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炮打北洋海軍


北洋軍閥指的是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人組成的一股控制政府的力量,在這股力量的支持下,袁世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並在後來成為了正式的大總統,甚至於終身大總統。後來之所以北洋軍閥會混戰,是因為袁世凱去世後沒有一個強力權威人物來統領驕橫的北洋將領。這種軍閥混戰的局面,從1916年袁世凱去世開始一直持續到1928年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為止。在這樣一箇中國內部混戰的時期,西方列強不僅沒有削弱對中國的掠奪,反而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嚴重的情況下,中國仍然保持了國家統一的局面。不得不說時令人非常驚奇的一件事情。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件驚奇的事情呢?近代中國為什麼能夠保持統一呢?



經過具體分析,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從權力過度上說。中華民國與清政府的權力交接還算比較平穩,並沒有發生遍及全國的大規模戰亂,使得西方列強沒有插手的機會。1911年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指導下,熊炳坤和金兆龍領領導了武昌起義,佔領了武漢三鎮,資產階級革命獲得了成功;這種革命的成功迅速擴大到整個中國南方。不僅如此,統一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南北議和也迅速取得成功。從武昌起義到清政府滅亡這段歷史是發生於1911年10月到1912年2月,前後也就5個月的時間。西方列強完全想不到中國能夠這麼快的實現從封建專制國家到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轉變,等到西方列強反應過來再想插手中國內政的時候,時機已經過去了。

從社會群體的反應上說。在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過程中,西方列強認識到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把瓜分中國的策略改為以華制華。西方列強想分裂中國嗎?當然是想的,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以後。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也革命以後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場,這就使他們萌生了瓜分中國的念頭;特別是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當時德國和英國等國家都在中國建立了大量的租界,妄圖直接控制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甚至陷入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在這種國家危亡的情況下,為了救亡圖存,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了戊戌變法;以山東人民為主進行了義和團運動,西方侵略力量受到嚴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列強認識到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不可能單獨控制中國。因此,西方列強出臺了以華制華的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內容就是,保留中國的中央政府,以中國的中央政府控制中國人民,而列強只需要控制中國的中央政府就可以。受到這種公認的策略的影響,西方列強不會在名義上分裂已經為他們實際控制的中國。



從思想解放方面說。思想解放並覺醒的中國人民不允許中國的分裂和中華民族的沉淪。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吸取了西方文明的優秀成分,使中國人民被儒家文化禁錮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鴉片戰爭後林則徐編訂的《四洲制》和魏源書寫的《海國圖志》,使中國人民開闊了眼界;1898年的戊戌變法使中國人民初步認識到了自由和民主,思想開始解放;1915年以陳獨秀為領導的文化運動,不僅宣傳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科學思想,還宣傳了從蘇聯傳入中國的馬列主義,不僅使中國人民的思想更加的解放,還提高了人民的素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真正的思想大解放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把這種思想的解放深入到全國人民心中,並加入了愛國主義的因素。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已經覺醒了的中華民族不允許帝國主義分裂中國。愛國觀念從此深深的烙印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血脈裡。軍閥再混戰,軍閥再混蛋,也有愛國思想。

從政治和思想的結合方面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就一直是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在中國人民和中國的政治家心中,統一才是正常狀態,分裂是逆反天勢,老天爺是絕對不會允許的,畢竟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統的觀點,這實際上是把現實的統一與思想的統一緊密結合起來。神秘的天人合一與君權神授的思想使大一統成為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一種民族習慣。當一種政治習慣成為一個民族的習慣的時候,統一就是大勢所趨。統領北洋軍閥的各將領雖然進行混戰,但他們仍然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不能違背幾千年來的民族習慣和政治習慣。



梁啟超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提出:“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從此中華民族逐漸變成一個正式的稱呼。

從民族融合的方面說。中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任何民族都處於同一個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為了實現社會的穩定,就必須緩和民族矛盾;怎麼緩和呢?利用儒家思想。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內容是仁者愛人,說白了就是要人民和平共處,實際上就是一種協調人際關係的思想;戰國時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成仁政思想,這就使得儒家思想可以調節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到了唐太宗時期,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甚至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觀念。此後,中國無論是和平還是戰爭,各民族在儒家思想的調和下,都在不斷的融合。融和的過程中,人們的國家觀念逐漸趨於一致。國家統一成為中國各民族的共識,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的必然性格。毛澤東明確提出:“在政治上不要去區別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軍閥的確考慮利益,但他們的行為必然受到民族性格的影響。

