻因為塌方,引起了勘測隊員的注意,一個70米左右的巨坑瞬間出現,勘測隊員在稍作鎮定之後,就打算杜絕它的安全隱患。

整個深坑內有大量毒害氣體,如果造成洩露將會對周邊居民造成不可預估的損失,除了生命危險還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勘測隊員當即立斷,決定點燃坑內的氣體,打算讓他的燃燒殆盡,這樣就不會危及周邊村民的安全了,但是他們當時遠遠低估了這個深坑的能量。當時的一把火整整燃燒了40多年,卻依舊沒有停止的意思,不得不讓人好奇,關於被燃燒的天然氣,有人惋惜。

自然就不會有人這樣認為,即使那時有價值千億的天然氣,但是因為這個深坑的出現,如果處理不好,將會給周邊村民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關於那35億噸石油,也就位於這個沙漠之中。至於為什麼無人敢開採?

原因有以下幾點:

  • 開採難度大

由於該沙漠環境惡劣,晝夜溫差最高可達50攝氏度,無論是從花費的人力還是物力層面考慮,現階段都不是開採的最佳成熟時期。

何況這裡也並沒有達到非開採不可的程度,石油即便緊張,但也還不至於到這裡開採,石油作為寶貴的自然資源,開採難度也與開採環境息息相關。

  • 環境複雜多變

在這裡開採石油需要克服的問題和困難,也並不是輕易就能夠解決的,不僅在技術上有難度,即使有先進的設備,面對如此極端惡劣的環境。

既是對科研人員的挑戰,也進一步提升了開採設備的要求標準,必須應對這種複雜多變的環境,不能罷工。

  • 交通不便開採成本高

石油的開採也需要考慮成本,在這裡開採石油,相比較於其他國家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同等條件下,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油價也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終究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做好了虧本的準備,那麼可以一試。

現如今市場分工都比較明確,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並不簡單,如何能在同類型資源中,找到其獨特的競爭優勢,才能夠順利打開銷路,不然也難以維持正常運轉。

  • 地獄之門豈能隨便開啟

這裡也被稱為地獄之門,有熊熊烈火燃燒的達瓦札巨坑,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深居內陸,這裡也極為乾燥,坑內的溫度高達1000攝氏度左右,與其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去開採,換個地方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35億噸的石油也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豐富,目前來說算是比較雞肋的存在,要想從這裡把石油運出去,也需要大量的基礎管道建設。僅僅憑藉車輛效率顯然太低,何況這裡既沒有毗鄰的港口,也沒有便利的其他交通條件。

開採難度之大,耗費成本之高,也讓眾多開採者望而卻步,不能僅僅因為它35億噸的儲量,就不考慮背後潛藏的危機和風險,想要開採這裡的石油,如果不做出付出一定代價的準備,還是請三思!


大國布衣


卡拉庫姆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該沙漠有硫黃、石油、天然氣等礦藏資源,且十分豐富。1971年,蘇聯地質學家在這個地點鑿洞探勘天然氣,探勘的設備突然鑿穿一個地下洞 穴,形成一個很深的坑洞,。探勘設備掉進去但所幸無人傷亡,由於擔心這個凹坑釋出各種有毒氣體,蘇聯科學家決定點燃它,希望氣體會很快就燃燒完畢,火焰也隨之熄滅。這火燒氣體的方法本想一兩天就將其燒盡,沒想到一燒起來就沒有停下。現在這個燃燒不滅的火坑成了著名風景區,不少遊客慕名而去,被稱之為"地獄之門",該燃燒坑直徑約70米,但深不可測!

卡拉庫姆沙漠位於裡海東岸的土庫曼斯坦境內,阿姆河以西,面積35萬平方公里。該沙漠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河流、湖泊稀少。該地區1月平均氣溫-5-3℃,7月28-34℃,氣溫日較差達50℃,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地獄之門"位於沙漠中心位置,巨洞所在的區域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因此大火有著持續不斷的地下燃料供給。到今天為止,巨洞的大火已經燃燒了43年。夜晚,寬約70米的巨大火焰形成了金色的光圈,與周圍的沙漠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雖然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但是開採難度巨大,因此多年來沒有人去開採。卡拉庫姆沙漠的"地獄之門"雖然資源豐富,但是位於中亞內陸,地理位置偏僻,開採不易,運輸更不易,從開採到販賣成本過高。中東地區、西伯利亞地區都盛產石油和天然氣,中東的石油可以通過海路運輸,西伯利亞的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運輸,且兩處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開採、運輸成本便宜,售價自然也便宜。去"地獄之門"投次開採,成本太高,開採出來會賣不出去的。

2010年4月,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參觀了"地獄之門"卡拉庫姆沙漠巨洞,並命令應當填平這個洞穴,阻止天然氣資源的浪費,但至今這個洞穴仍在燃燒。土庫曼斯坦這個國家石油天然氣工業十分發達,石油天然氣儲備列世界第五,他們並不缺少石油天然氣資源,因此沒有必要花大價錢去開採沙漠中心的天然氣。2013年,土庫曼斯坦宣佈"地獄之門"風景區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如果那天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被用盡,而人類又沒有找到新能源,那麼卡拉庫姆沙漠的天然氣就會被開採,再惡劣的自然環境也無法阻止人類去開採能源。



大秦鐵鷹劍士


所謂這個地獄之門的景觀是位於卡拉庫姆沙漠德維澤村,其是一個寬70米的巨坑,因為一直燃燒著熊熊烈火,好似地獄一般,因此被稱為“地獄之門”,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有意義的是這個地獄之門距離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北部大約260公里,所發出的金黃色火光在距離德維澤村幾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到,而土庫曼斯坦總統曾下令滅火填平這個巨坑,但一直沒有實行。

