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流量明星就像一把雙刃劍,怎麼用,該不該用,對於品牌而言,是一個需要持續思考的命題。

今天是女神節,原本也是品牌在上半年的重要營銷節點。但似乎大家討論的點,仍然脫離不開已持續數日的“肖戰227事件”。

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這裡就不多展開了。值得討論的,是事件之後,明星所代言的品牌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撤掉代言的真果粒,銷量受損,還受到粉絲的牴觸;保留代言的Olay玉蘭油則迎來了更多的攻擊和抵制。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OLAY官方直播間裡主播發表支持肖戰的言論,是品牌惹禍上身的導火索

於是,“品牌究竟應不應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這道辯題,也再次被搬了上來。


-正方- 品牌應該請流量明星


大部分人認為品牌應該請流量明星代言的,都從“收益”角度出發。流量明星確實能帶來創收的增長,和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產品。

1. “粉絲經濟”的崛起

在粉絲經濟的崛起之下,明星為品牌帶來的商業價值是實打實的。

在2018年,曾出現不少流量明星簽約奢侈品的事例。「豆瓣鵝組」曾有一篇討論王源代言奢侈品名錶的帖子裡提到:

瑞士奢侈品研究諮詢機構(DLG)發表的「奢侈腕錶口碑指數」中顯示,蕭邦Chopard在巴塞爾鐘錶展開幕日的聲量位居第一。原因是品牌請了王源做代言人。

王源在當時正是國內頂流,還剛剛獲得“2017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青少年”的名譽。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在“速食”時代下,流量可以為品牌帶來很多:討論度、銷量、口碑,當然,還有品牌營銷人員的業績。

粉絲則是這場交易下的另一個關鍵點,他們用極高的執行力,貢獻產品口碑,帶動話題、貢獻銷量。

另一方面,在粉絲經濟的推動下,是中國越來越火熱的“造星”市場。根據藝恩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其中由粉絲情感化消費帶來的收入約500億。


2. 第三方機構介入,為品牌降低風險

考慮到流量明星確實存在一定風險,第三方營銷機構針都曾推出過相關報告及產品服務。

秒針系統在2017年就上線了CSI粉絲甄選系統,幫助品牌評估、選擇明星,並能排查明星的風險指數,以降低品牌風險。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 CBNData 則是最早將流量明星價值數據量化的機構,CBNData已連續多年發佈了《明星消費影響力榜》,分別以人氣、效果、實力等維度進行評判,以此幫助品牌和市場去做出更準確的評估。

在2020年CBNData發佈的相關報告中,也可以發現,明星確實能夠引導消費,而這種影響力還在逐步增強。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2019年 CBNData 頒佈的「明星消費影響力榜單」

-反方- 不應該請流量明星


相較正方從“務實”的角度去看,反方的論據看起來更加深刻。

1. 明星光環會讓人忽視產品本身

流量明星讓人們更關注於明星,而非品牌產品,從而造成喧賓奪主之感。

如果把問題再往下延伸,不僅想問:品牌籤的是流量,還是明星?品牌是否太過於依賴流量導致懶政?長期以往,品牌營銷負責人是否會缺乏對流行文化的敏銳度和判別?這些都是過於依賴流量後的問題。


2.“利益綁定後的風險”

當品牌與明星的利益綁定更深入,一旦明星出現風評變差,有可能連帶品牌危機。

儘管行業裡有秒針這樣的第三方機構提供風險測試服務,但品牌仍無法避免那些突發性公關事件。這樣的例子大概十個手指頭都數不完,與肖戰同期發生問題的孫楊,還有當年的PG One與雅詩蘭黛,薛之謙和眾多代言品牌等。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雖然流量意味著銷量,意味著市場份額。但更重要的是,明星氣質與品牌調性、定位是否相符,其粉絲是否就是品牌想要觸達的目標客群?粉絲為產品貢獻的銷量,真的可以作為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樣本嗎?


3. 明星成就品牌,還是品牌成就明星?

在討論流量明星與品牌關係時,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反例”,《娛樂資本論》在一篇小城鎮戶外廣告調查的文章中曾寫出一個細節:

成為VIVO X23代言人的蔡徐坤,並不被許多購買手機的居民所熟知,人們進店購機時總是會問 “這是哪位明星呀?”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近幾年的上海地鐵的燈箱廣告,總能看到眾多品牌與小鮮肉合作的海報,實不相瞞,因為這樣的媒介投放,我才認識了這麼多小鮮肉。

那如此說來,究竟明星給品牌流量,還是品牌給明星帶知名度呢?


-總結- 是誰助長了“流量之風”?

當品牌、流量明星、粉絲這條三位一體的利益鏈條中,三者關係綁定的越來越深,如果中間一環出現問題,蝴蝶效應也越發明顯。

週末辯題: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

文章最後,我不禁想發問,是什麼把“明星”推至“流量”而不顧其作品?品牌營銷越來越注重“賣貨”?

在今天,流量明星的“帶貨能力”似乎已經比其作品還重要。由於沒有作品支撐,明星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經濟公司便儘可能在有限時間內用盡他的“流量與價值”。

是專注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價值?227事件也許是一次反思這個問題的起點,不論是品牌、明星、還是我們個體。

品牌該不該請流量明星做代言?如何請?歡迎底部留言與我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