從經濟發展方面說。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近代史,在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下,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並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洋務運動,建立了機器大工業;受西方列強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在19世紀70年代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並且這種民族工業不斷的向前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很多的條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統一的市場。也就是說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中國市場統一,而分裂的中國是不能提供統一的市場的,能提供統一市場的必然是統一的中國。也就是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要求中國必須統一。


從民族自救和民族生存方面說。西方列強通過《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大量的特權和利益,使中國處於亡國滅種的邊緣。中國人民有了深深的生存危機,在這種生存危機的壓力下,中國人民就會自發的抱團取暖。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只有國家生存下來,個人才能生存下來。中國人民不僅有生存危機,還有文明危機。中華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工業文明想要消滅中國的農業文明;如果我們的文明消亡了,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民族失去了前途,要想有光明的前途,必須進行民族自救。在這種認證和文明的生存壓力下,中國人民力求保持國家的統一。北洋軍閥也知道,西方列強看上的是中國,而不是他們本身。有中國才有北洋軍閥,沒有中國北洋軍閥也將不復存在。

從以上各條可以看出,中國統一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任何分裂中國的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任何分裂中國的目的都是不能達到的!任何分裂中國的圖謀都是會受到中國人民反擊的!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是中國的黑暗時期,雖然中國領土大致完整,國家基本保持了統一,但中國的各項主權被西方列強嚴重損害,中國的利益比大量掠奪。因此,我們不僅要保持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還要不斷的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才能真正的長久的保持國家統一。我們要真正的統一,不是名義上的統一!


歷史緯度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北洋軍閥成了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他們繼承了清朝遺留下來的一切,包括領土,領海,領空,民族,人口,以及不平等條約,債務和租界。

北洋軍閥統治了中國十六年,國家是一盤散沙,除了北洋軍閥的中央政府外,還有各派系的軍閥分裂割據,有陸榮廷為首的西南系軍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還有依附直系的江蘇軍閥齊燮元,依附皖系的浙江軍閥盧永祥,陝西軍閥陳樹藩等。


這些地方軍閥相對北洋軍閥力量要弱小的多,只能分裂割據,以求自保,所以自始至終表面上遵從中央的領導,而中央政府一時無能力用武力統一,只能暫時聽之任之,但絕不允許自行獨立的,這樣就在形式上還是統一的局面。

袁世凱統治了四年病逝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大系軍閥又各領風騷四年,相繼爆發了直皖戰爭,直奉戰爭,他們之間的爭鬥是為了行使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並不是為了搞獨立王國,你說他們想不想獨立?,就是想獨立也獨立不成,一個是外部條件不允許,一個是內部基礎不具備。

自清朝後期,各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同中國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還有需要幾十年才能還清的戰爭賠款,如果都搞獨立了,那麼條約誰去履行?戰爭賠款又誰去償付?,維持統一的中國,維繫一個合法的中央政府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獲取在華即得利益的先絕條件。

除了外部因素外,搞獨立還必須具備軍隊,地盤和經濟三大條件,即使你有了軍隊和地盤,沒有經濟的支撐,也是獨立不了的,要維繫一支強大的軍隊來抵禦外來的干涉,沒有資金做後盾是不行的,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是可以的,但當時中國己經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經濟是機器化大生產,資源需要全國範圍內調配,產品的銷售也需要統一的市場,搞獨立就是要放棄這些,放棄了這些還談什麼資本主義經濟,沒有了經濟來源,就維持不了軍隊,也就談不上獨立了,事實上張作霖的奉系在關外就有很有利的建國條件,不是說他思想好,有愛國心,想要祖國統一局面,而是因為東北即需要內地的資源,又需要內地的市場,使他不能,不敢,也不想獨立建國。



以上我從外部和內部論述了不能獨立的原因,如果單從軍事,經濟,文化來分折也是不具備獨立建國的。當時皖系,直系,奉系三大軍閥勢均力敵,誰要想獨立,誰就會成為眾人打擊的對象,誰就會最先滅亡。經濟也不允許,起碼要有穩定的賦稅來源,海關的關稅都掌據在外國的銀行家手裡,段祺瑞的崛起完全是依靠日本的支持,結果直皖戰爭一敗塗地,日本的投資打了水漂,所以必須要有穩固的資金來源,文化層面就更不允許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人民己經開始覺醒,國家意識也逐漸增強,各系軍閥就更別想搞所謂的獨立了,如果真搞,除了能招些吃飯,領軍餉的兵,真正能戰鬥的兵是招不到的了。