為什麼會一直燃燒

其實“地獄之門”這個巨坑並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在197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在當地進行勘探時鑽入一個存在大量天然氣的大型地下洞穴。由於鑽探設備的地下發生塌方,最後形成一個寬70米的巨坑。

因為怕巨坑釋放有毒氣體,所以科學家想利用火燒,但沒想到一燒就是幾十年。

35億噸石油,夠人類用100年

這裡的數據是有很大問題的,首先這個坑到底天然氣有多大的存儲量到現在其實並沒有準確數字,這是因為土庫曼斯坦這個國家比較落後,其科技水平並不足以開採這裡的資源,自然也沒有去了解。

其次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成為旅遊勝地,能夠給當地帶來更好的收益,所以就更沒有必要去弄清楚了。

最後就算有35億噸石油,那也遠遠不夠人類用100年,因為35億噸石油還不足人類用一年。


董師爺說


石油是戰爭以及國家發展的命脈,因此石油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卡拉庫姆沙漠發現足足有35億噸的石油,沒有一個國家染指,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介紹卡拉庫姆沙漠最出名的旅遊景觀

1971年,前蘇聯的鑽探隊和地質學家在現場勘探天然氣資源時,意外地發現這個地下洞穴。由於該洞穴又大又深,鑽探隊決定將洞穴內的氣體點燃,等有毒氣體燃燒殆盡之後再進入勘探。


地質學家們希望洞內的氣體燃燒幾天後將會熄滅,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到今天,大火仍在不間斷地燃燒。引起了各國地質學家的激烈探討,有人認為應當繼續開採卡拉庫姆沙漠的地下資源,這是在大火燒了一年後提出的。

這批科學家認為卡拉庫姆沙漠下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而另一批科學家堅決反對,認為大火燃燒的原因並非由於地下資源有很多,而是由於卡拉庫姆沙漠特殊的自然環境導致的。


擅自開採可能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嚴重的危害,引起卡拉庫姆人民的堅決反對。對於這種說法相對來說是比較靠譜的,不過他們並沒有想到直到今天大火依舊在燃燒,也印證了第一批認為繼續開採卡拉庫姆沙漠地質學家正確的猜想。


當然在前蘇聯解體後,遺留下的資料顯示,卡拉庫姆沙漠地下的確有價值萬億的天然氣資源,不過碰巧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石油。因此這個火洞也成為卡拉庫姆沙漠最出名的景觀,名為“地獄之門”。

其次來介紹卡拉庫姆沙漠為何會出現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的資源

前蘇聯為開採天然氣,與當地政府協商最終同意開採。不過並沒有想到卡拉庫姆沙漠的地下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礦產資源,對於這些資源從何而來,我認為與當地的氣候以及地址發展脫不了干係。

  • 地質發展

土庫曼卡拉庫姆地形鮮明,反映了其起源和地質發展。外溫古茲卡拉庫姆卡拉庫姆沙漠的表面受到暴風侵蝕。中卡拉庫姆平原從阿姆河延伸到裡海,呈與河流走向同一的斜面。


由風聚集起來的有些過高的沙壟的高度在75~90公尺(250~300尺)之間,依年齡和風速而異。略少於10%的地區由新月形沙丘組成,其中一些高9公尺(30尺)或更高

  • 氣候

土庫曼卡拉庫姆沙漠的氣候是大陸性的,夏季漫長而炎熱,冬季天氣多變,但相對溫暖。北卡拉庫姆沙漠圖1部和裡海沿岸七月平均氣溫為26~28℃(79~82℉),中卡拉庫姆沙漠中部為30~34℃(86~93℉)。


在1月份土庫曼卡拉庫姆沙漠東南部雷佩泰克保護區,北部平均氣溫為-4℃(25℉),南部為4℃(39℉),但氣溫起伏巨大,可在24小時之內從-20℃(-4℉)上升到10℃(50℉)。年平均降雨量在北部為70公釐(2.75寸),在南部為150公釐(6寸)。


降水主要出現在冬季和早春,一半以上出現在12~4月之間。幾乎無雪。盛行的是和煦的東北風和西北風。

再次來介紹卡拉庫姆沙漠為何不被開採

我認為可以剖析為三點:

  • 運輸不便

至今為止卡拉庫姆只有短短的一條鐵軌,並且常年需要維修,原因是抗高溫條件差,鐵軌總出現變形,運輸條件非常差,要知道開採出資源,無法運輸的情況下,無疑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當地政府需要一個有實力有能力的國家,為其修建鐵路,為其開挖資源,換句話說當地大多的居民都是原始居民,生活條件極差。

  • 開採條件艱難

前蘇聯不過挖了一個深洞,便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要知道開採有一絲差錯,必然會成為的開採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當地人民會受到苦難,最終導致卡拉庫姆沙漠成為一片無人區。


以現如今的開採條件,想要開發如此龐大的沙漠,相信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保證百分之百成功開採後,不會給當地人民帶來不便。

  • 氣溫

沙漠中晝夜溫度大概在五十攝氏度上下,氣溫的條件是阻礙開採的一個主要原因,開採隊員需要放熱服,這樣的技術很多國家並沒有掌握,要知道人體的承受程度與五十攝氏度相差很多。

綜上所述:卡拉庫姆沙漠不到萬不得已是一定不會開採的,雖開採出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可過多的浪費會導致提前開採卡拉庫姆,必定會為當地居民帶來非常多的不利影響,在此我們要呼籲全球居民抵制消耗浪費,共創美好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