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國歷史上哪一朝代最能打?

鵬友程


要說起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能打仗的朝代,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是漢朝。因為在漢朝時期,先是在初年平定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又打了幾次劉姓藩王的戰爭。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直接發動了多次針對匈奴的大戰,使匈奴徹底退居到了漠北苦寒之地。而在東漢時期,也是戰爭不斷,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更是形成了百年的割據動亂。

除了漢朝之外,或許還有人會想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畢竟在名義上那也算是一個朝代,而且諸侯彼此征伐,更如家常便飯一般。當然,有的朋友也可能會說是元朝,畢竟那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時代。但疆域龐大,並不一定就戰爭頻繁,也不一定就最為能打。其實只要仔細的翻看一下歷朝歷代的戰爭年表,你就會發現,歷史上最能打的朝代居然是以文化著稱而安撫四方的唐朝。

說到唐朝,大家的印象可能多是盛世繁華、文化鼎盛,其令四海臣服、萬國來朝的手段主要靠的是文化經濟的魅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姑且不說唐朝時期,四面八方環伺的都是一些強悍的外邦國家,就算是沒有這些強敵,又有哪個王朝單靠文化就能成為萬邦之主呢?據歷史資料記載,在唐朝存續的289年之間,居然大大小小的發生了130多場對外戰爭和9場內部戰爭。而且每場戰爭都不是一兩年就結束的,可以說幾乎年年都在打仗。

先來說說唐朝當時周邊的敵國。眾所周知,在隋朝時期,隋煬帝就曾多次對高句麗用兵,而且還對吐谷渾、突厥用過兵。而正是這幾次用兵才導致了國內的矛盾加劇。但若不對他們用兵,卻直接會引起邊境的不穩。所以唐朝時期,也分別對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契丹、吐蕃、大食、回紇、南詔、勃律等發動了戰爭。

特別是在與突厥、吐蕃的戰爭中,更是持續了多年,更一舉滅掉了高句麗。在這些對外戰爭中,唐朝大多數都獲勝了。雖然有些戰爭最終無果,但也都是讓對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比如針對大食的那次戰爭,唐朝便僅用兩萬人讓對方損失了幾萬人。而且還是因為國內爆發了安史之亂,才沒有進一步對其進攻。

再說說唐朝國內的戰爭。除了唐朝的統一戰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安史之亂和李敬業反抗武則天的戰爭了。但最為頻繁則是安史之亂之後持續多次的削藩戰爭和藩鎮戰爭。而黃巢起義也是爆發在唐朝年間。雖然這些內部戰爭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但即便如此,唐朝仍然在不斷的戰亂之中,維持了很長時間。不得不說,這個王朝的戰力著實很強。

所以,唐朝的繁盛依靠的並不僅僅是文化政治的力量,而且還有軍事的實力。特別是在周邊異族國家林立,而都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唐朝唯有強兵強戰,才能真正保證自己的不斷髮展








東哥愛電影


我國曆史上那一朝最能打,要從以下十四次人口幾乎滅絕來著問題;

1秦末農民戰爭

2.漢武帝伐匈奴

3.西漢末年混戰

4.三國鏖戰

5.晉十六國角逐

6.南北朝混戰

7.隋朝役民

8.安史之亂

9.黃巢起義及唐末之亂

10.金、元滅兩宋

11.元末混戰

12.明末混戰

13.清代的白蓮教起義

14.太平天國起義,

到此以後,以1911年民國建立始,就不能講什麼朝代了。否則最能打的是抗日及國共之戰了。那麼扣緊問題,那個朝代最能打?按殘忍度,戰爭技術大面積殺傷程度,人口面積,大小戰役次數,勝利者的唯一性,及勝出朝代政權穩定性,當屬元末混戰產生的明朝了。


潛水艇1209


要說起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能打仗的朝代,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說是漢朝。因為在漢朝時期,先是在初年平定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又打了幾次劉姓藩王的戰爭。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直接發動了多次針對匈奴的大戰,使匈奴徹底退居到了漠北苦寒之地。而在東漢時期,也是戰爭不斷,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更是形成了百年的割據動亂。

除了漢朝之外,或許還有人會想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畢竟在名義上那也算是一個朝代,而且諸侯彼此征伐,更如家常便飯一般。當然,有的朋友也可能會說是元朝,畢竟那是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時代。但疆域龐大,並不一定就戰爭頻繁,也不一定就最為能打。其實只要仔細的翻看一下歷朝歷代的戰爭年表,你就會發現,歷史上最能打的朝代居然是以文化著稱而安撫四方的唐朝。

說到唐朝,大家的印象可能多是盛世繁華、文化鼎盛,其令四海臣服、萬國來朝的手段主要靠的是文化經濟的魅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姑且不說唐朝時期,四面八方環伺的都是一些強悍的外邦國家,就算是沒有這些強敵,又有哪個王朝單靠文化就能成為萬邦之主呢?據歷史資料記載,在唐朝存續的289年之間,居然大大小小的發生了130多場對外戰爭和9場內部戰爭。而且每場戰爭都不是一兩年就結束的,可以說幾乎年年都在打仗。