綜合全部觀點,我認為北洋軍閥再怎麼混戰,即使打的更持久些,中國也一定會保持統一的,三國演義開頭那句,天下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明清,自民國以來是完全失效的,中華民族的統一,是中國發展和強大的根本保證,大家說對不對?敬請各位評論區留言,如果認可別忘了點個贊,謝謝了。


雪上長留馬行處


因為混戰正是列強之中無一國能夠獨吞中國所造成的必然局面。



列強對於中國未嘗沒有獨吞的念頭,但中國畢竟太大,利益也多,誰若想獨吞,首先統治不了,其次也獨佔了其他國列強的利益,其他國列強也不答應。比如甲午戰爭時,日本企圖佔領遼東,便遭到英、俄、德三國干涉。

八國聯軍侵華時,列強曾想就此佔領中國,並通過瓜分來解決列強之間的矛盾,但最終未能成功,還是重新扶持慈禧作為代理人,因為當時也只有慈禧能夠控制局面,給列強一個穩定的中國,以方便它們繼續牟取利益。



後來列強放棄清廷,選擇袁世凱作為它們的代理人,清朝滅亡,民國建立。但很快袁世凱便去世,中國頓時陷入軍閥混戰。列強再也無法找到一個共同的代理人去穩定局面,就只好各自扶持軍閥成為其利益的代理人。

列強在一戰前後逐漸緊張的關係也投射到它們對中國利益的爭奪。尤其以日本為代表,在巴黎和會上赤裸裸地掠奪中國山東主權,引來美國的不滿。1922年,在美國的倡議下,列強簽署《九國公約》,條約規定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廢除二十一條,並將山東主權完整交還中國。這實際上粉碎了日本獨佔中國的可能性,使得中國再次被控制在列強共管的局面下。



所以,中國之所以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下仍沒有被各個擊破,還保持著統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列強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並將中國當成各自代理人角逐的競技場,但這也使得一國獨佔或各國瓜分中國的可能性在一段時間內不復存在。


達摩說


因為各路軍閥雖然爾虞我詐,寡廉鮮恥,為了自身利益不擇手段,但本質上他們都是中國人,都有一顆熾熱的中國心。所以才在國家面臨分裂的極端危險時刻,這些割據一方的軍閥憤然而起,為維護祖國統一前赴後繼,至死不渝。


當然,這都是扯淡。

眾所周知,我國的國家意識公認的形成時間是抗日戰爭時期,正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才徹底喚醒了億萬中華兒女的民族意識,才使他們團結起來奮起抗爭,最終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而在抗日戰爭前的北洋軍閥時期,這些軍閥固然有錢有槍有女人,但不代表他們的意識比其他人更先進。說他們是愛國人士,就好比說秦檜是維護民族統一的大功臣一樣,這不是褒獎,而是赤裸裸的嘲諷。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多次分析,民國時期的軍閥,尤其是北洋軍閥,本質上是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工具。北洋軍閥的刀光劍影,本質上是在華帝國主義勢力的縱橫捭闔,通過操縱自己的提線木偶,來實現列強在華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服從帝國主義操縱的北洋軍閥就只剩下滅亡一途,比如張作霖。

因為列強的在華利益從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因此,北洋軍閥時期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大分裂時代,連名義上的都不算。

而名義上的統一,最早起源於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此時的清政府徹底淪為帝國主義在華的代理人,我國徹底失去實質上的統一局面。

不過這種一僕N主的“和諧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列強之間的既有矛盾加上各列強實力的此消彼長。更重要的是,即便淪為列強的在華工具,清政府也在盡最大可能左推右擋維護國家主權,這讓列強越來越不滿意。

不溫不火的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徹底終結帝制,與其說是資產階級給力,廣大民眾覺醒,倒不如說列強徹底拋棄了清政府。從清朝到北洋政府的轉變,本質上是列強利益再平衡的結果。畢竟相比而言,袁世凱比清政府更有統籌協調能力。

