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田文鏡和李紱都是雍正的親信大臣,地位相當,為何在後來的較量中以李紱失敗告終?

冉之酉色


在雍正繼位初期,有兩位大臣最得他的信任,他們就是田文鏡和李紱。李紱和田文鏡堪稱雍正帝的左右臂膀,然而這對臂膀相處的卻不太和諧,最終甚至左右互搏,互相在雍正面前彈劾對方。而這場影響深遠的“鬥法”,最終以李紱的慘敗告終。

論忠心程度,李紱不輸田文鏡絲毫,即使是年羹堯最為得勢時,他也沒有答應年羹堯的拉攏,始終站在雍正帝的身後;論能力,李紱剛正不阿,勤政愛民;論名譽,李紱是文官泰斗,深受百姓愛戴;論官職,李紱是直隸總督,但田文鏡只是河南巡撫。不論從哪種角度來看,李紱都比田文鏡更有優勢,然而李紱卻敗了,敗得差點被斬於街市。那麼,李紱為什麼會敗給孤立無援的田文鏡呢?

其實,田文鏡孤立無援是相對的,他孤立無援的原因,是他推行新政,進行改革,實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觸犯到了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以讀書人為代表的多方勢力的反對。然而田文鏡卻不是沒有底牌,他的背後,是支持他的雍正帝,換言之,田文鏡是雍正的代理人。

再說李紱,他作為文官之首,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看似權勢滔天,深受雍正信任,然而這些身份同時也是他的軟肋,讓他失去主動權。李紱參田文鏡本就帶著賭氣的成分,當他看到被田文鏡革職的大多都是科甲出身,頓時心生怒意。作為讀書人代表的李紱開始蒐集田文鏡的罪證,隨後呈給了雍正帝。

李紱本以為雍正會大發雷霆,但雍正卻只是將彈劾的奏摺轉給田文鏡,然後留下幾句不痛不癢的批評。久經官場的李紱頓時明白,田文鏡,皇上無論如何都是要保的。然而還沒等李紱做出下一步動作,田文鏡的反擊就開始了。田文鏡上奏彈劾李紱,說李紱是在庇護科甲出身的同年官員,這是在結黨營私。而且,還沒等李紱做出反應,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又上書彈劾田文鏡,這使得雍正更加相信,朝廷裡的確存在一個科甲朋黨。

於是,雍正帝下令,將李紱革職,交由刑部審訊。李紱兩次被押往西市,劊子手將刀放在他的脖頸上,雍正問他道:“此時知田文鏡好否?”李紱正色對曰:“臣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刑部在抄李紱的家時,發現他生活簡樸,積蓄甚少,十分清廉。雍正帝知道以後,將李紱赦免。

其實,從兩次囚決而不斬可以看出,雍正是不忍殺李紱的。雍正革李紱的職,還要作勢殺他,其實是在給其他人看,表明他支持田文鏡,決心改革的意志。李紱本人對於改革可能沒有多大敵意,他還在雍正改革時出過許多力,但他替阻礙改革的讀書人說話,就已經不自覺的站在了改革的對立面。所以,李紱在與田文鏡的鬥爭中失敗,根本原因不是雍正對田文鏡更加寵信,而是他阻礙了改革,阻礙了雍正帝的千秋大業。


初七


田文鏡和李紱,恰好代表了兩類人。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沒有功名,但做事雷厲風行,執行力極強,屬於實幹派的代表。

李紱呢,不僅是進士出身,更因為文章出眾,被尊為清流的領袖,屬於清流派的代表。

李紱敗給田文鏡,不過是清流敗給了實幹派而已。

史料中的各種跡象表明,雍正內心是厭惡清流派而倚重實幹派的。

為何?因為雍正是個實幹的皇帝,做皇子時就辦過很多差事,對於民間疾苦,對於清廷的吏制弊端,心中早就門兒清。

但那些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對於現實的瞭解未必有雍正透徹,因此有時會讓雍正覺得迂腐,不堪大用。

雍正登基後,立即放開手腳大幹一場,進行了很多改革。比如火耗歸公、攤丁入畝。

從本質上,這些改革措施都是對百姓很有好處的。但又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火耗歸公,就觸及了官吏的利益;比如攤丁入畝,就觸及了大小地主們的利益。

如果說以上這兩條改革措施,還沒有讓清流派大力反對的話,那麼“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改革措施一祭出,就讓清流派大跌眼鏡。

為什麼?因為以前考取了功名的讀書人是不需要納糧當差的,如今卻和普通百姓一樣需要納糧當差。這觸及了讀書人的利益,而清流派正是讀書人的代表。所以,他們極力反對,甚至鬧出了讀書人科場罷考的事情。

而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巡撫田文鏡,堅決不讓步,即便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把新政推行下去。

這一切,雍正皇帝都看在眼裡。

田文鏡推行的是雍正的新政,而李紱帶頭反對的,也是雍正的新政。換作是你,是支持田文鏡還是李紱呢?

如果雍正殺了田文鏡,平息李紱等讀書人的怨氣,倒是藥到病除,但以後誰還敢替雍正推行新政?

而且,田文鏡雖然行事暴戾,但終歸是出於公義;而李紱等人雖然打著孔聖人的道德招牌,卻只是為了維護自己人的利益。兩相對比,雍正當然會支持田文鏡而打壓李紱。


趣談國史


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主要還是田文鏡兢兢業業為朝廷工作,李福是文人領袖,兩袖清風,但後來被攪和近朋黨一案,雍正是絕不允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