先來說說唐朝當時周邊的敵國。眾所周知,在隋朝時期,隋煬帝就曾多次對高句麗用兵,而且還對吐谷渾、突厥用過兵。而正是這幾次用兵才導致了國內的矛盾加劇。但若不對他們用兵,卻直接會引起邊境的不穩。所以唐朝時期,也分別對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契丹、吐蕃、大食、回紇、南詔、勃律等發動了戰爭。

特別是在與突厥、吐蕃的戰爭中,更是持續了多年,更一舉滅掉了高句麗。在這些對外戰爭中,唐朝大多數都獲勝了。雖然有些戰爭最終無果,但也都是讓對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比如針對大食的那次戰爭,唐朝便僅用兩萬人讓對方損失了幾萬人。而且還是因為國內爆發了安史之亂,才沒有進一步對其進攻。

再說說唐朝國內的戰爭。除了唐朝的統一戰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安史之亂和李敬業反抗武則天的戰爭了。但最為頻繁則是安史之亂之後持續多次的削藩戰爭和藩鎮戰爭。而黃巢起義也是爆發在唐朝年間。雖然這些內部戰爭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但即便如此,唐朝仍然在不斷的戰亂之中,維持了很長時間。不得不說,這個王朝的戰力著實很強。

所以,唐朝的繁盛依靠的並不僅僅是文化政治的力量,而且還有軍事的實力。特別是在周邊異族國家林立,而都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唐朝唯有強兵強戰,才能真正保證自己的不斷髮展。




v後知後覺v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漢朝的開創者是高祖皇帝劉邦,而後漢文帝、漢景帝採取養生息的國策,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抵達極盛,史稱孝宣中興。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消亡,不久迸發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樹立東漢,定都洛陽。他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因循輕徭薄賦,開創了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抵達極盛。中期發作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184年迸發黃巾起義,雖殲滅民亂卻招致中央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忙。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範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興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化的持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龐大貢獻。

由此可見,“強漢”之稱,的確不是吹出來的。


笑談觥籌


元朝忽必烈往西北打到現在的俄羅斯的彼鍀聖堡,向西打到黑海,西南打到伊拉克,向南打到印度北部,北至西伯利亞。鐵木真最遠打到多瑙河流域。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不過馬上民族能打會打 天生好戰 但是治國遠不如漢人 成立元朝之後把漢人淪為下等人 不管百姓死活 越往後政權越腐敗 他們甚至想把中原繁華之地變成草原 繼續過他們風吹草地放牧生活 歷史的車輪是不斷進步 所以從蒙古國直到元朝滅亡 無論多能打 最終難逃繁榮滅亡之運 那一時期確實是歷史上中國最能打的時代 也是疆土最廣闊的時代




抖音搜索皮小胖


明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能打最真實的寫照。自朱元璋建朝開始至崇禎皇帝亡國,面對外敵,幾乎明朝所有皇帝都御駕親征,無投降,叛國等記載。直至清朝建立100多年,南明還在抗清復明,可見明朝有多能打!




世界的李寧中國造


秦朝最能打,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經歷了多少挫折,最終是商鞅變法適應了那個紛爭的時代,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首。在這個過程中,秦軍勇猛,奮進,紀律嚴明。底層的人只有建立軍功,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會得到精神和物質雙雄。所以,打起仗來,秦軍士兵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勇猛異常,獨樹一幟,秦朝也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能打的朝代。


歌聲幸福


首先啊,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非常簡單。但是呢,真正要回答起來卻可能有些複雜。因為這個能打是一個很通俗很籠統的概念,什麼叫能打?是單次交戰能力強,還是持續作戰能力強還是戰績比較好?

如果從戰績的角度來講,毫無疑問成吉思汗和他的後輩們建立的蒙古帝國和元朝是最能打的,蒙古人三次西征,橫掃亞歐大陸,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建立的蒙古帝國也是世界歷史上面積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強國。

而單次的交戰能力,其實看的是技術革命和戰術積累,技術肯定是越往後發展的越好,這個要橫向對比。比方說,秦朝的戰績,統一六國,非常的厲害。北宋和南宋經常打敗仗,但是如果把秦始皇的部隊和宋朝的部隊放在一起打,卻幾乎一定是宋朝軍隊贏。因為無論是戰術還是武器盔甲,秦朝都無法與宋朝相對比。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秦朝的軍隊是沒有火炮的,宋朝卻把火炮應用於軍事。大家可以想象沒有火炮的秦軍自然不會是宋軍的對手。所以從這方面看清朝一定有最強的軍隊

至於持續的作戰能力,這個跟經濟有關。通俗的講就是你一旦打仗,你的後備能跟上多久,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失敗的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後備資源不足,儘管德國的武器更先進,但是蘇聯的儲備更多,能造更多的武器,搞人海戰術。中國歷史上發動戰爭比較多的時期,像漢武帝時期,唐太宗貞觀年間,康熙年間,這些時期對外發動大量戰爭,對國家的經濟是一種考驗。而經濟基本上跟人口,還有技術革命也是掛鉤的,也就是說清朝的軍隊持續作戰能力肯定是最強。

綜上而言,我初步認定,中國歷史上應該是清朝最能打,至於有人想反駁說晚清時期清朝對外戰爭,總是打敗仗。我覺得那也要看對手是誰,相信面對技術領先我們百年的西方列強,就算讓大漢朝大唐朝的軍隊來,也未必就能贏.