但1916年袁世凱的去世讓北洋政府再度陷入風雨飄搖的尷尬局面,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人物鎮場,美國、英國、日本、俄國等列強開始紛紛扶持自己的代理人,皖系、直系和奉系軍閥相繼粉墨登場。

雖然這些軍閥輪流執政,但都從未徹底控制全國,尤其是奉系軍閥長期盤踞在東三省,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而這些軍閥心照不宣地“維護統一”,除了沒有形成現代國家意識,最重要的是他們身後的列強即便扶持了各自的代理人,也沒有放棄獨霸中國的夢想,尤其是虎視眈眈的日本。

從東方會議開始,日本就制定了先吞併東北,再侵佔滿蒙,最後佔領全中國的野蠻計劃,根據這樣的計劃,無論直系還是奉系宣佈獨立,都不利於日本的獨霸中國。

而除了日本,美英和俄國也一直有鯨吞中華的夢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走獨立這一步,就相當於給自己留足了後路,各列強當然樂見其成。

所以,還是美國的策略技高一籌,雖然是列強序列中的後期之秀,但美國在1899年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就充分暴露了美國侵略政策的前瞻性,他不僅讓各國列強滿意,同時也使作為受害國的我們對美國維持我國版圖完整的做法充滿好感。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種走在其他列強前面的先進思維,才幫助美國在二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所以1916年到1928年北洋軍閥時期的國家統一局面,固然有北洋軍閥前赴後繼、嘔心瀝血的結果,例如1918年出兵西伯利亞的海參崴,1919年收回蒙古及唐努烏梁海,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但本質上說,積貧積弱時期的國家統一,不是國富民強的前奏,恰恰是列強想要獨霸中國的熱身。

而歷史也不止一次地證明:

軍閥尤其是近代軍閥,本質上是反動反人民的,指望他們的力量統一全國甚至擺脫屈辱捱打的局面是極其不現實的。所以孫文才在晚年立志建立自己的軍隊,億萬國民富國強兵的願望終於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因為北洋軍閥有氣節,我們打歸打,搶地盤歸搶地盤,但是關起門來還是一家人,要是外國人想來分割國家領土,那我們就不能同意了。

1.段祺瑞痛斥日本人

段祺瑞因為三.一八慘案下臺,日本人一直對他進行拉攏利誘,段祺瑞始終不為所動,還痛斥說:“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段祺瑞是軍閥,但他能保持民族大義,這也是很多軍閥共有的特徵,比方曹錕、吳佩孚等等。



2.張作霖保全東北

張作霖是東北王,他依靠日本人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他屬於那種無賴型的,跟日本人籤的協議轉臉就不認賬了。他是頂著日本人的壓力,為中國保存住東北這塊地方,也是因為他的不合作態度,日本人才陰謀將其炸死。



3.徐樹錚收復外蒙

徐樹錚受北洋政府命令,組織西北邊防軍收復外蒙。等到部隊開進了烏蘭巴托,之前不可一世的外蒙王公俯首稱臣的,等到外蒙的局勢穩定下來,徐樹錚雷厲風行,否定“六十三條”,把外蒙古偽政權的“內閣總理”巴德瑪多爾濟等“請”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加以軟禁。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至此,蒙古全境重歸祖國。



所以,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是很黑暗,但是在面對外敵時,還是可以高風亮節、保持民族大義的。


歷史伶俜者


國民黨引來日本侵華!

北洋軍伐混戰期間,日本豢養的同盟會國民黨倭狗,還在吃奶沒養大,孫中山蔣介石的最大本事,也就是帶著日本正規軍在山東一帶襲擾佔地和屠殺搶劫,翻不起大浪。

所以軍伐之間,只有地盤和利益爭鬥,但在戌邊守土上有一致對外,共同應敵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操守。

孫中山投俄後就不一樣,蘇俄從對國民黨政黨重新組建,到人財物全方位殖民武裝頂力協助,開始了殖民滅亡中國步聚,甚至連指揮作戰指揮人員,也是蘇方派出,讓日俄戰爭取勝的日本深感不安,倍受威協。