隔壁狐狸小姨


若是單從題目上來講,中國歷史上那一朝代最能打?毫無疑問的是元朝。

首先,作者提問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元朝雖然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而且元朝還滅亡了漢人統治的宋王朝,雖說在心理認同上讓廣大漢人無法接受,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國家,元朝依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前提下是滿足條件的。

接下來就是看看元朝是不是最能打的朝代了。

隋唐時期,蒙古人主要分佈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曾受到突厥的統治,突厥人稱之為韃靼。到了唐朝,隨著突厥的勢力衰微,蒙古人開始依附於唐朝。

到了9世紀至11世紀,在經歷了一些列的遷徙後,蒙古人分裂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部族,這些部族大多生活在蒙古高原地區,且先後受到遼和金的統治。

蒙古部落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大部分的部族都從事狩獵活動,逐水草而遷徙,只有小部分的部族從事農業活動。但是在隨著於中原地區的經濟貿易活動,他們也獲得了大量的鐵器,從而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階級分化也逐漸明顯,各部落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而相互展開了戰爭。

隨著金國的衰落,蒙古族開始壯大起來,後逐漸脫離了金國的統治。在1204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通過征伐,統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部落。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蒙古國正式成立。

隨著蒙古各部落的統一,蒙古國的建立,蒙古人開始了一系列的擴張:

1218年,滅西遼;

1219年,西征中亞花剌子模,打到東歐伏加爾河流域;

1227年,滅西夏;

1234年,滅金國;

1241年,攻入東歐腹地;

1246年,招降吐蕃;

1253年,滅大理國。

在解決了周邊勢力後,蒙古國開始著手解決最後一個難題:宋。

在經歷一番征戰,蒙古人逐漸的穩定了北方政局,於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都大都。

元朝局勢穩定後,開始了對南宋王朝的最後絞殺,並於1279年,將南宋徹底滅亡,完成了統一。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造成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滅掉南宋後,元朝開始了對周邊國加的征戰:

1274年,徵日本遇颶風而返;

1281年,分兩路攻日本遇颶風而慘敗;

1282年,攻佔城;

1284-1285年,徵安南;

1283;1285年,兩徵緬甸;

1292年,徵爪哇,葛郎。

1294年,忽必烈駕崩,經過一番爭奪後,元成宗即位,元成宗即位後,停止了對外戰爭,元朝的征戰生涯才算結束。

縱觀元朝,馬背上的王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征戰之中,元朝的版圖,也成為了歷史上疆域之最,因此,若是問哪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能打的,元朝當之無愧。


息淮夏氏


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

公元前221年,歷經兩千餘 年的奴隸制社會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誕生了.秦的誕生對於中國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22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也是中國奴 隸制社會的末期.當時存在著許多獨立的小國,它們之間互相兼併,到後來只剩 下比較大的七個國家,稱為“七雄”,即秦、齊、楚、魏、燕、韓、趙.七國之 中,地處西北的秦國因為較早實行軍事及農業改革,國力迅速增強.公元前24 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他22歲親政之後,就開始實施吞併六國 ,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蒐羅人才,只要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到任用.比如 他曾經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秦國4萬多頃的鹽鹼地變成旱澇保 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內,嬴政相繼消滅了韓 、趙、魏、燕、楚、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中國歷史結束了割據局面,出現 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嬴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 稱“始皇帝”.

秦統一中國,對中國歷史具有極大的貢獻和意義.首先,政治上,秦始皇廢 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 由皇帝親自選拔和任免,不世襲.秦開創的郡縣制,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成為定製,如今中國許多縣的名稱都是兩千多年前秦朝定的.

秦統一中國的另一重要貢獻是統一了文字.秦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儘管這些文字同源,並且在拼寫方面大同小異,但仍然給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帶來 障礙.秦統一後,規定秦國的小篆體漢字為全國通用文字,從此之後,中國漢字的演變開始變得有章可循,這對中國歷史的形成和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此外,秦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相似,統一之前,各國的長度、容 積、重量單位各不相同,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與此相適應,秦始皇還統一了貨 幣和法律,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極大地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地位.

為了加強思想上的專制統治,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除史官所 藏《秦史》以外的別國史書、儒家經典,甚至於不惜殺死私自收藏和傳播這些經 典的人.與此同時,為防止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犯,秦始皇下令將昔日秦、趙 、燕等國修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沙漠、東至海邊的萬里長城.秦始皇還大興土木,調用民工七十餘萬,耗巨資修建驪山陵墓,這就是當今的世界遺產 秦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了一個強 大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