對於國民黨蔣介石的北伐,蔣與日本舊主子在中國未來方向上意見分歧大,蔣日之間暗中結下樑子,埋伏下矛盾。

在蔣介石做掉張作霖,張學良被迫移幟後,蔣為了滅掉東北軍有生力量,煽動鼓勵張學良與蘇作戰,以此消耗掉東北軍。

上了蔣介石當的張學良,被蘇軍包餃子吃掉,任憑張學良怎麼求助,蔣背信弁義,自食全力支援張學良的承諾,讓張啞巴吃了黃蓮。

國民黨的聯俄,張學良的投蔣,也打破了日本平衡中國力量的設想,更加劇日本對蔣介石的矛盾。

終於,伴隨著美國引發的華爾街世界經濟危機,也傳遞到了日本,蔣日矛盾,在兒皇蔣介石名義上統一中國的第三個年頭爆發,日本發動918,開始了實施上千年的侵華大戰略行動。



這個問題必須分內因和外因兩個層面才能把問題說清楚,當然,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外因。


內因很簡單,清朝的滅亡和之前的明朝、元朝、宋朝都不一樣,在清朝滅亡之前並沒有經歷一個混亂了幾十年的階段。


儘管清朝在最後幾十年時間裡先後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以及義和團事件,但是清朝在這一系列戰爭中整個體系並沒有真正的崩潰,中央對地方依然保持了絕對的優勢。


許多人都愛說晚清時中央權威渙散,這話不算錯,但是也只對了一半。


經歷了義和團事件後清政府權威確實渙散,但是這不等於清政府權利也渙散了。事實上1900年一直到1911年這11年時間裡,就制度層面而言,是清政府重塑權威的十年。


地方督撫對新軍的控制權被剝奪,改為陸軍部統一管轄。


地方財政權也被清政府收歸了戶部。


在義和團事件中鬧出“東南互保”的長江三督全部調職,張之洞從湖廣總督調入清政府擔任軍機大臣。


這一系列的集權舉措並沒有給人感覺“舊秩序”在崩壞。


事實上清朝雖然在1911年就已經滅亡了,但是清朝所代表的那套“舊秩序”徹底崩潰要到1926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打敗曹錕建立安國軍政府,那時大家才普遍覺得世道太亂了。


說起來,晚清到辛亥革命再到1927年北伐這段時間特別像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人看起來是藩鎮割據,但是唐朝人自己並不覺得,相反覺得“國家稍安”。


這一點從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歷屆領導人和軍隊親密程度就能看出來,袁世凱、段祺瑞至少從不以軍人自居,到了曹錕和吳佩孚的時代,至少軍政還是分開的,曹錕心目中依然認為總統大過大帥,而等到張作霖成立安國軍政府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職務不再是總統,而是大帥了。


所以,從內因上說,之所以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還能保持形式上的統一,是因為清朝所代表的舊秩序是慢慢崩潰的過程,而不是立刻就崩塌了,等到舊秩序徹底崩塌以後,南方國民黨所建立的新秩序就隨之遞補上了。


當然,內因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外因才是必要條件。


為什麼1911年看上去還行的清朝會突然崩潰?就是因為歐洲列強在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不願意在遠東地區維持一個虛弱的大國,所以辛亥革命能成功。


如果當時列強決定支持清政府,不用多做什麼,只需要把1910年談好的1100萬英鎊的貸款提前支付給清政府,讓清政府拿著這筆錢驅使北洋新軍就行了。


同樣,為什麼北洋軍閥混戰,還沒有外國勢力敢於明目張膽的伸手?


就是因為列強在1921年,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在規定了列強在華利益的前提下,也保證了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這才是民國當時能維持名義上統一的真正原因。


在九國公約的約束下,即使是日本也沒辦法明目張膽入侵民國,只能通過扶持張作霖這樣的地方軍閥來達到他們侵吞民國的目的。


蘭臺


簡單來說北洋時期的中國,相當於唐朝時期的藩鎮割據,也就說各自都不服誰,但是卻又從不表示不歸屬於當時的政府。

從小站練兵開始,誰也沒有想到這支隊伍可以左右未來幾十年的中國大勢。

而小站新軍的締造者袁世凱,從根本上來說,其個人也屬於那種野心家。但是不得不說袁世凱還是愛國的。

當北洋政權掌握大勢之後,其實依舊是面臨著內部組織鬆散的問題,這是清政府倒臺之後遺留下來的問題。

辛亥革命大多是當地督軍起義,使得袁世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約束這些督軍的權力。

這就使得當時地方不聽從北京政權,連稅收也是不上交,基本相當於自治。

但是正因為袁世凱的存在,才使得這些督軍不敢真正背離國家,同列強狼狽為奸。

對於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各個軍閥都想著統一中國,而不是說搞什麼獨立、分裂。

不過從這一點來看,還真是要感謝華夏幾千年的大一統思想,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上,所有華夏人都歸屬在神州大地上。

有了這種歸屬感,這才使得華夏可以經久不衰,從未真正產生過內部的分而治之。

1916年袁世凱稱帝為何失敗如此之快,其實就是因為北洋政府,對地方督軍的掌控力下降。

所以這些人才會反袁世凱,像段祺瑞他們,都是毅然決然的反對袁世凱。畢竟大總統人人都有機會,但是皇帝可就是他老袁家的了。

如此一來,袁世凱稱帝註定失敗,北洋軍閥在袁世凱倒下之後,也就開始了各自的稱霸。

其實就是袁世凱這杆大旗倒下,出現了一個權力的真空時期,而各個軍閥之間又互相不服氣。

而造成軍閥割據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早已經存在的派系,也就是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奉系軍閥。

這些軍閥各自拉起盟友,想要主宰這個時局,想要同袁世凱一般。

不過即便是軍閥混戰最激烈的時期,這些軍閥依舊是沒有出賣國家領土主權,甚至還收復過外蒙。


小司馬遷論史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別說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沒人分裂,就連蔣介石跑去臺灣,還是要堅持只有一箇中國,除了一些客觀的原因,最主要做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家國天下的思想情懷,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漢武帝思想上的大一統,就註定了世界分分合合,最終還是要統一的,和思想上的大一統有很大關係。

一、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漢武帝實施思想的大一統,最關鍵的就是把治國的理念給確立下來。董仲舒推崇儒家,不僅因為是孔子門生,而是因為孔子的思想,孔子最偉大的貢獻不止是為《周易》作傳和他的《論語》,而是他提出了“倫理道德”的思想。倫理道德主要意思就是要尊卑有序,長幼有序。國君對應大臣就是尊卑有序,這就是孔子講的治國;治家對應的就是長幼有序,這就是孔子講的齊家。

二、倫理道德的作用

獨尊儒術以後,“倫理道德”思想就在中國確立了下來,思想上的統一,就形成了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治國方略,是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國家。

不要小看“倫理道德”的影響,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是斷代的,只有中國的文明是連續的,尊卑有序和長幼有序是國家結構穩定、家庭結構穩定的基礎,主張和睦相處,主張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分的,所以無論古代中國如何分裂,都是要統一的,分分合合,就連民國的北洋軍閥時期,也沒有一個軍閥是要分裂國家的,只是誰來統一的問題,就連蔣介石出走臺灣也是這種思想。

因為我們中國人這種“倫理道德”的國家統一的思想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是孔子的理想世界大同(統一)。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中博士的世界論


這個問題是有必要認真地回答一下的。

北洋軍閥期間的軍閥混戰,袁世凱在時的頭幾年,還是很消停的。打了一場“二次革命”,是因為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解散國會,改內閣製為總統制引起的。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決定武力討袁,袁世凱遂派兵鎮壓,主要戰場在南京。這個從嚴格意義上講,算不上是軍閥混戰吧?

袁世凱稱帝,蔡鍔從雲南起兵,討袁護國,各地響應,這也不算軍閥混戰吧?

真正軍閥混戰,是從段祺瑞開始的,這隻北洋虎飛揚跋扈,動不動就要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先是討逆,出兵打敗張勳,這是他標榜的“三造共和”,還說得過去。之後強力解決護法運動,引發北洋軍與西南軍閥的戰爭,再往後想用武力解決直系勢力引發直皖戰爭。在這些戰爭中,各地方勢力與北洋政府之間,動不動就以“自治”、“獨立”相要脅,國家實際是處於分裂狀態。特別是東三省,第一次直奉大戰,奉系大敗,回去張作霖就宣佈東北自治。所以網上一些人狂吹張作霖,是不瞭解歷史,或故意為之。張作霖是分裂國家的人,是史實。第二次直奉大戰,奉系贏了,他又跑回來,覬覦全國。

從辛亥革命,四川榮縣第一個宣佈脫離滿清,獨自自治起,民國期間各種原因,各種藉口,全國各地宣佈獨立的地區和各派系,不下幾百次。直到西安事變後,外敵入侵,國家才在各方有識之士呼籲下,團結起來,共御外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